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顺昌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考试范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课内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共10分)1.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而耻学于师②侣鱼虾而友麋鹿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顺流而东也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积善成德⑦则群聚而笑之⑧乌鹊南飞⑨泣孤舟之嫠妇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B.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⑨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D.①⑤/②③④/⑥⑧/⑦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惟觉时之枕席(睡)如今有谁堪摘(能够)匪女之为美(同“非”,不是)B.金就砺则利(靠近)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惆怅)C.采之欲遗谁(遗留)羁鸟念旧林(约束)山川相缪(同“缭”,盘绕)D.俟我于城隅(等待)潦倒新停浊酒杯(刚刚)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2分)①小学而大遗②白露横江③望美人兮天一方④蚓无爪牙之利⑤暮去朝来颜色故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⑦因为长句⑧赢得仓皇北顾⑨吾从而师之A.①②⑤⑥⑧B.③④⑤⑧⑨C.②④⑤⑥⑦D.①③④⑦⑨4.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渺渺兮予怀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相与枕藉乎舟中⑤转徙于江湖间⑥凌万顷之茫然⑦何以解忧⑧客有吹洞箫者⑨惑之不解A.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B.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C.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⑧D.①④/②⑤/③⑥/⑦⑨/⑧5.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居于此。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农历十五日为“望”,农历最后一天为“朔”。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1.(3分)C(①②⑤意动用法;③④名词活用为动词;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⑦⑧名词作状语;⑨使动用法)2.(3分)D(A.觉:醒;B.惆:多;C.遗:赠送)3.(3分)D(⑥⑧古今同义。①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②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③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君或者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④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党羽,帮凶。⑤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颜料或染料。⑦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接在后面的是原因;常和“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⑨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结果等)4.(3分)A(①③判断句;②主谓倒装句;④⑤状语后置句;⑥⑧定语后置句;⑦⑨宾语前置句)5.(3分)B(“晦”为农历每月初一,“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二、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街道上、小河里可以随意倾倒垃圾,公共走廊积满灰尘也不管。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像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私”的问题谈起,指出“私”的实质是群已、人我界线划法的问题,意在引出对社会结构格局的探讨。B.西洋社会的结构是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孩子成年后不再拥有父母家庭的权利,足见其社会的冷酷无情。C.乡土社会里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表明地缘关系范围与个人势力相关。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和社会范围都与私人联系相关,因此脱离私人联系去讨论传统社会的社会道德没有意义。7.文中将“差序格局”比喻成“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生动形象,请简要概括其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特点。(3分)8.文中引用了孔子、孟子和《中庸》的观点,其意图何在?请简要分析。(3分)6.(3分)B(“足见其社会冷酷无情”分析有误)7.(3分)【要点】①以自己为中心;②和别人联系,形成社会关系;③社会关系有远近亲疏,范围可大可小。(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的答题,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8.(3分)【要点】①强调儒家注重“推”;②进一步阐释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内涵;③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的答题,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轶事[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情况很严重吧?”“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傲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 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11.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2.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答案】9.A10.B11.