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4秋)26 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分析】本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中"5.2地球上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的第三项"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点"相对应。作为《身边的植物》单元的开篇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索之旅的起点,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和自然界的热爱与兴趣。课程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首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植物种类及其特性,帮助他们开始探索身边的植物世界,并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植物的初步认识。其次,在探索环节,学生将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植物,这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还能描述植物的一些显著特征。此外,通过观察校园的图片,学生将学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植物的基本理解。在研讨环节,学生将根据植物的特点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植物种类,并引导他们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最后,在拓展环节,设计了种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种基本的种植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植物观察活动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植物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书籍、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他们的认知往往是基础和零散的。从能力角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尚未能够进行系统的科学观察,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识字量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种植活动是他们进行长期观察的初步尝试,记录时更适合采用绘图的方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认识一些植物的外部特征。[科学思维]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一些植物。[探究实践]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态度责任]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激发了解植物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难点]种植一棵植物,坚持观察并记录。【材料准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季可种植的植物,常见植物图片,课件等。[小组]大麦、大蒜等种子,校园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周围的植物1.我们周围都有哪些植物?你知道有哪些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点,并尝试描述,如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提问,帮助学生从回忆中提炼出更多关于植物的信息,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的习惯。二、探索:我们知道的植物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认识到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页的植物图片,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识哪些植物?”学生会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个别说不出名称的,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型盆栽或相关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更好地认识植物。2.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地方圈出植物,重点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找出植物。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设计意图]通过知道的植物——熟悉环境(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知道花时植物,草是植物,大树也是植物,植物具有多样性,初步形成植物的概念。26 三、研讨:1.提问:“我们圈出来了几种植物?”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圈出的植物”的数量。学生交流时只需要将图片中几种明显的植物圈出来即可,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出示更多的校园场景图,鼓励学生找一找校园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一些基本特征。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很难说出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名称,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中进行指认,教师告诉学生名称。允许学生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如植物高矮、树叶颜色、花朵颜色等描述植物。[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观察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四、拓展:种植一棵植物1.教师利用图片介绍农民插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种植体验活动。用微视频呈现不同的种植方式。在了解了种植方法后,教师鼓励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将种植植物的步骤画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台呈现部分学生的绘图,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补充,进一步完善种植方法,为后续的种植活动做好准备。如:种植前需要先选种;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设计意图]通过种一种,画一画,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教学后记】2.观察植物【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2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通过对第1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植物。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植物有哪些特点,并帮助学生逐改步建立起不同植物有不同外部特征的认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人一样都在生长,同时聚焦植物有什么特点?探索版块,设计了两个任务,观察一株植物和观察更多的植物。在第一个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来观察一株植物,可以用眼看、手摸、鼻闻等科学方法来观察,并对植物外形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在第二个观察活动中,出示更多的植物,以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引导学生不用眼睛看,通过用手摸、用鼻子闻的方式来观察植物,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植物特征,学会比较植物的异同点。两个活动是递进的,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植物是种在土地里、不会移动、颜色大多是绿色的、有高有矮、会开花、会结果等。研讨版块,总结本节课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植物特点。通过询问学生自己家里种的植物怎么样了,让学生持续关注自己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拓展版块,让学生通过观察特殊植物一-仙人掌,发现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了解植物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更多植物的特点。【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本课以观察、描述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渗透科学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对植物特点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课堂上需要创设一些符合学情的情境或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渗透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学目标】26 [科学观念]知道植物具有很多特点,能识别植物之间的异同。[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特点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的特点,尝试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株植物的形态特点。[难点]学生能描述观察到的植物外形特点。【材料准备】[教师]绿萝(水培)、菊花(土培)、石竹、薄荷等常见植物盆栽。多媒体课件[小组]自己种的植物。【教学过程】一、聚焦:说一说植物与我的关系1.学生从校园情境图中发现植物和人一样在生长,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围绕高矮、颜色、生长环境、会不会移动等讨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植物和人一样都会生长,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关注到植物的变化。二、探索:观察植物并描述特点1.活动一:观察一株植物。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一株植物,询问“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引导学生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先远看整体,再近看局部。学生近距离观察时,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等,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搭建表达支架,比如:我用眼睛看,看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我用手摸,摸到植物的叶子是软软的。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会株水培绿萝,通过邀请学生做小小观察员,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学生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让观察活动更充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绿萝可以用薄荷或其他当季常见植物代替。2.活动二:观察更多的植物。建议给每个小组再准备一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如薄荷、吊兰、月季、菊花、石竹等,小组间可以观察不同的植物。在观察活动结束后,可以开展“蒙眼猜植物”“你说植物特点我来猜”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描述植物特点,在互动交流中认识更多植物的特点。如果第一个植物观察提供的是水培植物,建议第二个观察活动给小组准备土培植物,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培育方式,给小组提供的植物不宜太多,会造成学生在一株上观察停留时间少,造成观察不细致、不充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一株植物中了解观察的方法并延申到观察更多的植物,对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更多植物的相同与不同,知道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生活在土壤中,也有水培植物,识别植物中的异同。三、研讨:我们应该怎样描述植物1.