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6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态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钟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与“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士”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B.中国古代有些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只是一种群体性文化记忆。C.“穷而后工”“诗能穷人”“不平则鸣”等文学观念,是中国古代广为流行的集体认同。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科学性有待论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选择了“穷而后工”抛弃了“达而后工”。C.对文人污名化的倾向受到普遍认同,“文人相轻”等成语流行至今,可见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D.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表面上看是一种贬责,其背后往往寄寓着古人的正面理想和积极的价值取向。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D.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4分)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同志,你们来啦?”“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玉兆即使受伤也要搀扶着小余的情节表现出他对战友的爱护;口气很硬、毫无商量余地地阻止老人挖沟,则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品质。B.一棵老树成为老人被河水冲走后求生的指望,解放军队伍则成为老人今后生活的指望,小说以此来讴歌老百姓对解放军必将带来光明的坚定信念。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D.“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小说以此收束全文,凸显了坚定拥护解放军的老人形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人民奉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团结互助的主题。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D.小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质朴,人物语言虽浅近平实,却塑造了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物形象,这是因为文本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8.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周玉兆的形象特点。(4分)9.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②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③,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注:①韩宣子,名起,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②栾武子,晋厉公、晋悼公两朝正卿。后文的提到的桓子与怀子,分别是栾武子的儿子和孙子。③郤昭子:晋国的卿。(节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鬼谷子曰:“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晋平公问叔向曰:“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对曰:“岁饥来年而反矣,疾疫将止矣,翟人不足患也。”公曰:“患有大于此者乎?”对曰:“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此诚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中曰:“欲有谏者为之隐,左右言及国吏,罪。”(节选自《说苑·善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若不忧A德B之C不建D而患货之E不足F将吊不G暇H何I贺之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指财富、财物,与《六国论》中“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实”词义相同。B.骄泰,文中指傲慢奢侈,其中的“泰”与成语“否极泰来”中的“泰”意思不相同。C.离,文中通“罹”,指遭受,与屈原创作的诗歌《离骚》题目中的“离”意思相同。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韩宣子用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诚恳地表达对叔向的感谢。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叔向援引栾武子三代人的事例证明立德的重要性:父亲立德,庇护后代;父亲失德,殃及后人。B.在叔向眼中,国家最大的祸患是官吏贪恋厚禄而不极力进谏,君主亲近的臣子怕获罪而不敢进谏。C.韩宣子为贫困忧虑,晋平公为年成不好、百姓多病、外敌入侵忧虑,足见晋国君臣以安国为要务。D.叔向无论是开导韩宣子,还是劝说晋平公,都能将其中的利害关系阐述的清楚明白,可谓“善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2)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14.叔向善于说理,最终让韩宣子幡然醒悟。请简要概述叔向高超巧妙的说理艺术。(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吴潜②红玉阶③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④下系扁舟,鲈堪煮。拚⑤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注释】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②吴潜: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亭: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⑤拚(pàn):舍弃,不顾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玉阶前”三句以问开篇,可是却没有给出答案,词人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后三句自由闲适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B.词的上片想象友人归隐后漫游湖海,出没于烟波雨浪,逍遥自在,推断友人对这种境遇十分满足,表达了词人的羡慕与赞赏。C.“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两句含有双层意思:一为问询,一为慨叹,两层意思都与诗歌的丰富情绪紧密相联。D.全词多处使用疑问词,如“何事”“谁”“何处”,让全词的情绪表达有层次的推进,并在结句达到了高潮。16.“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几句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开篇指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后文提到有些老师的做法是“____________”,这并未体现出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能。(2)对于诗人而言,酒暗含一种独特的文化心境,《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写自己与贤才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而《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写自己多病孤愁,坎坷艰难却不能借酒浇愁。(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了。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场被围得①。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体育比赛“破圈”并不罕见;但是像“村BA”这种“草根”赛事赢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提到篮球赛,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宽敞明亮的场馆、设施功能齐全、裁判专业公正以及活力四射的啦啦队。但是“村BA”的走红,证明篮球也可以“接地气”。赛场没有棚顶,观众敲打矿泉水瓶、铝盆、大镲应援,连奖品都是黄牛、山羊、土猪。