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补充细则: 第①点中,结构“呼应开头”或“首尾圆合”均可得1分,不重复赋分;在此基础上有合理分析再得1分。第②点中,内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得1分,主旨“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感悟成长”或“对生命的赞美、敬畏”得1分。12.第一问: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第二问: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补充细则:第一问中:“纯真善良”答为“纯真、天真、童真、善良、有同情心”均可算1点,得1分,不重复赋分。第二问中:“怜悯同情”,答“友善、宽容、珍视生命、敬畏生命”也可得2分,不重复赋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错,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只是表现孩子的童稚,选项过分解读了孩子的心理。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父母对此是……冷漠的”错,从父母的对话中以及“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可知,父母是关心布洛西的,不是冷漠。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是在布洛西死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布洛西的死带给“我”很大的伤痛,从内容看,“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作者笔下的春色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说明“我”对生命的代谢有了更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从伤痛中走了出来,获得了成长。从结构看,结尾的春色与开头“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富有田园诗般的万物勃发孕育希望的春景的描写形成呼应,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更完整。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由“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可知布洛西在对待逃走的鹰时表现出纯真善良;由“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可知,布洛西在对待淘气的乌鸦时表现出纯真善良,对“我”履行承诺,表现出诚实守信;由“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可知,布洛西内心充满了幻想。 第二问,由“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可知,“我”刚听到父母对话,说到布洛西生病的消息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后来回忆了与布洛西的童年往事,“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当“我”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布洛西时学会了同情与怜悯。到后来布洛西死去,“我”很长时间才从伤痛中走出来。(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冬,浙东贼帅裘甫攻陷象山,官军屡败,浙东骚动。观察使郑祗德累表告急,廷议选武将代之。夏侯孜曰:“前安南都护王式,虽儒家子,在安南威服华、夷,名闻远近,可任也。”诸相皆以为然,遂以式为浙东观察使。三月,式入对,上问以讨贼方略。对曰:“但得兵,贼必可破。”有宦官侍侧,曰:“发兵,所费甚大。”式曰:“臣为国家惜费则不然。兵多贼速破,其费省矣。若兵少不能胜贼,延引岁月,贼势益张,则江、淮群盗将蜂起应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胜计哉!”上顾宦官曰:“当与之兵。”乙未,式入越州。先是,贼谍入越州,军吏匿而饮食之。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式阴察知,悉捕索斩之。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警夜周密,贼始不知我所为矣。官军少骑卒,式曰:“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得骁健者百余人。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因馁甚。式既犒饮,又赒其父母妻子,皆泣拜欢呼,愿效死。戊寅,大破裘甫于南陈馆,斩首数千级。贼自黄罕岭遁去,复入剡,壁其东南。辛卯,围之。贼城守甚坚,攻之不能拔。诸将议绝溪水以渴之。贼请降,诸将以白式,式曰:“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庚子夜,裘甫、刘暀、刘庆从百余人出降,遂擒之。壬寅,甫等至越州,式腰斩暀、庆等二十余人,械甫送京师。八月,斩于东市。先是,上每以越盗为忧,夏侯孜曰:“王式才有余,不日告捷矣。”孜与式书曰:“公专以执裘甫为事,军须细大,此期悉力。”故式所奏求无不从,由是能成其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B.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C.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D.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儒家子”与“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B.“其费岂可胜计哉”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C.“攻之不能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D.“上每以越盗为忧”与“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甫攻陷象山,浙东告急,夏侯孜向朝廷推荐治理安南颇有威名的王式,得到了诸位宰相的赞同。B.王式提出发兵讨贼的策略,遭到宦官质疑,王式对此予以反驳并详细阐明理由,最终说服了皇上。C.王式果断处置越州城内通敌人员,同时加强夜间警戒,禁止人们进出城门,使越州局面得以改观。D.王式不但犒赏用以充实军队骑兵力量的吐蕃、回鹘人,还接济他们的家人,这些举措得到了回报。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4分)(2)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4分)17.《全唐文》评价王式“授以浙东,果能清越水之波澜,扫稽山之祲气”,这句话所指何事?王式为何“能成其功”?(3分)13【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分析各选项,可发现选项中共有三处有不同断法。句意:州府的文武将吏往往暗中与贼军勾结,谋求越州城被攻破的时候能免去一死并保全妻子孩子。