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年高二12月份联合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长江下游一古文化遗址显贵阶层的玉器陪葬品非常庞大……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遗址群内经过发掘的中小型墓葬随葬品明显偏少。这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河姆渡文化2.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A.规范了市场交易的秩序B.削弱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保障了盐铁的产品质量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3.《全唐文》中记载:“乃有新宦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传统婚姻观念实现根本变革B.社会成员身份相对平等C.门阀制度对婚姻深刻影响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4.有学者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传教士还在中国继续宣传已过时的天文“地心”体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传教士()A.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B.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目的C.全面介绍近代科学最新成果D.服务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5.有学者指出:“他们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法哲学中权利观念,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民本’思想。”这一“民权”说()A.动摇了儒家的地位B.成为创立民国的指南C.属于三民主义学说D.带有思想启蒙意义6.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不仅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开展了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在社会上博得了相当广泛的同情。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充分依靠并发动群众C.缺乏严密的革命组织D.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7.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A.推动了战略反攻的顺利实施B.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明显C.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山东省实施“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指出,那时农村将是“五谷丰登,牛马成群,百花满山,果木成林,粮食满仓,鲜鱼满池,棉花成堆”,那时文教、卫生、交通事业也将大大发展,“小学、中学、医院、托儿所、电灯、电话、铁路、公路应有尽有,农村到处呈现一片幸福繁荣的景象”。这一规划反映了()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愿景B.农民生活的显著提高C.“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D.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9.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如果从宗教派别区分的话,印度文化可分为婆罗门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教文化、耆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巴哈伊教文化。这反映了印度文明()A.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推动世界文明的融合C.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D.包含世界所有的文化10.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A.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B.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C.自治城市的兴起发展D.宗教禁欲主义的盛行11.“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他们就寻求君主,也就是说,人们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贡献于宗教权威,而是转移到世俗的王权,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材料最可能评论的是()A.文艺复兴B.科学革命C.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命12.从1870年开始,德国、美国在现代工业方面成了英国的强劲对手,同时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也发展起自己的工业,英国的工业优势明显丧失……1900年,美国以31%的优势位居世界首位,德国上升为16%,而英国则跌至1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科技创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在欧美地区开始扩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强国地位13.观察如表,导致交战国一战军需品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交战国一战军需品的生产量情况表(单位:百万吨)时间1914年8月1日1917年集团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5015钢19215816煤394331851340①意大利的倒戈②俄国退出一战③美国放弃中立④中国对德宣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4.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A.实现民族独立B.发展民族经济C.应对军人势力D.铲除封建残余15.有学者指出,苏联过度的扩张,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而且还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导致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损害了苏联的经济。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世界首位。由此可知()A.美苏争霸恶化了苏联经济B.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成效C.斯大林模式逐渐得以突破D.苏联积极适应新科技革命16.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采用中央集权体制B.王室贵族垄断政权C.具有家国同构特征D.形成华夏认同观念17.《后汉书》中记载:“(胡广为郡散吏)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科举考试制度实际已经存在B.察举制度是唯一的选官制度C.考试是选官的重要辅助手段D.选官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18.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如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年份1891190119111914192219391943文官数量79241116413172352280900317721387400710600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缓和了政党之间的矛盾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19.如图所示为清嘉庆帝为表彰徽商鲍氏家族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乐善好施坊。这反映了()A.国家对社会教化的重视B.政府是社会救济主体C.徽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20.唐蕃长庆元年(821年)缔结盟约,其中指出:“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这一盟约()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B.增进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C.反映了唐蕃团结友好的愿望D.消除了吐蕃与唐朝的纷争21. 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A.揭示了中外法制的共同本质B.有利于公法的传播C.弥合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D.旨在开阔国人眼界22.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一规律源于()A.以农为本的理念B.小农经济脆弱性C.封建专制的体制D.重义轻利的理念23.如表为汉代统治者为贫民提供田地和生产资料的部分诏令。这表明在汉代()时间皇帝诏令内容前67年宣帝流民还归者,假(借)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前48年元帝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2年平帝募徙贫民……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66年明帝郡国以公田赐贫人各有差A.休养生息政策贯彻始终B.重农抑商思想受到重视C.豪强地主势力威胁皇权D.注重维护农耕生产秩序24.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但与此同时,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这促使英国政府()A.注重社会公平B.缩小福利规模C.扩大中间阶层D.