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城市林地“冷岛效应”是指城市林地具有降低局部地区气温的作用,其强度受城乡区域差异、林地斑块面积、林地类型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17年8月某日上海市不同区域林地斑块“冷岛效应”强度差异。完成下面小题。1.城市林地斑块降温幅度()A.小斑块大于大斑块B.夜晚大于白天C.灌木林大于乔木林D.晴天大于阴天2.中心城区林地斑块降温幅度最大的原因是()A.“雨岛效应”强B.大气散热快C.“热岛效应”强D.林地比重大3.研究发现崇明岛没有明显的林地“冷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①阴雨天气多②水域影响大③城市用地少④大气质量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城市林地斑块降温幅度,小斑块小于大斑块,郊区小于城区,A错误;林地白天可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接照射,故白天的降温幅度应大于夜晚,B错误;乔木的遮阴作用和蒸腾作用都要强于灌木林,乔木林的降温幅度应更大,C错误;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更高,林地的遮阴作用、蒸腾作用更强,因此晴天大于阴天,D正确。所以选D。【2题详解】降温幅度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热岛效应最明显,温度高,因此中心城区林地降温幅度最大,C正确;中心城区林地的降温幅度与雨岛效应强、大气散热快慢关系不大,AB错误;中心城区的林地比重一般来说不会大,D错误。所以选C。【3题详解】由图信息可知,崇明岛位于上海远郊区,四面环水,相对湿度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用地少,热岛效应不明显,温度较低,降温幅度不明显,因此没有明显的“冷岛效应”,②③正确;没有证据表明崇明岛阴雨天气多,①错误;大气质量与“冷岛效应”无关,④错误。②③正确,所以选B。【点睛】冷岛效应是指某一区域温度低于其周围区域及该区域所在地的平均温度的现象,即相对于周围环境该区域是一个冷源,形成一种与热岛效应相反的冷岛效应。城市中的水域和绿地冷岛效应明显,被人们称为城市“蓝绿空间”冷岛效应。水体对热岛效应的缓解强于绿地,而水体与绿地混合配置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又强于水体。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是中亚最大的河流,注入咸海。下图为阿姆河流域上游主要地理要素按旬(10日)统计年内变化(横坐标单位:旬)。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阿姆河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5.阿姆河流量最大出现在A.1月前后B.4月前后C.7月前后D.10月前后6.融雪开始时间远早于融冰开始时间,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海拔C.风向D.坡向 【答案】4.C5.B6.B【解析】【4题详解】从材料可知,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所以阿姆河流域降水主要是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C对。太平洋因为距离较远,印度洋因为青藏高原等山脉的阻隔,不可能影响其降水,A和C错。北冰洋水汽本身对中亚影响就有限,D错。故选C。【5题详解】阿姆河主要以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2旬前后补给量最大,旬按照10日计算,即4月前后河流流量最大,B对。故选B。【6题详解】冰川属于永久性存在,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积雪属于季节性存在,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因此积雪融化时间早于冰川,所以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拔,B对。纬度、风向和坡向都相差不大,可能都有相同点,A、C和D错。故选B。石板房(图1)是布依族的传统民居,是当地人将传统生态观融入地方民居的杰作,多见于布依族聚居的黔中西部。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层理分明,易剥离成片状,用作房屋的墙面和瓦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根据材料判断,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对应的岩石是()A.甲B.乙C.丙D.丁8.推测该岩石的形成过程()A.岩浆侵入—断裂下陷—风化侵蚀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C.外力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外力沉积—变质作用—风化侵蚀【答案】7.B8.C【解析】【7题详解】 从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知,喷出岩处为地表面,甲为沉积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丁为侵入岩,戊为岩浆。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松散物质沉积后形成沉积岩,地壳相对上升,岩层出露,接受风化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玄武岩常含有气孔;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沉积岩的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从文本材料中可知,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层理分明,可推断该岩石为沉积岩。下图为亚洲东部(115°E以东)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季节变化图,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完成下面小题。9.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亚洲高压B.冰岛低压C.阿留申低压D.副热带高压10.关于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夏季风影响范围更广B.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C.夏季风北进快于南退D.冬季风影响不到海南【答案】9.D10.B【解析】【9题详解】亚洲东部(115°E以东)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为偏南风,读图可知,图中曲线为南风北界,即夏季风的北界,夏季风北界的南北移动是由西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太平洋西部的分支,简称“副高”)势力强弱、南北进退位置决定的,因此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副热带高压,与亚洲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0题详解】与冬季风相比,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范围仅限于离海洋不远的地区,影响范围较小,A 错误;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控制整个亚洲东部的时间超过半年,而夏季风从登陆到结束的时间不到半年,因此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B正确;亚洲东部夏季风大致4~5月份开始登陆,7~8月到达最北位置,北进时间近3~4个月,夏季风10月退出大陆,南退时间约2个月,因此北进慢于南退,C错误;冬季风可以到达赤道,还可以越过赤道,因此冬季风可以影响海南,D错误。