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描述植物?”预设学生会回答: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进行观察和描述2.提问“我们种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预设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植物长高了,叶片变多了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种植的植物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梳理自己本节课的所得,培养证据意识,同时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更有针对性。四、拓展:找一找植物的特别之处1.借助仙人掌的照片或实物观察,引导学生发下它的叶很小,已经变成了叶刺。2.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芭蕉的叶、荷花的叶、含羞草的叶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植物有什么显著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有显著特点的植物,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寻找更多独特的植物。【教学后记】26 3.植物长在哪里【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3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以及“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改变观察的视角,从观察植物过渡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这节课中,学生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引导学生交流种植经验,关注植物种在哪里。探索版块设计了三个分层活动。活动一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生长需要生壤”的认识。活动二通过土地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扎根在土壤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活动三让学生了解到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水中。研讨版块,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并能比较说出土壤中植物与水中植物的不同点。这一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拓展版块通过“在土壤和纸巾上种绿豆”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点。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环境,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分析植物的不同之处。[探究实践]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长环境。[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持续保持探究植物的兴趣,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的生存需要环境。[难点]对比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材料准备】[教师]视频资料、常见植物盆栽、不同植料种植的绿豆、多媒体课件学生:种植经验分享(照片、观察日记等)、绿豆、纸巾、种植盆、土壤、种植工具。【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把植物种在哪里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整理自己做种植植物的照片、日记、观察比较一等。提问:说一说你种过什么植物?是怎样种植的?学生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预设学生发现植物可以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如喜阴和喜阳的植物放置的位置不同,土培和水培的植物对环境需求不同,仙人掌等耐干旱的植物与绿萝等对水的需求量不同等,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设计意图]通过种植植物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可以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二、探索:植物生长在哪里1.活动一:观察这些植物生长在哪里。教师可以结合聚焦环节的分享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哪些地方?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除了花盆、花园等环境,植物还可以生长在田野、草原、高山等不同地方。其次,教师出示多种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利用植物卡片开展观察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有土壤。2.活动二:是观察植物在土壤里是怎样生长的26 教师出示植物生长在土地里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怎样生长在土壤中。通过讨论,发现植物在土壤中扎根生长。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环境,土壤是植物的家。通过观察发现,土壤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将植物、动物和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不仅是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3.活动三:植物还能生长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知道植物还生长在池塘、湖泊、大海等水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是扎根在土壤中的。随后,教师出示水中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研讨问题2: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与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不同,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相对高大、粗壮、根系发达;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无土栽培的新技术。[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递进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会对植物的结构产生影响。从最熟悉的土培植物开始,到水培植物、无土栽培技术等,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环境,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不同。三、研讨:植物的生长环境1.提问:“在大自然中,生长植物的地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学生会回答:有的植物会生长在水里,有些会生长在土壤里3.提问“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中里的植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展示多种典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壮、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也会不同。四、拓展:种绿豆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种植:分别在土壤中和纸巾中种下相同数量的绿豆,定期浇水、对比不同环境中绿豆的生长情况。本实验需要学生进行长周期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做观察笔记等方式持续观察、记录。在下会节课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种植情况。。[设计意图]本节课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开展拓展活动。以常见的种植植物绿豆为活动载体,通过水培和土培的比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环境不同为植物带来的变化。【教学后记】4.给植物画张“像”【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4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本课的重点是能够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说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找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记录、思考、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命的意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展示身边的美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人们经常给植物拍照或画“像”,进而聚焦问题“怎么画植物才真实”。探索版块为“我们给植物画个像”,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名称,找到生长环境,并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同时做成一幅作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意思。研讨版块通过对画像的讨论,判断学生是否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让学生去观察记录家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拓展版块为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的植物,通过对植物连续观察,了解它们发生的变化。26 【学情分析】前面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了多种植物和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能够用一些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植物的一些特点动在前面的学习中,科学学习的重点是观察和描述,因此在记录的方法上,学生还未掌握画简图等记录方法。同时,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在描述现象和特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另外,在给植物画像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名称,关注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疑惑,需要教师多进行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表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认识植物的主要特征,知道它们生活在相应环境。[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画像记录,能分析植物与生活环境的联系。[探究实践]通过对多种植物的观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特征。[态度责任]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难点: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植物特点。【材料准备】[教师]视频资料、常见植物盆栽、自己尝试画一张画像、多媒体课件学生:种植的植物、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怎样画植物才真实1.教师提问:说一说你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种植物?追问它的什么特点让你印象很深?学生分享自己印象很深的植物,如仙人掌的刺、芭蕉树的叶子、水生植物睡莲荷花、捕蝇草等。2.教师创造情境出示植物“邀请了家里的一位植物好朋友来到教室”,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植物,可以从植物的特点中进行介绍。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抓住植物的不同特点,才能把植物画的更加真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为下一步画植物活动中捕捉植物的特点做铺垫。二、探索:给植物画张“像”1.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特点。可以采用小组观察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观察完了之后,请学生说一说植物的特点,教师也可以提供科学性的表述语句,帮助学生的回答,比如我是吊兰,我的特点是学生在进行介绍的时候,教师及时将学生所说的特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也意识到,在给植物画个像之前,一定要先进行仔细的观察。