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12月月考练习本试卷共100分,包括两部分:选择题69分,非选择题31分。请将答案全部作答在答题纸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时间为6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46个小题,每题1.5分,共69分)1.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置三公——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②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③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④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2.明成祖永乐年间,国人对非洲的认识更加丰富,这得益于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D.郑成功收复台湾3.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了明朝政府财政收入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4.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后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A.都察院B.中书省C.军机处D.理藩院5.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6.中国古代戏曲的国粹是A.南戏B.元杂剧C.京剧D.昆曲7.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8.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9.“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为维护英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英国遂从中国攫取了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协定关税的特权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说明中国()A.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B.沦为英国的殖民地C.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12.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1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5.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下图是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它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D.档案文书16.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以往清王朝的“天朝”体制,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①应填的条约是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17.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构建工业社会 C.奖励技术发明D.学习西方文化18.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土地主张;1931年,中共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内容的土地革命。二者都A.稳固了中国的工农联盟B.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C.是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D.体现了领导阶级的不足19.太平天国运动研究专家简又文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革命’性质,太平天国运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先兆。”这一观点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A.在推翻清王朝中的决定作用B.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C.与辛亥革命目标和任务相同D.在推动民主革命高涨中的作用20.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2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据此可知,列强最终没有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B.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D.中国人民的抗争22.魏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是书之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一著作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资政新篇》23.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安庆军械所2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25.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C.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D.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2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尊奉为“改制教主”,“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倡导移风易俗B.引进西方生产技术C.实现扶清灭洋D.为变法寻找理论的依据27.《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28.下图所示的广告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洋务运动兴起B.实业救国热潮C.工人阶级诞生D.近代企业出现29.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30.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A.虎门销烟B.左宗棠收复新疆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31.“由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A.洪秀全提倡的财富平均思想B.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良措施C.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中的主张D.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3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3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4.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35.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历经的顺序是A.思想文化—制度一器物B.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C.制度一器物—思想文化D.思想文化—器物—制度 36.以下是晚清时期部分有识之士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其共同点是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代表作及主要内容《四洲志》是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的汇编。《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和外国军事与科技。《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①启迪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②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③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④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7.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核心内容是A.实业救国B.民主与科学C.建立共和国D.实行君主立宪制38.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运动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新文化运动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D.“打倒列强,除军阀”——护国运动39.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40.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其具体表现有()①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④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1.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竹枝词可以反映的现象是“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A.八国联军迫使光绪帝西逃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C.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D.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国运动42.自清建立,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音,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1904年“兹拟以官音(汉语言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教育,满人御史贵秀坦言:“中国之利宝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形,言语同声。”清末推行汉语()A.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B.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C.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D.有利于白话文的逐渐普及43.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部门是()A.纺织业B.交通运输业C.采矿业D.机器制造业45.以下是晚清时期国外报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标题,这些报道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46.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所做的笔记,其中①属于()①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②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③北京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宝。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A.历史原因B.历史过程C.历史事实D.历史结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31分)47.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材料一清朝形势图(1820年)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48.国家·民族·复兴材料一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12月月考练习本试卷共100分,包括两部分:选择题69分,非选择题31分。请将答案全部作答在答题纸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时间为6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46个小题,每题1.5分,共69分)1.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置三公——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②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③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④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设置三公是秦始皇首创,故①在秦朝;宰相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故②是明朝;中朝是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故③是在汉代;三省六部制在唐代得到了完善,成为政治中枢,故④是在唐代;根据选项设置,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④②,故A项正确;因为④在③后面,故B项错误,排除;因为③在①之后,故C项错误,排除;因为②在①后面,故D项错误,排除。2.明成祖永乐年间,国人对非洲的认识更加丰富,这得益于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促进国人对非洲的认识,A项正确;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倭寇经济骚扰,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与国人对非洲认识更加丰富无关,B项错误;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后传播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与与国人对非洲认识更加丰富无关,C项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3.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的,它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没有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没有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后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A.都察院B.中书省C.军机处D.理藩院【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后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正确;都察院设立于明朝,排除A;中书省在唐朝、元朝都存在,排除B;理藩院主要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是设立于雍正时期,排除D。5.