有的人假装带领贼军将领来投降,实际上是来窥探军情虚实,越州城内的密谋和避人密语,贼军全都知道。“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表意完整,“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为“求”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宜断开,且依据句意,“或诈引贼将来降”的主语应为“文武将吏”而非“妻子”,“妻子”应为“全(保全)”的宾语;“皆知之”的主语应为“贼”,故选A。14.【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A.虽儒家子的虽:虽然;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其费岂可胜计哉:尽、完;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C.攻之不能拔:攻取,攻下;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超出。D.上每以越盗为忧:介词,把;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用来。15.【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其中较为重要、能体现事件有关内容和细节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相应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A、B、D三项的概括准确,分析有据。C项“禁止人们进出城门”这一概括不符文意。原文为“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意为“严格城门的戒备防范,没有经过检查的人不得出入”,并非“禁止人们进出城门”。故选C。16.【参考答案】(1)(4分)近来发配到江、淮的吐蕃、回鹘人,他们习惯艰难险阻的环境,熟习骑马,可以用(他们)。(2)(4分)贼军想要稍微休整罢了,(我们)应更加谨慎戒备他们,大功将要告成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比”“便”两处,“比”有“近来”之意;“便”有“熟习”之意,如“布便弓马”(《三国志·吕布传》)。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少”“垂”两处。“少”有“稍稍、稍微”的意思;“垂”有“接近、快要”之意,如“功败垂成”,此处可译为“将要”。17.【参考答案】第一问:指王式被任命为浙东观察使,成功平定裘甫之乱;第二问:①自身的才能、谋略;②朝廷的鼎力支持。【命题立意】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分析】本题的拟制意在引导考生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要求考生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概括。首先要理解“授以浙东,果能清越水之波澜,扫稽山之祲气”这句话所指何事,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授以浙东”应指王式被任命为浙东观察使,“果能清越水之波澜,扫稽山之祲气”大意是说王式使越地重新恢复安宁,不起风波,消除不祥之气。故整句话所指事件可概括为“王式被任命为浙东观察使,成功平定裘甫之乱”。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文章局部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原文有“在安南威服华、夷,名闻远近,可任也、“王式才有余,不日告捷矣”、“军须细大,此期悉力”、“故式所奏求无不从,由是能成其功”等有关内容,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参考译文】: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冬,浙江东部贼军首领裘甫攻陷象山,官军屡次被打败,浙东地区一片骚动。观察使郑祗德一再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讨论挑选武将替代他。夏侯孜说:“之前担任安南都护的王式,虽然是儒家文士的子弟,在安南以威力慑服当地华人、夷人,威名远近都知道,可以任用。”诸位宰相都认为夏侯孜说得有道理,于是任命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唐懿宗咸通元年)三月辛亥日,王式入朝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问王式讨伐贼军的计划。王式回答说:“只要给我军队,贼军一定可以消灭。”有宦官陪侍在皇上身边,说:“调发军队,所需的军费太大。”王式说:“我替国家珍惜费用就不这样(认为)。调发的军队多,贼军可迅速被消灭,所用军费就可以节省了。若军队少不能战胜贼军,拖延时间,贼军的势力日益壮大,那江、淮之间的诸多盗贼就将蜂拥而起响应。国家的开支全部仰仗于江、淮地区,如果(这一地区)被叛贼阻绝导致财赋输送之路不通,那么上自九庙的祭祀,下及北门十军,都无法供给,那个费用怎能计算得完呢!”皇上望着宦官说:“应当给王式调兵。”四月乙未日,王式进入越州。先前,裘甫军的间谍潜入越州,越州军府的官吏把他们藏起来并向他们供应饮食。州府的文武将吏往往暗中与贼军勾结,谋求越州城被攻破的时候能免去一死并保全妻子孩子。有的人假装带领贼军将领来投降,实际上是来窥探军情虚实,越州城内的密谋和避人密语,贼军全都知道。王式暗中查明情况,把他们全部逮捕处斩。严格城门的戒备防范,没有经过检查的人不得出入,夜里安排周密的警戒,贼军开始不再能探知官军的行动了。官军缺少骑兵,王式说:“近来发配到江、淮的吐蕃、回鹘人,他们习惯艰难险阻的环境,熟习骑马,可以用他们。”得到骁勇强健的一百余人。这些胡虏长久寄居他乡,看管他们的军吏对他们态度恶劣,因此非常穷困饥饿。王式既给他们犒劳和饮食,又接济他们的父母妻儿,他们都感恩欢呼哭拜,愿为王式效劳,不惜牺牲生命,五月戊寅日,在南陈馆大破裘甫军,斩首数千人。贼军从黄罕岭逃去,又进入剡县,驻扎在剡县东南。六月辛卯日,包围了剡县。贼军的城防守卫十分坚固,官军无法攻破。各位将领商议断绝溪水使城内人没有水喝。贼军请求投降,诸位将领把情况告诉王式,王式说:“贼军想要稍微休整罢了,我们应更加谨慎戒备他们,大功就要告成了。”庚子日晚,裘甫、刘暀、刘庆率领一百多人出城投降,于是擒拿住他们。壬寅日,裘甫等人到了越州,王式将刘暀、刘庆等二十多人施以腰斩之刑,将裘甫用枷锁锁住押送京师。八月,在东市处斩。在此之前,皇上经常因为越州的裘甫造反而忧虑,夏侯孜说:“王式的才干有余,过不了多久就会告捷。”夏侯孜给王式写信说:“您专心致力于擒获裘甫,军需物质不管多少,我们一定尽力办好。”因此,王式上奏有所要求朝廷没有不答应的,正因如此才能大功告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注】云烟畔,指诗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的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B.一、二句的“臭腐场”“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C.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D.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标题相呼应。19.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18.C(“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于诗无据,理解有误)(3分)19.