4.活动二:为植物进行示范画像。通过活动一的观察,在黑板上逐步呈现植物的画像,并且一边画植物,一边渗透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特点、植物生活的环境等等。提供的植物建议特征明显、结构简单,比如细长叶子的吊兰、开花的杜鹃、圆圆叶子的铜钱草等,也可以提供多种培育方式的,比如水培的、土培的,甚至也可以到校园里去观察。5.活动三:选择一种植物画像。这个活动是小组选择一种植物,每个人都将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是前两个活动的延续,教师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学生的手绘图,但要提醒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这里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绘制时间,大概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学生绘制完了之后,再进行交流介绍。[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递进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画图前,通过板书学生黑板演示画等形式相结合,指导学生画出植物主要特征即可,可示范画、画植物局部图或者植物整体图,降低学生绘画难度。三、研讨:爱护植物1.提问:“我们画出这棵植物的特点了吗?我们画的植物别人能认出来吗?”26 预设学生会回答:有的植物会生长在水里,有些会生长在土壤里4.提问“我们家里种了哪些植物?应该怎样爱护它们?”教师可以展示多种典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壮、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也会不同。四、拓展:观察记录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发现植物生长的变化,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上台讲解植物的变化,同时对后续观察提出要求,要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长时记录。[设计意图]本节课中的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种植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阶段性的汇报,同时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有效反馈,激励学生进行长时记录。【教学后记】5.植物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5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本课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植物种植过程,学生将自己近段时间种养的植物带进课堂观察,向身边同学介绍植物发生的变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安静倾听、积极表达,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需要的条件。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我们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植物发生的变化。探索版块安排了“观察我们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单展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研讨版块,通过对植物种养经验的讨论,分析出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拓展版块,展示了我们收集的其他资料,以一棵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动态的、长期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意识到植物生长变化鲜明且存在周期,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比较零散、粗浅,需要教师帮助一起回顾和梳理。在交流分享过程中,鼓励学生保持安静倾听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出现的变化。[科学思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搜集证据,体会到植物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种养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出现的变化。难点: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搜集证据,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准备】[教师]教师提前种植的植物、照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生自己种植的植物(如大蒜、绿豆等)以及种植过程中的照片、图片、文字。26 【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整理自己做种植植物的照片、日记、观察笔记等。提问:你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证据证明?学生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说出植物发生的变化。比如植物长高了,叶子变多了,颜色变深了等等。[设计意图]通过种植植物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都在生长变化,是有生命的。二、探索:交流展示植物的变化1.活动一:观察我们种的植物。学生把种植的植物带进课堂,观察植物的特征。教师要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细节变化,如关注是否长出了花苞等。观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植物的小主人可以向组员说一说植物发生的变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分享,安静倾听。小组观察结束后,教师没请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并及时给予评价。6.活动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学生展示种植期间的观察记录单,通过图片或文字展示,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连续性变化,植物第一天是什么样的,第三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教科书中呈现的两种植物的生长速度虽然有快有慢,但都会发芽、变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物种植的植物以及为我们提供证据支撑的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学生发现植物是有变化的,且不同的植物生长变化速度是不同的,但是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三、研讨:怎样照顾植物1.提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预设学生会回答:植物长高了、长叶子了、叶子变大颜色变深、植物的“杆”变粗了、会开花、会结果、有的植物死掉了。5.提问“为了帮助植物更好生长,你们做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给植物浇水、放在阳台上等,及时追问学生,明确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且植物生长变化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四、拓展:更多植物的变化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一棵树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树,说说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第之年这棵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周期性地发生生长变化。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植物都是在生长变化的,不仅是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变化,更有四季的变化等,初步感受植物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教学后记】26 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6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本课将综合运用前5课学习的观察方法,走出教室,观察和记录校园里的植物,这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整体回顾。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去校园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能够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描述其特征。通过观察,养成良好的记录为惯,提高交流汇报的能力,学生增强探究植物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提问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探索版块是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记录校园里的植物。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研讨版块,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特征以及室外观察到的新信息,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拓展版块是引导学生课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者田野里去认识一些蔬菜、水果,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植物,包含了我们吃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植物,知道了植物有的生长在泥土里、有的生在水里、有的是无土栽培,通过种植植物等活动知道了植物会生长变化,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这节课是学生第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一年级学生会很兴奋,难以自我约束。因此,教师在活动前需要分好小组,明确任务,着重强调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须及时答疑、指导记录,帮助学生有序地、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对常见的植物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形态。【材料准备】[教师]校园植物视频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铅笔、橡皮、观察。【教学过程】一、聚焦:校园里有哪些植物?教师可以出示校园里拍摄的植物视频或者图片,提问:“校园里都有哪些植物?”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兴趣。通过前面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校园里的部分植物,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学生会说一些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和地点。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一下校园里的植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旁边的图片提示学生在观察时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强化“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一概念。[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校园植物分布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在观察过程中要爱护植物的观念。二、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划定大致的范围,强调注意安全。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26 注意不拔起、不采摘或不伤害植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本课的活动记录,希望学生学习画示意图记录植物的方法。第1幅图作为示范,请学生把找到的一种植物画在方框中,不要求画得很像,画出这种植物的大概样子、同时也可以在植物旁边画某一个细节特征,比如叶子形状、是否有果实或者是否开花。