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28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歼灭(jiān)翘首(qiáo)摧枯拉朽(xiǔ)B.悄然(qiǎo)默契(qiè)正襟危坐(jīn)C.锃亮(zèng)桅杆(wéi)磅礴澎湃(pài)D.炽热(chì)窒息(zhì)惟妙惟肖(xiào)【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字音的辨析。B.默契(qiè)——qì;故选B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疫情防控阶段的线上学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律,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面对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能________,应该是以________的诚恳态度对待,否则,疫情结束回到校园,成绩一泻千里真的不是________。A.不以为然不胜其烦骇人听闻B.不以为意不厌其烦耸人听闻C.不以为意不厌其烦骇人听闻D.不以为然不胜其烦耸人听闻【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空:“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认为是这样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或轻视。然,正确,对,这样。“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根据前文“面对每一节课”,可知此处应填“不以为意”;第二空:“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根据后文的“诚恳态度”可知此处应填“不厌其烦”;第三空:“骇人听闻”,使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含贬义。“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根据前文的“成绩一泻千里”可知此处应填“耸人听闻”; 故选B。3.下面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的无疑就是阅读。②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D.第④句病因:成分残缺;将“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改为“提高生活的质量并提升个人的气质”;故选D。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空缺处,使用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①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③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④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A.,。,。B.,:、。C.、:,!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A.本句中“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两个短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这句话意思完整,后面用句号;“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与“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是相互独立的成分间的短暂停顿,用逗号;“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句话意思完整,后面用句号。故选A。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A.①⑤④②③B.①③⑤②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①句的“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承接上文的“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故①句在首位。(2)“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和①句的“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照应,故①③。(3)②④⑤三句都是和“艾草”“菖蒲”相关,⑤句是总起句,指出二者配对关系,接着先是“平日里”情况,然后是“每到端午”情况,故⑤②④。故①③⑤②④,故选B。6.下面对《黄鹤楼》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怅然无奈的思乡之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述错误。颔联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此联并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故选B。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列小题。新京报讯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蓥、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第一单元“革故鼎新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第二单元“多措并举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第三单元“协和万邦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蓥、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7.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A.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B.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C.归国文物展展品展出至11月中下旬D.国家博物馆展出600余件文物8.对这则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则消息,简洁明了地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B.“新京报讯”放在文稿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的发稿单位。C.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概括介绍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D.导语后面的内容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9.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中罗列了许多准确的数字,目的是突出“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B.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此次展览的组成部分,最后补充介绍部分珍贵书画的展出情况。C.这则新闻客观、真实,但是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例如文中加点的“突破性成就”“迅速扭转”“突破与发展”等。D.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次要事实到主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答案】7.B8.A9.D【解析】【7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标题的拟写。依据这则新闻重点记述了“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及后面对展出文物的分类介绍可知,文章的标题用“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更为准确。故选B。【8题详解】考查对新闻体裁和结构理解。这则新闻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展览的重点展品及组成部分等内容,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所以A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的说法是错误的。【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有误,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主要事实到次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起始部分。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C.良多趣味   良:甚,很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12.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依次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B.第二至四自然段主要写水,是按照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C.“绝巘多生怪柏”一句,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D.最后一段,以“猿鸣”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氛,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答案】10.D11.A12.A【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林寒涧肃”的意思是: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肃:肃杀,凄寒。不是“严肃,严厉”。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略无阙处”的意思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故选A。【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有误,“依次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有误,第一段先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然后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描写,突出山多、山连、山高的特点。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二、默写题(5分)1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的上下句。(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王绩《野望》)(2)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4)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答案】①.山山唯落晖②.大漠孤烟直③.江入大荒流④.几处早莺争暖树⑤.志在千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本题中易错字词有“唯、晖、莺”等。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吾在是()(2)卒全其城()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16.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①.这②.最终15.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意思正确即可)16.示例: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表现出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说明他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决不让洪水毁城说明他关爱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说明他善于指挥。【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是:这;(2)句意: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庐,搭建的草庐;其,代词,指城;过,经过;家,家门;入,进入。