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5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2024陕西改编]陕西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今日之陕西,不仅保留了千年的历史风貌,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着勃勃生机。为了让大家深入感受陕西的多元魅力,学校“视频号”要录制主题为“魅力陕西·薪火传承”的专题纪录片。你作为文字编辑,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自然性灵】下面是第一集《嵯峨——山川不语,灵韵自生》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它以滂礴之姿,巍然于天地之间。它自成气候,携着万千山河,横贯东西,书写神话,见证历史,助力华夏以遒劲的姿态,漫溯千年春秋,形成鼎盛之势……巍峨的太白、险竣的华山、厚重的骊山,不过都是秦岭涌起的浪花。1.请选出片首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只填序号)(2分)(1)横贯(A.hèngB.héng)____________(2)漫溯(A.sùB.shuò)____________2.你在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1)滂礴____________(2)险竣____________【人文气象】下面是第二集《神韵——梦回大唐,诗韵流芳》的解说词,请补充完成。3.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诗中有李白“(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豪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2)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博大胸襟;有李商隐“(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的无私奉献;有刘禹锡“(4)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自我慰勉;有岑参“(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依依惜别;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6)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的爱国壮志;有王湾“(7)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的思乡情切。(11分)【辉煌篇章】下面是第三集《华章——岁月长歌,文脉永续》中的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修改完善。①陕西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②在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主要的活动地区之一。③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前,陕西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④“秦中自古帝王州”,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使关中地区形成了以古代帝王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信仰等共同组成的文化体系。⑤总之,三秦大地位于中国核心地带,因此陕西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4.讨论文稿时,有人想删掉第③句中的“经济重心南移之前”。请结合语段内容,给他说说不能删除的理由。(2分)5.语段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面关于语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语段第①句中加点的“融合”“形成”在句中的词性不同。B.语段第②句中画横线的“在先秦时期”在句中作状语。C.语段中加点的“地域文化”“发展演变”“政治制度”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D.语段第⑤句是条件复句。【红色基因】下面是第四集《赓续——星火燎原,红脉不息》的前期拍摄构想,请按要求完成任务。7.拍摄小组准备再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两个采访场景,请补全资料。(3分)16 外貌: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事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例)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一)<新题型>阅读下面的任务材料,完成8~10题。(9分)学校将举行辩论赛,班级开展赛前准备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研读典型辩词,探立论之道①正方: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基于以下原因:②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却试过一千多种材料,可见知有多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终于写出了《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漂泊啊!”③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盲目地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则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④第三,(2),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地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个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异想天开。⑤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需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因此我方认为知难行易!⑥16 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去实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对方辩友要界定清楚,我方认为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行是更难的。⑦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古人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⑧其次,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历时十多年之久。这工程的浩大艰难与珠江口地区地质不稳、地质状况复杂等地理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⑨再者,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当今社会不论是环保、民主、法制、教育、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人们才会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论道,不起而行之,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勇于立行,耻于空谈。