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万源中学高2025届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主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不断,这已被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所共同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始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根据近年遗传学研究成果证实,现在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考古发现的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再从“姓氏文化”考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其姓氏相对十分集中,其中99%的姓氏出自“炎黄”姓氏系统,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自称“炎黄子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帝”被中华不同族属、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国家统治者与社会大众公认为中华“人文始祖”,也就是中国之“国父”。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庙底沟文化”的中华先民,他们所形成的族群文化中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中游,其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北至长城地带,南到长江,西至甘肃,东到鲁西南。从此以后,随着历史发展,到了秦汉时代,国家疆域西至“西域”,东到东北地区,北至蒙古高原以南,南到“南海九郡”,秦汉王朝的“国土”已奠定了此后中华国家的空间分布范围,至今延续不变。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文明”(即“国家”)历史之一代又一代延续不断,主要取决于“国民”对“国家认同”理念的坚守,其具体的“物化载体”反映的是国民对国家(即“国”与“家”)的空间“中”与“中和”的观念认同。 国际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文明”(即“国家”)形成的“三要素”是城市(都邑)、文字与金属器,而都邑又是其中“第一要素”。所谓“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都邑必须“居中”。如6400年前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墓主人及其左右两侧的龙、虎形象与脚底“北斗”图像,反映了墓主人以“天中”之“北斗”为坐标求“地中”理念。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豫东北濮阳与鲁西南的定陶一带,先秦时代人们就认为那里是“天地之中”(“陶为天下之中”)。出土文献《清华简·保训篇》记载虞舜“求中”于“鬲茅”(即文献之“历山”,亦今濮阳、菏泽一带)。大禹立国建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其“求中”于嵩山,即五岳之中岳嵩山。考古发现夏代都邑王城岗城址、新砦城址、二里头城址均在大嵩山地区。中华五千年文明,4200年历代都城建于大中原的长安、洛阳、郑州与开封,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徙都北京,海陵王定都北京,即称“燕京乃天地之中”。《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荀子·大略》指出:“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中”体现的是对“四方”的“公平”“公正”,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和”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中”与“中和”理念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人心。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材料二:材料三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从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要以实际生活的背景为前提;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 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还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摘编自井继源《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近年遗传学研究成果和“姓氏文化”考察,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不断。B.从材料二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包容性是其基本特征,其中博大精深又体现在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C.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文化传承必须要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D.传统文化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选择地筛选,对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要舍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都是以中华文明(文化)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因素,材料二侧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而材料三侧重于文化传承。B.材料一从“国民的不断裂”“国土的不断裂”“国民认同的不断裂”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的特质,其中“国民认同的不断裂”是其重点。C.材料一用了大量的事例及文献史料,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较之材料三,论据更为充分,更具说服力,其论证方法更具有优势。D.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先决条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结果。3.根据材料二,不能体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选项是()A.中国的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C.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文字,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D.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会通交融,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一个高潮。4.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中”与“中和”的关系。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守正创新”的理解。【答案】1.B2.C3.D4.(1)“中”是一种地理空间概念,“中和”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观念。“中”与“中和”理念的形成轨迹是由“中”发展为“中和”。(2)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择中建都”“择中建宫”等求“中”理念一直在不断强化。空间上的求“中”体现的是对“四方”的“公平”“公正”,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大一统的基础。5.