[设计意图]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去考察校园里的植物分布情况,选择周边环境较为安全、便于观察的植物给学生进行观察;上课时,教师需要明确观察要求、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画图)、合理分组(组内至少有一名画画能力强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观察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乱摸、乱碰;提醒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植物,。三、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1.提问:“我们观察、认识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总结学生整节课在校园里找到的植物名称和特征,从学生的回报中体会校园中植物的多样性。。6.提问“我们有哪些新发现?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预设学生回答有的植物有落叶,有的植物没有落叶,有些植物的名称不知道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汇报和交流帮助学生回顾前五课所学的知识点,知道我们周围存在各种植物,它们都有不同的特征。最后教师介绍相应的植物,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植物(这需要教师提前规定好每一组观察的植物,并制作植物介绍ppt)。四、拓展: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田野中,认识常见的蔬菜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菜市场里蔬菜、水果或者田野里农作物,比如水稻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原来菜市场、田野里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也是植物,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植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植物,植物在我们的身边方方面面。【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我们的身体【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1课,对应课标“5.1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下的低段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和“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通过使用观察植物的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并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同时感受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后续课程中对感觉器官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通过锻炼身体的场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聚焦于身体各部分。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学生将有方法、有顺序地观察并绘制身体结构,包括使用听、摸、看等方式来探索内部结构,以及观察外部结构。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强化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身体结构。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阅读科普资料来深入思考探索身体内部的结构,以激发对自身身体研究的兴趣。【学情分析】26 一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外部结构,但常将五官与身体结构混为一谈,对内部结构的认识则相对有限。在本课中,学生将借鉴观察植物的技巧来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身体。尽管这些观察技巧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仍需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准确的示范和指导。通过画图记录,学生可以提高表达兴趣,促进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描述。鉴于一年级学生绘画技巧尚不成熟,他们在用图画表达发现时可能面临挑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2、知道我们身体内部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耳听、手摸、眼看等方式收集信息,据此推测身体内部的结构。[科学实践]能够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态度责任]能够如实将自己观察到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养成认真、细致记录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感官观察,认识我们身体外部的基本结构,推测身体内部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结构。[难点]能用听、摸、看等方式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观察发现。【教学准备】[学生]铅笔、橡皮、彩笔、白纸或记录本、小组评价表[教师]班级记录单、听诊器、课件【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活动:出示同学们锻炼身体的照片或视频。(如做早操、跑步、跳绳、踢足球等活动),提问学生:“这些同学正在做什么?”“这样能锻炼到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预设:1、做早操能锻炼到我们的脖子、手部、和腿部。2、跑步锻炼我们的腿部、跑步之后心跳会加快,锻炼我们的心脏。3、踢足球锻炼我们的腿部)教师活动:将学生的发言用画图以及标注关键词的方式记录在黑板上。聚焦任务,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我们的身体包括哪些部分?”。(板书课题:我们的身体)[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日常做的运动,引起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调取学生对身体结构的前概念,进而聚焦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聚焦任务。2.探索活动一: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并画图记录。教师提问:“对于这些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我们应该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观察呢?”(预设:学生分享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如用手放在心脏处感知心脏的跳动,捏一捏手指,硬硬的,有骨头......)教师讲解观察方法:(1)出示实验指导视频:指导学生们用耳听(腹部和背部)、手摸(摸手指;摸屈、展臂时的上臂变化;手摸自己的胸口感受)、眼看(光照手指)等观察方法。(2)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同性别的同学一起做实验。耳听声音时,减少衣物的阻隔,并保持教室环境安静。手电筒不能直接照射眼睛。(3)指导记录方式:教师出示人体轮廓图,并指导学生用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观察位置。可以先做一下示范:如将手放在胸口处感受到“咚咚-咚咚”的声音,指导学生将观察方法“手部”画在相应的观察位置,将收集到的“咚咚-咚咚”的声音以“文字或拼音”的方式。并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推测结果。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巡逻指导。26 分享交流:(教师可以提供:我用什么方法,发现哪里有什么声音或感觉,它可能是什么”的句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表达。)①先组织组内的学生分享交流: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分享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发现,组内其他同学根据他的记录和介绍进行打分。②小组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单进行投影呈现并讲解自己的发现,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质疑。(预设:用耳朵靠近腹部,听到了肚子在叫的声音;用手摸,摸到皮肤下面有硬硬的东西,它可能是骨头.......)[设计意图]画图作为一种记录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地表达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仔细观察和,创造性地对事物观察的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另外教师通过对记录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示范指导,将学生的观察和结果有效外化,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活动二:观察身体的外部结构并画图记录。教师提问:“我们探索了身体内部的一些奥秘,我们身体的外部由哪些部分?可以用什么观察方法观察,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预设:用眼睛看....)教师指导活动:可以直接观察一名同学的身体,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并画一画,并用简单的文字或拼音标注出我们身体外部大的结构组成部分。学生活动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建议:建议同性别的学生一起完成实验观察。)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由哪几个大部分组成?”分享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单进行投影呈现并讲解自己的发现,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当学生说的很细致,如提到眼睛、鼻子、嘴等小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这些部分归类,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在头部上;胳膊、手腿、脚合起来叫做四肢。从而总结归纳出我们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画一画,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在组内分享交流,并进行引导达成共识。并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人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3.研讨研讨1: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由哪几部分组成?(提示:这一个问题的研讨应该在教学之初就由教师明确提出。随后在两个探索活动分别结束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达成共识)师生小结:我们的身体外部由上到下都有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结构,比如心脏、骨骼和肌肉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总结我们身体的基本结构。研讨2: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小猫、小狗的图片,引导学生使用眼睛、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顺序观察小猫、小狗的外部,与我们的身体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师生总结:我们与小猫、小狗都有头、颈、躯干和四肢,但是小猫、小狗有尾巴,身上长满浓密的毛发,我们的身体没有尾巴和浓密的毛发.......).(提示:可以提醒孩子在课下:在家长的陪同下,注意安全,观察自家的小动物,发现小动物与人体更多的异同之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化对观察方法的掌握和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同时渗透我们和动物都是生物这一认识。)4、拓展想知道我们身体内部是什么样的吗?阅读科普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提示: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应的科普书籍,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在课上组织学生分享。或在课堂上呈现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汇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身体的内部的样子,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他们继续探索身体内部奥秘的方法,培养探究兴趣)【教学后记】26 2.