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要点复习提纲(含期中 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2套)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要点复习提纲●史前时期一、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居民距今时间地区农业房屋样式河姆渡人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半坡人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起源: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4.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四、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五、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时期一、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二、商1.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2.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三、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商鞅变法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政治①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的原因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③统一度量衡军事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五、都江堰工程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3.影响:消除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民。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姓名派别时期著作主要思想老子道家春秋晚期《道德经》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无为而治”庄子战国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孔子儒家春秋晚期《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春秋》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教育思想:①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孟子战国《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战国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墨子墨家战国主张“兼爱、非攻”,选贤,提倡节俭韩非法家战国《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孙武兵家战国《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汉时期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1)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②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后简化为隶书;(4)交通军事上:①车同轨;②筑长城,开灵渠;2.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3.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内容:(1)政治上:①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3)经济上:①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②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2.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四、张骞通西域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五、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4)意义:促进中外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六、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2.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七、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期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八、医学:张仲景和华佗(东汉末年)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2.华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十、史学:历史巨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三国鼎立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家建立者时间都城魏曹丕220年洛阳蜀刘备221年成都吴孙权222年建业二、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1.西晋时,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五胡)內迁中原,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最主要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3.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1.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2.改革原因(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3.改革措施:A、494年迁都洛阳(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B、推行汉化措施: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联汉姻:4.改革意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四、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利用刘徽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著有《缀术》;创立的大明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五、书法艺术1.曹魏时钟繇独创楷书,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中国古代史(七下)●隋唐时期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5.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三、科举制(隋炀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三、“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出现的盛世局面。3.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4.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六、“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1.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2.唐朝兴盛的原因:①统治者勤于政事,重用贤才,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③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⑤对外开放(外交政策),互通有无。3.先进生产工具:曲辕犁(耕田)、筒车(灌溉);唐三彩闻名中外;长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七、鉴真6次东渡日本1.唐玄宗时,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2.作用: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八、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唐太宗):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九、唐朝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十、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907年唐朝灭亡,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元时期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表现:A、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三、辽、宋、西夏、金的对峙局面政权民族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北宋汉族赵匡胤东京(开封)960年1127年(被金灭)南宋汉族赵构临安(杭州)1127年1276年(被元灭)辽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916年1125年(被金灭)西夏党项元昊兴庆(银川)1038年1227年(被蒙古灭)金女真完颜阿骨打会宁1115年1234年(被蒙古灭)1.宋与辽──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3.金和南宋的对峙金于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四、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五、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占城稻。②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2.手工业的兴盛(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2)表现:两宋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城市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草市。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3)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北京)。七、元朝的统一1.过程: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2.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3.行省制度的建立(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4.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2)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比较: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影响:标志着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八、宋朝的都市生活1.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3.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九、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1.造纸术①西汉早期出现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③意义: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2.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③意义: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指南针①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并传播到欧洲。②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4.火药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广泛用于战争。③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5.历史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一、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5.思想上: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4.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三、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2.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四、明朝的科技名著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五、明朝的著名建筑1.明长城(1)起止: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作用:明代的长成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成城主要是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3)比较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六、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4.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①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八、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1.康熙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使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清朝:康熙平定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③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九、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十、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2.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1)目的:为加强君主专制(2)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十一、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表现: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3.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5.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6.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十二、京剧: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考试范围: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居民相类似的原始农耕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A.炎帝和黄帝B.夏启和商汤C.老子和孔子D.黄帝和嫘祖3.“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B.制定历法,称为“夏历”C.禅让制的实行D.夏王朝的建立4.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领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宣纸上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D.龟甲或兽骨上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将下列君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盘庚 ②周武王 ③启 ④周平王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6.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的基因。下列最能反映青铜器工艺水平和成就的大型器物是(  )     A.利簋       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  )A.晋文公B.秦穆公C.齐桓公D.楚庄王8.“晋文公执政后,制定了执秩之法,此后又有晋襄公夷蒐(sōu)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法、范宣子刑书,统治者不断地用法的思想来巩固统治,强化控制力。先秦时期实行习惯法,不对大众公布,但是晋国在赵鞅执政时期,铸刑书于鼎,将之公布于世。”对材料所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晋国因循守旧B.习惯法在晋国被彻底废除C.法的思想在晋国有悠久的传统D.法的思想在当时违背历史潮流9.右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战国七雄”时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楚国的位置应是(  )A.①B.②C.③D.④10.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A.各国的变革B.士人的四处游说C.统治阶级的需要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1.在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历史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①车兵是各国军队的主体 ②农民用铁制农具生产 ③农民用牛耕田④骑兵在战场上厮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12.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状况的有(  )①百家争鸣 ②商鞅变法 ③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被车裂。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C.鼓励耕织D.确立县制14.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下列反映了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名言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温故而知新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5.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C.《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D.