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合集与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合集与答案01【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句只标一处)(1)其中往来种作(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答案】1.隐隐约约全正,正在遗憾2.A3.(1)其中/往来种作(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02【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2)阡陌交通交通: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4)颖脱不羁羁:_______ (5)亦雅咏不辍辍:_______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若听茶声然B.其自序如此其真不知马也C.为乡邻之所贵不足为外人道也D.忘路之远近则抚而和之7.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B.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C.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D.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2)其亲朋或载酒看而往,潜亦无所辞焉。9.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和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案:5.对……感到惊异交错相通类束缚、约束停止(停)6.A7.D 8.(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陶渊明)也不推辞。9.他不是真的抚琴。陶渊明“少怀高尚”,他做出抚琴的动作,只是追求这种意境,“何劳弦上声”,有无琴声并不重要。这表达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贫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及具有高洁的志趣。0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不复出焉()(4)何为不去()(5)苛政猛于虎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今吾子又死焉12.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13.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0.交错相通通“邀”邀请从这里为什么比11.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12.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 13.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04【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丰乐亭记(节选)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注】①涂: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便舍船舍:(2)寻向所志向:(3)桑竹之属属:(4)不足为外人道也为:(5)自唐失其政自: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18.【甲】文中的桃源人写【乙】文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形成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答案】15.(1)舍弃(2)从前(3)类(4)向、对(5)从16.(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17.C18.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05【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①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选自老子《道德经》)注释:①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过十倍、百倍,言极其多。②重死:重视死亡,也就是说珍惜生命。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4)小国寡民()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B.【甲】文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C.【甲】文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乙】文主张国家要小,疆域不要大,远离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邻国之间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2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答案】20.开阔的样子交错相通迁徙使……变小2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22.A23.示例:甲、乙两文相同是作者都从衣、食、居、风俗描述了理想中的“世桃源”“理想国”中应是远离战乱、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叙述描写的手法,讲述了渔人偶遇“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内环境优美、社会祥和安宁;乙文首先提出自己的主张“小国寡民”,然后想象“理想国”的生活应是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老死不往来的状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5-31 17:40:01 页数:11
价格:¥9 大小:28.42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