辛词中的菊花避开热闹的重阳节,在西风霜降后才开放,表现出不趋时俗、傲霜凌寒的品格。(1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赞美菊花来表达自己挫而愈坚的傲岸风骨和豪迈气度。(2分)李词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隐含着(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生命将逝的悲哀。(1分)词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晚年(国破家亡,失去丈夫)孤苦飘零的愁苦。(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共11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6)“樽”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用来指代酒杯,比如“_____________”。20.(8分)(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示例一:一尊还酹江月/示例二:举匏樽以相属。示例三:莫使金樽空对月/示例四:金樽清酒斗十千/(每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该处0分;字迹辨认不清,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海百合是一种无脊椎棘皮动物,和我们熟知的海星、海胆、海参同属一类。在3亿年前的海洋,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①,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②,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的柄,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③,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触手两侧都生有小分枝,这样,触手便形似蕨类植物的叶子。从海百合的形状来看,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再形象不过的了。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张国志对我们提了很好的意见,我们希望其他同志多提希望和要求。B.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C.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D.说曹操,曹操就到,我们正研究你呢!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21.C22.①而且数量庞大②它是一种植物③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A.两个都是指代说话者;B.单指个人;C.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D.指代说话者。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可知,此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的提示,推断第①处是说海百合数量庞大,可以填入“而且数量庞大”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结合前后文“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和“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这两部分信息,推断第②处是说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海百合”是植物,可以填入“它是一种植物”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根据前后文“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等信息,推断第③处是阐述海百合的触手的数量不同,可以填入“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之类的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23.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注意: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废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3.【答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随着……”中心词残缺,在“城镇化进程”后加“的加快”;二是成分残缺,“随着……使……”句子缺少主语,去掉“使”。24.下面是某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多处不得体,请找出两处并作修改。(2分)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莅临今天的开学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向参加典礼的领导、老师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高二、高三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在此,我惠赠同学们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拼搏而辉煌!24.【答案】“莅临”改为“参加”“亲切的问候”改为“诚挚的问候”“惠赠”改为“敬赠”【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莅临”为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本题情境是“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对己宜用谦辞不适合用敬语“莅临”,可改为“参加”;“亲切的问候”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不宜用在学生对老师、领导,可改为“诚挚的问候”;“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辞,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一般要说“谢谢惠赠!”这里表示的是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宜用“敬赠”。