故选B。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完成下面小题。1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A.淡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C.咸水湖,下渗D.咸水湖、蒸发12.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A.狭长湖盆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13.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北部抬升,南部沉降C.整体抬升D.整体沉降【答案】11.D12.B13.A【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可知,湖水无法通过河道直接流出,随着盐分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该地为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D正确,排除ABC。故选D。【12题详解】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选B。【13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咸水湖。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水坝的主要作用是()A.抬高水坝上游水位B.加快水坝下游流速C.减少水渠流量D.拦截上游泥沙15.图中水渠利用率最高的月份是()A.5—6月B.7—8月C.9—10月D.11—12月【答案】14.A15.B【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水坝的主要作用。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且由水坝位置及图中等高线可知,修建水坝的主要作用是阻挡上游来水,抬高水坝上游水位,增加水渠流量,故A项正确,C项错误;修建水坝并不能加快水坝下游流速,主要作用也不是为了拦截上游泥沙,故B,D项错误。故答案选A。【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村民开挖水渠主要是为了灌溉之便,7—8月鄱阳湖平原处于伏旱时期,且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水渠利用率最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 1、防洪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对对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对农业的伤害。2、用水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也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航运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4、供电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如三峡水电站有力的解决了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5、灌溉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底格里斯河全长约1900千米,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左岸接纳了来自山地的多条支流,直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自巴格达以下与幼发拉底河汇合形阿拉伯河,最终注入波斯湾。下图示意底格里斯河水系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6.底格里斯河的大多支流从左岸汇入,与其关联显著的因素()①大气环流②地形地势③岩石性质④河流补给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底格里斯河每年3—5月涨水,分析造成河水暴涨河流特征()①积雪融水补给②梳状水系③支流众多④支流流程短⑤多湖泊沼泽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16.C17.B【解析】【分析】【16题详解】底格里斯河沿山脉西南麓流动,东北侧山地地形,抬升条件好,产生地形雨;且山地山谷多,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支流众多;而西南侧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降水稀少,地势低洼,难以形成支流,因此②④因素与其关联显著,②④正确;该区域河流东西两岸为小空间尺度,两岸岩石性质差异不大,两岸大气环流相似,无法直接造成较大差异,关联均较小,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C。17题详解】 底格里斯河东北山地3-5月积雪消融,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左岸汇入支流众多,且流程较短,汇水快,易泛滥;梳状水系,汇水时间没有错开,几乎同时来水;湖泊沼泽蓄水应会减少汛期流量。①②③④正确,⑤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季节变化。湖陆风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局地环流中的一种。下图示意鄱阳湖沿岸德安和鄱阳两地一日内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风速距平正值代表偏西风,负值代表偏东风)。完成下面小题。18.德安、鄱阳两地与鄱阳湖的相对位置关系是()A.德安和鄱阳均在鄱阳湖西岸B.德安在鄱阳湖东岸C.德安在鄱阳湖西岸D.德安和鄱阳均在鄱阳湖东岸19.调查发现,两个气象观测站夏季湖风时长都比冬季长,其影响因素是()①白昼时间②植被盖度③湖泊面积④夏季风风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随着两地城镇面积增大,鄱阳、德安湖陆风的变化可能是()A.鄱阳、德安湖风都减弱B.鄱阳、德安陆风都增强C.德安湖风增强,陆风减弱D.鄱阳湖风减弱,陆风增强【答案】18.C19.C20.C【解析】【18题详解】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湖泊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故白天大气由湖泊吹向陆地,形成湖风,而晚上大气由陆地吹向湖泊,形成陆风。