《春秋争霸:加强了周天子的王权》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计20分)16.周口店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4分) 17.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现今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4分) 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18.商朝以后,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      的象征。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4分) 19.《春秋争霸形势图》中①处所在的诸侯国的名称是    ;在《战国形势图》中②处发生的战争是     。(4分) 20.老子在政治上主张“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第21题计分,计15分)21.[2020·西安莲湖区期中]简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积极影响?比较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的不同。22.诸子百家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35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天下为家”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开始?(4分)材料二 如图(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3)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2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24.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大变革的时代”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21分)【经济大发展】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使用图A所示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说出一例处于这个时代的远古居民。图B中的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它的使用有什么作用?(5分)【图片话历史】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变革促发展】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3)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军事上的措施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5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思想大争鸣】材料四 (4)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指出材料四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的学派名称。请写出你最欣赏和赞同的派别,并概括该派别的观点或主张。(6分)(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至少答出两点,2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答案1.C 2.A 3.D 4.D5.C 6.D 7.C8.C 9.B10.D 11.D 12.A 13.B 14.C 15.D16.北京人 中国17.炎黄子孙 夏朝18.国家权力 甲骨文19.晋国 长平之战20.无为而治 论语21.原因:诸侯崛起,周王室难以支配;人口和土地锐减,经济困难。影响:在争霸过程中,逐渐形成局部统一;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生产,积极实施改革,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不同: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较长。22.形成: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原因: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任答两点即可)23.(1)指统治者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意思相近即可)世袭制。(2)分封制。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4)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4.(1)时代:旧石器时代。举例: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任答一例即可)时期:春秋时期。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证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地区农业丰收提供了条件(或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主张:变法、改革。措施:经济上,鼓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墨子是墨家的代表;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庄子是道家的代表;韩非是法家的代表。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提出选贤任能;提倡节俭。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道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任意写出一个学派及其观点或主张即可)(5)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大改革的推动;思想认识的发展进步;等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A.考古发掘B.神话传说C.学者推断D.史书记载2.图1是小史同学做的复习卡片,他复习的主题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居民图13.《饮冰室合集》中记载到:“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A.尧、舜B.黄帝、炎帝C.禹、启D.孔子、老子4.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王C.周文王D.周武王5.《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图2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周的青铜文明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大一统图27.文字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8.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而鲁国却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国君很傲慢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D.周王室地位衰微9.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7.据《汉书》记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规定: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五十石的官。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A.改革户籍制度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废井田开阡陌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B.都江堰C.云冈石窟D.龙门石窟9.“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的最准确认识是A.有教无类B.以“德”教化人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13.“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国家繁荣,社会稳定B.人民安家乐业C.统治暴虐,人民抱怨D.社会急剧变化1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5.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C.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秦国积极策划,策略得当16.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留下的写法是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17.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最准确的一项是A.修筑万里长城B.修建阿房宫C.刑罚非常残酷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D.秦朝的暴政1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统一文字C.统一车轨D.确立中央集权制19.“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的“一种书”指的是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20.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汉武帝实施B.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科举制2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统一货币B.统一文字C.统一度量衡D.盐铁专营22.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27231303936341454C.爆发农民起义B.东汉走向灭亡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诸侯割据一方2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A.张骞B.班超C.蔡伦D.华佗24.“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经此通道转运欧洲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都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D.这条通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5.能够通过图3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是A.北京人生活情况B.秦始皇统一六国C.蔡伦改进造纸术D.华佗制“麻沸散”图326.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E.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27.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因为大肆分封诸侯而导致战乱的朝代是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8.“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西汉—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王羲之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29.东周—的是A.秦朝、西晋、东汉、南北朝C.秦朝、东汉、西晋、南北朝,框中朝代顺序正确—三国——东晋—B.秦朝、南北朝、西晋、东汉D.秦朝、东汉、南北朝、西晋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30.公元前138年张骞开启了凿空之旅,为传承和发扬古代丝路精神,公元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据此计算两者相隔A.1875年B.2150年C.2151年D.2152年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3.军事上:......31.图4是小历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商鞅变法内容时所做的摘要卡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图4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题12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5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西汉时期)“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耒辱,……不需要做生意(买卖)就足够,没有积蓄,百姓大多贫穷……。所以,江淮以南,没有受冻挨饿的人,也没有富贵的家庭。”--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南朝时期的江南“百年来,没有战事的警报,区域之内,百姓安然自得。……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劳耕作,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摘编自沈约《宋书》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材料三东晋后期江南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事,时令和顺,年成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谷子布帛充足,几乎家家充裕人人丰足。”--摘编自《晋书•食货志》材料四图5是东汉魏晋以来的人口流动示意图。图5(图4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现状。(2分)(图4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2分)(图4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指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4分)(图4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的深远影响。(2分)分析概括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摘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摘自《魏书·拓跋澄传》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材料四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目的。(2分)分析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孝文帝为实现“今日之行”和“移风易俗”而采取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分)(4)根据材料四,分析概括变法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3分)34.材料论述题。(10分)汉高祖刘邦兴起的时候,面临着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诸侯纷争的紊乱局面,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征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至武帝,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摘编自《汉书·食货志》等(1)跟据材料,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而采取的政策。(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参考答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BBCBBD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CABDDA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CACBCDACB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31.(2分)错误。(3分)商鞅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是错误的。正确的是推行县制。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的制度。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题12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5分。32.(1)(2分)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2)(2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富庶。(3)(2分)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分)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4)(2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等。(回答1点即可得2分。)33.(1)(2分)统一全国。(2分)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或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2分)迁都洛阳。(2分)汉化措施。(回答改说汉语等得1分)(3)(2分)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3分)改革要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改革要顺应历史趋势;改革要积极主动。(回答1点得2分,2点即可得3分)历史试题(第31页,共6页) 34.(1)(2分)休养生息政策(2)(8分)评分标准:一等(7-8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5-6分)二等(3-6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条理较清晰,(2-5分)三等(1-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条理不够清晰,(0-2分)示例:观点:统治者要因时制宜,调整统治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与人为本,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政府要要体察民情,实行德政才能兴天下;统治者要采取修养生息政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统治者要轻傜薄赋,才能得民心兴天下。等)论述:西汉初期的几代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傜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至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反例:夏桀、商纣王、周厉王违背民意,实行各种暴政,最终导致朝代走向灭亡。)结论:综上所述,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与人为本,关注民生,才能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32页共3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15 21:58:29 页数:32
价格:¥3 大小:536.5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