发展第三产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1图2图3——摘编自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状元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但自高宗、武周以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到玄宗朝已全面废坏,广大均田民户的土地被吞并,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纷纷逃亡或者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隐户,在籍丁口大幅减少,租庸调征收日益困难。——摘编自刘玉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材料二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敢有加敛,以枉法论……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三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摊派于田亩,编征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并征收。除少数地方仍收实物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为了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占,朝廷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一条鞭法与唐朝两税法相比有何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5万以上者为镇,不满5 万者为乡。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行分立”。由于这种新建立的乡村基层政权承认原有的乡绅治理,国家并没有将其“官僚化”即纳入政府体系,乡村治理的基础仍然没有改变。——摘编自武力、张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四次历史变革》材料二乡村自治是民国时期国家规划的乡村政治变迁模式。国家一方面力图通过乡村自治来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社会层面的直接民主来迎合现代民主政治潮流。然而这种制度形式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障碍,国家遂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乡村自治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乡村自治制度的掘墓人。特别是进入30年代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置严重的民族危机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出于反共剿共的现实政治需要,大力推行保甲制度,根本偏离了民权主义的乡村自治方向。——摘编自李德芳《略论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历史经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几个自然村可以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各种协商议事监事的自治形式日益丰富,且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湖北省秭归县在建设“幸福村落”活动中,以利益相关和地域相近为标准,将建制村以下的村落作为自治单位,发挥村民内在的主动力量,实现自我发展。——摘编自徐勇《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实行乡镇自治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自治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年高二12月份联合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长江下游一古文化遗址显贵阶层的玉器陪葬品非常庞大……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遗址群内经过发掘的中小型墓葬随葬品明显偏少。这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河姆渡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材料反映了该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多寡存在明显差别,体现其贫富分化严重,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结合位置信息“长江下游”,据此得出该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良渚文化,C项正确;AB两项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不符合材料信息“长江下游”,排除AB项;D项属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遗址,不符合材料中贫富分化明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A.规范了市场交易的秩序B.削弱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保障了盐铁的产品质量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责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说明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规范了市场交易的秩序,A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汉初至汉武帝时期盐铁价格的变化,材料没有体现盐铁 的质量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全唐文》中记载:“乃有新宦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传统婚姻观念实现根本变革B.社会成员身份相对平等C.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慕其祖宗”可知,在唐朝,民众的婚姻选择中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婚姻选择依然以门第为重,说明婚姻观念没有实现根本变革,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相对平等主要是宋朝之后,材料也未体现社会成员身份相对平等,排除B项;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主要是宋朝之后,材料也未体现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传教士还在中国继续宣传已过时的天文“地心”体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传教士()A.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B.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目的C.全面介绍近代科学最新成果D.服务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中国)。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传教士宣传已经过时的地心说,而不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说明其注重宣扬有利于维护基督教的科技成果,即体现了其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目的,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虽然没有宣传日心说,但将其他的一些近代科技成果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中期﹐传教士继续宣传已经过时的地心说﹐没有将天文学最新成果介绍到中国,因此“全面介绍近代科学最新成果”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传教士宣传过时的科技成果,未涉及其服务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指出:“他们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法哲学中的权利观念,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民本’思想。”这一“民权”说()A.动摇了儒家的地位B.成为创立民国的指南C.属于三民主义学说D.带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派别宣扬西方民权观念,这有利于冲击封建专制思想,带有思想启蒙的意义,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B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B项;C项也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6.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不仅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开展了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在社会上博得了相当广泛的同情。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充分依靠并发动群众C.缺乏严密的革命组织D.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人不仅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在社会上博得了相当广泛的同情,反映了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革命派受阶级的局限,没有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革命前夕革命党人的社会动员,不能得出其革命组织内部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革命党人的社会动员,没有介绍其他方面的革命条件,因此不足以得出其爆发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7.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A.推动了战略反攻的顺利实施B.