根据图中信息白天德安为偏东风,鄱阳为偏西风,因此德安在湖泊西岸,鄱阳在东岸,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9题详解】 湖陆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湖与陆的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白天以湖风为主,夜晚以陆风为主。夏季比冬季白昼长,日出时间较早,陆地开始升温的时间早,降温的时间晚,加之夏季湖泊水域面积明显大于冬季,湖泊升温与降温速度都明显小于冬季,故与冬季相比,夏季由陆风转变为湖风时间较早,由湖风转变为陆风时间较晚,①③正确;该地位于亚热带,植被盖度冬夏季差异不大,②错误;鄱阳和德安分别位于鄱阳湖的东西两侧,夏季风(东南风)可能会延长德安湖风时长、缩短鄱阳湖风时长,④错误。所以选C。【20题详解】随着城市面积扩大,热岛效应增强,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温差,两地湖风都增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两城镇陆风都减弱,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1.填图题。据图填出上图某大洲的气候类型:A____气候;B____气候;C____气候;D____气候;E____气候;F____气候;G____气候;H____气候。【答案】①.热带沙漠②.地中海③.温带海洋性④.高原山地⑤.热带雨林⑥.热带草原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⑧.温带大陆性【解析】【分析】本题以南美洲的气候类型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详解】南美洲西侧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明显,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呈条带状分布。30°- 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B为地中海气候;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为安第斯山脉的高原山地气候;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和信风带影响加上沿岸有寒流经过,形成呈带状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且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A为热带沙漠气候;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E为热带雨林气候;F地处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大陆性不显著,G为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H位于山地背风坡,由于山脉阻挡作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点睛】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狭长的安第斯山脉,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气流很难逾越山脉而影响另一侧,所以南美洲的气候分布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存在明显的气候差异。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冬半年,来自我国西北的冷锋与东北的冷锋相遇,使得锋前的暖空气抬升到高空,形成华北锢囚锋。多年气象统计数据显示,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概率,3月份最高(50%),1月份最低(8%);锋面附近天气恶劣,多暴雪。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暴雪分布区。(1)从温度和湿度角度,判断图中Ⅰ、Ⅱ、Ⅲ处气流的性质。(2)指出华北锢囚锋影响下降雪量大原因。(3)根据冷暖气团的强度变化,分析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概率,3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的原因。【答案】(1)Ⅰ处气流较为暖湿;Ⅱ处气流较为干冷;Ⅲ处气流较为湿冷。(2)Ⅰ处气流性质暖湿,水汽充足;暖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影响强烈抬升,形成暴雪;位于锢囚锋附近,受其影响,降雪持续时间长。(3)1月,冷空气势力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锢囚锋的概率低;3月,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于此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解析】【分析】 本题以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暴雪分布区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锋面、降水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Ⅰ气流是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Ⅰ处气流较为暖湿;Ⅱ处位于冷锋后方,为西伯利亚南下干冷气流,故Ⅱ处气流较为干冷。Ⅲ气流是从渤海吹来的冷湿东北风,故该气流较为湿冷。【小问2详解】降水量可从水汽、气流上升强度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锢囚锋的分布范围广,气流Ⅰ性质暖湿,水汽充足,暖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降水(雪)量大;由材料可知,锢囚锋的活动跨越冬春季,降雪的时间长,故降雪量大。【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锢囚锋的形成需要冷暖气团同时出现。1月份时,亚洲高压势力强盛,冷空气势力强、暖空气势力弱,导致中国大陆上多为冷空气控制,难以形成锢囚锋。3月份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气温回升,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气团势力增强,同时高纬度地区冷气团南下,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加大,冷暖气团相遇,容易形成锢囚锋。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量(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的差值,称为水分盈亏量。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图B示意图A中的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1)图示地区水分盈亏量5月最低,7~8月最高,分析其原因。(2)判断丙地地表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的依据。(3)图中丁地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 5月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大风天气多,蒸发量大;且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蒸发量大;7~8月为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2)1月份。