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武汉市新洲一中邾城校区命题人:程静审题人:汪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有效进入现代诗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題。②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布罗茨基的说法,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③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徘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④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孙绍振教授曾严声批评道:“有多少人能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顾左右言他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由此他引申说:微观分析才是过硬工夫,其特点就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⑤那么,怎样进入现代诗,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呢?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文学主张之一。具体地说,“细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它提倡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视语境与语义分析,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挖掘词语的意象组织(选择、搭配、隐显程度),探究上下文关系及言外之意等,这样一来,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⑧现代诗歌当然不要求像古诗那样字字落实,许多时候做大体把握就行,这样反而能留下更多“后理解”空间和格式塔未完型,未尝不是件好事。施蛰存先生曾经有个意见代表许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读诗不要刨根问底,只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行了。他强调“解诗”的原初感觉。⑨蒋述作先生则在古今文论交融点上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做整体的艺术 把握,即把艺术看作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以生命感受生命。二是以喻象的方式接近对象,喻象方式虽然不是确指的、明晰的评价,但很符合艺术批评“言不尽意”与形象思维的特点。三是于会心处画龙点晴,道出精髓,点到枢机处。以此来光扬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在本质上,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本能要排斥那些常态的、秩序化的“编程”,故在与它遭遇时,心灵上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至少是个前提。⑩诗人兼批评家徐敬亚更有一番感性见解,他说:“阅读者是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领教诗歌,就是真正进入诗歌内部,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本体性内部的各种要素,这是诗歌阅读的基本功。在通常情况下,结合各种方法论角度和本体性“钥匙”的配备,大致是可以进入诗歌门户的。诗歌本体性要素有很多,例如想象、感觉、意绪、语词、语感、意象、张力、智性、排列、节奏等等,都是诗歌发生与传达必不可少的"机关"。首先是要一眼中的,然后打开,从各个向度、别具一格地打开它。我们来读一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一)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二)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三)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孤客听过伤兵听过(四)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五)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六)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在我的窗外唱歌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选自中国诗歌网陈仲义《现代诗歌的解读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严谨精准中不乏形象化表达,如第二段中“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B.孙绍振教授严厉批评了只重视宏观研究而不能真正进入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的现象。他认为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比宏观分析更重要。C.施蛰存先生强调重视“解诗”的原初感觉,因此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只需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能真正有效进入现代诗歌。D.蒋述作先生认为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心灵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这与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主张“文本细读”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2.下列对《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二小节从纵向方面着手,写吟咏蟋蟀的历史悠久;第三小节则从横向方面,说明蟋蟀活动空间很大,把有着深重灾难的中国人都连在一起了。B.第五小节中,“单调”是主观的感受,“谐和”是客观的存在,二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蟋蟀单调的叫声与乡愁者的思绪一合拍就再谐和不过了。C.从形式上看,每小节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开头,形成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效果,强调了由蟋蟀而引发的深沉浓厚的感情。D.末尾两句反复用了四个“中国人”,强调同为中国人,他们的“心态”“感应”也是共通的,这是“吟些什么”与“想些什么”你我能猜到的根本原因。3.以下选项最能证明施蛰存先生的观点的是(3分)()A.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袁枚《随园诗话》)B.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D.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王隆刘道士》)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5.文章结尾说,真正进入诗歌内部的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的本体性要素,而且要一眼中的。阅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后,一眼“感应”到的就是作者反复吟哦的“蟋蟀”;阅读闻一多的《红烛》,首先“感应”到的也是作者反复赞美的“红烛”。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概括《就是那一只蟋蟀》与闻一多先生《红烛》在意象运用上的共同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少男刘庆邦①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②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③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④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⑤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⑥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⑦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⑧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⑨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⑩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 “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失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始终。