首页

2022春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3

2/63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目录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第2单元水第3单元空气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1.石头教学目标:1.能观察并描述石头的样子。2.能简单给石头分类。3.知道石头在生活中的用处。教学重难点:1、观察石头并分类2、了解石头有哪些用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石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我们一起来写一首诗吧!老师先来写两句,大家来续写。(板书标题:石头)2、原来老师要写一首关于石头的诗。看看我接下来怎么写。(板书内容:石头,石头。大石头,小石头)3、老师是先从石头的大小不同来写的,你还可以怎么写?可以从颜色、形状来写。(生:黑石头,白石头。圆石头,扁石头......)4、一起来读一遍我们创作的诗歌吧!二、学习新课1、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同学们用石头玩过什么样的游戏呢?(生:爬假山、堆石头、打水漂......)2、老师也玩过石头打水漂。你们知道吗,科学其实很有趣,有的科学家还专门研究了如何打水漂才能打得更好。他们的结论是,要选择扁圆的石头,以20度角将石头打出去。3、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页,书上的小朋友正在观察石头。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用感官来观察事物,老师想问问,书上的小朋友是从哪五个方面来描述图中石头的样子的?4、哪些是用眼睛观察到的?(斑纹,形状,大小,颜色)哪些是用皮肤触摸到的?(表面)5、聪明的同学们想想,还能从什么方面描述石头?(重量)6、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的石头,请翻到活动手册第一页。先在中间用铅笔画出你的石头的样子,再从六个方面来描述你的石头。7、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给东西分类。比如可以把衣服按种类分成上衣、裤子、裙子等,还可以按颜色分成红衣服、黑衣服、白衣服等。现在让我们也给这些石头来分类。你觉得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生:颜色、大小、形状......)现在以前后桌四人为小组,来给四块石头分类。完成活动手册第1页。8、石头除了用来玩,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石头被用来做什么?(石斧、石锤、石刀)9、石头还有哪些用途?请大家看课本第4页。10、有些石头比较稀少,而且好看,比如说水晶、各种颜色的宝石,人们会把它们做成漂亮的手链。11、我们经常在公园见到圆滑石子铺成的小路,这样的路有按摩的作用。因为我们的脚底也有很多穴位。三、总结小游戏:开火车,说出给石头分类的方式,看看哪组说的最多。2.玩泥巴教学目标:1.能动手将粗泥土筛细。2.能用筛出的泥土制作物品。3.初步了解泥塑和陶器的制作。教学重难点:1、筛泥土并制作泥塑。2、了解陶器泥塑的制作。教学准备:泥土、盛泥器皿、三种筛子、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有趣的歌曲《玩泥巴》。2、歌曲里的小朋友用泥巴捏出了小狗小猫小鸟小人儿,同学们平时是怎么玩泥巴的呢?3、玩泥巴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科学地玩泥巴。二、学习新课1、课本第五页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生:挖泥土)2、在挖泥土的时候,最好使用铲子,否则容易弄伤手指。还要注意不要伤害到周围的小植物。3、你觉得该怎样筛泥土?4、看看课本第六页告诉我们该怎样筛泥土。全班齐读四个步骤。5、第三个步骤是选择筛子,我们有三种筛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该先使用哪种筛子?(先用网眼粗的再用网眼细的)6、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泥土,现在大家就开始动手吧!比比看谁筛的泥土最细。7、科学小课堂:泥塑的制作。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发源于陕西省凤翔县。8、书上的小朋友用泥巴做了茶壶、杯子、乌龟。现在你也用自己筛出的泥土和成泥巴,动手制作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吧!提示:加水和泥的时候先少加一点,慢慢加水至泥巴软硬合适。9、科学小课堂:陶器的制作。陶器是特殊的泥土塑型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三、总结小练习:翻到活动手册第2页,完成活动记录。3、沙子与黏土教学目标:1.能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2.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干沙子和干黏土。3.可以区分用黏土和沙子做出的工艺品。教学重难点:1、区分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点。2、描述干沙子与干黏土的特点。教学准备:干沙子、干黏土、烧杯、带孔漏杯、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沙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猜想同学们肯定喜欢玩沙子。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沙子?你是怎么玩沙子的?2、大家都玩过的沙子,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沙子是岩石风化后变成的碎粒。二、学习新课1、除了玩沙子,我们还经常玩泥土。有一种土叫做黏土,你知道黏土是什么吗?说一说你的理解。2、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读一读制作黏土的步骤。3、拿出你上节课筛出的泥土,也来自己制作一些黏土吧!4、将你带来的干沙子和干黏土对比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先看一看,样子上有什么不一样?再用皮肤按一按,触感有什么不一样?再用手指捻一捻,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5、翻到课本第9页,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读一读下面6个词语。这六个词语有的是用来描述干沙子的,有的是用来描述干黏土的,聪明的同学们觉得哪些是用来形容沙子的?哪些是用来形容黏土的?6、你还能想出什么词语来描述沙子和黏土?7、完成活动手册第3页。8、老师也准备了沙子和黏土,把它们放在带孔的漏杯里,再往里面加水,聪明的同学们猜猜会发生什么?9、现在老师往杯中加水,同学们仔细观察。10、根据观察结果完成活动手册第3页。11、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沙子颗粒大,缝隙多,因此会渗水。黏土颗粒小,缝隙小,因此不会渗水。12、翻到课本第10页,大家认为这些有趣的工艺品是用什么制作的?你还能想出其他用沙子或黏土制作的东西吗?13、请大家一起观看神奇的沙画制作视频。三、总结看看谁说出的沙子和黏土的特点最多?第二单元:水4水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2.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的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3.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观察、辨别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特征。2、用气泡图展现,用科学的词汇描述水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学生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学生准备:红色水彩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海洋、水溪、雨水、水滴。