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明显C.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说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B项正确;1948年9月至1949年l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并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因此题目时间“1948年12月”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而社会主义改造要求逐步消灭资本主义﹐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B项。8.《山东省实施“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指出,那时农村将是“五谷丰登,牛马成群,百花满山,果木成林,粮食满仓,鲜鱼满池,棉花成堆”,那时文教、卫生、交通事业也将大大发展,“小学、中学、医院、托儿所、电灯、电话、铁路、公路应有尽有,农村到处呈现一片幸福繁荣的景象”。这一规划反映了()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愿景B.农民生活的显著提高C.“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D.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到1967年(中国)。根据材料“五谷丰登﹐牛马成群,百花满山﹐果木成林,粮食满仓,鲜鱼满池﹐棉花成堆”等信息可知,这一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农村的美好图景,反映了人民群众向往美满生活的愿望,D项正确;1956年以后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A项;这一规划不符合实际,因此不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显著提高,并且这时期农民生活没有显著的提高,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如果从宗教派别区分的话,印度文化可分为婆罗门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教文化、耆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巴哈伊教文化。这反映了印度文明()A.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推动世界文明的融合C.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D.包含世界所有的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材料反映了印度文明多样性,即丰富多彩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印度文明的多样性,不涉及其统一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印度文明包容了各种不同的文明,而没有涉及对这些文化的融合发展,排除B项;“包含世界所有的文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B.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C.自治城市的兴起发展D.宗教禁欲主义的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国)。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很少有地方性市场,反映了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即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少量的市场交换,根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自治城市兴起的原因是市场繁荣,而不是市场较少,排除C项;材料与宗教禁欲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他们就寻求君主,也就是说,人们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贡献于宗教权威,而是转移到世俗的王权,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材料最可能评论的是()A.文艺复兴B.科学革命C.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他们就寻求君主,也就是说,人们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贡献于宗教权威,而是转移到世俗的王权”可知,文艺复兴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使人们更关注现实中的民族和国家,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传理性思想,批判世俗王权,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批判世俗王权,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12.从1870年开始,德国、美国在现代工业方面成了英国的强劲对手,同时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也发展起自己的工业,英国的工业优势明显丧失……1900年,美国以31%的优势位居世界首位,德国上升为16%,而英国则跌至1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科技创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在欧美地区开始扩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强国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美国在现代工业方面逐渐赶超英国,主要原因在于美﹑德两国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体现了科技创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开始”一词不准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开始扩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各自工业发展的情况﹐没有介绍各国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根据工业比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仅次于美国,因此英国依然是世界工业强国﹐只是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13.观察如表,导致交战国一战军需品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交战国一战军需品的生产量情况表(单位:百万吨)时间1914年8月1日1917年集团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5015钢19215816煤394331851340①意大利的倒戈②俄国退出一战③美国放弃中立④中国对德宣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一战(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同盟国生产量减少﹐与1915年意大利倒戈有关;1917协约国生产量急增﹐与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有关。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俄国属于协约国阵营,其退出一战,应该使协约国生产量减少,不能解释当时协约国生产量提高的现象,②错误,排除AB项;中国在1917年对德国宣战﹐但以派出劳工方式参战,参战对国内军需品生产推动力有限,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A.实现民族独立B.发展民族经济C.应对军人势力D.铲除封建残余【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11月(墨西哥)。根据材料可知﹐卡德纳斯政府宣布国家有权将在墨西哥的国外企业收归国有,这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B项正确;19世纪初拉丁美洲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项;材料所述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改革主要针对国外经济势力,而CD项属于国内势力,排除C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指出,苏联过度的扩张,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而且还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导致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损害了苏联的经济。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世界首位。由此可知()A.美苏争霸恶化了苏联经济B.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成效C.斯大林模式逐渐得以突破D.苏联积极适应新科技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美苏争霸时期苏联过度的扩张,加剧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化,体现了美苏争霸恶化了苏联经济,A项正确;勃列日湿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B项;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结构更加畸,即重工业畸形发展,体现了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也没有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去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6.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采用中央集权体制B.王室贵族垄断政权C.具有家国同构特征D.