发现生长【教材分析】本课作为单元的第2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1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下的低段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课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认识自己的成长,并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本单元从第二课到第七课,设计逻辑基于“回顾过去、感知现在、规划未来”,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通过展示学生从婴儿时期到现在的成长照片,帮助他们回顾和记录身体变化的明显证据,从而证明他们的成长,并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引导学生自我觉察成长,通过问题指引寻找成长实证。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能反映自身变化的确凿事实,绘制在记录单上。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整理证据,讨论并总结成长变化的事实及获取方法。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让学生绘制动物或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的共同特征。【学情分析】在《植物》单元和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后,学生已学会一些基本观察和描述方法,能用画图记录。尽管他们知道自己在成长,但理解多限于身高体重变化。他们尚未将衣服尺寸、体态变化等与成长过程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深入理解成长历程,并教他们如何结合绘图和文字清晰表达。本课还将激发学生回忆,鼓励他们向家庭和学校寻求帮助,参与探究活动,得到成长所需的支持和关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变化着,有些变化能够说明我们在生长。[科学思维]通过比较衣服、外貌和牙齿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察觉到我们身体的变化,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探究实践]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态度责任]能够关注自己在成长,如实记录自己成长的证据。【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衣服、外貌和牙齿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察觉到我们身体的变化,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难点]能够尝试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实地记录变化的证据。【材料准备】[学生]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不同时期的照片或视频,出生时和现在的身高和体重,水彩笔、白纸或记录本[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或照片资料、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提前让学生带小时候的衣服来学学校)活动导入:“邀请几个小朋友,来进行一场穿衣比赛,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小时候的衣服试穿上。”(预设:大多数学生的小时候的衣服都穿不下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长大。)教师提问:“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你能找出哪些证据来证明我们在长大吗?”学生思考: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们对身体成长的直观感受,教师将学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中。[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通过“穿自己小时候的衣服”这一活动导入,聚焦这一课的主题——26 生长变化,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2.探索(1)收集证据,合作交流教师提问:“哪些观点能作为我们成长的证据?”(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高矮、胖瘦、脸型变化、头发的长短、小时候是爬行,现在能跑跳等。)教师活动:你提到了身高的变化,请你描述身高这个特征的变化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描述这些特征的变化过程,并在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体现出变化前后的特征,例如,当学生提到身高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记录下体现比较的关键词:身高(矮→高)】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衣物、照片,更换的牙齿等证据进行小组交流。接下来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在活动刚开始,让学生自己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成长,让学生学会动嘴、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把学生交流、认可的证据整理在黑板上,这将为学生的画图记录提供明确的参考,避免他们画出与成长无关的内容。(2)选一个证据画下来。教师讲解绘画的要求:画出自己想要呈现的变化和相应的证据。学生绘画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先小组内分享交流你画的证据,小组内根据评价表进行评价。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外化,但是学生的绘画能力偏弱,需要教师在学生绘画之前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要根据他们观察到的事实来进行判断,绘画的主体要能呈现自己的成长过程。3.研讨研讨1:我们找到的哪些事物,可以证明我们在长大?(学生在探索1和探索2的活动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设计意图]交流活动蚌湖学生归纳出判断成长证据的依据。研讨2:我们怎样证明小猫、小狗在长大?(预设:定期记录小猫、小狗的体重、体长;观察小猫、小狗的食量变化,观察小猫、小狗从出生到长大的行为活动变化.....)教师活动:播放小猫生长变化的视频,从视频中你找到小猫发生的哪些变化能证明它在长大呢?(预设:小猫变大了,身上的毛发变得浓密了;小猫从躺着变成会行走,小猫学会了翻身...)[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小猫、小狗也在生长。培养学生学习,迁移应用的能力。4.扩展教师活动: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思考: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教师活动:请你画一画动物或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吧。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人体会生长,动物、植物也会生长,这一活动意在将人的生长与动植物的变化建立联系,归纳形成对生物特征的认识。【教学后记】26 3.游戏中的观察【教材简析】本课为单元第三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以及“12.3初步体验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中的观察与测量。”前面两节课是对人体结构上的研究。从本节课起,学生将开始观察研究感觉器官。通过抓尺子等游戏,学生将有意识地关注感觉器官的作用,认识到这些器官在活动中提供不同信息。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环节,通过游戏体验,引导学生注意玩游戏时会使用到感觉器官。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包含三个活动:1.蒙眼抓尺子并记录,通过皮肤本能感知判断;2.蒙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培养学生对感觉器官的有意识关注;3.睁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让学生意识到多感官协同作用降低难度。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观察、比较、记录和思考,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和判断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其他游戏进一步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与判断中的重要性。【学生分析】学生尚未有意识的关注到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教师需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认识感觉器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感觉器官会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感受不同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思维,能逐步有意识的开始关注感觉器官及其作用。[探究实践]通过在多次“抓尺子”的游戏活动中,用表格记录、画图记录的方式记录游戏中的发现。[态度责任]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探索活动中地观察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感觉器官会参与到游戏活动,感受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难点]通过反复玩“抓尺子”的游戏,经历反复观察、比较、记录的过程,发现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工作,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教学准备】[学生]反应测试尺、铅笔、橡皮、记录单。[教师]反应速度尺、班级记录表、课件。1.聚焦教师游戏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看到动物就拍手,看到交通工具就拍桌子。请同学们根据PPT呈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播放PPT,学生完成活动。教师提问: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预设:眼睛、手,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在游戏中感觉器官是怎样参与的?)[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游戏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低段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后续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2.探索活动1:蒙住眼睛抓尺子,并做记录。教师播放指导视频,讲解游戏规则:(1)游戏分为抓尺子和放尺子两方,抓尺子一方要用布将眼睛蒙住或带上眼罩。26 (2)首先要做好准备动作:放尺子一方用拇指和市值捏住尺子的上方,让尺子自然下垂,保持静止;抓尺子一方的手放在尺子下端,手部虎口张开,不能接触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下端。(3)做好准备动作后,放尺子一方不做任何提示直接放开尺子,抓尺子一方要迅速抓住尺子,抓到即可打“√”,没抓到到“X”,每位学生可以抓5次。教师进行填写数据的演示:投影记录单,抓到即可打“√”,没抓到到“X”。教师补充: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参与,可以圈画出来。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游戏完成是否规范,是否如是记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问:“1、一共抓住了几次,有什么窍门?2、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说一说在游戏中感觉器官是怎样参与的?”(预设:用手抓,很难抓住,不知道尺子什么时候掉下来,凭感觉在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活动2:蒙住眼睛,听口令抓尺子,并做记录。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在活动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游戏规则。即:在放尺子和抓尺子的两位同学准备好后,放尺子的学生需要先给出指令后,再放尺子,抓尺子的学生迅速抓住尺子。这样的活动反复5次。并进行记录。教师指导记录要求:1、抓到即可打“√”,没抓到到“X”2、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参与,可以圈画出来。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问:“1、一共抓住了几次,有什么窍门?2、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说一说在游戏中感觉器官是怎样参与的?”(预设:这次用到了耳朵听同学喊的口令,更容易抓住尺子)活动3:睁着眼睛,听口令抓尺子并做记录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此活动是在活动2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游戏规则。