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综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一诊模拟考试高2021级文科综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6至12页,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出处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尚书·金縢》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小盂鼎铭《集成》2839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陕西扶风县云塘村A级考古遗址A.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B.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C.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则史料都提到了贵族的祖宗祭祀活动,各级宗族成员尊祖敬宗,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由此可推断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B项正确;西周尚未形成儒家思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祭祀活动日益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万章下》云:“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上农夫食(养活)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形成②战国变法运动具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③古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时代条件④土地和财产税的重要性超过了人头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不同耕者所获的粮食产量不同,养活的人数也不同,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业技术是否成体系无法推知,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农业技术也尚未成体系,①错误;农业的发展为战国变法运动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正确;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是古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人头税的重要性超过土地和财产税,④错误;故②③正确,B项正确;①和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3.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焚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了南朝时期,有史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C.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农业、手工业产量得到提高D南方棉花种植逐渐推广,棉纺织业得以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和手工业产量提高,整体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达不到“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的程度,“苏湖熟,天下足”要到南宋时期,排除B项;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是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4.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地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容易造成运行机制的迟缓,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这一做法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在地方设四司,从“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从而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5.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描述,该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B项正确;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非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此宣言意在(       ) A.继续北伐战争,完成国家统一B.开展土地革命,巩固革命政权C.停止国共内战,抗击日本侵略D.转移工作重心,夺取革命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1月17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和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一起联名发表宣言,宣布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愿在3个条件下与全国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停战协定,材料中的三个条件即是宣言内容,C项正确;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与材料内容信息无关,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且材料未涉及相关问题,排除B项;1949年春,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与材料中相关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1934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意在()A.为苏区各项建设提供物质保障B.调动解放区人民生产积极性C.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D.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34年1月”“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供给问题”可知,毛泽东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物资供给问题,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提供物质保障,A项正确;“解放区”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地区,排除B项;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排除C项;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不是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8.1948年,毛泽东指出“在城市或者乡镇破坏工商业而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同年。他又提出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要严防侵犯。毛泽东的这些思想()A.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B.意在推动工作重心向城市的顺利转移C.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D.表明解放军已取得战略大决战的胜利【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重视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经济,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等,这反映出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意在推动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顺利转移,为恢复国家经济而做准备,B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对于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要严防侵犯”等不符,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C项;据所学,解放军取得战略大决战即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中英建交谈判暂时延后。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放弃.一边倒,方针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及所学可知,中国在中苏结盟的同时又注重改善中英关系,并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兼顾灵活的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排除A项;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方针,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建立外交关系的灵活性特点,并不是强调意识形态对外交的严重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这一状况的出现()A.表明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B.突出了农业的主导地位C.说明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D.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53--1957年”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依据材料“农业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时期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C项正确;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农业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主要是为工业化提供原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11.“一五计划”时期开工的重点项目有147个,具体分布如下图。一五计划A.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B.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C.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D.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尤其是军工领域,结合当时冷战的背景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可知,这种工业布局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D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在工业分布上是不合理的,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C项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D.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92年和1978年(中国)。据材料“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展开,《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了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两者都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C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前者不符合,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者不符合,排除B项;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后者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共160分)本卷共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由于乡苏维埃政府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职能,也使其影响力渗透到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的确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基层组织的纵向结构,并分析这一组织结构确立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层治理的认识。【答案】13. 纵向结构:县—乡—什伍组织。意义:加强了基层治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有利于征发徭役和赋税;对后世影响深远。