2、教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3、教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一)观察、认识水的特征1、出示水、牛奶、白醋、糖水四杯液体,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教师提示:充分运用各种感官)2、出示气泡图,指导学生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二)观察水的形状变化1、教师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2、教师: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3、教师演示:将染成红色的水依次倒入三个瓶子中。4、指导学生填写气泡图。(三)感知水的流动性1、教师:在水龙头下面用手接一接水。2、教师:把手握成拳头,在手背上滴水。先滴一滴,过一会儿再滴一滴。3、指导学生填写气泡图。四、课堂总结1、教师:水有哪些特点?2、教师:说说大自然中的水是怎么流动的。5玩转小水轮教学目标:1.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2.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来尝试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3.通过看图片和相关视频,列举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生活中常见水力发电等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1、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2、在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人类对水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材料:2厘米左右厚胡萝卜块、铝片4片、长铅丝一根、水槽架子、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玩具水轮。2、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玩具水轮。(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一)组装小水轮1、出示材料,介绍水轮的做法(幻灯片):(1)准备器材。(2)依次在胡萝卜中插入铝片和铁丝。2、组织各小组制作水轮。(二)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1、教师: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灵活?2、组织学生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提示漏斗不能挡住叶片,水流要落叶片的外部。3、组织汇报。4、教师小结:流动的水有力量。(三)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得更快1、教师: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水流量的大小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影响。3、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水位高低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影响。 4、教师小结: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三、拓展 与总结教师:人们可以借助流水的力量做许多事。播放课件,展示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2、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面粉2份,水2杯,加了面粉的水1杯,盐水1杯,过滤装置2个演示材料:尝味棒1根,盐水1杯,红糖水1杯,搅拌棒1根,麻油少量,水1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教师:驴子背的盐哪儿去了?2、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一)观察、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教师(出示盐、红糖、沙子三种物质):把这三种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教师:这三种物质是什么样的?3、指导学生把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4、教师:描述你们观察到的现象。5、引导学生思考,盐和糖是否还在水中。6、小结: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二)观察、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1、教师: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2、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3、指导学生把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滤纸上,你看到了什么?4、教师:把加了面粉的水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它和盐水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5、小结:面粉很难溶于水中。三、拓展与总结 1、教师: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播放视频)2、演示实验: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3、播放视频,教师: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第三单元:空气7.找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教学重难点:1、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2、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相关视频。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水槽、抹布;口哨塑料袋组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新课导入1.出示一个大袋子: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小袋子,成功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如果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2.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注意: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刻回到教室里来。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的时间最长。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字放在桌上吧!3.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一)、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1.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2.除了看出袋子别了,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3.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办法“看见”、“听见”、“感觉到”空气。同学们太棒了,真的把空气找出来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二)、空气是生命之源1.看一段视频放松下!为什么游泳时要将头露出水面,大口换气呢?那同学们能离得开空气吗?我们一起做一个憋气30秒的游戏,等会儿告诉大家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捏住鼻子,注意要将你的嘴闭紧了,不能偷偷的用嘴呼吸哦!实在难受你就结束憋气坐下来。你有什么感受?2.除了游泳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出示图:那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3.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又用各种方法感受到了空气,还知道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空气,好不好?