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可知,西周根据宗族血缘隶属关系确定政治隶属关系,体现了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具有家国同构特征,C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相对独立于中央,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项;分封的诸侯除了王室贵族,还有异姓贵族,排除B项;春秋时期,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7.《后汉书》中记载:“(胡广为郡散吏)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科举考试制度实际已经存在B.察举制度是唯一的选官制度C.考试是选官的重要辅助手段D.选官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对于察举制选拔的人才,“试以章奏”,反映了考试是选官的重要辅助手段,C项正确。隋朝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两汉的选官制度除了察举制,还有征辟制,排除B项;东汉晚期,察举制弊端严重,被察举者往往名不副实,排除D项。故选C项。18.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如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年份1891190119111914192219391943文官数量79241116413172352280900317721387400710600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缓和了政党之间的矛盾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管理职能相应地急剧扩展,由此促成文官数量不断增加,反过来,文官数量的不断增加,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A项正确;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因此文官数量的增加与缓和政党矛盾,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英国文官制度”,而“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二战后英国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9.如图所示为清嘉庆帝为表彰徽商鲍氏家族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乐善好施坊。这反映了() A.国家对社会教化的重视B.政府是社会救济主体C.徽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济困扶贫、广行善举”可知,徽商的行为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对其表彰,有利于弘扬儒家理念,促进社会教化,因此这种表彰行为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教化的重视,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徽商救困扶贫,属于社会力量参与救济﹐不能反映政府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徽商乐善好施的善举,不能体现徽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其表彰方式仅是设立牌坊,而非提高徽商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0.唐蕃长庆元年(821年)缔结盟约,其中指出:“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这一盟约()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B.增进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C.反映了唐蕃团结友好的愿望D.消除了吐蕃与唐朝的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盟约约定唐蕃之间“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反映了唐蕃团结友好的愿望,C项正确;唐朝时期,吐蕃尚未纳入唐朝版图之内,排除A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排除B项;“消除纷争”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21. 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A.揭示了中外法制的共同本质B.有利于公法的传播C.弥合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D.旨在开阔国人眼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康有为及其门人将外国法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类比,这有利于国人接受公法,从而减少传播阻力﹑促进公法的传播,B项正确;欧洲国际法、中国春秋时期交往的主体分别是主权国家与地方诸侯国,因此二者的交往规则有实质的差别,这些类比并未揭示二者的共同本质,排除A项;上述类比仅是便于国人理解和接受公法,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依然是客观存在的,排除C项;上述类比旨在减少公法传播的阻力,而非单纯开阔国人眼界,排除D项。故选B项。22.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一规律源于()A.以农为本的理念B.小农经济脆弱性C.封建专制的体制D.重义轻利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律指的是封建王朝在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下降一段时间﹐在于新的赋税制度通常注意减轻民众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久后又上涨到新的水平,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封建专制体制有关,制度是好的,但受到封建专制的破坏,不能坚持贯彻下去,C项正确;农民负担再次上涨到新的水平,不能体现传统社会以农为本、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排除AD项;这一规律反映的是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加剧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因此B项是这一规律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故选B项。23.如表为汉代统治者为贫民提供田地和生产资料的部分诏令。这表明在汉代()时间皇帝诏令内容 前67年宣帝流民还归者,假(借)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前48年元帝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2年平帝募徙贫民……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66年明帝郡国以公田赐贫人各有差A.休养生息政策贯彻始终B.重农抑商思想受到重视C.豪强地主势力威胁皇权D.注重维护农耕生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统治者为贫民提供田地和生产资料,有利于维护传统农耕生产秩序,D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贯彻始终”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汉代统治者为贫民提供田地和生产资料,体现了重农思想,但抑商思想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豪强地主势力威胁皇权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4.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但与此同时,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这促使英国政府()A.注重社会公平B.缩小福利规模C.扩大中间阶层D.发展第三产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材料“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指的是福利国家的建立,因此当时英国赤字严重的问题与高福利有关,这促使英国政府适当缩小福利规模,B项正确。西方国家适当削减社会福利,力图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而非单纯注重社会公平,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赤字严重与福利国家建立有关,这促使英国改革福利政策,而非采取其他举措,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图2图3——摘编自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状元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l:录取总人数最少,北方录取人数多,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政治中心在北方,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南方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隋唐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隋唐。图3;录取总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明清科举制达到鼎盛,南方的经济﹑文化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关。故图3为明清。【解析】【详解】这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状元分布信息(采用比较方法)。图l:录取总人数最少,北方录取人数多,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图3:录取总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其次,据提取的状元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图l状元分布信息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政治中心在北方,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图2状元分布信息与隋唐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隋唐。