每到比赛开打,球场内人山人海、②,球场外的山坡上、屋顶上,只要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事实上,篮球在这里拥有着悠久深厚的运动基础。《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早在1906年,位于现今黔西南州的独山县某小学内就“建有篮球场、开展篮球活动”,此后历经各个时期始终③;20世纪70年代,活跃于黔东南州的“苗寨女篮”名震省内外。当地基层干部表示,像“村BA”这样的体育文化不但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能让村民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18.请在文中横线处①②③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结构整齐的整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湖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设计师在这些设计中,①,让杭州亚运会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色。②:不论是向全球首次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的“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这些让杭州亚运会充满了科技感,擦亮了“智能亚运”金名片。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③。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些让杭州亚运会充满了科技感,擦亮了“智能亚运”金名片。B.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C.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D.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2026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B[解析]“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说法有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2.B[解析]“古人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存在偏差,导致……”说法有误,原文说“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说明对“部分事实”的认定及对“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是一种主观选择而非遭受蒙蔽的客观结果。3.D[解析]相关文本强调的是会盟而谋弱秦的各诸侯国统治阶层在上位者的人格风范及礼贤敬士的举措,无关其自身的“善鸣”。4.①杜甫在大众的心中是忧国忧民、老成持重的形象;②对成年杜甫形象认知上的这一集体认同,导致大众对可爱萌化的幼年杜甫的形象产生异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引发大众热议的焦点在于幼年杜甫形象的合适与否问题。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大众对忧国忧民的成年杜甫老成持重形象的集体认同,这一固有印象与可爱萌化的幼年杜甫的形象形成反差。5.①尊重历史沿袭、大众公认的关于中国文学集体认同的主流观念;②借鉴历史研究发现的真实史料、文献资料,补充非主流的观点;③对中国古代集体认同的文学观念,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呈现;④理性对待“反向认同”,对“反向认同”持开放包容、不排斥的态度。(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解析]纵观全文观点可得出答案第①点;对材料第二段“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这部分信息进行反向推理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第③点来源于“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第④点来源于文本对“反向认同”阐述。6.C[解析]“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错误,“枪炮声”属于故事的社会环境背景。7.C[解析]“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错误,“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是对老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等为语言描写,文中没有对老人的心理描写。8.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②坚定信念,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也要和部队打回来。9.①写出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突出过河难度很大;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②照应前文下暴雨的情节,交代澄河水势更大,暗指过河难度加大,为后文三个老百姓齐心协力帮助解放军渡河做铺垫,更能突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解析]①“乌云”“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写出了当前澄湖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突出过河难度很大;从结构上看,该句交代自然环境恶劣,澄湖水势大,引出下文解放军渡河需要当地百姓的帮助,为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作铺垫。②从结构上看,前文提到澄湖下暴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照应前文下暴雨的情节,交代澄河水势更大,暗指过河难度加大;后文提到“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因此为后文三个老百姓齐心协力帮助解放军渡河做铺垫,更能突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10.DFH11.A[解析]“实”,财富、财物;/实际上。B.“泰”,傲慢奢侈;/好运气。C.句意: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遭受忧愁。12.C[解析]“足见晋国君臣以安国为要务”错。材料一中说到“宣子忧贫”,材料二也提到“晋平公问叔向曰:“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但是并不能得出晋国君臣后以安国为要务这一结论,选项的说法强加因果。13.(1)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有一天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2)言语辞令,那是用来尊崇君王,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本性的。[解析](1)“然”,这样;“莫”,没有人;“莫之哀”,宾语前置句。(2)“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全”,保全。14.(1)语出惊人,制造悬念。叔向是从“贺贫”入手,引起韩宣子不解,强烈地唤起韩宣子的注意。(2)正反举例,明辩道理。叔向以栾武子和郤昭子两大家族的兴衰历程为例,委婉而恳切地表达了立德的重要性。(3)反问结尾,发人深思。叔向最后直接回答了“贺贫”的原因,并以问句收尾,语重心长,发人深省。(4)抓住关键,走进人心。由韩宣子关注的“德行”与“财产”问题入手,阐发国家存亡之理,切合了韩宣子的喜好。(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忽略法制,任意行事,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公室财产的一半,他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材料二:鬼谷子说:“明辩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固它,又能切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会神奇而珍贵,清楚而分明,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做善说。”子贡说:“陈述言辞,关系到自身的得失,国家的安危。”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那有什么用呢?”言语辞令,那是用来尊崇君王,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本性的。因此言语辞令不能不加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晋平公问叔向说:“年成饥荒百姓多病,狄人又攻打我国,我该怎么办呢?”叔向回答说:“年成饥荒,明年就会恢复正常了;疾病瘟疫,也会停止的;狄人的进攻也不值得担心。”晋平公说:“还有比这更大的灾祸吗?”叔向回答说:“那大臣贪恋厚禄而不极力进谏;身边的近臣怕得罪国君又不敢说话;左右的侍从被小官收买拉拢,但国君又不知道。这才真正是最大的祸患。”