即:抓尺子的学生需要睁开眼睛完成游戏。其他规则与活动2的相同。这样的活动反复5次。并进行记录。教师指导记录要求:1、抓到即可打“√”,没抓到到“X”2、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参与,可以圈画出来。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问:“1、一共抓住了几次,有什么窍门?2、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说一说在游戏中感觉器官是怎样参与的?”(预设:这次用到了耳朵听同学喊的口令,眼睛看到放尺子的同学放下尺子,手迅速抓住尺子,更容易抓住尺子)[设计意图]这三个抓尺子的活动,游戏难度由难到易,这样的顺序安排更加有助于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到感觉器官是怎样参与活动的,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顿悟: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参与,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自己做出判断。3.研讨(1)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本研讨环节穿插到前面地活动中,每完成一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2)哪种方法抓住尺子比较容易,为什么?(预设:第三种方法抓住尺子比较容易,以为眼睛可以看着拿尺子的同学什么时候把尺子放下来,还可以用耳朵听到他喊放的口令。)[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记录的比较、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当参与的感觉器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全面,游戏就越容易。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不一定说得那么全面,但无论说多说少,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一次提升,特别是经历了游戏,每个孩子都言而有据,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这样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能相互启发,最终形成共识。4.拓展教师出示播放翻拍手的游戏指导视频,讲解游戏规则。学生课后与同学完成游戏,并跟同伴说一说感觉器官是怎样帮助我们完成这个游戏的。26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进一步对本课探究问题进行总结,让孩子在游戏中反复体会,进一步理解参与活动的感觉器官越来越多时,我们自己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做出相应的判断。5、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请小组内的同学根据组内同学的记录单记录,以及发言汇报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打星。[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学生组内的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后记】4.气味告诉我们【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四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在第3课对感觉器官整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单一感觉器官——鼻子的功能。通过识别物体中的不同气味,学生们将发现鼻子的嗅觉功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深入研究的逻辑顺序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感觉器官是他们自身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局部认识阶段,与第3课一样,都是在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发现。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通过探讨“鼻子能否区分不同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感觉器官——鼻子,并初步猜想其功能。第二部分是在探索环节,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深入了解鼻子的功能。第一个活动——闻物品的气味,建立气味标准;第二个活动——将物品装入布袋并打乱顺序;第三个活动——通过闻味辨物,比较气味,判断布袋内物品。最后,通过打开布袋验证判断结果。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将认识到鼻子在识别气味和辨析物品中的作用,同时也会理解单一感觉器官在信息收集中的局限性。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家人进行亲子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比较思维方法应用到课外,探究味觉是否也能像鼻子一样帮助辨析物品。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家庭互动,还能加深对感觉器官功能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对感觉器官有初步了解,但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对感觉器官在学习中的作用认识尚浅。教师需继续有序开展感觉器官研究活动,通过体验逐步理解其学习功能。【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变化等。知道单一感觉器官——鼻子能够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物品的气味,但收集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进行闻味辨物,通过绘画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比较过程。[探究实践]在闻味辨物的活动中,能够恰当的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区分布袋里的物品,并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逐步形成记录的习惯,并能够通过观察记录进行简单交流和评价。26 [态度责任]通过闻味辨物的活动,培养如实讲述、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通过闻味辨物的活动,愿意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他人意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感觉器官鼻子能够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物品(气味),但有局限性。[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进行闻味辨物,识别和区分装在口袋中的不同物品,通过绘画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研究发现。【材料准备】[学生]花椒、大蒜、洋葱、棉花、不透光的小布袋、铅笔、橡皮、记录单。[教师]班级记录单、课件、花椒、大蒜、洋葱、棉花、不透光的小布袋【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提前在教室内放置一些有气味的物体,如:茉莉花。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感受一下,今天的教室与以往的科学教室有什么不同。(预设:学生的关注点可能会指向班级今天有花香,教师引导到我们是用鼻子识别出来的气味。)教师提问:“鼻子能够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品吗?”(预设:学生思考,形成初步猜想: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品。)[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鼻子能够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品吗?”,让学生调取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2.探索活动1:闻一闻这些物品的气味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指导学生用扇闻法闻气味。并提示学生:分别用单独的容器分装好各类物品,不要将这几种物品混合,防止发生“串味”。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识别各种物品的气味。教师活动:巡堂指导。教师提问:请同学来分享你闻到的几种材料的气味有什么特点?(预设:棉花没什么气味,花椒有一股浓浓的香味,大蒜味道有点刺激、辛辣,洋葱有一股刺激的味道,甜,香。)[设计意图]学生要验证”鼻子能够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体”,就要接住比较思维的方法,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对象。因此,此环节,通过闻一闻的活动为后面的比较活动建立比较的标准,对这四种物品的气味达成统一的认识,活动2:把这些物品分别装进布袋里,封住口,打乱顺序。教师活动:组织每个小组分别将各个物品装入各个带有编号的袋子中,封住口,并打乱顺序。前后组之间交换布袋进行探究。学生活动:完成装袋的活动,并前后组完成交换。教师活动:巡堂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布袋对换,打乱布袋顺序,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活动3:“闻味辨物”的活动。教师提问:“不能打开布袋进行观察,我们能闻出布袋里装的是什么吗?”教师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用简单的图形或文字、箭头来表示自己使用了哪个感觉器官,识别出了什么信息,以及依据现象做出了怎样的推测。学生活动:学生两人小组完成探究,对布袋里的物品做出观察-比较-判断。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活动:巡堂指导。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分享交流:请大家来分享你们小组的推测结果,可以用:“通过鼻子闻,我发现布袋里物品有___________的气味或像__________的气味,因此我推测布袋里是________。”学生活动:进行分享交流,有疑问或质疑的可以进行补充交流。26 教师组织学生打开统一打开布袋,进一步确定之前的推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推理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借助图形、简单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思考推理的研究过程。另外,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组织学生发言时,课提供相应的语言支架让孩子进行有理有据的表达。另外,将自己的推测结果与检验结果进行核对,能增强孩子学习的获得感以及提升孩子的反思能力。3.研讨(1)通过气味我们的判断对了吗?(预设:有的学生能闻对,有的学生对部分气味相似的物体在判断上会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判断错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物体的味道相似,教师可以追问研讨中的第二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有理有据的推测与事实加以区分,并能建立合理的关联。进而明确,感觉器官——鼻子能够识别气味,并能帮助我们分辨事物。(2)如果可以再选择一种感觉器官帮忙,除了眼睛,我们会选择哪种?说一说理由。(预设:用手摸,花椒摸起来有一些颗粒感、棉花摸起来软软的、大蒜摸起来硬硬的.....)[设计意图]当两种物品气味差不多时,推测的结果可能有误。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其他感觉器官参与其中,帮助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比较和判断。)4.拓展在班级群里布置家庭活动作业:家长们准备好几种水果切片,水果切片的形状尽量保持一致,先让孩子们尝一尝这几种水果的味道,接着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或者使用眼罩遮住眼睛,尝一尝,判断是什么水果。[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家人一起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还可以将课上所学的比较思维方法迁移到课下,继续研究味觉是否也像鼻子一样帮助我们辨析物品。6、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请小组内的同学根据组内同学的记录单记录,以及发言汇报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打星。[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学生组内的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后记】5.