(1)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守正,就是要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2)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守正,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4)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保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其包容性是“得益于”,也就是产生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较之材料三,论据更为充分,更具说服力,其论证方法更具有优势”错误,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有没有说服力,不完全在于论据的多少,而主要在于论据有没有代表性、是不是能够说明论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根据材料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选项中“印度的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会通交融,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一个高潮”,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材料一第三段“主要取决于‘国民’对‘国家认同’理念的坚守,其具体的‘物化载体’反映的是国民对国家(即‘国’与‘家’)的空间‘中’与‘中和’的观念认同”,第四段“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都邑必须‘居中’”“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豫东北濮阳与鲁西南的定陶一带,先秦时代人们就认为那里是‘天地之中’”“‘中’体现的是对‘四方’的‘公平’‘公正’,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和’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中’与‘中和’理念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人心”。由此看出,“中”是一种地理空间概念,“中和”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观念。“中”与“中和”理念的形成轨迹是由“中”发展为“中和”。(2)材料一第四段“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都邑必须‘居中’。如6400年前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墓主人及其左右两侧的龙、虎形象与脚底‘北斗’图像,反映了墓主人以‘天中’之‘北斗’为坐标求‘地中’理念。……大禹立国建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其‘求中’于嵩山,即五岳之中岳嵩山”“中华五千年文明,4200年历代都城建于大中原的长安、洛阳、郑州与开封,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徙都北京,海陵王定都北京,即称‘燕京乃天地之中’。《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荀子·大略》指出:‘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可见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择中建都”“择中建宫”等求“中”理念一直在不断强化;再“‘中’体现的是对‘四方’的‘公平’‘公正’,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和’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中’与‘中和’理念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人心”。由此看出,空间上的求“中”体现的是对“四方”的“公平”“公正”,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大一统的基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三第一段“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由此看出,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守正,就是要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2 )材料三第二段“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由此看出,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守正,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材料三第三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由此看出,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4)材料三第三段“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由此看出,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保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旧院付秀莹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是旧院的亲情、明亮而跳跃的童年,以及那甘甜的酸枣。B.文中写到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性格闲散落拓,反衬出姥姥能干而坚强的形象。C.记忆里宽阔轩敞的旧院,如今却显得矮小狭仄,流露出一种时过境迁的落寞和伤感。D.文尾意味深长,“再也寻觅不到”的不仅仅是香醇的醉枣,还有旧院中的苦乐年华。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散文的笔法与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内心的隐痛以及时间流逝的沧桑感。B.本文是从“我”的视角去写,写的都是“我”的亲人,所以笔下带有深厚的感情。C.全文以我的童年回忆贯串故事始终,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的人和事。D.作者通过“回忆”重返故乡,其中也包蕴着人类共同的“乡愁”,所以容易感人。8.文章最后一句“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句中加点的“都”隐含了哪些内容?试加以分析。9.有人评价付秀莹的小说是“叙事与抒情、平凡与诗意、诗与真,贴切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明亮而跳跃的童年;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等童年趣事现在变成回忆。②旧院甘甜香醇的醉枣。每年秋天,姥姥做的醉枣成了我们的最爱。如今姥姥早已不做了,再也吃不到甘甜的醉枣;③宽阔轩敞热闹的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的旧院。如今显得那么矮小,狭仄。枣树依旧繁茂,旧院却物是人非,寂静萧条。④美丽端庄勤劳能干的姥姥。曾经独立支撑旧院的姥姥,现在变得苍老而孤独,甚至连自己的重孙也不认识了。9.①语言的诗意。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②意境的诗意。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③情感的诗意。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极富感染力。④题材的诗意。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分析错误,第四段“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全文以我的童年回忆贯串故事始终”理解错误,结合“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等内容可判断,这些都不是童年的回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旧院的人、事和物展开的,有旧院的枣树,有我童年的小伙伴和趣事,有姥姥和姥姥做的醉枣。从文中第一段“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可知这是“都”隐含的内容之一。