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3/28
4/28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n课标定位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及其制度优势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的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述\n素养阐释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认识国家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道理,培养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感2.了解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表现,理解其重要历史意义,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3.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伟大意义,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n(3)民主革命时期的尝试①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n2.建立(1)《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3)实践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n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表现(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n2.制度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n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n2.中共十九大以来(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n(3)创造“四共”条件: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探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料实证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材料二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1957年)\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n提示:(1)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人民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n论从史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背景、含义、特点及评价(1)背景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②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n③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长期斗争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n(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n(4)评价①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②有助于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n史家评述郭倩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实现,促进了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表现。\n典型例题周恩来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中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缺乏历史基础B.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理因素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n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要求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可知周恩来意在说明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历史渊源,故C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理因素,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不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历史渊源,而不是强调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不成熟,故排除D项。答案:C\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