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上)六校协作体高二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校:丹东四中东港二中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经孔子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C.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 养的践行者。D.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但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B.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C.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D.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A.修已以安百姓。B.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C.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D.藏器于身,待时而动。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5.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的猫①(美)海明威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 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您丢东西了吗,太太?”“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对,一只猫。”“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没有说话,目光又挪到了书上。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亲爱的,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改)【注释】①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外是陌生的环境,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寂寞孤寂的氛围,沉闷乏味。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女主人公的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凭窗眺望和雨中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B.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孤独。C.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女侍者在“美国太太”寻猫时担心她被雨淋湿而为她撑伞,说明两人都是典型的新女性的代表。D.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一家旅馆里发生的平常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 观而真实。B.女主人公在寻猫不得回到旅店之后,作者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地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她对那只没有找到的猫有多么担心。C.小说中有多处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和风格。D.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故事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显。8.小说以“雨中猫”为题,有怎样的用意?9.在刚刚学习的《老人与海》中我们了解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由读者深入挖掘。请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冰川理论”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南面临A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F供G有本H而能I图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民者必明此之要”中的“长”的意思与《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意思相同。B.“莫善乎先虚其内”中“乎”的意思与《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的“乎”的意思不同。C.“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中“百姓”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百姓”意思相同。D.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多发现百姓的优点,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治理他们;还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忠诚而有信义,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北风①陈与义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②。[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政和八年冬所作。时王黼当政,网罗党羽,士大夫无行义者争趋附之,或立政通显。诗人仕途坎坷,借诗歌阐发哲思体悟。②不受寒,诗人不甘与无行义之士大夫同流合污,自幸“枯木无枝”,当“不受寒”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时令,掠野的北风营造了凄寒的氛围,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B.涨街的黄尘、饥寒的孤鸿,待开的梅花,飘荡的飞蓬,既是眼前实景,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C.诗歌的前六句通过对黄尘、行人、鸿雁、梅花、蓬草等的描写使北风的肃杀之气得到了层层渲染。D.长路羁旅、饥肠辘辘的孤鸿,遭受寒风侵袭而待开的梅花,寄寓了诗人久蓄于心的身世遭际之悲。16.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主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中的“卧木”这个意象包含的“有我之境”。(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论语》中曾子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述。(2)《燕歌行并序》中通过对思妇和征夫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疗愈心情。因而,以乐器入诗来表情达意成为古代诗歌常见的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在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叶丛中,一根又一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荷花仪态万方,有的①;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婷婷少女,含笑而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畔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②。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探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 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②,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互动式开展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20.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中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种题是我们经常练习的,是他会做的。B.我们坚信,祖国明天会更加美好。C.有一种人,不干实事,专会沽名钓誉。D.好的办法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减少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创始人荀慧生曾说:“熟戏要当生戏演。”这句话揭示了表演艺术中熟与生的辩证关系,饱含老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智慧。其实,表演艺术如此,学习、生活等也是如此。以上这段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六校协作体高二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校:丹东四中东港二中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C.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 养的践行者。D.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但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B.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C.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D.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A.修已以安百姓。B.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C.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D.藏器于身,待时而动。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5.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答案】1.C2.D3.B4.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本信息的能力。C.“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B.“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C.“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B.此句意思是“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举止,是就外在而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主体部分是第2至5段,由“‘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证,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写了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从论证方法来看,有引用论证,如“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君子不蔽人之美,不 言人之恶”等,文本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论证“君子”的发展过程;有举例论证,如“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列举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的例子,来论证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对比论证,在第五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强调人人愿做君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题干“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需要首先理解君子文化,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据此概括出为何“不可以已”。