从文中第二段“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可知,旧院甘甜香醇的醉枣是“都”隐含的又一内容。从文中第三段“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第五段“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和第四段中对姥姥的相关描述可知,美丽端庄勤劳能干的姥姥是“都”隐含的内容。除此之外,旧院里还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这些我都寻觅不到了。而从倒数第二段“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和最后一段“枣树更茂盛了。……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等内容也已“再也寻觅不到”,都属于“都”隐含的内容。【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中提示作品特点是“诗意”,作为散文,可以从选材、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优美、细腻,有着诗化的特点。比如描写枣树“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描写我们摘枣的欢乐“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的外貌“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描写对“旧院”童年生活的留恋“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这些语言都有诗化的特点,使得文章带着一种诗意的美。文章营造的“旧院”的意境,带有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比如描写枣树“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描写我们在秋天等枣吃“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旧院”中的这些风物,曾经的美好生活,琐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带着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美好诗意。“旧院”承载着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有伤感的,“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这些情感丰富而深沉,有对家乡、童年的眷恋,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些情愫有着诗一般的感染力。本文选材也富有诗意。选取乡村、故乡、童年这些诗歌常用的题材,本身就带着诗性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②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③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④,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⑤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⑥,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墨子•修身》[注]①陈:同“阵”,阵法。②谮慝:诬蔑毁谤。③批扞:批驳。④孩:念头。⑤设壮:建树;⑥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必须断句的三处是()贫A则见廉B富C则见义D生E则见爱F死则见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在古代“亲戚”是两个单音节词,“亲”就是指有血亲关系的人,“戚”则是指有姻亲关系的人。B.外交:今指本国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交往;本文的意思与其相当,指与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C.见:“见不修行,见毁,……”一句中,两个“见”的意义不同。前者为“遇见”,后者表被动。D.伐:“多力而伐功”中的“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强调“勇为本焉”“多力而伐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君子以身载行者也”等修身观点。B.第一段中,墨子强调学习道德理论,要见诸行动,学用结合,言行一致,把实际行动放在重要地位。C.二、三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发人深省。D.人的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所以不可取巧而立,只有身体力行踏实修为,才能名扬天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2)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14.民国学者陈柱说“后世多伪儒,无伪墨,以此愈见墨学之卓”。墨学之卓者,就是因为墨家有着自己修身立世的君子之道,试概括本文墨子提出了哪些修身立世的君子之道。【答案】10.BDF11.B12.A13. (1)因此,根本不安稳牢固,就不必致力于枝叶丰茂;不亲善身边的人,就不要去致力于追求结交远处的朋友。(2)名声不会凭空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绩成了名誉自然相随,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反省自身。14.(1)君子之道要“置本”“固本”“守道”;(2)墨家的君子之道主张要谦虚包容,要时刻反省;(3)墨家的君子之道有“廉、义、爱、哀”“四行”且终身不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义,对于生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句式相同,各自独立成句,所以分别在BDF处断句。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指与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错误。“外交”是指与外人结交,是两个单音节词。C.正确。句意: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被诋毁。D.正确。都是“夸耀”的意思。句意:出力多而夸耀自己功劳。/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本文强调‘勇为本焉’……等修身观点”错误。“勇为本”不是墨子的修身观点,只是“务本”观点的例子,其本身不是修身观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务”,致力;“远”,远处的朋友。(2)“徒”,凭空;“遂”,成就;“反”,反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可知,君子之道要“置本”“固本”“守道”;根据“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可知,墨家的君子之道主张要谦虚包容,要时刻反省;根据“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可知,墨家的君子之道有“廉、义、爱、哀”“四行”且终身不舍。参考译文:君子作战虽然有队形阵法,但勇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节仪式,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知识,但行为是根本。因此,根本不安稳牢固,就不必致力于枝叶丰茂;不亲善身边的人,就不要去致力于追求结交远处的朋友。连亲戚都不依附,不要去结交外人,一件事也不能有终有始,就不必操持多种行业;一种事物也不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强记。因此,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的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被诋毁,却能反躬自省,这样别人的怨恨减少,自己的德行得到了修正。诬陷诋毁的话,不入自己的耳朵;批驳谩骂的声音,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杀伐伤害人家孩子的想法,不存在于心中。即使有诋毁攻讦的人,也会无所凭依。