三、课堂小结。8.这里面有空气吗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内部空间里有空气。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学重难点:1、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2、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相关视频。学生分组材料:(1)水槽、矿泉水瓶、抹布。(2)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塑料块、红豆、硬币、水罐、放大镜、托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新课导入(一)判断开口的空瓶和盖上盖子的空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引入课题,了解到有些物体的内部空间是有空气的。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一)实验验证1.实验注意事项:第一个实验是把没盖的瓶子放入水中,第二个呢?在做完第一个实验后需要将瓶子里的水倒干净,盖上瓶盖。做第二个实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在水中打开瓶盖,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时将衣袖拽上去,避免弄湿衣服。每组都有一块抹布可以及时地将洒在桌面上的水擦干净,下面请各组到指定地点开展活动。2.刚刚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哎呀,原来不管矿泉水瓶盖上盖子还是没有盖上盖子,它们里面都有空气呀。【板书】(二)猜测验证1、出示粉笔、海绵、砖块、石块、弹珠、塑料块、硬币、红豆等物体。猜猜看,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谁猜的对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方法:可以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有没有小泡泡,如果看到有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看到泡泡,说明里面没有空气。3、教师引导策略:(1)这么多物品是不是要一下子全部放入水里?那应该怎么做呢,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呢?(2)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这个实验。【视频】4、总结: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跟猜想一样,空气真的藏在了这些物品的小孔隙里。这些物品里面都有空气,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圆圈里,把里面没有空气的物品放到另一个圆圈里。(三)拓展:判断空桶里面是否有空气并思考检测方法。1.刚刚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空瓶子里面还是在物体的小孔隙里面竟然都有空气,是不是很神奇呀?老师还想出道难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空桶里面有空气吗?2.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回去好好找一找办法吧!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在校园里、操场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气。我们还发现空瓶子里、物体的孔隙里面也有空气,真是太有意思啦!关于空气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9.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1.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2.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的活动,知道空气会流动。3.通过与水的类比,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全面的描述空气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认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会流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相关视频、水槽、矿泉水瓶、杯子学生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气球、气筒、纸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我们研究水的时候用什么来观察的?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用研究水的方法继续研究空气。【板书】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一)观察空气的常见特点1.请用这些方法观察空气(师指着黑板上的观察器官图)讨论空气有哪些特点?学生汇报。2.空气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研究(二)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1.谁能帮我打气球?(请学生上来打气球)2.气球鼓起来了,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3.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四种不同的气球,观察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4、学生分组讨论。5.教师小结:空气没有固定形状。(三)认识空气会流动1.动手做一做。(用气筒打气球,用手捏住气球口,轻轻松开气球口,对着托盘内的纸屑,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汇报。小结:我们借助纸屑看到气球里的的气跑出来了,其实这就是空气在流动。2.出示瓶子和杯子。(教师演示)你能看到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杯子里吗?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看见呢?小组讨论。实验现象:杯子里装满了水。瓶子的口冒出了泡泡。这个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杯子里。小结:空气看不到,摸不着,可我们借助一些物体,能让我们到空气在流动。三、全课总结今天我们用这些方法学习观察了石头、沙子、水、空气。今后继续用这些方法观察其他的物质,发现更多的秘密。10.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等方式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2、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声音等方式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3.分辨出非动物与动物的区别。教学重难点:1、观察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2、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教学准备:动物图片、学生模仿动物视频、动物活动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1.老师这里有4个关于动物的提示,同学们看看,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谜底:大象)2、说一说对这种动物你还有哪些其他的了解呢?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1.提问:除了大象以外,你还认识哪些动物呢?你能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吗?(播放教材中动物的图片)2.提问:能不能在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的动物呢?说一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3.游戏(猜一猜)。