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由材料一“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材料二“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就社会现实而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的猫①(美)海明威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您丢东西了吗,太太?”“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对,一只猫。”“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没有说话,目光又挪到了书上。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亲爱的,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改)【注释】①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外是陌生的环境,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寂寞孤寂的氛围,沉闷乏味。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女主人公的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凭窗眺望和雨中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B.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孤独。C.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女侍者在“美国太太”寻猫时担心她被雨淋湿而为她撑伞,说明两人都是典型的新女性的代表。D.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一家旅馆里发生的平常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而真实。B.女主人公在寻猫不得回到旅店之后,作者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地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 她对那只没有找到的猫有多么担心。C.小说中有多处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和风格。D.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故事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显。8.小说以“雨中的猫”为题,有怎样的用意?9.在刚刚学习的《老人与海》中我们了解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由读者深入挖掘。请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冰川理论”的。【答案】6.C7.B8.①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②“雨”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推动着情节的发展。③“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9.①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美国太太寻猫、寻猫不得、店主送猫,这是小说“露出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故事情节,可以推测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③这种情节安排,既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说明两人都是典型的新女性的代表”错误。女侍者为寻猫的“美国太太”撑伞,是旅馆侍者的正常身份定位,没有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不是新女性的代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她对那只没有找到的猫有多么担心”错,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可知,她想要那只猫是在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 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是一样的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而不只是对猫的担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未果失望而归,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从人物塑造来看,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和心理,女人想救雨中的猫,以此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从小说的主题来看,“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结合注释“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思考,《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冰山原则”的特点,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而是在这只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是一样的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同时,她也想借下楼找猫之机吸引她丈夫的注意力。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情节安排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而这样的情境只是小说“露出的八分之一”,通过小说已有的故事情节,可以推测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依据原文“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逮猫的原因是可怜和担心猫的生存处境,她的心情是希望帮助猫,给它温暖;又如对于丈夫的描写,依据原文“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乔治还在床上看书”“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小说也只寥寥几笔,但是一个冷漠、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纸上;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依据原文“‘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即便丈夫表示喜欢她现在这个样子,认为她看上去漂亮极了,但妻子毫不犹豫地表示了相反的意见,并且重提猫事表示自己对丈夫的不满,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 小说这种看似简单的情节,却因作者的巧妙安排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既凸显了当时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南面临A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F供G有本H而能I图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民者必明此之要”中的“长”的意思与《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意思相同。B.“莫善乎先虚其内”中“乎”的意思与《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的“乎”的意思不同。C.“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中“百姓”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王为爱也”中“百姓”意思相同。D.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多发现百姓的优点,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治理他们;还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忠诚而有信义,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A12.C13.(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贵而不骄”和“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即BD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治理/长久。句意: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B.正确。介词,于/语气助词,吗。句意: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 于别人呢?C.正确。都是“平民、老百姓”的意思。句意: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您不要对老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治理他们”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意思是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并非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强”,强求(2)“苟”,如果;“充”,扩充;“保”,安定;“事”,侍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参考译文:文本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 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北风①陈与义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②。[注]①这首诗诗人政和八年冬所作。时王黼当政,网罗党羽,士大夫无行义者争趋附之,或立政通显。诗人仕途坎坷,借诗歌阐发哲思体悟。②不受寒,诗人不甘与无行义之士大夫同流合污,自幸“枯木无枝”,当“不受寒”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时令,掠野的北风营造了凄寒的氛围,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B.涨街的黄尘、饥寒的孤鸿,待开的梅花,飘荡的飞蓬,既是眼前实景,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C.诗歌的前六句通过对黄尘、行人、鸿雁、梅花、蓬草等的描写使北风的肃杀之气得到了层层渲染。D.长路羁旅、饥肠辘辘的孤鸿,遭受寒风侵袭而待开的梅花,寄寓了诗人久蓄于心的身世遭际之悲。16.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主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中的“卧木”这个意象包含的“有我之境”。【答案】15.A16.虽饱受沧桑却在北风之中依然能够泰然而处之的“千里卧木”,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即便仕途坎坷、身心遭到重创,但依然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姿态笑对风云变幻的坚韧品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诗歌前六句层层渲染了北风之肃杀之气,但这是为尾联的转折服务的。该诗的总体格调应当是昂扬、向上的。