所以君子努力做事,日渐强盛,愿望日渐远大,建树日渐宏伟。君子的修身之道: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义,对于生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这四种德行不能掺有虚假,经常要反省自己。隐藏于心中的是不竭尽的仁爱,言谈举动是不竭尽的恭敬有礼,说出的话永远那样合理这种德行贯穿于身体四肢,渗透了肌肤,直到头发花白秃顶,都不会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吧!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不会通达,不遵守信诺的人行动不会实现,占有财富不能分给别人的,不足以交朋友,守道不坚定的人阅历事物不广泛,辨别是非不能明察,不足以与其交游。根本不坚固枝梢必定危险,强盛时不修行,后来必会怠惰,源流混浊河流就不清澈,行为不守信用名声必然失去。名声不会凭空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绩成了名誉自然相随,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反省自身。专注于言谈而行动迟缓,即使雄辩别人必定不听。出力多而夸耀自己功劳,即使辛劳别人也必定不取。有智慧的人用心思考而不夸夸其谈,出力多而不夸耀功劳,因此名扬天下。言语不要讲得太多而要求明智不要讲究文采而要追求明察。所以缺乏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善行不是出自内心就不会保持,德行不从自己做起就不能树立:名声是不可能简单就成功的,声誉不可能靠取巧而建立,君子要知行合一。谋求利益,忽视声名,可以做天下的士人,从来不曾有这样的事。《墨子•修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事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写“叶落”而写“木落”,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写“落叶”而写“落木”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不能归去。一个“隔”字就流露了思乡之情,用词贴切。C.“孤帆天际看”,运用对写,主客移位,想象家人们因思念自己而遥望天际孤帆,期盼自己的归去。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羡慕田园生活,而与官场决裂的归隐之意。16.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孤”“归”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答案】15.D16.①相同点:“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②不同点:“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羡慕田园生活,而与官场决裂的归隐之意”错误,此处应是表现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一展宏图的矛盾心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相同点:“归帆”意为归来的帆,“归”有归家之意;“孤帆”意为孤独的帆。无论是乘船归家,还是强调自己在外的孤独,从情感上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不同点: “孤帆天际看”句意为看孤独的帆在天边徜徉,“孤”是孤单之意,表明诗人是孤身一人,凸显了诗人只身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感。诗人船行江上,遥望天际,江面空旷,天际高远,只余一叶孤舟,倍感孤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字是写船归来,“归帆天际看”句意为看归来帆在天边徜徉。诗人不仅写他自己思乡,而且采用对写的手法,想象家人也在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归”字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比较含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3)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答案】①.明明如月②.何时可掇③.质胜文则野④.文胜质则史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掇”“雁”“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万源市旧院镇古名梭椤坝,在万源的东南面,南牵固军坝,北望八台山,东沐龙潭河,西奔高速路。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大坝子,有中河支流黄溪河水饱灌的良田万亩。公元935年,五代十国的后蜀因梭椤坝、宣汉渡口和城口明通一线有盐井16口,犹以明通附近的明井、通井最有名,故在梭椤坝这个地方设与县同级的明通院,用以“催科赋税”。1102年,宋徽宗时升明通院为明通县,管辖今万源、城口全境及宣汉、通江的部分地区。1285年,废除明通县,建院、县整整350年。后人因这里曾经建过“明通院”,就称为“旧院坝“,民间也有叫“旧乡坝”的,那是因为曾经的“明通县”,民间有叫“旧县坝”的,“县”与“乡”在四川话中发音相近,所以“旧县坝”误传成了“旧乡坝”。现在的旧院镇是万源市首批省级试点建设小城镇之一,世界稀有、中国少有、万源独有的旧院黑鸡近年取得突破性发展。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正在展现。18.简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几个动词的表达效果。19.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付秀莹笔下的“旧院”与万源“旧院”同是两个地名,试结合两则材料找好角度分析两个“旧院”的不同之处。【答案】18.(1)“牵”“望”“沐”“奔”四个动词都用了拟人的手法;(2)“牵”:“旧院坝”与“固军坝”两个宽阔的坝子相邻,用“牵”,就给人手牵手肩并肩的形象,十分传神。(3)“望”,北边的“八台山”较之“旧院坝”地势高峻,一个“望”字,既写出了二者地势差异,又有“仰望仰慕”的情感,选词十分精当;(4)“沐”,洗浴的意思,突出了龙潭河“河”的特征,也增加了龙潭河的气势;(5)“奔”,强调“跑”的速度,与高速路的“高速”特征吻合,也附加了急切冲出大山的愿望。19.(1)付秀莹笔下的“旧院”没有清楚的得名的由来,而万源的“旧院”得名由来十分清楚;(2)付秀莹笔下的“旧院”只是一个“院子”,而万源的“旧院”是一个县级(现在是镇)“明通院”的广阔地域。(3)付秀莹笔下的“旧院”已经衰败没落,而万源的旧院正欣欣向荣,方兴未艾。【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1)“南牵固军坝,北望八台山,东沐龙潭河,西奔高速路”中“牵”“望”“沐”“奔”四个动词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旧院镇以人的动作与神态,生动传神;(2)“牵”,拉,引领的意思。文中说“(旧院坝)南牵固军坝”,即说“旧院坝”与“固军坝”两个宽阔的坝子距离很近,就像人与人手牵手一样,用“牵”,就让两个坝子给人以手牵手肩并肩的形象,显得亲密生动,十分传神。(3)“望”,此处是仰望的意思,“北望八台山”表明八台山在旧院镇北边,而且既然是山,地势比旧院镇要高,从旧院镇远远望去,好比人在仰望八台山。一个“望”字,既写出了二者地势差异,又有“仰望仰慕”的情感,选词十分精当;(4)“沐”,洗浴的意思,“东沐龙潭河”是说旧院坝东面是龙潭河,而且应该是这条河环绕着旧院镇,好比人在其中沐浴,“沐”字突出了龙潭河“河”的特征,也增加了龙潭河的气势;(5)“奔”,奔向的意思,“西奔高速路”中“奔”是人的动作,仿佛旧院镇正奔向高速路,一个“奔”字强调速度快,且与高速路的“高速”特征吻合,也附加了急切冲出大山的愿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1)阅读Ⅱ中“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本段中“后人因这里曾经建过‘明通院’,就称为‘旧院坝’,民间也有叫‘旧乡坝’的,那是因为曾经的‘明通县’,民间有叫‘旧县坝’的,‘县’与‘乡’在四川话中发音相近,所以‘旧县坝’误传成了‘旧乡坝’”,由此看出,付秀莹笔下的“旧院”没有清楚的得名的由来,而万源的“旧院”得名由来十分清楚; (2)阅读Ⅱ中“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本段中“万源市旧院镇古名梭椤坝,在万源的东南面”“现在的旧院镇是万源市首批省级试点建设小城镇之一”。由此看出,付秀莹笔下的“旧院”只是一个“院子”,而万源的“旧院”是一个县级(现在是镇)“明通院”的广阔地域。