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上)六校协作体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一)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二)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17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泸定桥,在敌人未来得及毁掉桥时,22 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其余的人仍奋力前进。红军冲到了对岸。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面对兵力对比悬殊局面,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道路上,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队伍。红军的模范行动,使沿途2亿群众耳目一新,认识到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人民军队。(三)在奠基陕北的第3年,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这位美国女记者在她《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经过长征考验,红军的意志、毅力,都发生了飞跃。正是这些人,成为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抗战爆发后,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以及90%以上的上将、中将和少将,经历过长征的考验。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后,曾3次约见这位年轻人。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外国人,沿着红军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帅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大凉山。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 (摘编自贾永《长征启示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长征困难重重,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但磨砺了战士的意志,激发了英雄气概。B.长征所过处自然环境恶劣,如雪山草地,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C.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的指导价值得到检验与公认。D.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战、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方针。B.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方针政策指引、将士团结、军民同心、百姓拥护等是分不开的。C.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与长征精神密切相关。D.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荣臻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大凉山,这里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地方。3.毛泽东写了不少长征题材的革命诗词。下列诗词内容,与长征无关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4分)5.“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这句话是这则通讯的写作中心。请结合文本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简要阐述。(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蛙(节选)莫言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文本二: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B.小说视角独特,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4分)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根据这句话,联系莫言的《蛙》,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6分)二、古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 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今桓公下匹夫A之士B将C欲忧齐国D而小臣E不行F见G小臣H之忘民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注】①回中:古地名。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离开京都。②前溪: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B.颔联以动衬静,诗人着重描写了牡丹为雨所败的景象:写急雨击花像玉盘上泪珠飞溅,又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诗人自叹。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的险恶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瓣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D.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鲜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16.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分别加以简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而“              ”一句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由来所用典故相同。(2)《过秦论》中,贾谊极写的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               ,                .”,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           ,        ”的结论,告诚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 ,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一些难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网友惊叹,父母成了“网瘾老年”。有网友吐槽,现在角色反过来了,以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少玩手机,不要沉迷”,如今换作自己敦促父母“放下手机,早点睡觉”。还有网友为了父母健康将其手机设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却引发家庭矛盾。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③截止2022年12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往往还会增加。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比如,不久前,被称为“中老年饭圈顶流”的网红主播“秀才”塌房,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粉丝中老年人占比高达80%。他们把“秀才”看成“云陪伴”的亲人或朋友,在评论区倒苦水、话家常、疯狂表白。不仅将其视为精神寄托,还把情感投射转化为金钱打投。老年人何以有“网瘾”?“孤独”是主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不适应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本文的标题是《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这三种“药方”。让亲情成为一剂“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补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假新闻、养生伪科学等车载斗量,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提供适老的、健康优质的内容,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18.写出文中加点成语的近义成语,使其放入原成语的位置不改变语段原意。(2分)(1)混为一谈:(2)车载斗量:19.对下列出自文中句子的标点使用,解说(见括号内)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与“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两句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 B.父母成了“网瘾老年”,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两句中引号的作用不同。)C.“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此句中有使用错误的标点。)D.既然本文的标题为《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三种“药方”。(此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有误,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①?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②:“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选择两个不同的逻辑关系,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超过40字。(4分)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相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那么作为年青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后来人”,你看了这幅漫画又有怎样的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B2.A3.C4.① 理想:支撑红军将士坚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停止前进步伐。② 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③精神:“长征精神”铸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篇章。5.① 真实性。以具体数据、鲜活事例材料,客观反映长征时期的具体情况,揭示其意义;引用长征将士的回忆语,给读者直观感受。②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中融入抒情、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情感充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无中生有,原文是“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没有比较红军长征牺牲与交战牺牲的严重性。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湘江之战”错。原文“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可见没有“湘江之战”。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途经长沙所作。与长征无关。长征开始时间是1934年。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围绕“启示”来筛选概括。①由“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可概括出理想:支撑红军将士坚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停止前进步伐。 ②由“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可概括出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③由“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于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可概括出精神:“长征精神”铸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篇章。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真实性。如“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以具体数据、鲜活事例材料,客观反映长征时期的具体情况,揭示其意义;再如“‘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引用长征将士的回忆语,给读者直观感受。②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中融入抒情、描写,如“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情感充沛,如“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 6.C7.D8.① 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② 动作描写,多次写道抽动鼻子,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③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喷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① 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源于饥饿的现实;② 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③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吃煤”这个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们亲情淡漠”错误。依据“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可知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不是因为亲情淡漠,而是因为骡子曾伤过王胆,他是再用粗鲁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错误。依据“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可知干部脸色难看,不能推出干群关系的疏离,因为当伙夫赶“我们”走时,姓严的干部制止了他。他脸色难看,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饥饿。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可知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②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中的抽动鼻子,舔舔,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③依据“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真的好吃嘢,大叔。”