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意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的含义,即“以我观物”和“物皆著我之色彩”,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物”和“我之色彩”的关联。该诗阐发了诗人对生命之理的认识。仕途的坎坷、战乱的悲辛使陈与义对人生的看法有些低沉,有些悲观,但从这首阐发生命之理的诗篇中,我们看到诗人有着顽强的生命张力。诗的结尾刻画了“千里卧木”的意象,它饱受沧桑,其生命已经受过非常的磨炼,此时北风尽管寒冷苍劲但已不足为惧,仍以泰然而处之。这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仕途坎坷,使诗人身心遭到重创,但生命更为坚强,足以应对风云变幻。(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论语》中曾子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述。(2)《燕歌行并序》中通过对思妇和征夫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疗愈心情。因而,以乐器入诗来表情达意成为古代诗歌常见的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少妇城南欲断肠④.征人蓟北空回首⑤.锦瑟无端五十弦⑥.一弦一柱思华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蓟、瑟、始、琵琶、娥、箜篌、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在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叶丛中,一根又一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荷花仪态万方,有的①;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婷婷少女,含笑而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畔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②。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探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含苞欲放②沁人心脾③惟妙惟肖19.①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②既形象又贴切,体现了它们之间形状上的相似性,给人以亲切感。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几处“有的……”并举,形成承接关系,后文写刚刚绽放,空处应该填“含苞”阶段,所以可填“含苞欲放”。含苞欲放: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第②处形容香气宜人,可用“沁人心脾(肺腑)”。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第③处与“生动形象并举,可用“栩栩如生”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莲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使用了明喻,本体为“莲蓬”,喻体为“花洒”“吊灯”,相似点为倒立喷水,伞状,连接词为“像”;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生动形象,突出了莲蓬的外形特点,鲜活逼真,如在眼前,亲切可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②,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互动式开展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20.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中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种题是我们经常练习的,是他会做的。B.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C.有一种人,不干实事,专会沽名钓誉。 D.好的办法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减少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D21.①温室气体猛增②碳排放达到峰值③只有加强宣传22.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会”指可能、能够。A.能、擅于;B.应当、一定;C.擅长;D.可能、能够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这里可填写“温室气体猛增”之类意思的句子。第二处:由“所谓”以及后文对“碳中和”目标的解释,可以确定此处是对“碳达峰”目标进行解释。后文说“之后就逐步降低”,显然是碳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所以此处可填写“碳排放达到峰值”。第三处:前文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后文说“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与学生互动式开展交流”中“互动式”是形容交流的方式,应作定语,直接修饰“交流”,改为“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成分残缺,“参与……的活动中去”缺介词,与“……中去”搭配,前面可补充“到”,改为“参与到……的活动中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创始人荀慧生曾说:“熟戏要当生戏演。”这句话揭示了表演艺术中熟与生的辩证关系,饱含老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智慧。其实,表演艺术如此,学习、生活等也是如此。以上这段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先生后熟,以熟化生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创始人荀慧生曾说:“熟戏要当生戏演。”这句话揭示了表演艺术中熟与生的辩证关系,饱含老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智慧。明代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也指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即指书法应由生疏到熟练,再以熟练行化出创新。生活中亦是如此,掌握事物唯有从生疏到熟练,才能以熟化生……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以“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一句来阐述了学写书法的过程。即书法是先由生疏到熟练,熟练后又须生新颖,使之渐入高雅之境。在我看来不仅书法艺术如此,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概莫能外。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无不是以生疏入手,以熟练见长,以新颖行远的。生是熟之始,熟是生之成。生疏是熟练的开始,熟练是生疏的成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8岁学戏,当初两只眼睛有些近视,无学戏的先天优势,甚至还因背不出腔调把第一位授艺老师气得撂担子走人。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17岁成为京城戏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33岁为“四大名旦”之首。试想,如果不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不是冬三九夏三伏地苦练,他怎能从最初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的新手到后来成为本色当行的熟手?可见生是熟之始,而勤奋实践才能够实现熟。熟是新之始,新是熟之成。熟练是新颖的开始,新颖是熟练的成果。昔日黑白电视的王者“熊猫”在成为熟手之后停滞不前,跟不上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无独有偶,长虹彩电也在 达到巅峰后因缺乏创新发展慢慢被海尔、创维、TCL、康佳等取代。反观海尔这个以冰箱起家的企业,不仅冰箱依然顶呱呱,而且还多元发展,空调、洗衣机、电视等产品也颇受消费者喜爱。海尔以“自以为非,每个人都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重塑自我,并根据外部的变化来改变自己”来定义企业的文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尔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正是改变创新。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如个人的发展一样,如果在熟练之后墨守成规就会被淘汰,而敢于创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是所有的生疏都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不是所有的熟练都能到达新颖的境界。由生疏到熟练需要勤奋实践,由熟练到新颖需要开拓创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像书法艺术领域一样,先从生疏入手,之后以熟练见长,而要行远必须生出新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作文题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说,戏剧大师荀慧生曾说过,“熟戏要当生戏演”。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一是“熟”。这里的“熟”,是说对自己表演的戏已经非常熟悉,了然于胸。二是“生”。这里的“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陌生”。三是“要”。这个字,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句话,承第一句分析了荀慧生这句话背后的意义。这句话揭示了“熟”与“生”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来说,由“生”到“熟”,由“熟”到“生”,这都属于二者的关系。但从荀慧生的话来看,我们的写作只能选择由“熟”到“生”。在这里,“熟”是“生”的前提,“生”是对“熟”的突破。作为戏剧大师,对自己熟悉的戏曲采取“陌生”的态度,其实是心理上始终抱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可以让自己在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是这种新奇感,为戏剧大师带来艺术突破的可能。所以,从“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的艺术追求。第三句话启发考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明了“熟”与“生”的辩证关系,懂得其背后的人生智慧。这篇作文写作的重心应放在“熟”与“生”辩证关系的思考上。首先需要明确,何为“生”,考生需要完成概念的界定。“生”,说到底就是新奇感,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陌生,是人为地拉开自己与熟悉对象之间的距离感。“生”的意义,可能会因具体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其大致有两大作用:一是强调为“熟悉”的事物带来发展突破的可能;二是强调其是一种积极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其次,需要重点分析,为何在“熟”的基础上还需要“生”。这里,最好需要有一个小的写作切入口,分析有针对性。比如,很多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创作的“舒适圈”。这种舒适圈就是自己熟悉的艺术领域,若禁锢在其中就会故步自封,而“生”带来了艺术探索突破的可能。比如我们周边熟悉的校园环境、我们熟悉的同学家人、我们寻常人的工作生活,熟悉的同时也可能与之相伴的是单调枯燥。这时,我们强调“生”,其实是强调带着新奇的态度去发现熟悉背后的不熟悉,给生活带来变化的可能,抑或仅仅在心理上因新奇感带来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立意:1.始终葆有新鲜感,莫做舒适圈中人。2.跳出“熟”的圈子,发现“生”的新境界。3.由“熟”到“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9:45:01 页数:30
价格:¥2 大小:64.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