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四、说学情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五、说教法学法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环节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3)反复读课文。环节三、理解文意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环节四、体会语言精妙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环节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七、板书设计杨氏之子智慧语言的艺术八、教学反思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五年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四、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课文读流利、顺畅,能正确断句。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幽默性,要带着学生读懂对话,分析对话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了解杨氏之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回应孔君平的。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五、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体会人物对话的机智幽默。六、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讲解课题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环节二、读通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3.课件展示生字,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生字:梁诣禽强调:“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eì。“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g。4.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3)反复熟读。环节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①其父:他的父亲。其,他。②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③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④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⑤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环节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疑难问题?2.背诵课文。环节五、课文小结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答来访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六、板书设计交代梁国杨氏子聪慧杨氏之子此是君家果思维敏捷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机智幽默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思想情感的激发。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的阅读帮助很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