师介绍游戏规则,通过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让其他小组来猜一猜你们组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活动期间内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息哦。4.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5.活动: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上台,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组来猜一猜。6.小结:刚才大家对于动物的展示,都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呢?(声音,皮毛,颜色,外形等)7.刚才是同学给出提示,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动物的图片,不过动物的图片被4张小方块给遮住了,现在老师揭开小方块,你能猜出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推断出来的?三、巩固新知,延伸拓展1.比较动物与非动物的区别提问:玩具熊猫是动物吗?师小结:地球上目前已经发现超过150万种以上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各自的特征,正是这些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动物与我们人类组成地球这个大家园,所以平时同学们要注意爱护和保护好动物。(板书课题)四、走出教室,综合应用1.平常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能看到什么动物吗?(播放视频,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记录下在校园中发现的动物的)2.今天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到小区到户外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到那些小动物,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11.多姿多彩的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2.通过测量树的粗细、拓树皮、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等用多种方法,初步认识并描述植物的特征。3.通过讨论真花与假花的区别,意识到植物共有的特征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教学重难点:1、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2、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植物、任务表、假花、植物图片、植物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绳子、胶水、蜡笔、胶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绿头发,长又长,天天河边梳头忙。谁来梳,风来梳,小河当镜亮光光。梳好了,风走了,谢谢风儿来帮忙。它是谁呢?“柳树”出示柳树图片。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1.提问:除了柳树,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出示常见植物图片)2.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植物,但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过他们吗?你都是怎么观察的呢?3.师:今天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观察植物的方法。(1)同学们都看过大树,可我们如何将大树的皮画下来呢?老师有种简单的方法:拓树皮。将一张白纸放在树干上,扶住白纸;用手反复按压白纸;平捏蜡笔轻轻地均匀的涂抹。这样树皮就被我们画下来了。(2)量树干的粗细。我们要用到一根绳子,请同学们一手拿着绳子的头,另一手拿着绳子另外一头,围一圈,数一数有几个格子,然后记录在任务卡上。(3)我们还可以捡叶子或者花瓣,把他们粘在纸上进行观察,也可以画叶子等。4.师:请同学们跟着线索的提示去校园里寻找植物吧!并且你要记住你找的这株植物在学校的哪个位置?学生外出观察后回到教室汇报。四、延伸拓展,总结全课1.提问:刚才我们看了一些花,老师这里也有一盆花,它是植物吗?(教师出示一盆假花)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假花和假树,它跟真花和真树有什么区别?2.提问:既然这样我们就把外面的花和树全都换成假花和假树,可不可以?(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植物的。)3.师: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多姿多彩的植物,同学们课后多用你们的小眼睛去发现、去观察。12.动物·人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游戏活动,能列举出人与动物的不同。2.通过比较,能归纳出人与动物的相同点,知道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3.通过观看黑猩猩的生活视频,会区分黑猩猩与人的相同与不同,能发现人类会创造工具,并会使用工具进行创造。4.通过观看机器人的视频,能说出有生命物体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重难点:1、归纳出有生命物体的相同特征。2、能发现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动物图片、黑猩猩生活视频、机器人活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胶水、水彩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1.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我们越来越像一名小科学家了,今天我们尝试用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挑战任务吧。出示猫、蜥蜴、鱼、鸟、男人、女人、儿童的图片,并提问,你能将他们进行分类吗?2.提问学生,什么是分类?提出分类要求,将以上事物分为两类,你会怎么分?3.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分类,将结果粘贴在黑板上。4.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板书课题动物人。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1.原来人和动物大有不同,提问:人和动物有没有相同的地方?2.活动: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线索,用表演表现出这些人与动物相同的线索,请其他小组同学猜一猜,表示的是什么。3.教师总结,科学家将这些称为有生命的物体。提问:人与动物同为有生命的物体,你觉得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4.学生讨论,认为人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5.活动:观看黑猩猩生活视频。提问: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吗?补充鱼类和鸟类会使用工具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不仅黑猩猩会使用工具,也有一定的智慧,甚至其他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并有一定的智慧。6.播放一段人类改造扳手的视频,与学生讨论,通过这段视频,你发现人类使用工具与黑猩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发现,人类会创造工具,再用工具创造其他事物,而黑猩猩和其他的动物是直接使用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做为工具,较为简单地利用这些工具解决一些问题。三、总结回顾,拓展应用1.活动:观看机器人活动视频,提问,它们是人吗?它们有生命吗?2.追问学生,机器人做的很多事和我们相同,为什么不是人类?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课标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科学课程不能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小孩子怎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科学探究低年段的课程目标。