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4届一诊模拟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千姿百态,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B.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模仿。 C.中国人重视心与物的交互和融合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D.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能够促进山水艺术以及抒发情感,所以山水诗才能由片段写景到独立文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即“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造就了中国山水文学发达,重点突出。B.文章结构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从提出观点到分析原因到总结意义,层次清晰,逻辑严密。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对比,强调了“情景交融”的优势。D.文章论证使用了大量修饰词语,如“更主要”“更经常”等等,体现了学术类文章的平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古典美学受模仿说理论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长远发展。B.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作为论据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C.王夫之的诗评“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可作为论据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所借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动物进化出了伪装本领。那么植物会不会伪装?什么情况下会伪装?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华菜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此话题的热情。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介绍到,“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 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得也越好。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来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是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这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最终顺利解答了这一谜题。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不一样,梭砂贝母不是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D.两位学者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科学价值。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以设问方式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再提到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性。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C.“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等语句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D.“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中“可能”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6.请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春声和春深林斤澜我写过北国的春风。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木头梁柱“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春风告退。忽又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龇着白牙。 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地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这是春声。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濛濛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这是深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北国春风来势迅猛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变化写起,然后宕开一笔,由“爱”写到最喜江南“无声”的春天,与前文“有声”形成对比。B.作者用拟声词“苏苏苏”“沙沙沙”描绘自己和弟弟听雨的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两人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其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同样深刻。C.作者综合时空角度,选取多个地点写映山红,强调其绽放空间之广;写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过程,突出其开放时间之长。D.文章以“春之声”和“春之深”为描写对象,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收束时,都言有尽而意无穷,思乡之情满溢文字,引发读者共鸣。8.文章后半部分着重表现江南春天的特点是“长”,作者说“‘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那么题目是否可以改为“春声与春长”?试简要分析。(6分)9.你所在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查阅名家评论发现,茅盾认为“林斤澜的风格表现在炼字、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请结合茅盾的话,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项羽之东A王彭城也B汉王还C定三秦D而东E殷王反F楚G项羽H乃以平为信武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间,从小路,与《曹刿论战》“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相同。B.意,怀疑,与《鸿门宴》“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意思不相同。C.报,报告,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报”意思相同。D.蹑,踩踏,与《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的“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务实机变,果断舍弃楚魏。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谗言诋毁则离开;为项羽击降殷王,后殷地失守,项羽怒杀平殷将吏,则挂印封金而去。B.陈平洞若观火,及时规劝刘邦。刘邦危难之际,他直言刘、项的短长,劝谏刘邦取长去短。在刘邦因韩信自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C.陈平善用奇谋,助力刘邦灭楚。在刘邦被围荥阳城时,他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在楚汉相争中,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D.陈平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吕雉得势,他也曾避其锋芒假意听从,为吕雉办事。等到吕太后崩,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安定了刘氏江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唐杜甫去郭轩楹敝,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待草堂环境,离城郭远,庭园开阔,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B.