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C.“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可河生还是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河生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体现了他对姐姐的依恋与不舍。D.姐夫退亲让河生一家人很受伤,河生“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结果“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写出了河生的幼稚和软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一部分,作为序幕,渲染了气氛,为相关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B.小说第④段中断当前的叙事线索,补叙父亲去世后姐姐对河生的照顾,是河生思想性格、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基础。C.③-⑤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作为户主,河生对姐姐订亲,“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件事是本能地抗拒的。此处情节使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向纵深发展。D.⑥-⑧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三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⑨-⑫段是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姐夫退亲非但没有让河生心想事成、如释重负,相反却使河生一家人很受伤。8.请分析画线句子中河生的心理(4分)(1)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2分)(2)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2分)9.小说的矛盾冲突可以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少男》这篇小说中,与主人公河生相关的矛盾冲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苏辙《武昌九曲亭记③》)【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宋代称黄州,南齐及唐时曾名齐安,这里是沿袭旧称。②陂陁(pō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③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苏轼以作诗谤毁朝廷罪名而被贬来黄州,苏辙也受牵连,“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兄弟二人的处境均很艰危。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子瞻A每B至C其D下E辄F睥睨G终H日I一旦J大风雷雨K拔L去M其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文中译为“与世隔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同。B.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词义相同。C.裳,古人的下衣,是裙的一种,与现代汉语中的“衣裳”词义有所不同。D.所以,文中译为“……的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被贬谪到齐安,有好友相伴,又能徜徉山水,因此居住齐安三年,并不觉时间漫长。B.第2段描绘了九曲亭亭址周围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语言简练,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耐人品味。C.第3段开头部分用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纵情山水的苏轼形象,然而随后“夫孰知得失之所在”的感慨又让感情陷入消极。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实属佳作。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4分)(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4分)14.九曲亭建成,苏轼“于是最乐”,请结合文本概括苏轼乐之所在。(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此词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且”字,意为“姑且、暂且”,体现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忧愁,想借醉酒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词人否定了一切古书,认为古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一无是处。C.下片前两句,通过动作与语言来写醉态。词人酩酊大醉,醉倒于松边,把松树看成人,问他:“我醉得怎样?”D.下片后两句,词人恍惚觉得松树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写醉态可谓活灵活现,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倔强的性格。16.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两句写诗人梦中游历天姥山,他迷恋着花、依倚着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2)为了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运用I(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8~19题。(1)?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其基本内涵。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①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靠的是工匠精神造就的。②从打制石器开始,到鲁班、李春、李冰、沈括一代代能工巧匠;③从丝绸到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到金银器的打制,④工匠们一代一代不懈努力,不断地推进着中华人类文明的繁荣。⑤中国工匠的发明创造,不但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⑥他们制作、发明的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都曾是西方贵族追求的奢侈品。工匠精神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考工记解》记载:“舜防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诗经》中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成语(2)。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3分)(二)语言运用Ⅱ(1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0~21题。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奇特瑰丽的想象,杜甫《登高》中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譬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20.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给“文学短评”下定义。(4分)21.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形式,结合诗歌单元所学课文(《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声声慢》《归园田居》等),另举两个例子。要求:形式相同,内容相关。(4分)22.校文学社拟开展“致敬诗词经典,品析秋日佳作”诗评大赛。作为文学社成员,你准备积极投稿,打算撰写《登高》“说愁”的诗歌短评,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的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积极发现、讲述、传播家乡故事,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精神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材料二:故乡,不仅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受到精神的哺育和濡染。