【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没有自己先去避难,而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选择与百姓共进退,说明他是一个临危不惧、以身作则、亲民爱民的人;“驱使复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使官吏分堵以守”,写苏轼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来守城,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的人;“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写苏轼过家门而不入,则说明他是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点睛】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墙,又用树木筑起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最温暖的一片阳光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17.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18.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19.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2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⑥段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B.文章选择母亲不顾年老体弱去野外采野菜给我做蒸菜、送蒸菜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了一个为儿女辛勤劳作、甘于付出的母亲。C.文章运用插叙的写法。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山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 D.本文开篇写母亲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电话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结尾写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我把电话打给母亲,也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答案】17.用比喻的手法,把母亲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8.文中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的事令“我”震撼,赞扬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19.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20.D【解析】【17题详解】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结合文末处“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一句,可知标题“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中的“阳光”指的就是母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关爱的程度。题目不仅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既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形象地表现“母爱”这一主旨。【18题详解】考查句子的理解。由第③段“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可知“我”觉得有母亲在就有奇迹的原因是,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的事而言的,突出了这件事令“我”震撼,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19题详解】考查词句赏析。由“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可知这个句子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着急的样子,母亲脸上有汗,头发凌乱充分告知我们这是母亲着急送菜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20题详解】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有误,题目“最温暖的一片阳光”,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对于母爱的感激和赞美,并非是充当文章叙事的线索;故选D。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6分)2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某班的同学们围绕娄底市“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网上知识竞赛列出的事例,其中不能被入选的是()A.电脑待机代替下班随手关闭电脑B.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C.晾晒衣服代替滚筒式干衣机D.选择非电动牙刷代替电动牙刷【答案】A【解析】【详解】A.“关闭电脑”比“电脑待机”更省电,所以“电脑待机代替下班随手关闭电脑”不属于“低碳生活”。故选A。22.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填写相应的人物。对“他”所做事情的描述。他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他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他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他的名字听起来格外响亮,他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以及战术层面没有人能与他媲美。“他”是谁?(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答案】①.毛泽东②.贺龙③.周恩来④.朱德【解析】 【详解】(1)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可推断此人为毛泽东。16岁时,他去离家50里以外的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学习,有了不少进步。后来,他去了长沙,进入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因政局动荡,只待了半年。接着,他又参加了军队,当了半年兵。然后,他进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学习了六个月就退学了,退学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非常认真地度过了半年时间。1912年,他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18年毕业。(2)从“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非常喜欢马”等可知是贺龙。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也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3)从“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可知是周恩来。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了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谈吐缓慢温和,深思熟虑,“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4)从“他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以及战术层面没有人能与他媲美”可知是朱德。朱德貌不惊人,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六、作文(40分)23.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请以“,浸润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答案】范文:杂书,浸润我心林清玄先生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走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变老。”我觉得,同理可得,读书,是不是就是放空自己,浪费时间,慢慢去寻那一味清欢呢?大人们总说读书就要读名著,读必考书目去应付考试。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难道非必考书目就不是书了吗?就不值得去看了吗?不是,并不是!试想一下,在一个阳光午后,躺在躺椅上手捧一本杂书,细嗅书香,徜徉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里,逐步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浸润在书香里。 很喜欢丁立梅的散文,可能在大人的眼里,这就是什么都没用的书,但在我的眼里,却总能浸润心田,使我心欢。记得她那本《万万人中与你相遇》中有一段话特别动人心弦:“你是鸟,我是鱼,你在天上,我在水里,你说天上的事儿,我说水里的事儿。你和我们都很快乐,如果你到了水里,你会不会快乐?我到了天上,我也不会快乐。鱼有鱼的生活,鸟有鸟的日子,如果有一天,鱼长出了翅膀,是不是就可以追上鸟?”如此浸润心灵,劝我们走向坦然的句子,岂是些必考书目、经典名著中可以拥有的。我也喜欢那些大人眼中“无用”的心灵鸡汤,我喜欢阅读别人的经历,感觉自己也在经历一样。在卢思浩的《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你要铆足劲变好,再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旗鼓相当。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是啊!坚持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喜欢这些杂书,就算在考试中涉及很少,就算浪费了我的一些时间,但我依旧认为,这些杂书是有必要去读的,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是无意穿堂风,却偏偏引山洪;我是垂眉摆渡翁,却独独偏爱侬。”阅读杂书最能进入我的心灵,就算别人不懂,又如何?人生就是,“君山南我亭西,各抖襟上雨”。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浸润我心”为题进行创作。文题中的“浸润”一指沾濡滋润;二指浸染熏陶;三指逐渐渗透。结合材料“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可知“浸润我心”指自己有美好的感受,除了材料中提示的内容,还可以是人生之路遭遇艰难险阻,为自己指明道路,解除困顿,使自己的心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希望、温暖、快乐的事。本篇习作应围绕补题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来立意。第二,文体及内容。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思考“浸润我心”的是什么,可以是人,这个人可以是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例如亲人的温暖,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与感动;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拾取了对学习的信心;朋友的幽默,让我在郁闷的日子里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也可以是物,例如当我考试失利时,一朵花的美丽,一棵草的坚强,让我重拾信心,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要拓展思维来选择“浸润我心”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本身的优雅、从容、坚韧;可以是亲人的关爱、包容;可以是他人的谦逊、智慧;可以是国家需要时的奉献、牺牲;还可以是历史、文学、流行时尚等。“浸润”表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写“浸润”的原因、过程、意义等,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22:2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37.6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