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选必修上中册)(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布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例2犯有“诉诸无知” 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C.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D.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3分)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下面是《大卫·科波菲尔》谋得斯通姐弟诱骗大卫去做童工的片段,文中划线句都隐含着“大卫要去当童工”的推理结论,①②③处的是否有逻辑错误,如果有,请你写出逻辑错误之处。(6分)那天晚上昆宁先生就在我们家过夜了。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把椅子放在一边,正要走出屋去,谋得斯通先生把我叫住了。他接着就郑重其事地走到另一张桌子前面,他姐姐正坐在那里写什么东西。昆宁先生两手插在口袋里,站在那里朝窗外看。我就站在那里看他们几个人。“大卫,”谋得斯通先生说,①“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就像你那样。”他姐姐插嘴说道。“简·谋得斯通,请把这事儿交给我吧。我说,大卫,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对于像你这样的小孩子,尤其是这样。你的脾气需要好好地改一改,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它去适应干力气活儿的那一套规矩,把它压弯,把它压断。”②“在这里,拧,可是不行的。”他姐姐说,“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他看了他姐姐一眼,一半是责怪,一半是赞同,然后他接着说:“我想你也知道,大卫,我没有很多钱。至少现在你知道了。你已经受了不少的教育。受教育要花很多钱。③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呆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你的出路就是到外面去闯一闯,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 匠余 华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 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⑩“龙门石来啦。”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 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⑳“散伙吧。”㉑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㉒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㉓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㉔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㉕“爹……”㉖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㉗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㉘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㉙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7.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8.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4分)9.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 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之弥贼之。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齐庄公且伐莒,为五乘之宾,而杞梁、华舟独不与焉,故归而不食。其母曰:“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则虽五乘,孰不汝笑也?汝生而有义,死而有名,则五乘之宾,尽汝下也。”趣食乃行。杞梁、华舟同车,侍于庄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杞梁、华舟下斗,获甲首三百。庄公止之曰:“子止,与子同齐国。”杞梁、华舟曰:“君为五乘之宾,而舟、梁不与焉,是少吾勇也;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节选自《说苑·立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深入多A杀者B臣之事也C齐国之利D非E吾所知也F遂进G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节,文中指节操,原指竹节,因竹节分段有一定的规律,故引申为节操。B.“然后目夷归也”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假”字含义不同。D.“独不与焉”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读书人而言,勇敢果断行事与讲求道义立节行事,二者是同样重要、不可偏废的。B.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均是基于“义”因素。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之弥感动于赵宣子将朝时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D.齐庄公将攻打莒国,设立享受五乘爵禄的侍卫队伍,以鼓舞士气,杞梁、华舟在母亲用义和名的劝导下,作战英勇,不计得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2)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之弥贼之。14.对齐庄公要与杞梁、华舟“同齐国”的说法,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请说明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16.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2)生活中人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表达:“,。”(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①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②,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③,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①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②,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③的方式传播了出去。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酱香拿铁”火了,茅台和瑞幸的跨界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有人说我们要做勇敢的“跨界者”,也有人说我们要做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DCBDCBCFBBC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D2.(3分)C3.(3分)B4.(4分)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5.(6分)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无中生有。由原文“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可知,原文只是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有说“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曲解文意,材料一使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训练。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曲解文意。由原文“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可知,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曲解文意。“美诺悖论” 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并不是一回事。“自相矛盾”是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这个事例只能说明程颢对“博闻强识”的看法,并不表达对“玩物丧志”的观点。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第一段总写,“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可概括出: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中间几段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概括出: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方面举例论证。结尾“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可概括出: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5.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逻辑错误:“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可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一定会”过于绝对,“拧脾气要打掉”无法推出“一定会打掉”的结论,缺少条件,理由不充分,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可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呆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可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6.