【点睛】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五、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山顶,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材料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关于“半山与绝顶”,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试题分析】本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选取两则名言作为命题材料,材料一虽选自哲学论著,但语义浅显,易于理解;材料二来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是千古名句,考生较为熟悉。两则材料均与登山相关,且富有哲思,但各有侧重。材料一先否定两种状态,后提出从半山看世界最为适宜,停在平原,则无法领略很多景色,登上山顶,距离又太过遥远。“半山”又可理解为看待事物的尺度应在适中的位置,不走极端。材料二则鼓励人们登上绝顶以领略无限风光,表现出杜甫不畏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杜甫看来,登上绝顶意味着一种锐意进取的人生状态,意味着心愿的达成。写作要求上,要求考生围绕“半山与绝顶”这一话题展开写作,需要考生在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体味个中深意,确定适合的主题,书写真情实感,这包含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也对考生作文的思想性、文学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考生可以叙述相关经历与体验,谈论对二者的看法,表达理性思考。考生可根据表达需要,自由选择文体,或记叙、或议论。话题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有更强的开放性与自由度,考生可以根据“半山与绝顶”的实义确定立意,又可以从材料的象征义入手,在哲理层面深入挖掘。在实义层面,考生可写自己的登山经历、议论半山与绝顶的关系。在象征义层面,立意空间更为宽广,考生可以由半山联想到过程,由山顶联想到结果,从而讨论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可以表达对半与满、适中与极致的思考,可以议论人至半山的知足常乐与向往绝顶的雄心壮志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可以以“半山与绝顶”的其中一元为主,另一为辅,但不可忽视“与”字的限制作用而只写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只字不提。考生需在综合把握材料内容、正确理解写作要求的基础之上构思作文。【答题情况】本题全市平均分41.43分。本次作文题材不限,记叙文和议论文人数比重相当。一类卷的议论文,总体上能达到优卷的基本要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思辨色彩,思路清晰,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据典型,说理充分;记叙文能在事件记叙之后点明题旨,描写生动,语言优美。但总体上,写作立意肤浅,思想苍白,观点错误,内容空洞、选材陈旧,学生写作能力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不容乐观,亟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审题不清,立意不精。一是立意贪多求全。本题给考生留下了多维的思考空间,考生最好选择一个点切入,力求切口小,立意深。但很多考生每个观点都浅尝辄止。二是脱离材料立意。材料作文要结合材料立意。但很多同学脱离材料,抓住坚持、奋斗、适合自己、多种角度看问题等话题来写作,根本不涉及半山与绝顶的关系。三是没有认真理解材料“与”。只写一方面,另一方面只字不提。四是标题大而无当,比如“山腰与绝顶”“山腰”“绝顶”等,充分表现了不少学生拟题能力差。2、积累不够,材料陈旧。一是记叙文乱编故事或选材狭窄陈旧,多写登山过程、考试感悟等 。二是作为论据的事实或道理不典型,引用的名人古诗文张冠李戴,或胡乱杜撰所谓名有名言等等。将自己、同学、老师的事例作为论据等。3、缺失规范,论证乏力。缺失规范:缺乏材料作文的规范性,或完全脱离材料另立话题,自话自说。或只引用作文材料,但是没有对原材料进行深入精当的分析,只是一笔带过而已。观点不明:学生作文中没有明确论点的不少,或观点与标题不一致。缺乏或分论点设置不当:有些同学文章只有开头,然后写了三个人物的事例,再结尾。并没有对事例进行分析。例如观点为“到山顶看风景”通篇不解释为什么而是主要说我们要坚持,要适度,要有目标……并没有分析为什么选择这个观点。论据不当:论据不典型,作为论据的事例为论据太繁琐,不能很好论证观点。思路不清:议论缺乏整体的构思,思路结构混乱不清。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思辨过程。缺乏深入思考,达不到“深刻”的标准。4、文体不清,模棱两可。本次作文没有规定题材,但不意味着可以文体不清。有些同学本来打算写议论文,开始的时候发表了一段议论,可是发现议论不下去之后,又开始写了自己的以前的一个故事。许多文章有叙述自己登山的经历,又举名人的实例,不知道究竟是要记叙还是议论。5、叙事粗糙,题意不明。本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记叙文,考生用较大的笔墨在叙事,写景,但叙事较为粗糙,没有起伏,细节描写也不能打动人。且很少有考生能够通过事件怎么体会到“山腰和绝顶”的关系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点明题意。6、语言表达差,字迹潦草。语言表达差。语言较为幼稚,很多口语化的语言。网络语言很多,还有夹带英文,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卷面不清,乱涂乱画,字迹潦草,字迹太小,字数不足;没有标题、标题太空;错别字多;标点用法不清。【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意识。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写作,精准把握题意,准确立意,明确文体。2、强化规范训练。加强写规范议论文的指导和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审料、开头、结尾、结构、体式、拟题的训练。多阅读多分析优文,经常提醒学生观点要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时刻体现材料的特点。3、积累新鲜素材。多读报刊社论等,关注时事,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活,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广泛阅读,增加积累,丰富思想,分门别类积累新鲜素材。4、注重理性思考。训练思维开放度和对事情分析的深度,提升思辨能力,教给学生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加强各事物、各事件内部联系的分析思维训练,对学生在说理过程中的条理清晰性、道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的训练要可操作性地持续进行。5、强化表达训练。立足语言通畅,追求表达有文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造句正确、上下衔接、语意通畅、文采等方面狠下功夫。6、卷面保持整洁。加强练字,书写工整,写足字数,杜绝错别字,规范标点使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8:50: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56.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