任务二:模拟“自由辩论”,析辩驳之术①主持人介绍完参赛代表队及所持观点后,进入模拟自由辩论环节。②小文(正方):古人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又说“学而不已,阖①棺乃止”。可见知的过程何其艰难。③小语(反方):“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何来对方辩友所说的“艰难”之意?反倒有句俗话说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④小文(正方):“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⑤主持人:同学们,“知行关系”作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研读辩词和模拟辩论,相信同学们对“辩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辩论不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审辩、慎思、明理。(有改动)【注释】①阖(hé):关闭。8.16 小文完成任务一时,研读辩词,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帮他补充(1)—(3)处内容。(3分)9.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之一是“论”。“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正确。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在“立论”部分,正方和反方哪一方更有说服力?联系任务材料内容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3分)10.辩论的另一个基本元素是“辩”。“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完成任务二时,同学们针对模拟“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交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文连续引用了两句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己方的观点。B.小语敏锐地捕捉到小文论据不能充分证明其论点的疏漏,并进行了反驳。C.小语在反驳小文观点的同时,也进一步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谓破中有立。D.小文认为小语把“知行观”等同于“言行观”,所以小语的反驳没有丝毫的说服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远行李森祥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离开那么久吗?③16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了她一声,她的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晚饭。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⑤从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我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你又不是不认识我,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场,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烧好的鸡肉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一直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了,在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色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的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被我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缝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儿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了,却要走了。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我。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母亲坐在一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的。母亲很有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她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⑪母亲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16 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每个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地说一句:“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母亲也就点点头。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⑰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有删改)11.“我”征兵体检合格后,准备离家远行,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补充完整。(4分)第一件事:母亲常做“我”最爱吃的菜,还杀了家里唯一的鸡给“我”吃。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⑯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13.文章题目是《远行》,文中却多次写“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多次写“门”的作用。(4分)14.第⑰段中说:“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你认为门离“我”近了还是远了?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16 15.<新考向>班里准备举办朗诵会,有同学打算朗读本文中的第⑨~⑮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陈述理由。(5分)A.高亢激昂B.平缓深情C.悲痛婉转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2024山东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人,进士。