(3分)D7.(3分)C 8.(4分)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9.(6分)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错误。上文第六段对土质的检查,与下文“早就考虑到”形成呼应,不是“对比”。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写出了他内心的……欢喜”错误。此时的曾祖父,经历造桥失败,经历牢狱之灾,难以意气风发,不可能再有欢喜,只剩下落寞。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语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等方面考虑。从情节上,这两段内容一是交待了北荡桥要“翻船”这一结果,二是交待造桥失败这件事早就埋下隐患。在正常顺叙的记叙顺序中,提前交待即将要出现的意外变故,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让故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从人物形象上,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出曾祖父虽能全面考虑,但过于自信的性格,也预示了曾祖父将要面对失败的人生结局。与上文中曾祖父的胸有成竹、意气风发的形成对比,同为下文写曾祖父的落寞收场、黯然神伤相呼应,让曾祖父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多面。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 。注意结合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经历全方位地分析“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主旨。“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匠人气概”,是曾祖父在修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踏勘地形,还是采龙门石,制作龙门石,都展现出的是一个老匠人对于制造技艺的熟稔于心,胸有成竹,这样的一个有着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心的匠人形象,就是一个英雄。“英雄气概”指无数匠人的“匠人精神”,无论是祖父孙有元,还是其他修桥的石匠们,他们都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成就了各自的精巧技艺,也成就了更多的能工巧匠,并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传承着。“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形象特征,他虽然在失败之后逃之夭夭,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但却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并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到城里去负荆请罪,用坐牢来让其他人免于责罚。这样的人物虽然有缺点,但更多的是让人敬佩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却最终无用武之地,过于精湛的手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荣耀,却让他们饱尝了时代的冷漠,只能整日以饥饿为伴游来荡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的小人物即使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却终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真正的“英雄气概”,只能落魄度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3分)BCF11.(3分)B12.(3分)B13.(8分)(1)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你不回来,这将使我忧愁而死。”(2)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憎恶(厌恨)他,派之弥去杀害他。14.(3分)态度:拒绝。原因:战前看不上他们的勇气,战斗中以利诱惑他们;阵前杀敌是他们的职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我们的职责,齐国要得到什么利益不是我们所知道的。”于是又上前战斗。“……者,……也”判断句的标志,在“者”“也”后断开,选BC;“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主谓宾结构句式,“也”句尾表示判断的语气,选F;故选BC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B.错误。回归;/称赞,赞许。句意:然后目夷也回国了。/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C.正确。假的;/借助。句意:坐在那里打盹。/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正确。参与;/赞同。句意:但只有杞梁、华舟不在其中。/我赞成曾点的观点。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均是基于‘义’因素”错误。目夷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是“义”的表现;兹父推辞太子之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义”主要体现在不肯“绝迹于卫”,不肯“背母”。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派遣;“是”,这;“以”,因为,由于。(2)“暴”,暴虐;“骤”,屡次;“谏”,进言规劝;“患”,憎恶;“贼”,杀害。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是少吾勇也;……是污吾行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可知,二人的态度是拒绝。由原文“君为五乘之宾,而舟、梁不与焉,是少吾勇也;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可知,战前看不上他们的勇气,战斗中以利诱惑他们;阵前杀敌是他们的职责。参考译文:有勇气而且在行动上果断的读书人,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以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难道不可哀痛吗?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喜爱他。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你不回来,这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憎恶(厌恨)他,派之弥去杀害他。之弥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之弥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齐庄公将要攻打莒国,建立了享受五乘爵禄的侍卫队伍,但只有杞梁、华舟不在其中,因此他们回家后都不想吃饭。杞梁的母亲说:“你们活着如不行道义,死了也没有名声,即使成为享受五乘的侍从,谁不嘲笑你们?你们活着能履行道义,死后又有名声,就是那享受五乘爵禄的侍从,也全在你们之下。”于是催促他们吃饭后动身。杞梁、华舟同一战车,做齐庄公的侍从一起到了莒国。莒人迎击齐军,杞梁、华舟下车搏斗,俘获甲士三百人。齐庄公制止他俩说:“你们住手吧,我与你们共同统治齐国。”杞梁、华舟说:“君王设置赏车五乘的侍卫队,但我俩不在其中,这是小看我们的勇气,面临敌人,身处危难,又用利益来制止我们,这是玷污我们的行为。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我们的职责,齐国要得到什么利益不是我们所知道的。”于是又上前战斗,毁坏敌军营垒,冲锋陷阵,三军没人能够抵当的。15.(3分)C16.(6分)(1)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3)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与子偕作’……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错误,“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才是奔赴前线。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由原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可知,诗歌使用重章叠句,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3)“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 17.(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义、治、材、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6分)①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长征吗    ②只有红军的道路    ③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19.(4分)(1)比喻的表达效果:将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的具体阐释。(2)排比的表达效果:通过四个“长征是……”,句式整齐,增强气势,起强调作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填空处以问号结尾,说明这是一句问句,而其后的回答“没有,从来没有的”强调了“没有”这一状态,可知前面应是问其有无,故可填“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长征吗”。第二空,根据后文的“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可知前面应以关联词“只有”开始,而根据语段整体信息,可知此处应是强调红军道路的正确性,故可填“只有红军的道路”。