可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在她心中留下了慰藉”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也源于饥饿的现实;②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猛烈地咀嚼着”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百年孤独(节选)》中“她一走进屋子,马上坐在自己的摇椅里,开始咂吮指头,两只惊骇的大眼睛望着大家,根本不明白人家问她什么”“每过半小时响起钟声的时候,她都惊骇地四面张望,仿佛想在空中发现这种声音似的”等描写丽贝卡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失眠的细节描写也非常逼真;③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这个“吃煤”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她发现了某种疾病的征状,这种疾病的威胁曾使她和弟弟永远离开了那个古老的王国,他俩还是那儿的王位继承人咧。这儿也出现了失眠症……病人经常处于失眠状态,开头会忘掉 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陷入一种白痴似的状态”中对失眠、失忆的描写,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10.BDF11.D12.C13.(1)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今桓公下匹夫之士”中,“桓公”是主语,“下”是谓语,“匹夫之士”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B处;“齐国”是“忧”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D处;“小臣不行”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礼”和“水”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礼相待/游泳。句意: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并不善于游泳。D.“用瓮做门”说法错误,应为“用瓮做窗户”。句意: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然而,陈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可见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为乱”,出现动乱;“道”,通过。(2)“纵”,纵使;“骜”,看轻;“庸敢”,怎么敢;“霸王”,王霸之业。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多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用瓮做窗户的平民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多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多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15.B16.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人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诗人只是把雨打牡丹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此诗中,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哀叹。【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以动衬静”错误。颔联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衬静”之说错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思想情感的能力。《锦瑟》一诗中,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一弦一柱思华年”,既营造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对年华所历所感进行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年华”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 本诗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颔联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牡丹的怜惜。本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诗人只是把雨打花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渲染气氛。另外,前六句比喻诗人自己未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哀叹自己仕途不顺。17.名句名篇默写(6分)女娲炼石补天处江娥啼竹素女愁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8.一概而论、等量齐观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数见不鲜、屡见不鲜19.D20.③“截止”改为“截至”④“规模”改为“人数”⑥“往往”改为“常常”。【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相近含义的成语有:一概而论、等量齐观。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等量齐观:意思是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2)车载斗量:比喻数量多,不可胜数,多指不足为奇,很常见。相近含义的成语有: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数见不鲜、屡见不鲜。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数见不鲜:意思是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正确。省略号都表示列举的省略。B.正确。“网瘾老年”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数字沉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正确。应把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D.错误。应将句中的书名号换为引号。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进行。使用错误,应用“截至”。截至: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④句,搭配不当。“规模”改为“人数”。 ⑥句,往往:经常;时常,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是通常有的。语境中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增加强调的是次数,改为“常常”。常常:指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21.①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②“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③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22.示例:因果关系: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水膜可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摩擦”。转折关系:“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条件关系: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从前文可看出冰壶运动员有两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一是“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二是“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而该空后文说“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可见,此处要表达的疑问是为什么要做这两种举动,可概括为“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第二处,根据前文“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可知,这两种喊叫都是指令;而从后文“‘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可推测,“哈哈哈”与之含义相反,即要快速擦冰,故可填写为“意为‘快速擦冰’”。第三处,从前文“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可见,结论是队员必须配合默契,才能取得成功。故可填写“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条经验是“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从“通过……从而……”可知,这里可以提取出因果关系,即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的水膜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冰刷快速摩擦”。根据字数要求,酌情删减字词即可。第二条经验是“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据“却”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可压缩为“‘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第三条经验是“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根据“才能”可知,此处为条件关系,可压缩为“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23.例文: 关爱老人现在,更关心未来漫画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医院的门口因“没有在网上预约”而进不了医院,这老人就医的尴尬生动形象表现了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老年人现象。近几年因疫情原因,老年人独居在家不会使用手机等问题,导致无法参加团购食材而产生的“断粮”、无法就医等系列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引起热议,并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实际上,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产品而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高,办法措施不到位。时代发展太快,让老年人难以跟上。时代青年很庆幸,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而老年人呢?我国近五分之二的老年群体怎么办?他们正常的需求难道被忽视了吗?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的时代,绝大部分老人不会使用高科技的通讯设备,购物、出行、就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而老年群体的呼声和维权很容易被忽略。他们的青春也曾有过激情的燃烧,是社会的脊梁。如今风光不再,理应不该受到冷落!后浪前浪,都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力量!政策调整与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某些地方解决老龄化的办法不完善,忽略老年人基本需求。就拿就医、与银行业务、生活中缴费等难题来说,有些地方仍未落实。在人口老龄化已来临时代,事关社会稳定与国泰民安。令我欣慰的是党的二十大已把此事当做重中之重长远布局。相关政策在规划和制定当中,我认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大胆改进作风,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刻不容缓。欧洲是世界老人幸福指数最高地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未来可期。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才能合舟共济。当然,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复杂的世界性问题,需要政府强力政策支持和地方协调配合。政府出一点,地方出一点,个人投一点多元并举,问题会圆满解决,但形成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并非一蹴而就。我认为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鼓励支持该产业。它不仅拥有广阔市场,更可丰富老人衣食住行,让他们的生活多元精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北京在医院设置的老人专属通道,解决老人就医难问题,受到好评。为各地提供了经验和范式,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何乐而不为?了解老年人需求,倾听老年人建议,解决生活难题是全社会的责任,责无旁贷。深入了解关注老年群体,办好社区服务,做好多元化的敬老服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现代化不仅是青年的现代化,也是老年人的现代化。办好老年人的事,为未来夯实基础。尊重关爱老年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共同完成民族伟大复兴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某大型医院的门口因为“没有在网上预约”而进不了医院看病。漫画生动形象表现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应用,对于最新科技产品与技术掌握不够好的老年人无法适应社会而造成的生活不便。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关爱老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值得全社会的讨论。这个漫画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科技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关注老年人生活现状,做有责任感的社会青年有积极的意义。漫画下面是一段文字材料,提到了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指出“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明确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对养老的话题有何见解主张。行文思路上,考生要抓住漫画的指向是聚焦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不能天马行空泛泛而谈。可以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重点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策略,最后深化论点,点出其重大意义。立意:1.关爱老人,落到实处。2.莫让科技成为老人生活里的屏障。3.关注老人的现在,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9:50: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441.4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