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有删改)【注释】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伦堂:古代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④丁祭:旧时每年仲春、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⑤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尤留心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而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4)亦无以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为彰德知府”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C.为坻,为屿,为嵁,为岩D.乡为身死而不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2分)(2)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2分)19.<回归教材>请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简述王锐和宋濂分别用怎样的方法督促后辈学习。(2分)(四)[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16 《十五从军征》用两个数字“十五”“八十”写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用一组问答表现了主人公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心情,用四种事物“______”“雉”“谷”“葵”描绘了主人公家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21.<新题型>“泪”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捕捉这个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不同形象。请根据你对下面作品的理解,补全表格。(2分)意象作品语句形象泪《十五从军征》泪落沾我衣(1)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感时花溅泪感时伤世的诗人《渔家傲·秋思》将军白发征夫泪(2)______________的将士三、作文(5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即便无人欣赏,兰花也会肆意盛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哪怕避居山野,诗人也能自在优雅盛放;中国健儿拼搏在奥运赛场上,中国文化盛放在世界的舞台上……盛放的背后,是坚守,是抗争,是探索!请以《盛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16 答案一、积累和运用1.(1)B(2)A2.(1)磅(2)峻3.(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沉舟侧畔千帆过(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提携玉龙为君死(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经济重心南移之前”限定了陕西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的具体时间段,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如果删掉,就忽略了经济重心南移后陕西的地位可能发生的变化,使句子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准确性和时间上的限定性,易给人造成误解。5.示例:删去“使”。6.B【点拨】A项,“融合”“形成”在句中都是动词。C项,“地域文化”“政治制度”是偏正短语,“发展演变”是并列短语。D项,第⑤句是因果复句。7.(1)周恩来(2)示例:他发动了平江起义,成立了第一个湖南苏维埃政府。二、阅读(一)8.(1)知难行易(2)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3)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点拨】本题考查对辩论词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1)空,由任务一第①段中的“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基于以下原因”可知,正方观点为:知难行易。第(2)空,由任务一第④段内容可知,这一段是在延续前文“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的论证逻辑,进一步强调“知难行易”的中心观点,论述认识规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思考。而运用规律相对来说则较为直接,只要按照已经发现的规律去行动即可。据此概括出: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16 第(3)空,由已知信息“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决定着‘行’的进程”“知易行难是人类生活的逻辑”、第⑦段中的“首先,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可概括出: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的结果。9.示例:作为评委,我认为正方在“立论”部分更有说服力。理由:①正方善于引用权威话语增强论证力度。叔本华的名言,突出了知识创造者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知难。而反方在引用论据方面相对薄弱,缺乏此类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的引用。②正方的论证全面且深入。在阐述“认识规律比运用规律更难”时,以沙漠变绿洲这一难题为例,说明认识规律需要不懈探求,使知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反方的论证则相对局限,如在论述天时制约“行”的结果时,仅举出孔明的例子,且对这一例子的分析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展现出行难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点拨】本题考查对辩论词内容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正方或反方更有说服力。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如认为正方更有说服力,可分析正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认为反方更有说服力,可分析反方的论据更贴合实际情况。10.D【点拨】D项,小语的反驳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二)11.母亲为“我”准备新衣。母亲梳妆,体面地送“我”去当兵。【点拨】本题考查梳理情节,概括事件内容。根据第⑧段中的“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色中山装”可知,母亲为“我”准备新衣;根据第⑨段中的“母亲很有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她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可知,母亲梳妆,体面地送“我”去当兵。12.该句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送“我”时的穿着打扮和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当兵的重视以及看到“我”走后的失落。【点拨】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是外貌描写,“倚在木门上”是动作描写。