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表达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反思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本册的专项学习抓住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一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就是从提出一个问题开始,通过观察来寻找证据,再通过分享交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发现,为以后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打下基础。【教材分析】本册的科学探究活动主题从《动物与植物》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拓展而来,也是对本学期科学探究活动方法的一个总结和回顾。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学着科学家的样子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寻找证据,搜集和整理信息,并向班级展示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交流研究所得。从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起点,抓住了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一一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和分享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简要说明科学家开展研究都要做哪些事情。第二部分,以本册教材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做小小科学家。【学情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年级学生崇尚权威,以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方法,更易让学生接纳观点。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喜欢动物、植物,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强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中确定问题,制定方案,通过观察寻找答案,展示交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教学中安排在户外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由于这是一年级第一次在科学课上进行自由探究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所以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确定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有序有效。总之,对一年级学生采用某种系统的、显性化的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对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乃至理解科学的本质都是必要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科学探究:能自己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开展研究,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科学态度:善于提问,乐于观察,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阅读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发现,初步激发科学探究的愿望。【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教学难点】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视频。学生材料:昆虫盒、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认识法布尔1.同学们,我们在上课开始,老师先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老师播放视频)2.视频看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看到视频当中的蝴蝶、小鸟,还有水中的鱼儿,心里也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他看到蝴蝶,就会想到“蝴蝶为什么这样漂亮?”;看到鸟儿,就提问“鸟儿长不长牙齿?”;看到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心中便想“小鱼儿睡不睡觉?”。这位小朋友是谁呢?4.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法布尔。(老师播放视频)5.(老师出示图片)这就是《昆虫记》。法布尔的一生都在观察和研究各种昆虫,他把他的发现都记录在《昆虫记》中,这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6.(老师出示图片)这是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两个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法布尔笔下的蝉和蟋蟀是什么样的?7.你感觉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是什么样的?8.老师总结: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是那么可爱、有趣……法布尔正是因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使得他眼中的昆虫世界是既可爱又有趣,你们想不想也像他那样,看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世界呢?9.这节课,我们就像法布尔那样,像科学家那样,一起用科学方法来探究科学问题。(板书课题“像科学家那样”)[设计意图:从自然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一)科学探究——提出问题1.引导:法布尔为什么会研究这些小昆虫呢?2.法布尔在看到昆虫之后,会有许多想弄明白的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3.你在学习“动物与植物”单元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呢?4.恭喜同学们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能研究吗?跟同桌讨论一下那些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研究?5.法布尔在开始研究时,是从含有下面这些字的问题开始的:谁,什么,怎么样,什么样,哪里等等。(注意:这里的问题不涉及“为什么”等学生暂时无法研究的问题。)6.你能试着提一些含有这些字的问题吗?7.我们小学生在做科学研究时,应该多提与这些词有关的问题。出示本学期研究过的问题。8.(老师出示场景)现在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校园中,在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有待我们去观察研究,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9.我们选其中一个问题一起来看一下。确定问题:谁住在树上?10.大家猜想一下,你觉得有哪些动物呢?[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之前研究的问题,结合提示词“谁,什么,怎么样,什么样,哪里”等,帮助学生整理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判断现阶段可研究的问题。](二)科学探究——寻找证据1.引导:法布尔在提出问题之后,他接着做了什么?2.通过观察,收集有关信息。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观察?师生共同回顾本学期探究活动。3.充分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比如眼、耳、鼻、嘴、手等,必要时可以借助工具,比如放大镜、小铁铲或者梯子等来帮助我们观察。