晋平公说:“讲得好!”于是在全国下令说:“想要进谏的人被隐瞒不报,左右的人任意谈论国家官吏,都要治罪。”15.B[解析]用问句表达出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16.①对友人的不舍。词人不惜自己喝醉,也要留下友人,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挽留,当欲留友人不得,词人又含泪高歌,更能看出词人的不舍;②对友人未来的担忧。友人将要离去,但未来将归何处不可预知,所以不顾一醉也要留住友人,表明了词人的担忧;③对自身命运的怅惘。自己虽未辞官,但在朝堂上主张不被认可,反而受谗被贬,送友人离开时的醉酒与高歌,暗含了不知未来命运的迷惘;④对朝廷不重用人才的愤懑。悠悠世事未了,正值用人之际,却任由人才光阴虚度,词人借送友人时的醉酒痛歌,表达了对朝廷不作为的愤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1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契阔谈讌潦倒新停浊酒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8.①水泄不通;②座无虚席;③长盛不衰[解析]第①空:形容球迷众多,围得很紧,用“水泄不通”最贴切。水泄不通: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第②空:承接前文“人山人海”,再根据场外“只要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可知场内观众多,可用“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第③空: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为了突出篮球运动在贵州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可用“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19.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宽敞明亮的场馆、功能齐全的设施、专业公正的裁判、活力四射的啦啦队。[解析]根据整句的原则,可将句子调整成结构一致的形式,这里可用偏正式。将中间两个内容变成偏正式,即“功能齐全的设施、专业公正的裁判”,并把“以及”删掉。20.像“村BA”这样的体育文化不但能让村民们提高身体素质和改变精神面貌,而且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不但……而且……”后的内容构成递进关系,需要互换位置;第二处搭配不当,“提高"和“精神面貌”搭配不当,可在“精神面貌”前加上动词“改变”。21.①都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②杭州亚运会纳入“智能”理念③更是全民的运动会[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段内容中各类例子以及“典型的中国特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元素”,再根据前后语境可知应填“都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第二空,根据横线后的冒号可知此空是对后文内容的概括,根据分句内容可知此空应填“杭州亚运会纳入‘智能’理念”等。第三空,根据上句“不仅是……盛会”,可以确定此空的句式为“更是……;根据下文“向社会惠民开放”“全民运动热潮”等内容,可知此空应填“更是全民的运动会”。22.D[解析]例句中的引号表特殊含义。A项表示强调;B项是部分引用;C项是反语讽刺;D项表特殊含义。23.[解析]漫画中两位家长牵着自家的孩子,正在教育孩子,而图中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显然是两位家长教育孩子的素材。图1中右边的家长指着环卫工人一脸严肃地告诫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从家长的话语中能够看出,她是把环卫工人当成社会底层的代表,让孩子引以为戒,她的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脱离社会底层,出人头地。而图2中左边的家长则对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将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同样是把环卫工人视为社会底层人物,同样是渴望孩子变得更好,但这位家长的教育目的却是希望孩子能给他人创造美好,引导孩子造福社会,改变世界。立意时,我们需要从两幅图中找到共性,即两位家长都在教育孩子,都期盼孩子变得更好,所以作文要围绕教育的话题展开;而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位家长的教育目的不同,故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指出家长的格局影响孩子的高度,也可以探讨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不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还要让别人、让社会因我而变得更美好。注意在行文时最好不要泛泛地谈学习的意义。参考立意:①莫让孩子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②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高度;③学习,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④教育不应太过功利等等。[例文]从利己到利人好好学习的意义何在?图1中家长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能够摆脱社会底层的繁重劳动,让自己过得更好;而图2中家长则让孩子相信,学习是为了让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过得更好。一日利己,一日利人。现实中,我们不排斥前者,但又不能止步于前者。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利己走向利人,从收获走向奉献。我们通常认为利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实际上,人类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是利己思想在推动。我们看到别人的生活充满艰辛,自然会心有感触,也会更加警醒,努力提升自我。古代儒家对读书人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引导,其中放在首位的“修身”,就是在教导学生要涵养自己的能力和德行,而修身于己身有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味地追求利己,又会限制人们的视野,且显得过于功利。正如冰心所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当一个人的眼里、心底都只有自己时,他就再也“看不到”他人了。正如图1中那位开口讲话的家长,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只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至于环卫工人的处境如何糟糕,又与其何干呢?——假如教育皆如此,未免过于冷漠。那么应当如何教育才更好呢?即在利己的基础上,追求利人。古时学子往往“学而优则仕”,即在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的话就去做官。他们做官纯粹是为了自己吗?杜甫做官,是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国家昌明、百姓富足才是他的理想;辛弃疾做官,固然有“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利己之私心,但更多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爱国情怀。有利己之心,亦有利人之志,如此成就了他们的千古名声。古人既如此,今人何以堪?从个体出人头地到为社会牺牲奉献,这才应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利己可以是起因,但利人应该是结果。利己,最终不能沦为自私,而应该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他人与社会。遥想当年,有青葱少年在学校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物候学的奠基者指出“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他们才应该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好好学习,始于利己,终于利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才是家长对孩子应有的期待![点评]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开篇借漫画内容点出主题;主体部分从利己式教育具有的意义谈到其存在的不足,进而过渡到利人式教育;结尾再次点题,指出教育的目的应是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人。论证手法上,文中借古时杜甫、辛弃疾和现代周恩来、竺可桢的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1:05:01 页数:6
价格:¥2 大小:109.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