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五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感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到一年级为止,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环境变化,但未意识到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本课将从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关注感觉器官本身。通过室外环境观察,收集信息,建立对感觉器官的认知,如通过校园观察了解视觉、听觉和嗅觉功能。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是如何通过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观察周围事物的。通过提问“每一种感官分别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26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每个感觉器官的功能和局限。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活动一:出示校园环境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他们通过感觉器官观察到的现象,为室外观察做准备。活动二: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指导他们运用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并记录发现,同时感受单一感官的局限性和多感官协同观察的优势。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将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特定信息,单一感官观察有局限,而多感官观察能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在了解感觉器官功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眼、鼻和耳等感觉器官,培养他们爱护器官、健康生活的意识。【学情分析】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研究鼻子,他们了解到这一器官在认识周围事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然而,他们还未充分理解感觉器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加深这一理解,本课将通过室外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感觉器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虽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绘画记录技巧,但在面对复杂观察对象时,他们仍需进一步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条件,提供更详细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精细的记录技巧。同时,本课还将引导学生从无意识观察转向有意识观察,鼓励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记录,以提升观察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每个感觉器官都有各种的功能,都有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知道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建立爱护感觉器官健康生活的意识。[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室外进行反复地观察与信息的识别,将自己的发现与想法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从而认识到感觉器官的功能。[探究实践]在室外定点观察的活动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感觉器官进行反复地观察,通过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中的发现,逐渐形成记录的习惯,通过记录进行简单交流和评价。[态度责任]通过室外观察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认识事物,培养如实讲述、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通过室外观察的活动,愿意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意见,倾听他人意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事物的特征及变化等。[难点]通过对室外环境的反复观察,充分调用感觉器官收集信息,采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表达收集到的信息,以此来认识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准备】[学生]铅笔、橡皮、彩笔、画夹或一本书(用于外出观察)、记录单、小组评价表[教师]教师所在的校园室外图片、班级记录单、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游戏导入:“你来说,我来猜游戏”,游戏规则:提前将物品放入不透明的盒子中。请一位同学描述箱子里这个物品的特点,其他同学根据这个同学的描述猜猜箱子里是什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比较典型的能够调动不同感官的物品,如热水、橘子等)。教师提问:这位同学在观察时,各种感官分别描述了物体的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刚才思考的过程运用的感官以及这个感官观察了物体的什么特征。(教师将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板书,并用简单的图示表示:眼睛可以识别颜色、形状、运动状态等;鼻子可以识别气味;耳朵可以识别声音;舌头可以识别味道;皮肤可以识别粗糙程度、温度等。)[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盲盒游戏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感官以及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这个主题上。通过总结归纳强调每个感官只能够感知特定的信息。二、探索活动1:用感觉器官观察校园(一)先课内进行记录的指导PPT呈现本节课的室外观察地照片。26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手感觉到什么?(PPT上呈现句式示范:用“在哪有什么?”的句式进行描述思考)学生活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分享。学生分享,教师将学生的信息用图形或符号进行相应的示范记录。(二)进行外出观察和安全指导要求教师强调进行外出时的记录要求:(1)进行定点的观察:只能转身观察,不能移动观察(2)观察时可以先观察前面、再观察左边、后边、后边的顺序,每一个观察的位置按照先看、后听、再摸的顺序进行观察;(3)观察时要有序,不能大声喧哗。[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观察时无序观察多于有序观察,另外,学生的绘画记录方式比较弱,因此要给学生观察方面以及绘画方面的详细指导。活动2:学生实地校园观察,做好记录学生校园观察,教师巡视,及时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和记录。三、研讨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提供句式示范:用“在哪有什么?”的句式进行描述思考。2、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吗?(预设:会。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不同小组之间的观察记录可以发现,反复观察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学生之间相互的分享补充。学生能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多种感官一起观察事物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四、拓展教师谈话:感觉器官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注意保护它们。教师提问:我们如何保护眼睛、鼻子和耳朵呢?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分享,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完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认识感觉器官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保护眼、鼻和耳等感觉器官的保健方法。帮助孩子明确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以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请小组内的同学根据组内同学的记录单记录,以及发言汇报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打星。[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学生组内的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后记】6.观察与比较【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六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觉器官能识别信息。这节课,我们会通过“观察-识别-比较-判断”的方式,发现事物的不同。这告诉我们,感觉器官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还是学习的基础,是我们的“学习器官”。26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区分酱油水中酱油的多少。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识别、比较和判断,对三杯酱油水进行排序,理解感觉器官在信息获取和分析中的作用。教师示范“画图记录”方法,指导学生科学记录比较结果,促进交流和理解。学生尝试配制不同颜色深浅的酱油水,体验科学记录过程,明确比较标准和对象,强化比较思维。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讨论感觉器官在观察和识别中的作用,鼓励使用多种感官进行信息识别。明确比较活动中的标准和对象,完成比较与判断的思维活动。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配制酱油水的活动,让学生在“滴一滴-观察-识别-比较-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感觉器官的意义。强调比较标准和对象的重要性,体会感觉器官在学习和认知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分析】学生已了解感觉器官识别信息的能力,但区分同类信息细微差异需更深层次的思维。尽管生活中频繁比较,学生可能忽略比较过程。本课将引导学生放慢思考,深入理解感觉器官在认识世界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它们不仅是感知工具,也是重要的学习器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列举眼、耳、鼻、舌、皮肤各感觉器官的功能,知道感觉器官能够通过观察,来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在比较思维活动中,理解比较对象和比较的标准,并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酱油水含量的多次观察与比较活动,用画图的方式对比较的过程进行记录,体会感觉器官的学习功能。[态度责任]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认识事物,如实记录并讲述观察到的事实。能够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学研究的兴趣。愿意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列举出感觉器官的功能;通过观察与比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事物的特征。[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调制2号杯酱油水的比较活动中,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记录、表达比较活动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体会感觉器官是我们的“学习器官。”【教学准备】[学生]记录单、透明塑料杯、滴瓶、搅拌棒、酱油、抹布[教师]班级记录表、透明塑料杯、滴瓶、搅拌棒、酱油、抹布【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聚焦创设情境导入:在菜汤中,加入适量的酱油可以使味道更加鲜美。教师提问:怎样做到不用品尝,就可以知道酱油水里酱油的多少呢?(预设:通过闻气味、看颜色的深浅)[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导入,帮助学生聚焦到汤中的酱油。为后续的研究创设情境要素。二、探索活动一:按照颜色深浅进行排序。教师活动:介绍配制酱油水的实验材料我们会用到装有酱油的滴瓶、塑料杯、水、搅拌棒。26 配制酱油水操作的注意事项(教师演示):(1)滴瓶不能接触到水面(2)每滴一滴酱油,就用搅拌棒慢慢搅拌一次,直至酱油与水混合均匀,再滴加下一滴水。[教师]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进行操作,调制三杯酱油水。学生活动:三名学生操作,其余学生观察三位孩子的操作方法。教师提问:按照颜色的深浅,如何给这三杯酱油水进行排序?