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本题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可知,清朝通过对南海诸岛的巡查来宣誓对南海诸岛的主权,D项正确;清政府收回台湾是在1683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南亚周边国家,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中国古代戏曲的国粹是A.南戏B.元杂剧C.京剧D.昆曲【答案】D【解析】【详解】“昆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是昆曲,是中国的戏曲“国粹”,D正确;南戏是古典地方戏的一种,南宋初年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到明朝演变为传奇,也叫戏文,A不符题意;元杂剧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B不符题意;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C错误。7.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天王”“天兄”等信息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没有类似称呼,排除A、C、D项。故选B项。8.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9.“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使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10.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为维护英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英国遂从中国攫取了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协定关税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因此据材料“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可以判断出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A排除;居住及租地权与材料无关,C排除;协定关税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说明中国()A.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B.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C.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并且准许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A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关税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司法主权遭破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2.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明确表示台湾人民誓死与“倭人”决一死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台湾人民反对日本侵占,进行了顽强抗争。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割占台湾,《辛丑条约》签订时台湾已经被割占,排除ABD项。1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4.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等信息可知,张謇记录的条约是《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未涉及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的内容;B选项错误,1858年《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未涉及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的内容;D选项错误,《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前《马关条约》已经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5.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下图是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它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D.档案文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属于实物史料,故B项正确;打捞出水的残件不是文献,也不是档案,更不是口述的史料,故ACD项错误。16.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以往清王朝的“天朝”体制,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①应填的条约是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以战败而告终,因此在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正确;AB是在第一次鸦片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C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款,排除。故选D。17.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构建工业社会C.奖励技术发明D.学习西方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农民和土地联系紧密,因此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平均分配土地,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起义,构建工业社会不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B项;奖励技术发明不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C项;农民阶级不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学习西方文化不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18.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土地主张;1931年,中共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内容的土地革命。二者都A.稳固了中国的工农联盟B.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C.是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D.体现了领导阶级的不足【答案】B【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体现出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关注,B项正确;中共土地革命有利于稳固工农联盟,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不涉及工人阶级,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排除C项;太平天国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931年土地纲领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19.太平天国运动研究专家简又文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革命’性质,太平天国运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先兆。”这一观点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A.在推翻清王朝中的决定作用B.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C.与辛亥革命目标和任务相同D.在推动民主革命高涨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打击了清政府,提供了经验教训,英雄事迹鼓舞了革命战士,B项正确;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在推翻清王朝中没有起到决定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可能相同,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动民主革命的高涨,排除D项。故选B项。20.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排在第一位,说明此时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错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方案。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最终都无法实施;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和充满着迷信色彩;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2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据此可知,列强最终没有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B.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D.中国人民的抗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没有变中国为殖民地是因为看到中国有义和团运动等军民的抗争,D项正确;列强的矛盾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清政府的抵抗是一部分原因,包含在人民之中,排除B项;《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2.魏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是书之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一著作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故选B;《四洲志》是林则徐的著作,《瀛寰志略》作者是徐继畬,《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作品,排除ACD。【点睛】23.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安庆军械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求富”思想的企业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而上海轮船招商局就是民用企业,B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企业,是“自强”思想的企业,排除A项;福州船政局是军事企业,是“自强”思想的企业,排除C项;安庆军械所是军事企业,是“自强”思想的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正确;A中独立富强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D中的“取代”表述绝对,排除。25.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C.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D.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惊醒了民族,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C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甲午战争前后“十八省之民”的变化,不是中国主权遭受侵略问题,也并非台湾人民的斗争热情,A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的战争前后的态度变化,没有涉及到新政改革,D项错误。2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尊奉为“改制教主”,“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倡导移风易俗B.引进西方生产技术C.实现扶清灭洋D.为变法寻找理论的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改制教主”“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等信息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的名义进行变法,这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也能够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康有为以孔子名义进行变法的现象,其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没有体现移风易俗方面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康有为利用孔子旗号进行变法,没有体现其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相关的内容,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康有为利用孔子名义进行宣传变法的主要目的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而不是实现扶清灭洋,C项错误。27.《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等知识,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C项正确;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但它并未推翻清王朝,也未取得到材料中的其他成就,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一场民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未取得到材料中的成就,排除B项;北伐战争指的是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发生于材料现象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28.下图所示的广告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洋务运动兴起B.实业救国热潮C.工人阶级诞生D.近代企业出现【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可以看出,这是清末实业救国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AC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29.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B项正确;《钦定宪法大纲》是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中华民国宪法》于1947年由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它们都不符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的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30.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A.虎门销烟B.