4.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我们可以如何记录呢?老师举例讲解。5.小组活动:(1)四名同学为一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或植物,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2)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寻找证据。(3)所找到的证据采用图画、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设计意图:选择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的方案,是科学家研究的必经之路。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不断总结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择的问题,完成研究的计划,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板书设计】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法布尔(记录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科学家法布尔的故事,知道了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同学们还记得吗?2.小结:对了,法布尔是先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就是问题,然后经过自己的观察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上节课也提出了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个问题完成了研究的计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根据同学们自己的计划,开展观察研究吧!(师分组,将学生带出教室,开展实地研究。)[设计意图:由老师带领开展研究,更具有指导性,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实效。]二、科学探究——分享交流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以组为单位开展了实地的科学观察、记录。那么,法布尔在观察小动物,寻找到证据之后,他做了什么?2.对了,整理自己的观察到的信息,并且写成了《昆虫记》和大家交流。那么请同学们现在将组内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以最为清晰、明了的语言一会儿和大家进行交流。当然,可以图文结合。3.在班级展示小组的发现。[设计意图:交流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也往往是因为课堂时间关系被老师们遗忘和忽视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交流,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无论哪种方式,一定要条理清楚。老师们可以带着学生通过阅读《昆虫记》中的一些范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交流。同时,在这个环节,强调倾听也是作为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养。]三、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同学们,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寻找证据,搜集和整理信息,最后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发现,分享交流研究成果。向科学家那样,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学做小小科学家。【板书设计】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单元概要第1单元《石头和泥土》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这是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时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发展好奇心、合作分享等科学态度。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第二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指导学生识别沙子和黏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渗水性的不同。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泥土以及泥土中的沙子和黏土都是岩石,只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第二课和第三课又构成总分关系,沙子和黏土都可以从泥土中得到,先发现它们可以共存一处,再将它们分开,研究各自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3)喜欢玩石头、玩泥巴,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石头12玩泥巴13沙子与黏土1总课时3第2单元《水》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本单元的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四、单元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2)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3)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4)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水是什么样的12玩转小水轮13盐和糖哪儿去了1总课时3第3单元《空气》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地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本单元的设计,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再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本单元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本单元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如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证明。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一课,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以及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二课是第一课的递进和补充,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的周围。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从而为第三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课,首先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石头、泥土、水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地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2)通过观察与类比,描述空气的特点。(3)通过憋气活动,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4)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找空气12这里面有空气吗13空气是什么样的1总课时3第4单元《动物和植物》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世界是物质的”是设计本册教材的核心思想。在认识了石头与泥土、水、空气之后,本单元的设计围绕地球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展开。