“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写出了母亲送“我”时的穿着打扮,表现了母亲对“我”当兵的重视;“倚在木门上”写出了母亲送“我”时的动作,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走后的失落。13.“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了“门”,首尾呼应,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文章的第⑬16 段也写了“门”,作者借助“门”这一意象,表达了“我”对家的眷恋之情。【点拨】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从结构上看,由首段中的“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以及尾段的内容可知,“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出现,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门”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我”的家,通过描写“门”表现出“我”对家的眷恋,结合第⑬段中的“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为何木门的声音刻进了“我”的心里?其实不是木门的声音,而是“我”对家的爱与不舍刻进了“我”的心里。14.示例:远的感觉来自空间距离,“我”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深爱,对父母的眷恋,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着“我”,这些情感使“我”觉得其实是更近了。【点拨】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的理解和分析。联系文章第②段中的“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可知,“我”将要背井离乡去参军,所以“我”与家人分隔的距离会很远。但是从文章讲述的日常事例来看,“我”与母亲及家人的感情颇为深厚,所以这种感情不会因为距离远而被隔断,反而会变得更加深厚,“我”对家的思念会更浓,家人对“我”的挂念也会更深。15.B。内容上,第⑨~⑮段写的是母亲梳妆,全家人穿新衣送“我”去当兵。“平缓深情”的朗读基调与这几段的内容相吻合;情感上,第⑨~⑮段表达了家人对“我”将要远行的不舍,不宜选用“高亢激昂”的朗读基调。“我”远行当兵,虽然不舍,却无悲痛,因此不宜选用“悲痛婉转”的朗读基调。(三)16.(1)命令(2)尤其,特别(3)赞叹(4)超过17.B【点拨】“为彰德知府”中的“为”,动词,担任。A项,介词,对、向;B项,动词,担任;C项,动词,成为;D项,介词,表目的。18.(1)他亲自处理政务,底下的官吏就无法做奸诈之事。(2)学生们都住在学宫里,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点拨】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句(1)的重点词有:听,处理,治理。政,政务;亡,无法。句(2)的重点词有:居,住在。识,标识。16 19.《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说明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来督促后辈认真学习。本文中的王锐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亲自督促后辈认真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参考译文】王锐,永平府迁安人,是个进士。在景泰年间,他担任彰德知府。王锐身材高大,长须飘飘,眼神里散发出威严和震慑力,懂得智谋权术,崇尚严格的政务。他管理和监督郡区的官吏和百姓,他亲自处理政务,底下的官吏就无法做奸诈之事。他深入探究事情的本质,当地官吏和民众对他就像神一样敬畏。他命令百姓为靠近道路的房屋都修建了走廊,在屋檐外挖掘深沟,雨水和积水能够顺畅地排泄出去,道路中间部分较高,让水流立即流向沟渠中。巷子入口处立有栅栏门,有钥匙,初更的时候就关闭栅栏门并钉上木板,打更的声音整夜都在响,奸邪之人不敢进入郡中地域。他尤其关注学校教育,每月初一和十五参拜先师庙后,就坐在明伦堂,聆听学生们讲解经文。学生们都住在学宫里,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政事稍有空闲的时候,他命令仆役拿着几根竹片,前往明伦堂。学生们拿着竹片来到明伦堂,他亲自测试学生,有的学生背诵书,有的学生作义理。在那个时候,学校里读书的声音充满双耳。在举行丁祭时,他会安排钟鼓齐鸣,弦歌交响,整个仪式非常隆重。参政姚龙到地方巡视,前去见王锐,出来后赞叹道:“即使是在国家设立的学校,也未必能超过这里。”(四)20.示例:期望失望兔示例:荒凉破败21.(1)悲伤痛苦的老兵(2)思乡忧国三、作文22.思路点拨:16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盛放”的字面意思是指花朵尽情开放,但根据题中的材料可以看出,“盛放”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花朵可以盛放,人的梦想也可以。所以,我们可以写自己正在为梦想而努力拼搏,这属于“个人的盛放”,即表达自己追梦的历程;也可以写“他人的盛放”,在记叙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阳光的心态;还可以写“某项文化艺术的盛放”,如对高雅艺术的继承与弘扬,或对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尽情诠释;还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盛放,比如写我们的科学技术、工业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等。例文:盛放烈日炎炎,蝉鸣阵阵,此时正是波浪谷最美的时候。万物经历了一秋的休养、一冬的沉寂、一春的喧闹,千呼万唤中,终于等来了夏天的盛放。在前往波浪谷的路上,我只看见一派荒凉:路边黑色的树干上满是干枝,竟没有一片叶子,就这样以可怖的姿态狠狠地刺向天空,像是在抱怨自己命运的可悲。一路上毫无盛放之象,我不禁感慨:“是谁在这种地方开出了这条路?”“俺不久前开推土机开的!”开车的师傅扭过头,得意地说。他的表情让我心头一震,觉得“奇”,但却说不出“奇”在哪里。到了波浪谷,我心中大喜:大概只有这里才能完美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艳红、橘黄、乳白……各色岩石被自然的伟力挤到一起,形成一片石山,这些经由风沙打磨而变得圆润的石山,见证了多少沧海桑田,方能盛放自我?开始攀登了!我的脚刚一踏上那橙黄的地面,沙子便将我的双脚包裹住,我只好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挪移。太阳的光线带着温度,像闪闪的金针,刺在人身上,想把人推倒,钉入岩石里。走了没多久,我的汗水便已淋漓而下,没带水上来的我渐渐体力不支。“要不,下去?”我想。我正欲退缩,一扭头,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靠在车上,神情淡定地直面毒辣的阳光,是他,开越野车的师傅!他见我扭头,向我招招手,露出微笑。这一招手、一微笑,如同一瓶清凉的水,在烈日下给了我力量,我突然明白了他的那个表情“奇”在何处:那是无与伦比的自豪,是劳动者们内在精神的盛放!想到这里,我加快脚步,向山顶冲去。山顶,阵阵凉风吹散了阳光的灼热,脚下五彩的圆石山如缎似锦。面对美景,我心中有什么东西爆开了,我知道,这是青春的盛放!16 人,总要有点儿坚持,多历经一些风沙的磨砺而生成的温润,方能盛放成波浪谷独有的自然奇景;多一些开车师傅那样的拓荒精神,才能不负瑰丽的人生。任岁月流逝,却总有一段美好的青春,在时间的长河中盛放!返回途中,我望向窗外,忽然有一抹绿从眼前闪过,回首再看,才发现,路边的石头缝里生长着一丛小草,那些细长的绿叶正在风中摇曳……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2-24 16:20:02 页数:16
价格:¥3 大小:209.00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