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 单元测试卷(科学版 2024年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科学版2024年秋)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2024·晋城一模]以“氢”相会,零碳未来。2024年第二届世界氢能产业博览会将在广州举行,以氢气替代化石燃料能有效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A.赤潮水华B.温室效应C.白色污染D.臭氧空洞2.[2023·北京]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自备购物布袋B.按需取餐不浪费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D.教室无人未关灯3.2024年5月31日是第37个世界无烟日。吸烟对人体有害,吸烟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CO2B.SO2C.COD.H2O4.[2024·大连期末]发射火箭用的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液氢和液氧反应吸收热量B.液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C.液氢贮存、运输都很容易D.氢气液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变5.[2024·临沂模拟]如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C.这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分子构成的D.这四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6.[2024·广州期末]下列关于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10 A.石油炼制可分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C.使用蜂窝煤作燃料,不会污染环境D.地球上的水储量十分丰富,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也十分丰富7.[2023·泉州期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块状大理石B.制取二氧化碳C.收集二氧化碳D.检验二氧化碳8.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空气中排放CO2会形成酸雨B.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C.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9.小德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后,对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CO2和CO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C.CO有毒,CO2无毒D.CO2和CO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10 10.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液体,B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清洁能源,D与E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且E是有毒气体,F含有A~E中的所有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B的化学式为COB.D→E的反应需要吸收热量C.反应①为分解反应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11.[2024·淄博一模]碳循环、氧循环、水循环三大循环着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物理变化B.水循环中水分子的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C.燃烧是氧气参与氧循环的唯一途径D.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参与碳循环的唯一途径12.[2024·怀化三中一模改编]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已知:在冶金行业中,可用CO与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只可能是单质B.反应①属于放热反应C.反应物Y可以用来检验CO2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②10 13.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几种组成。将此混合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组成是(  )A.H2、CH4B.H2、COC.H2、CH4、COD.CH4、CO、CO214.[2024·陕西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的创新实验,内层小试管和外层大试管底部分别放有用石蕊溶液染过色的滤纸片,内层小试管壁上有一小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燥滤纸片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B.通入CO2后湿润的滤纸片由红色变为紫色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D.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15.[2024·成都期末]如图1装置是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25℃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先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再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B.曲线①中cd段对应的操作可能是进行了振荡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20mL蒸馏水D.实验说明:该条件下1体积水最多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10 二、填空题(共34分)16.(6分)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煤 ②石油 ③天然气 ④氢气 ⑤一氧化碳 ⑥二氧化碳(1)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2)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3)最理想的燃料是    。(4)碳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是    。(5)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的气体是    。(6)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单质是    。17.(10分)木炭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用墨书写、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仍不掉色的原因是    。(2)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    反应,请写出木炭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4)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鉴别它们的方法是:分别点燃两种气体,在火焰的上方各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    ,则原气体为氢气。18.(10分)[2023·福建]为探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学习小组查得资料:福建学者揭示了硼基催化剂催化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X、Y、Z等的过程,局部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表示省略相关过程)。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1)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化石燃料是    (填一种)。(2)X为一氧化碳分子,参照上图,画出该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3)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硼元素的化合价为    。10 (4)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Z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生成Y的过程如图中虚线框所示,且各微粒数之比为1∶1∶1∶1,则Y的化学式为    。19.(8分)[2023·长沙]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1)罐装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的,请你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    。(2)使用汽油为燃料时,机动车尾气中可能含有的污染空气的物质是    (写一种即可)。(3)若将36g水完全分解,最多能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g。(4)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能缓解温室效应,转化途径有自然界转化和人为转化。下列属于自然界转化的是    (填字母)。A.光合作用B.海洋吸收C.工业利用三、实验探究题(22分)20.如图1中A~G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仪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仪器:仪器A的名称是    。(2)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10 。利用上述仪器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若要实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则必须选择的仪器是    (填字母组合),还缺少的一种仪器的名称是    。(3)探究性质(如图2):实验一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实验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实验三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拓展应用:将图3所示装置倾斜使两种试剂混合,即可制得气体。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得的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判断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利用图3装置还可制取氢气,制得的氢气点燃前需验纯,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需验纯的原因:    。四、计算题(14分)21.[2023·宁夏]天然存在的大理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学习小组想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称取20g大理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加入200g稀盐酸,大理石完全反应后(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13.4g。(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2)计算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 参考答案一、1.B 2.D 3.C 4.B 5.B6.A 【点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过量排放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B错误;使用蜂窝煤作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环境,C错误;地球上的水总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D错误。7.C 8.C9.B 【点拨】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B不正确。10.A 【点拨】由题意可知,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液体,A能生成氧气和C,所以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清洁能源,所以B是甲烷;D与E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且E是有毒气体,所以E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D可以互相转化,所以D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F含有A~E中的所有元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所以F是碳酸,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符合题意。物质B的化学式为CH4,A不正确;D→E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需要吸收热量,B正确;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为分解反应,C正确;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D正确。11.B 【点拨】碳循环、氧循环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水循环中水分子的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B正确;燃烧是氧气参与氧循环的途径之一,C不正确;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参与碳循环的途径之一,D不正确。12.A 【点拨】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3等金属氧化物,故A错误;反应①是CH4在氧气中燃烧转化为CO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正确;CO2和Y反应生成CaCO3,则Y为Ca(OH)2,Ca(OH)2溶液能用来检验CO2,故C正确;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故D正确。10 13.D 【点拨】由实验现象可知,将气体通过过量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O2;将剩余气体干燥后点燃,有水生成,证明气体中至少含有H2、CH4中的一种。对照选项,含CO2的选项只有D。14.B 【点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通入CO2后湿润的滤纸片由紫色变为红色,B错误。15.D 【点拨】曲线①中ab段压强迅速增大,是因为迅速注入的蒸馏水占据了一定体积的缘故,故A正确;曲线①中cd段压强明显减小,可能是通过振荡操作使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使得压强明显减小,故B正确;曲线③加入水后压强上升最小,说明进入水的体积最小,100~150s曲线③压强变化量最小,是因为注入的水最少,只有20mL,故C正确;由图可知,终点气压高于起始气压,说明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故D错误。二、16.(1)①②③ (2)⑥(3)④ (4)⑤(5)③④⑤ (6)④17.(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O2;C+O2点燃CO2(3)Ca(OH)2+CO2CaCO3↓+H2O(合理即可)(4)水雾18.(1)天然气(或可燃冰)(2)(3)+3(4)CH4+O2催化剂CH2O+H2O (5)C2H6【点拨】(3)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2x+(-2)×3=0,则x=+3。(4)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Z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学式为CH2O,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Z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O2催化剂CH2O+H2O。(5)由微观图示可知,虚线框中是-CH3和CH4反应生成Y和-H,各微粒数之比为1∶1∶1∶10 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每个Y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所以Y的化学式为C2H6。19.(1)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2)一氧化碳(合理即可)(3)4(4)AB【点拨】(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氢元素的质量不变,若将36g水完全分解,最多能产生氢气的质量是36g×1×218×100%=4g。(4)光合作用、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均属于自然界转化,工业利用二氧化碳属于人为转化。三、20.(1)锥形瓶(2)CaCO3+2HClCaCl2+H2O+CO2↑;BCDG;铁架台(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由紫色变为红色;CO2+Ca(OH)2CaCO3↓+H2O(4)2H2O2MnO2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2H2+O2点燃2H2O四、21.(1)6.6(2)解:设20g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x6.6g10044=x6.6g x=15g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5g20g×100%=75%。答: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4-09-01 19:00:02 页数:10
价格:¥3 大小:576.39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