(3)阅读Ⅱ中“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本段中“现在的旧院镇是万源市首批省级试点建设小城镇之一,世界稀有、中国少有、万源独有的旧院黑鸡近年取得突破性发展。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正在展现”。由此看出,付秀莹笔下的“旧院”已经衰败没落,而万源的旧院正欣欣向荣,方兴未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①,脱口而出;说话的时候,除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②还是悲伤抑郁,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得很。因此,说话总是词汇不多,句子比较短,结构使用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词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20.请在文中两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2.请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①不假思索②兴高采烈21.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词汇不多,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22.(1)写文章就不一样;(2)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解析】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用思考就脱口而出,所以可填“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第二空,根据语境“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还是悲伤抑郁”,可看出应填与“悲伤抑郁”相对的词语,所以可填“兴高采烈”。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极其”与“很”重复赘余,可去掉“得很”;二是“结构使用的比较简单”搭配不当,可去掉“使用的”,改为“结构比较简单”,从而和前文“词汇……”“句子……”相对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说话的时候……”“写东西的时候……”,可分析出是先说“说话”,再说“写东西”,又根据“因此,说话总是词汇不多……”,可看出此空可填“写文章就不一样”。第二空,根据前文“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又联系后文“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所以可填“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清代诗人袁枚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借鉴创新为两翼,协同发展方致远“无一字无来处”与“妙在没来历”是古人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观点,究其本质,是借鉴与创新的互搏。私以为,借鉴与创新诚为飞渡彼岸之两翼,唯有协同发展,方可于正道中开拓美好,创造辉煌。 借鉴是创新的前提,唯有合理借鉴,博采众长,方能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蓄势。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无一字无来处”强调着继承借鉴,取法乎前。薛宝钗在谈如何绘画大观园时,也提到须“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只有“胸中有丘壑”,广泛汲取前人各方精华,参考学习借鉴,才能打牢基础,下笔有神。孔夫子在千年前便呼告世人:“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吸收借鉴是促使我们快速发展的法宝。我们青年成长,也必须要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遍天下万千,博观而约取。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基石,唯有打破巢窠,勇于创新,方能另辟蹊径,迎来柳暗花明。“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如是说道。诚然,从古至今,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无一不是于创新中取得的,唯有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方能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韩文杜诗之所以彪炳千秋、独绝千古,正是在于他们作品的“没来历”,在于他们的创新发展。文学创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整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创造,去成就别样精彩。借鉴与创新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借鉴与创新就像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如果只模仿借鉴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像那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般,只会沦为他人笑柄。如果一味求新求变,只顾标新立异,而缺乏广泛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那创新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空中楼阁般虚幻缥缈。因此,我们须谨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借鉴与创新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先借鉴后创新,先吸收后求变,如此,方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为新的巨人。中国共产党充分吸纳先进的思想和体制,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美地诠释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辈更应汲取他人智慧,让借鉴与创新齐飞,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碧海蓝天、复兴盛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袁枚话语中的“宋人”显然包含黄庭坚在内,可见袁黄二人主张相异,黄赞赏“无一字无来处”,袁枚则认为“妙在没来历”。前者强调继承,要博采众长;后者强调创新,要不落窠臼。 二人说法各执一词,其实各有道理。可以说,诗人只有在熟读经典、有长期写作实践后,才能“转”入“自作语”“没来历”这一更高境地。除了文学创作、艺术创造如此,个人个人创业选择、国家科技进步亦是如此。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博采众长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对此,需要认识到,传承借鉴与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唯有兼顾,方能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借鉴与创新各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艺术创作、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借鉴是创新的前提,唯有合理借鉴,博采众长,方能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蓄势;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基石,唯有打破巢窠,勇于创新,方能另辟蹊径,迎来柳暗花明;借鉴与创新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立意:1.博采众长,是创造的前提。2.假人之长,成就卓越。3.创新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5:0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301.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