颔联诗人凭槛远望,远近结合,写出江水碧澄浩荡,树林葱郁花朵盛开的景象。C.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反衬,更显繁荣热闹。D.全诗八句均对仗,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蕴含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15.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句“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这一评价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诗经·氓》中写女子与男子,少时多欢聚,“____________”;而当年的海誓山盟,现在却“____________”。(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规定“受上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受中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作者常将今昔进行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某中学举行成语讲解比赛,三位教师讲解“越俎代庖”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越俎代庖有两层意思。第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俗话说(),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反而得不到好的结果。第二,①在社会中,除了应有的谦逊之外,②还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③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能够判断出自己所处的形势,④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效地把握机会,有见地去面对新形势,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俎,这里指的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或是盛肉的器具;也可指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板子。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共9画,它的部首是‘人’。庖,厨房;厨师。庖人指的是厨师。它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共8画,部首为‘广’。庄子《养生主》里有‘庖丁解牛’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庖’和‘俎’跟‘越俎代庖’里的‘庖’和‘俎’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短,话比较少。他这样讲:“庄子《逍遥游》中许由推辞尧所让的天下,讲到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替他去烹调。后来大家就用‘越俎代庖’这个成语表示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病急乱投医B.各扫门前雪C.三思而后行D.防患于未然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从讲解的角度和效果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6分)21.某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①鹏程万里②投笔从戎③李代桃僵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西班牙谚语“干什么事,成什么人。”有人解释为“是什么料,充什么用。”而中国民间谚语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4届一诊模拟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项根据原文“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看出,因果关系并不成立。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项“造就”表述有问题,根据原文“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看出;C项原文并没有举例论证;D项“大量修饰词语”的使用体现的是学术类文章的严谨性。3.C【解析】C项“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意思是说写景是抒发情感的基础,不能支撑观点。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最终顺利解答了这一谜题”说法错误。从“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和两位学者的研究案例可知,目前对“伪装植物”的研究只是一种“可能性”,还达不到“顺利解答”,结尾也有“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项“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性”“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说法错误。文章开篇的设问主要体现文章的“趣味性”,也没有“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而是通过华莱士的观点进行反面强化科学家的怀疑。6.①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②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说明贝母的伪装程度越高;③采挖难度越大的地方,说明植株的伪装程度越高;④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每点2分,任答三点,大意接近即可。)7.B【解析】“但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同样深刻”错误,根据“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可知,作者与弟弟对故乡的记忆不同。8.不可以。①“长”只从时间角度说明江南春天漫长,属于客观介绍;“深”除表达时间长之外还有世事变迁之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也暗含在故乡少年时成长起来的报国理想。②“深”还写出了江南的春天,无处不在,漫天遍野,突出了空间之广,尤其是体现了映山红的生命力,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憧憬。③“长”对作者感情的抒发显得平淡机械;而“深”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留恋、思念,发自肺腑,一字之别,情感深浅毕现。(每点2分,大意接近即可。)9.①炼字上,文章多用叠词、拟声词,如用“卡卡”“砰砰”形容风雪之声,用“沙沙沙”“苏苏苏”形容雨声,状物细腻,描绘自然,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造句上,文章整散结合,写“春声”时善用短句,写“春深”时善用长句,显得参差错落,富有节奏感,情感贯通又灵动丰富。③结构上,文章一方面使用对比,写春声、春深都分别与北国之春进行比较,便于读者理解,层次鲜明且与题目对应;另一方面每一部分都有收束段,“这是春声”“这是长了”“这是深了”,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又是另起下文的暗示,干净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大意接近即可。)10.BEG11.C(“求人可使报秦者”中“报”为回复)12.A(“项羽怒杀平殷将吏,则挂印封金而去”有误,原文“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是将要诛杀。“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是送还了赏金印绶后离开。)13. (1)译文:到了按功劳授爵封地的时候,他却又十分吝啬爵位和封地,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言行傲慢且不注意礼仪,廉洁忠贞之士人自然不来效力。(得分点:行功爵邑,按功劳授爵封地;重,吝啬、过于重视;慢,傲慢。各1分,大意2分)(2)译文: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很对,就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由他调配,从不过问开支情况。(得分点:然,正确;恣,听任,任凭;出入,支出情况,偏指出。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汉朝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涉起义之后在陈县称王,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地区交战。陈平跟着一些年轻人前往临济投效魏王。魏王任命陈平为太仆。陈平曾向魏王献言献策,可是魏王不听,有人谗害他,他只好逃走。