图3状元分布信息与明清科举制达到鼎盛,南方的经济﹑文化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关。故图3为明清。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但自高宗、武周以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到玄宗朝已全面废坏,广大均田民户的土地被吞并,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纷纷逃亡或者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隐户,在籍丁口大幅减少,租庸调征收日益困难。 ——摘编自刘玉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材料二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敢有加敛,以枉法论……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三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摊派于田亩,编征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并征收。除少数地方仍收实物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为了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占,朝廷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一条鞭法与唐朝两税法相比有何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作用。【答案】26.变化: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税收名目由繁多到简化;征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征税形式由实物税到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任答三点)原因:以人丁为主征税引发税收负担不公平;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基础。(任答三点)27.新变化:赋役合并﹔赋役征银;官府统一收解。(任答两点即可)作用: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为当代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可得出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根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税收名目由繁多到简化;征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根据材料“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可得出征税形式由实物税到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主要是因为以人丁为主征税引发税收负担不公平;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可得出赋役合并;根据材料“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可得出赋役征银;官府统一收解。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为当代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5万以上者为镇,不满5万者为乡。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行分立”。由于这种新建立的乡村基层政权承认原有的乡绅治理,国家并没有将其“官僚化”即纳入政府体系,乡村治理的基础仍然没有改变。——摘编自武力、张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四次历史变革》材料二乡村自治是民国时期国家规划的乡村政治变迁模式。国家一方面力图通过乡村自治来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社会层面的直接民主来迎合现代民主政治潮流。然而这种制度形式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障碍,国家遂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乡村自治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乡村自治制度的掘墓人。特别是进入30年代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置严重的民族危机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出于反共剿共的现实政治需要,大力推行保甲制度,根本偏离了民权主义的乡村自治方向。——摘编自李德芳《略论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历史经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几个自然村可以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各种协商议事监事的自治形式日益丰富,且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湖北省秭归县在建设“幸福村落”活动中,以利益相关和地域相近为标准,将建制村以下的村落作为自治单位,发挥村民内在的主动力量,实现自我发展。——摘编自徐勇《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实行乡镇自治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自治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答案】27.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深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传入;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乡绅势力依然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任答三点即可)28.特点:民国时期:制度形式具有民主色彩;政府扮演双重角色;实践与制度形式偏离﹔乡村治理没有实现根本变革。(任答两点即可)新时期: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具有创新性﹔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对农村振兴作用重大。(任答两点即可)29.认识;乡村治理必须适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乡村自治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乡村自治体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末期(中国)。政治上:西方列强入侵,同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丧失严重,民族危机加剧﹔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思想上: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末“新政”的深入发展,把西方部分制度和思想引入中国,西方民主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传入;经济上:由于广大内陆地区受西方的影响较小,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基础薄弱,技术缺乏,对外国存在着强烈的依赖性,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基层受传统宗法家族观念影响,乡绅势力掌握着权力,势力依然强大。【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民国时期:根据材料二“通过社会层面的直接民主来迎合现代民主政治潮流”可知制度形式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国家遂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乡村自治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乡村自治制度的掘墓人”可知政府扮演双重角色;根据材料二“出于反共剿共的现实政治需要,大力推行保甲制度,根本偏离了民权主义的乡村自治方向”可知实践与制度形式偏离,乡村治理没有实现根本变革。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材料三“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可知因地制宜的实行政策;根据材料三“各种协商议事监事的自治形式日益丰富”可知议事监事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明确规定……”可知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自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自治,要坚持党的领导;根据材料三“将建制村以下的村落作为自治单位,发挥村民内在的主动力量”可知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根据材料三“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对农村振兴作用重大。【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乡村治理必须适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乡村自治发挥村民内在的主动力量,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任何制度并非完美,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不断完善乡村自治体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自治实现了实践与制度形式相结合,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20:05: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853.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