第三空,前文“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强调了共产党对于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而其后“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这一否定句,可知本空应是假设了一种情形,而且显然是在假设没有共产党的情况,故可填“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主语是“长征”,句中作者用“是”连接,指出“长征”就跟“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一样,这是运用了比喻手法。“长征”是本体,“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是喻体,句子不直接出现比喻词,而以“是”连接,是运用了暗喻手法。长征对于未参加过的人来说已不可见,而“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却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见到的事物,且前两者具备宣传效果,后者能播种、孕育新生。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借助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长征的宣传、储备效果,并且引出了后文“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以及“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的相关论述。此外,“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都以“长征”作为主语,以“是” 衔接,其后所跟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见这里也运用了排比手法。在艺术表现力上,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气势。在内容上,排比手法的运用也突出强调了长征的重要作用。20.(3分)①不可或缺  ②振聋发聩  ③喜闻乐见21.(4分)示例: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22.(3分)通感手法,“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意思是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很重要的内容,故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第二空,此处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极大的感召作用,用“振聋发聩”合适。“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第三空,此处是说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很受群众欢迎,可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二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为“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通感的修辞,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句中“声音”本来是听觉,声音可传入听众的耳朵里,然后使人产生各种感觉,或是愉悦或是伤感……但此处却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使用了通感说法奇。从效果来分析,“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给人的感觉是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大,犹如水一样汹涌而来,化抽象为具体,表明听众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之大,通感修辞的使用也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使声音这一意象更为活泼、新颖。四、写作(60分)23.例文:“跨”与“守”,因人因时而异“跨界”是博取,“守界”是专精。跨界如酿蜜遍采百花成佳酿,守界如坐禅兀兀穷年得大道。“跨界者”有跨界者的广博与宏阔,“守界者”有守界者的执着与坚韧。 其实,跨界与守界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并非必须给自己贴上一个“跨界者”或是“守界者”的标签。我们既是“守界者”,也是“跨界者”;“跨”与“守”,因人因时而异。比如我们中学生,我们有语数英、政史地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要学习,而且每门功课都要学好、学扎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是跨界者,也是守界者。只学一门课,我们无法全面发展;若对每门课的学习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到头来我们终究还是学了个寂寞。及至进入大学,我们要选择专业,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继而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专业与职业赋予我们“守界者”的角色,然而若不拓展眼界,只是一味地守界,无异于故步自封,终难事业有成,所以我们还要勇于跨界。守界的功能若是强本固基,跨界则是开拓创新。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守界者”或“跨界者”的身份,不过是在强调“守界”或“跨界”的占比而已:守界者,“守”为主“跨”为辅;跨界者,“跨”为主“守”为辅。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固然需要“跨界”吸纳外来文明的先进经验,但更需要我们炎黄儿女固“守”华夏道统,初心不改,本色不移。如此,中华文脉才能绵延不绝,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若是只知“跨”而不知“守”,华夏文明的衰亡绝非危言耸听。世界上那些消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曾经自由开放,光芒万丈,它们的消亡固然有政治、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民族文明的“守界者”没有尽到守护的职责。“跨”而不“守”,民族殆矣;不“跨”不“守”,民族必亡。如今,我们要想摆脱欧美强国的科技封锁,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那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科研攻关,充分发挥“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精神。科研人员需要“守界”,也需要“跨界”。科研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性需要广阔的视界与活泼的思维,人类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大多博学多才。爱因斯坦身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不仅钻研物理,还富有社会责任,他反对战争和暴力,还对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同时又是作家、哲学家,曾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让人类意识到思想的伟力。理性思维需要感性思维来调剂、弥补,创新意识需要人文精神来激励、唤醒。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守界者”,而是一个丰富的“跨界者”。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做“跨界者”,也要做“守界者”。是“跨界”,还是“守界”,不是由我们个人主观意愿决定,而是要结合个人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实情来进行通盘考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借助最近大火的“酱香拿铁”,说明茅台和瑞幸跨界合作带来的成功。第二句话,则通过对比,指出“勇敢的‘跨界者’和“兀兀穷年做好─件事的‘守界者’”这两个核心概念。这里给了“跨界者”一个修饰语,就是“勇敢”,当然“跨界者”并不止“勇敢”这个特点,但是“勇敢”是“跨界者” 跨出第一步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特质。而“守界者”这一概念,与“跨界者”形成一对关系。“守界者”如何呢?材料没有具体的人物,没有具体的事迹,只给了“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这样的描述。考生要理解好“守界者”,需要结合“跨界者”的特点进行推断,进行补充,如“守界者”甘于寂寞,凝神聚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试题材料中出现“有人说……”“也有人说”的描述,这说明考生在感悟与思考中,还应适当体现自己对于“跨界者”和“守界者”的权衡与取舍,权衡“跨界者”与“守界者”的意义和价值,得失利弊,从而在议论中体现自己的选择与思考。在议论文的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话题,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然后,针对材料中人们的不同态度,可以借此谈自己更倾向“跨界者”,并从“跨界者”的勇敢的品质、跨界对于创造的作用、“跨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等来谈自己的理由;若认同后者“守界者”,同样要在比较中谈出更倾向于“守界者”的理由,可以从“守界者”甘于寂寞,聚精会神做好一件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角度入手。立意:1.潮流涌动,拓界以新。2.跨界者智,守界者坚。3.守界者不忘初心,跨界者谋求进步。4.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5.行者无疆,身有“界限”而心无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2:55: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3.4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