神奇的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多姿多彩的动物和植物。一年级学生也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动物和植物的感性经验。本单元的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观察、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形成有关动物、植物的初步概念,认识到动物、植物也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动物、植物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它们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会产生废弃物,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7.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形形色色的动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动物·人》。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组成生物圈的成员,课文采用由分到总的设计思路。第一课《形形色色的动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课《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植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课《动物·人》先比较人和动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归纳出共同、本质特征;再比较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人和机器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动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2)初步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动物、植物的基本特征。(3)能利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对动物、植物进行分类。(4)喜欢动物和植物,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形形色色的动物12多姿多彩的植物13动物·人1总课时3知识点归纳一、石头1.我们在山脚下,小河边,草地上,都能见到(石头)。2.(石头)可以用来打水漂,跳房子,拼有趣的图案,在(石头)上画美丽的图案。3.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建桥梁、铺路、做雕塑等等,还可以加工成项链、手镯等工艺品。4.我们从以下方面观察描述石头的样子:形状,斑纹,大小,颜色,表面,是否透明,重量等。5.石头的每一个特征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但是每次只能按石头的一个特征来分类。二、玩泥巴1.大网眼的筛子筛出来的泥土(粗),小网眼的筛子筛出来的泥土(细)。2.我们从挖出来的泥土中,可以找到小石子,(小树枝,枯树叶,小虫子,沙子,小砖块,碎玻璃),小纸屑,蚯蚓等。3.做泥塑,我们要先(铲土),然后捡出不是泥土的东西,把大土块(碾碎),用筛子把细土筛出来,加水和成(泥巴),捏成各种造型。4.原始人将(石头)加工成各种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锤。5.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三、沙子与黏土1.我们会在:沙滩上,沙坑里,建筑工地,泥土中,这些地方见到(沙子)。2.(黏土),是有黏性的颗粒极小的泥土。3.干沙子与干黏土有什么不同?答:干沙子颗粒大,干黏土颗粒小,干沙子不沾手,干黏土沾手,干沙子粗糙,干黏土细腻,干沙子硬,干黏土软。4.沙子颗粒大,颗粒间的空隙也大,水容易渗透。黏土的颗粒小,颗粒间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渗透。5.瓷器是用(黏土)做的,泥人是用(黏土)做的,沙雕是用(沙子)做的,沙画是用(沙子)做的。6.沙子、黏土与石头一样,都属于岩石,都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四、水是什么样的1.生活中,洗菜做饭,洗衣服,浇花,刷牙洗脸都需要(水)。2.我们要判断玻璃瓶中的液体时,要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用眼睛眼睛看(颜色),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3.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倒入什么形状的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4.大自然界中的水,都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5.水有以下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五、玩转小水轮1.用漏斗流水打转(小水轮)时,漏斗的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漏斗的管子越粗(小水轮)转的越快。2.水塔造得高,水流动的力量就(大),便于居民生活中使用,特别是对地势高的用户很重要。3.人们可以借助流水的力量,做许多事,比如,引水灌溉农田、水利发电、水磨坊利用水力磨面粉、利用水力碎石等。我们身边洗车场的高压喷水枪就是利用流水的力量来冲洗车辆外部的灰尘。六盐和糖哪儿去了1.把盐粒和糖粒分别放在水中,盐粒最终均匀地洒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糖粒最终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盐和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沙子,则沉在水的底部,不能溶解。面粉,在水中也不会溶解。2.油不能溶解,洗衣粉能(溶解),味精能溶解,豆子不能溶解。七找空气1.在操场上,树林里,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找到(空气)。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所以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棉被里,门窗紧锁的汽车里等。八、这里面有空气吗1.水中有气泡冒出这说明(瓶子里有空气)。2.粉笔,海绵,砖块,石块的空隙中有空气,玻璃弹珠里没有(空气)。九空气是什么样的1.空气没有固定(形状),充气后的气球是什么形状的,里面的空气就是什么形状的。。2.空气有以下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十形形色色的动物1.动物的基本特征是:需要(食物,阳光,空气,水等,会繁殖,会长大)。十一多姿多彩的植物1.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2.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而人工草坪和塑料花不是植物,他们不需要这些条件。十二、动物,人1.人和动物的相同之处表现在哪?答:需要食物和水,会长大,会生宝宝,能跑动,要呼吸,会死亡等。。2.人是高等智慧动物具有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更精细的动手能力会算数会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改变环境的能力。3、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劳动。4、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研究(昆虫)的科学家。5、昆虫有(蝉)、(蜻蜓)、(蚂蚁)、(螳螂)、(蟋蟀)等。6、树上有(鸟)、(虫)、(蚂蚁)、(蜘蛛)、(蝴蝶)等。7、树干上有(虫)、(蝉)(蚂蚁),树枝上有(猫头鹰)、(蜗牛)、(蝴蝶)、8、远古时,祖先把(木棍)和(石块)作为工具。9、1万年前人类学会种小麦和养猪、养牛、养羊。10、7000年前人类使用铜做成的工具。11、5500年前人类发明了轮子。12、2300年前,科学家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2 02:24:02 页数:63
价格:¥15 大小:370.13 KB
文章作者:没叶子的菜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