14.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民主性;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任务;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15.认识:基层治理是国家统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不同,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基层治理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解析】【小问1详解】纵向结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可知,县—乡—什伍组织。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基层治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有利于征发徭役和赋税;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分析。【小问2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年后(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可知,坚持党的领导;根据材料“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可知,体现民主性;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根据材料“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的确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可知,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任务。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年后(中国)。根据材料“1927年后”可知,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由于乡苏维埃政府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职能,也使其影响力渗透到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小问3详解】 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从基层治理是国家统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不同,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基层治理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等方面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见解:赞成。理由: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达“谷底”,这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最大的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加重了,西有英国对西藏的大规模武装侵略,东有日俄在东北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进行的武装厮杀,北有俄国支持下外蒙古的独立运动,南有日本、英国、法国在台湾、九龙租借地和广州湾租借地的统治。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起来,并导演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悲喜剧,这个革命失败后,中国人重新考虑出路。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并被人们接受都在这时候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从这时改弦更张,重新奋斗。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首先,表达自己的见解,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可知,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此赞成材料中的观点。 其次,对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史发展趋势从《辛丑条约》的前后、五四运动的前后、中国革命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达“谷底”,这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最大的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加重了,西有英国对西藏的大规模武装侵略,东有日俄在东北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进行的武装厮杀,北有俄国支持下外蒙古的独立运动,南有日本、英国、法国在台湾、九龙租借地和广州湾租借地的统治。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起来,并导演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悲喜剧,这个革命失败后,中国人重新考虑出路。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并被人们接受都在这时候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从这时改弦更张,重新奋斗。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最后,也可以提出其他见解,言之有理即可。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积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在各地使用各自方言的同时,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传播了从日本吸纳的包括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且“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此后编写的民间教科书和各种报刊舆论,进一步促进了以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国语建构。在部分满蒙官员和留日学生的推动下,1911年初颁布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文汉语教育。1911年夏颁行的《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官话统一国语,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各地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据黄兴涛、黄娟《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的意义。【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朝野共同推动;引进现代国语概念;以传统的汉语官话为基础;通过学校教育推动等。(2)意义: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和应对民族危机的内在需求;增强了现代中国国家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为20世纪中国通用语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可以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清政府开始推行”“一批知识分子传播”“部分满蒙官员和留日学生的推动下”等信息可以得出朝野共同推动;据材料“一批知识分子传播了从日本吸纳的包括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可以得出引进现代国语概念;据材料“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明令以官话统一国语”可以得出以传统的汉语官话为基础;据材料“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可以得出通过学校教育推动等。【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清代,在各地使用各自方言的同时,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和应对民族危机的内在需求;据材料““各学堂皆学官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文汉语教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增强了现代中国国家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据材料“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进一步促进了以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国语建构”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为20世纪中国通用语的构建奠定了基础。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冯仲云(1908—1968年)东北抗联著名将领,他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受大革命的影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共。1930年到哈尔滨从事秘密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时间到木兰等地进行反日宣传,促进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始终秉承党对东北抗联的指导,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坚持党中央为东北抗联制定的路线政策。在东北抗战期间,组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领导了哈东地区和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等。他还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的经验,向党组织提交了《关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半年来工作报告》等。抗战胜利后冯仲云写成第一部记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历史的书籍——《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首次提出14年抗战的概念,这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张宇琪《抗日战争时期的冯仲云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仲云参加东北抗日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仲云的历史贡献。【答案】(1)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三省;东北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冯仲云遵从中共对东北抗战的指示,在东北开展抗日斗争。(2)贡献:注重抗日宣传活动,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总结了东北抗日战争的经验;领导多次抗日斗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写成记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的书籍,留下了记录抗联斗争的史料。【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根据材料“他始终秉承党对东北抗联的指导,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坚持党中央为东北抗联制定的路线政策。在东北抗战期间,组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领导了哈东地区和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等”可知,冯仲云遵从中共对东北抗战的指示,在东北开展抗日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三省;东北人民反日情绪高涨。 【小问2详解】历史贡献: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等及所学可知,注重抗日宣传活动,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根据材料“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的经验”可知,总结东北抗日战争的经验;根据材料“组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领导了哈东地区和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等”可知,领导多次抗日斗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提出14年抗战的概念”可知,写成记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的书籍,留下了记录抗联斗争的史料。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8 16:45: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5.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