项羽攻城略地来到了黄河边,陈平便去投靠项羽,跟随他的队伍入关击败秦军,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彭城称王,汉王回师平定三秦并统兵东进,殷王司马卬背叛了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命他统率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队前去平叛,陈平击败殷王,将其降服之后就返回了。项王派遣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赐给他黄金二十镒。不久之后,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王大怒,想要杀掉平定殷地叛乱的将官。陈平担心自己被杀,就将项羽赐给他的黄金、印绶封存起来,派人送还项王,然后便一个人带剑从小路逃走。陈平于是到修武归降了汉军,此后,楚军加紧进攻,切断了汉军运送粮草的信道,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内。汉王对陈平说:“如今天下大乱,何时才能安定下来呢?”陈平说:“项王这个人,对人恭敬、怜爱,廉洁好礼的士人大多归附于他。可是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的时候,他却非常吝啬,那些士人也因此不再真心归附他。如今大王言行傲慢且不注意礼仪,廉洁忠贞之士人自然不来效力,但是大王舍得赏给有功者以官爵、食邑,所以那些不顾廉节、贪图名利的无耻之人大多也来归附汉王。假如你们各自能够摒弃双方的短处,效法双方的长处,那么只须招一招手,天下便可安定下来了。然而,大王喜欢随便侮辱人,得不到廉节之士。不过楚军也有可以扰乱的地方,项王身边刚直不阿的臣子如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如果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实施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的关系,令他们彼此猜疑,项王好猜疑忌妒,容易听信谗言,楚国内部必然会自相残杀。汉王趁此机会出兵进攻,必然会将楚军击败。”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很对,就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由他调配,从不过问开支情况。陈平使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之中施行反间计,宣扬钟离眛等将领为项王领兵作战,功勋卓著,但最终没有割地封王,他们打算与汉王联合,消灭项羽并瓜分他的土地,然后各自称王。项羽果然怀疑,不再信任钟离眛等人。项王既然已经对钟离眛等人有所怀疑,便派遣使臣前往汉王处探听虚实。汉王准备太牢的馔具,命人拿进来。汉王与使者见面,故作吃惊地说道:“我原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于是他又命人把菜肴端下去,换上一些粗劣的饭菜给来使吃。使者回去以后,把情况详尽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为怀疑。亚父本想迅速攻下荥阳城,可是由于项王对他不再信任,不肯听从他的建议。亚父听说项王对他起了疑心,便生气地说道:“天下大事基本上已成定局了,大王您自己干吧!希望您恩准我辞官回乡!”亚父回乡,还没有走到彭城,就因为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了。到了第二年,淮阴侯韩信击败齐国,自立为齐王,并派遣使臣向汉王禀报此事。汉王闻讯后怒骂韩信,陈平暗地里踩了他的脚。汉王此时也恍然大悟,于是用厚礼款待齐国来使,并派张良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将户牖乡封给陈平。后来又采用陈平的奇谋妙计,终于灭掉楚国。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意听从。等到吕太后去世以后,陈平便与太尉周勃合谋,最后将吕氏宗族诛杀殆尽,然后拥立孝文帝即位,陈平是这件事的主要谋划者。孝文帝即位以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最大;陈平打算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托病自请辞职。于是孝文帝任命绛侯周勃为右丞相,陈平则调任左丞相。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与陈平相比差得太远了。不久以后,绛侯周勃称病,请求辞去右丞相之职,陈平便专任丞相之职。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14.C(“更显繁荣热闹”错,尾联意思是,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草堂的闲适幽静。) 15.①“缘情体物”,寓情于景,自然景物的生动优美寄托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②“自有天然工妙”,用语精准,描写真切。“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唯细雨,鱼儿不时地浮出水面;唯微风,燕子方飞而翅斜。16.(1)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3)示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7.B【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提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在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相关语境中解读俗语理解俗语语义的能力。A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B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C,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D指在灾祸或问题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预防。18.③应为“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所处的形势和能够判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按照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应为先自己,再未来。【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2条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19.《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成语《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的诗句《边城落日》中有“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的诗句【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2条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0.第一位教师:重在阐发新意,结合社会鼓舞动员学生。第二位教师:重在解释语素,冲淡所学成语的生疏感。第三位教师:重在文化渊源,更加深刻了解文化精神。【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5条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21.①“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指鹏鸟能飞万里路程,现比喻前程远大。(语出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②“投笔从戎”,东汉初年,班超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随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指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语出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③“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语出九年级上册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解析】这三个成语对于考生来说,均是耳熟能详的。这道试题是考试引导教学、考教衔接的范例。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将知识与道理结合起来,答案分为成语原意与后来的用法两个部分。22.作文【参考立意】①因势利导,量力而行,人尽其事,各尽其能,方能有所成就。②为者常成,人定胜天。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承认自身条件有限)。④为事精进,为人闲适(平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4 08:55:02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8.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