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综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4届文科一诊模拟综合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国)。秦朝在偏远地区修建五尺道,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对五尺道加以拓宽,并增修新路,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修建道路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排除B项;修建道路是在现有疆域内进行,并不能扩大中央王朝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3.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云南临安路辖区内所属各州、县、千户均由土官任职管理,其中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云南行省的管辖之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确立B.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C.云南地区首次纳入朝廷管辖D.政府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 元朝时期,在红河地区设立州、县、千户,组成同内地一样、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置于云南行省临安路的管辖之下,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项正确;云南行省、临安路设有州、县、千户等并非三级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云南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已纳入朝廷管辖,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对各民族关系的处理,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反映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所述图片除了描绘农具制作,还有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农具制造工艺革新”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种植果树蔬菜,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种植物种增多,排除C项;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非进行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 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7.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战后,《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由此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A.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C.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前,国人认为日本不可能战胜中国,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要求效法日本进行变革,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B项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不是盲目崇外心理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8.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时间部分活动1922年1月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2月1922年5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2年7月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1922年9月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10.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1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120师和129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4年,这与材料世间不符,故D项错误。11.下图是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统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政权坚持主权独立原则B.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C.东北社会治安环境日益好转D.民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根据图表可知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涉外案件由解放区人民政权审理,体现了主权和司法的独立性,A项正确。材料无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排除B项; 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无法说明东北地区治安环境好转,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众对法律的态度,无法体现民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 材料三1931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践的源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点与现行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脉相承,代表了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进步。——摘编自《共和国法治从这里走来宪法实践的源头》(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历史意义。【答案】13.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14.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15.意义: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为全国工农民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为后来的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影响深远。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据材料“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得出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得出要求规范执法;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得出礼、法、孝结合;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得出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 变化:据材料“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得出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据材料“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据材料“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得出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据材料“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得出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得出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中国。意义:据材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代表了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出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据材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践的源头”得出为后来的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影响深远;此外还可以从推动民主革命的角度分析,比如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二)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三)历史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参考示例:《工人新村》赏析《工人新村》是1952年由孙佳桐、何正慈所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画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巨变的工人新村新画卷。在画卷中,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远处工厂里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处人人面带喜悦的表情,天空中鸽子欢快的飞翔。呈现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人们生活甜美、氛围和谐融洽的景象。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工厂以及生产模范旗,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工业建设,并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宣传画中的向日葵、红旗、侧面反映了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信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195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宣传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使得《工人新村》画卷有着极强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概况。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本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答题思路应该是宣传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结合宣传画内容、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材料信息,概述其内容并表述成文,内容包括图片大部分信息并简短描述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其次,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景:政治上,经济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等总结性表述即可。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答案】(1)原因: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业的丰产;内容: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开展多渠道经营;家产品实行合同定购。(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得出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根据时间信息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等方面概括;根据“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得出农业的丰产;内容:根据“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得出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根据“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得出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开展多渠道经营;根据“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得出家产品实行合同定购。(2)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张仲景指出:“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反对墨守陈规,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千余年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在其著作中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攻读医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原因。【答案】(1)背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瘟疫的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2)原因: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著《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时间“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可知此时处于东汉末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依据材料“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来看,当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依据材料“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来看,当时瘟疫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8 17:10: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4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