不少事业有成者,都有赤子情怀。他们的征途中、作品中、梦中,都有故乡的山山水水,以此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同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又如雨果的巴黎、狄更斯的伦敦、哈代的威塞克斯、梭罗的瓦尔登湖、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等等。——当然,像白鹿原、瓦尔登湖、马孔多,已经不是写实的地域,而是作家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再建构出来的精神世界。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12月联考语文答案1.A【解析】B项,第4段孙绍振教授是针对“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的现象进行了严声批评,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C项,第8段施蛰存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并非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D项,第6段,“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并非“背道而驰”。2.B【解析】“单调”是客观的感受,“谐和”是主观的存在。3.B【解析】A项讲的是文与画的创作方法,与读解诗歌无关;C项强调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D项强调读书与弹琴都需要勤奋。4.首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有效进入现代诗是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接着,从现代诗歌的特殊规律、术语、文本微观分析缺乏等方面阐释读解现代诗歌的难度。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最后,分别引用施蛰存、蒋述作、徐敬亚三人的观点,阐释有效读解现代诗重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每点1分,共4分)5.(1)内容上:①都有明确的视觉形象。②都赋予古典意象以新的含义。(2)形式上:①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体现意象的内涵。②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强化意象的内涵。(从形式与内容上作答,共4小点,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D【解析】D“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细节描写,写出了河生的克制与隐忍,自尊与伤痛。7.B【解析】B.第④段是插叙而非补叙8.(1)河生作为家中长子,责任感开始萌芽。(2)河生此时的心理比较复杂:一方面姐姐的话,唤起了青春期男孩对爱情懵懂的向往;另一方面又有对姐姐即将嫁人的不舍与难过。(每小题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9.①河生实际年龄与社会责任及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②对姐姐的依恋与对姐夫的抗拒之间的矛盾。③河生直觉感知与理性判断之间的矛盾。④对姐姐订亲的抗拒与自己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之间的矛盾。⑤姐夫退亲使河生感受到侮辱与河生作为“小大人”“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之间的矛盾。(每点2分,任答三点满分)【温馨提示】本题是分析“与主人公河生相关的矛盾冲突”,而不是分析全文的矛盾冲突。10.EIK11.B【解析】 B项,“郯子之徒”的“之”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二者词义不同;A项,“而绝江河”中“绝”为横渡,二者词义不同;D项,“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表凭借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二者词义不同。12.C【解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是反问句,即“无所谓得失”,并没有消极的思想。13.(1)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评分标准】第(1)句:适,到……去;羊肠九曲,(经过)崎岖曲折的小路;获,动词,获得,收获,此处意译为到达;少,稍微。(每点1分,共4分)第(2)句:中,心中,内心;责,译为被动,受到指责;寓,寄托;焉,兼词,于之,在山林之中。(每点1分,共4分)14.【答案】①乐在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②乐在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③乐在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每点1分,共3分)15.B【解析】不是说古书一无是处,而是说自己最近领悟到读古人书,如果相信它,自己便全无是处了。表面上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是针对南宋朝廷颠倒是非的愤激之言。16.【答案】①质朴浅易,清新自然,多用口语。如“那得工夫”“近来”“醉倒”“以手推松”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表达更直白,风格更清新自然。②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下片与松对话,幽默风趣,把松看成了人,问醉得怎样;恍惚中以为要来扶他,推手拒绝。对话中,有动作,有神情,有性格,活泼生动。(每点3分,共6分)17.【答案】(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8.(1)工匠精神是什么(或:何为工匠精神)(2)都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都充分体现了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19.第①句,句式杂糅,去掉“造就的”,或去掉“靠的”第④句,搭配不当,将“繁荣”改为“进步和发展”第⑥句,语序不当,将“制作、发明”改为“发明、制作”20.文学短评是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就其主题、风格、语言、结构等方面作出简要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文学评论形式。【评分标准】不是长单句不给分;下定义的形式2分,内容2分。 21.【示例一】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淡远细腻的白描手法(或恬静和谐的田园风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绝伦的音乐描写(或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示例二】曹操《短歌行》中慷慨悲凉的语言风格(或出神入化的典故化用)李清照《声声慢》中细腻传神的叠词运用(或婉约细腻的语言风格)(每句2分,共4分)22.【示例一】①登高善于一字传愁情。②如“万里”“百年”“常”“独”等。③可谓字字珠玑。【示例二】①《登高》善于剪裁画面,在画面的拼接组合中传递愁情。②如首联通过选取风、天、猿啸、渚、鸟等意象。③描绘了一幅意境苍凉空阔、寂寥肃杀的深秋图,从而传达出作者无限的愁情。【示例三】①《登高》善于运用多样艺术手法,强化愁情的表达。②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映衬、视听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等。③将清冷肃杀的秋景与作者心中无限愁情完美融合。【评分说明】题目要求只写发言要点。观点2分,论据2分,结论1分。23.【作文解析】①作文题未限制文体,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描摹和叙述家乡的人、物、景、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阐发对家乡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写成抒情类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感恩等情愫。②考生应围绕关键词“家乡”行文,作文字里行间要有对“家乡”的相关解说:“生存的家园”“情感的依托”“精神世界”。可以三者都涉及,也可以任选其一行文。③对“家乡”的理解,可以是具体的狭义的家乡(居住的市镇、乡村或社区),也可以是泛指或广义,比如与祖国大陆所代表的环境相似的地区,个人出生、生长、求学、工作或生活的地方,精神、情感寄托的所在。【评分标准】起评分44分,评分细则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0:10:0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38.0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