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表水量达到最大。(3)丁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少;丁地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图为材料背景,考查气候、地表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及其气温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左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根据材料可知,水分盈亏量是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量的差值。图中显示,水分盈亏量5月最低,7~8月最高,也就是说5月份蒸发量较大,降水量小于蒸发量;7~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量较大。这是因为东北的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太平洋上。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大风天气多;此时雨带仍在南方地区,雨季未到东北,区域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大,降水量小于蒸发量;7月~8月雨带移到华北、东北,该地为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小问2详解】地表水量最大出现的时候应该是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即水分盈亏为0,并且之后的水分盈亏达到负值的时候。丙地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表水量达到最大。因此丙地地表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小问3详解】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拔、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丁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少,气温较低;丁地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易受到冷空气影响,降低气温。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对两极地区气温产生深远影响。德雷克海峡平均风速自南向北增大,海冰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研究表明,该海峡海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海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表层洋流流量,而洋流的强弱又对海冰数量产生影响。下图示意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 (1)从洋流分布的角度,说明南极地区气温较北极地区低的原因。(2)分析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原因。(3)说明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对秘鲁寒流及其沿岸气候的影响。(4)解释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数年后又减少的现象。【答案】(1)西风漂流大致沿纬线流动,形成封闭环流,阻挡中低纬度海区暖海水向南极海域输送。(2)南部纬度较高,水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南部风力较小,水流较慢。(3)(海冰增加,)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通道变窄,北上水流增多,使秘鲁寒流增强,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4)巴西暖流等南下暖流增强,暖海水向南极海域输送增加,使南极水温升高,导致海冰减少。【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德雷克海峡海冰分布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海冰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海冰数量变化对洋流、气候的影响、影响海冰分布数量年际变化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题意表明,南极地区气温较北极地区低的原因应从洋流分布的角度进行说明。西风漂流大致沿纬线流动,形成封闭环流,阻挡中低纬度海区暖海水向南极海域输送,而北极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输送部分热量进入高纬度地区,使得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小问2详解】 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原因应从纬度、盐度、海水流动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水温越低,盐度越低,海水流动速度越慢,海水越容易结冰。图中显示,德雷克海峡位于南半球,南部纬度较高,水温较低;与北部相比,南部气温和水温较低,蒸发较弱,海水盐度较低;海峡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明显,风力较大,而海峡南部受西风影响较弱,风力较小,水流较慢,因此德雷克海峡南部海域更容易结冰,海冰数量更多。【小问3详解】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对秘鲁寒流及其沿岸气候的影响应从海冰的阻挡作用进行说明。图中显示,西风漂流到达南美洲南端附近时,分成两股海流,一部分沿南美洲西岸北上形成秘鲁寒流,一部分经德雷克海峡继续向东。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的通道变窄,向东的海水减少,则北上水流增多,从而使秘鲁寒流增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增强使得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小问4详解】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数年后又减少的现象应从洋流变化对海冰数量的影响进行解释。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使得西风漂流通过海峡向东的海水减少,水位降低,吸引巴西暖流来补充海水,使得巴西暖流等南下暖流增强,暖流带来的热量使得南极海域水温升高,从而导致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4-02-05 16:00: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2.3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