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练习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1

2/31

剩余2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②【环】围。③【池】护城河。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⑤【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⑩【至】极点。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⑫【畔】同“叛”,背叛。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三、课内简答题:1、选自《孟子译注》,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8、“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②三里之城:助词,的。③寡助之至:动词,到。,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六、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例句是凭借。A按照。B因为。C凭借。D来。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A、委而去之 (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解析】A离开。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B的原因;的人。C助词,的;代词,他。D都是凭借。5、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B常常;常常。C被选拔;发动。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7、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解析】A护城河;池塘。B武器;士兵。C的原因;的原因。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8、“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鹗骥鲧戲。【解析】C施行“仁政”。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10、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器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 ③足兵 ( 士兵、军备(军队) )   ④民信之矣(信任,信用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从古到令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      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焉】怎么,哪里。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7、【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9、【夫子】这里指丈夫。10、【正】准则,标准。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15、【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16、【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5、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6、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8、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你。②丈夫之冠也:古今异义,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③母命之:古今异义,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④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⑤富贵不能淫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⑥贫贱不能移: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⑦威武不能屈: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⑧居天下之广居: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居所,住宅,2、一词多义:戒:①戒之曰:告诫②必敬必戒:谨慎居:①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动词)  ②居天下之广居:第二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  之:①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父命之:代词,指“男子”③母命之:代词,指“女子”④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与民由之: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3、判断文言句式:①戒之曰: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六、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往。2、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解析】A代词,他;代词,他。B给;比。C表顺承;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曹刿。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C.衡于虑(梗塞,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解析】B遵循。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2、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3、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八指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9、【曾益〕增加。【曾】,同“增”。10、【恒过】常常犯错误。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14、【入】指在国内。,15、【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16、【出】指在国外。17、【敌国】【敌】,匹敌、相当。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举例论证。4、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答: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9、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答: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五、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⑤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⑥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⑦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⑧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⑨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⑩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⑪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⑫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⑬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2、一词多义: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④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⑤孙叔敖举于海:被动句,倒装句。⑥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倒装句。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倒装句。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倒装句。六、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解析】A志向;做标记。B违背,不顺;拂,通“弼”,辅佐。C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D常常。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解析】D连词,表并列。,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B )A.困于心         皆以美于徐公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解析】A在;比。B代词,他的;代词,他的。C助词,表停顿;助词,……的(人)。D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解析】D过:犯错误。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解析】A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介词,给;介词,比。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解析】C振作。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注】①:古代楚国都城。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③说义:陈说道理。④方术:所持方策。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⑥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⑦舆:车。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被任用。   (2)荆王欲以为令尹     为:担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所以动心忍性             翻译:借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2)此沈尹茎之力也翻译:这是(凭借)沈尹茎的力量。3.【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答: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4.【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答:举荐贤能,任用贤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3 13:57:58 页数:31
价格:¥3 大小:104.00 KB
文章作者:U-6000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