左宗棠收复新疆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1911年武昌起义,D项正确;1839年虎门销烟,A项排除;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31.“由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A.洪秀全提倡的财富平均思想B.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良措施C.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中的主张D.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材料体现了人民主权、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中的主张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财富平均思想,排除A;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不符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排除B;土地改革政策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无关,排除D。【点睛】3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运用排除法解答,“西化”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反西化”指的是排斥西方,“进代化”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等.四个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是排斥西方的,符合反西化,故排除AC两项。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近代化的说法,故D项排除。故选B。3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34.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35.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历经的顺序是A.思想文化—制度一器物B.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C.制度一器物—思想文化D.思想文化—器物—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层面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ACD错误。36.以下是晚清时期部分有识之士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其共同点是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代表作及主要内容《四洲志》是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的汇编。《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和外国军事与科技。《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①启迪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②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③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④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四洲志》是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的汇编;《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和外国军事与科技;《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三者启迪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37.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核心内容是A.实业救国B.民主与科学C.建立共和国D.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提出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故选B;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成为许多人救国的经济思想,A错误;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排除;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目标,排除。38.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运动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新文化运动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D.“打倒列强,除军阀”——护国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掀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他们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C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39.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儿童”喻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而非年幼的中国人,材料中的“老者”喻拒绝接受西方思想问换的冥顽不化的中国人,可见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排除A,选D。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宣扬宪政的信息,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40.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其具体表现有()①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④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因为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②辛亥革命具有较为完整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③辛亥革命采取的是暴力革命方式④辛亥革命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由此可知题干中的①③④均属于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的重大成果,C项正确;“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不是辛亥革命,所以题干中的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1.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竹枝词可以反映的现象是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A.八国联军迫使光绪帝西逃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C.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D.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国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城一洗帝王尊”“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及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所反映的现象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共和政体的飘摇,社会局势动荡,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辛亥革命前,排除A项;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发生在辛亥革命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孙中山发动的护国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2.自清建立,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音,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1904年“兹拟以官音(汉语言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教育,满人御史贵秀坦言:“中国之利宝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形,言语同声。”清末推行汉语()A.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B.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C.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D.有利于白话文的逐渐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至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由初期“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到后期“文字形,言语同声”,语言的统一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排除A项;“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语的推广,并非白话文的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43.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元旦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民国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正确;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这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不符合题意,③错误;20世纪初,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促进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4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部门是()A.纺织业B.交通运输业C.采矿业D.机器制造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此阶段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由于资金不够雄厚,技术缺乏,重工业发展滞后,交通运输业、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属于重工业,发展速度慢,排除B、C、D项。故选A项。45.以下是晚清时期国外报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标题,这些报道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时间是1851-1864;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在1894年;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中武昌起义是1911年。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46.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所做的笔记,其中①属于()①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②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③北京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宝。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A.历史原因B.历史过程C.历史事实D.历史结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材料中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可知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A项正确;历史过程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不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排除B项;材料中的北京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材料中的是旧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是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31分)47.清朝前期边疆治理材料一清朝形势图(1820年)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答案】措施: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这些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措施:据材料“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据材料“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据材料“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设立将军制度进行管理;据材料“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据所学可知,清朝还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措施丰富和发展了边疆地区民族治理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与边疆的局势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48.国家·民族·复兴材料一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内涵: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为一体。(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了法律保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第二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可知,主张民族平等;根据材料二“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一“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为一体。综合以上可知,“中华民族”的内涵。【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根据材料二“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了法律保障。综合以上可知,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08:00:02 页数:32
价格:¥2 大小:1.2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