预设:(引导学生有建立标准地进行比较活动)(1)可以按照看一看的方式:第三杯比第一杯和第二杯酱油水的颜色都深,所以第三杯是最深的,第一杯比第二杯的酱油水颜色深,所以第二深的是第一杯,最浅的是第二杯。(2)可以用闻一闻的方式(若有学生提到,可以请学生上台闻一下):第三杯比第一杯和第二杯酱油水的味道浓,所以第三杯是最深的,第一杯比第二杯的酱油水味道浓,所以第二深的是第一杯,最浅的是第二杯。教师活动:将学生比较的思维过程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板书记录。[设计意图]首先,关于实验材料的使用,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准确的示范使用的方法;第二,在进行排序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观察-识别-比较-判断”的方式方法以“画图记录”的方式示范到板书上,这将为学生的科学记录起到指导示范的作用。活动二、根据排序、给杯子编号教师活动:同学们分别按照由深到浅,以及由浅到深进行排序,为了待会我们做实验的统一,我们可以先按照由深到浅的顺序对着三杯酱油水的杯子进行编号,分别为1号、2号、3号。[设计意图]编号标记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也为后续学生之间顺利进行表达交流统一话语体系,便于推进学生间对于问题的理解。活动三:试着配制出这样的三杯酱油水教师提出任务:让我们也试一试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学生说一说如何配制。(预设:可以分别加入6滴、3滴、1滴酱油)教师引导学生分解任务:先配制3号杯和2号杯的酱油水。组内讨论如何配制。学生活动:小组内表达与交流,绘画记录,达成想法一致后开始配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配制的。学生活动:(展示记录单并对照着配制好的酱油水讲解)我们发现3号杯的酱油比2号杯的酱油深,所以在3号杯中加入的酱油比2号杯中加入的酱油多。教师提出新挑战:“制作一个比3号更浅的1号杯酱油水”。学生活动:小组内表达与交流,绘画记录,达成想法一致后开始配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配制的。学生活动:(展示记录单并对照着配制好的酱油水讲解)我们发现2号杯的酱油比1号杯的酱油深,所以在1号杯中加入的酱油比2号杯中加入的酱油少。[设计意图]将这个配制活动分解成两个层次的活动进行,迫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减速”,引导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对观察和比过程的认识,并且通过分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每次比较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三、研讨研讨1:我们怎样比较酱油水颜色的深浅的?(预设:先配制好3号酱油水,加7滴酱油,再配制2号酱油水,可以加5滴酱油,看看2号酱油水是不是比3号淡,接着,再在1号杯中滴加3滴酱油水,看看1号是不是比2号淡)[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在比较活动中要明确比较标准以及比较对象,此次活动通过两两的对比,完成比较与判断的思维活动。研讨2:在配制酱油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预设:可以用眼睛看颜色的深浅,当滴加了不同滴数的酱油后,用眼睛看来比较不同两杯酱油的颜色深浅;用鼻子闻,闻一闻味道的浓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去观察和识别,同时鼓励学26 生可以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信息的识别。四、拓展教师提问:配制一杯酱油水,让它排在1号杯和3号杯之间。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记录单进行绘画(预设:2号杯子里的酱油水的颜色要比1号的深,并且比2号的浅,我们可以试着在2号杯子加入1滴酱,然后跟1号比一比,再跟3号比一比,看是否成功....)学生活动:利用实验材料完成2号杯酱油水的实验。[设计意图]本活动将进一步让学生在”滴一滴-观察-识别-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感觉器官在比较活动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研究的目的不同时,比较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在这个活动中,比较的标准将调整为“比1号深且比3号浅”。五、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请小组内的同学根据组内同学的记录单记录,以及发言汇报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打星。[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学生组内的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后记】7.做个“时间胶囊”【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7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本节课,学生将参与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制作"时间胶囊"。他们将记录自己的成长记录单并封存,以此激励健康成长。五年后,学生将开启“时间胶囊”,回顾成长轨迹,评价自身进步。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发布任务,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是制作"时间胶囊",明确放入内容和五年后开启时间,聚焦学生"未来"。第二部分研讨,学生展望身体发展,确定胶囊信息,通过设想未来变化,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制作,学生绘制记录单,承载未来期待,放入瓶子,完成胶囊制作。第四部分拓展,学生整理记录单成册,见证学习和成长。【学情分析】在第二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体变化,认识到成长。本节课,教师将加强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强调健康关乎未来,培养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当前身体信息预测未来变化,深化对成长的理解。六年级时,学生将有机会回顾与展望,使健康意识融入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自己再未来会持续成长,同时也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发育过程。[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对哥哥、姐姐们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探究实践]能够在制作“时间胶囊”的过程中,选择适合放入其中的身体信息,并获取相关数据。[态度责任]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26 [重点]能够在制作“时间胶囊”的过程中,尝试从不同角度选择适合放入其中的身体信息,并获取相关数据。[难点]能够通过对哥哥、姐姐们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材料准备】[学生]信息记录单、铅笔、彩笔、水彩笔、可密封容器(如瓶子、信封)、课前一周内测量收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数据。[教师]封装全班学生“时间胶囊”的容器、教学课件、学生的体育健康测试的数据,如50米跑、1分钟跳绳的成绩。【教学过程】1.任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时间胶囊”吗?”教师播放时间胶囊的介绍视频(视频来源:哔哩哔哩up主七寸出品),视频结束后与学生交流:“我们在时间胶囊中装入一些一年级的身体信息,这些信息将被保存到六年级时才能开启。”[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视频动画导入,聚焦本节课的任务主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时间胶囊”,激励学生能够在五年后拿出自己的记录再次进行比较。2.研讨(1)活动1:推测一下自己,六年级时的样子?教师活动:(可以出示一些六年级哥哥姐姐们的照片或活动场景,出示现阶段六年级学生身体情况的图片,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六年级学生相关数据,请学生回忆身边的哥哥、姐姐或长辈的身体变化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觉得六年级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相比,会是怎样的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会变得更高、会变得更重、跑步跑得更快了......)教师将学生这些对于未来的设想进行板书。[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与自己进行比较,对未来的自己进行推测。需要学生有依据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关注或者有意识地引发学生从“看的见的变化”和“看不见的变化”这两个角度来与您到学生进行推测。(2)活动2:确定装进“时间胶囊”的具体信息。教师提问:“如果你想在六年级比较身体的这种变化,你现在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呢?到了六年级,你如何确认自己确实比现在长高了呢?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来进行比较?”(预设:需要记录现在的身高)教师活动:依次引导孩子根据活动1对自己未来的推测,从而确定现在要装入的信息。(如现在的体重,现在的1分钟跳绳,现在的跑步情况、记录现在的运动鞋的尺码,现在的视力状况,食量等,关于现在信息的收集:收集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知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收集学生其他的信息,比如跑步速度、力量大小、视力、肺活量等情况,利用体育课上测过的信息。)提示:学生也可以将作业或者画画放入时间胶囊中。[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是让学生确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可以装入“时间胶囊”的具体信息,并且有目的地获取这些数据。如果学生无法提出更多的记录项目,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记录单的记录。(3)活动三:提出健康建议教师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能健康长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询问地加具体些,如怎样才能实现长高?怎样才能更有力量?”(预设:坚持锻炼、好好吃饭、按时睡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归纳总结。[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设想特出相应的健康建议。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够讲述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会很多。在他们提出要在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注意健康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具体加以指导,诸如饮食的多样化利于营养的全面获取,运动量的保证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充足的睡眠对于大脑发育的积极作用等。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起身体与健康的联系,培养关联思考意识。26 3、制作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将需要封存进胶囊容器的材料按照顺序评方在桌面上,按照材料顺序提醒学生们逐个放进容器中封存,并在胶囊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封存日期封存好。[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制作“时间胶囊”产生仪式感。通过这个仪式让学生们深刻记住这个活动,并期待在五年后打开这个“时间胶囊”,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4、拓展整理我们在本单元的记录,把他们编成一本小册子保存起来。[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在整理自己作品的同时,深刻回顾并感受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惯,并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5、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请小组内的同学根据组内同学的记录单记录,以及发言汇报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打星。[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学生组内的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后记】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27 10:40:01 页数:27
价格:¥8 大小:121.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