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一语文2023.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B.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B.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C.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B.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D.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扎所“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可见战争环境下医疗条件的简陋。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主要是因为小通讯员不善言辞,不擅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C.“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小通讯员是为了保护他们,才被手榴弹炸伤的。D.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小通讯员的敢于牺牲使她产生敬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平和,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我”的所知有限,没有对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碰壁及牺牲情景进行正面描写。C.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D.《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8.“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9.《百合花》与传统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务A本B本立C而道生D夫本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11.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治国之道”中的“道”指方法,与《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中的“道”词义不同。B.《短歌行》中“天下归心”与《静女》中“自牧归荑”,两个“归”的词义不同。C.《琵琶行》小序中“左迁”“出官”“迁谪”,这些词语都有贬官、降职的意思。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两个“信”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认为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称王的原因,是国家富裕,粮食充实。B.管仲认为如果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土地就会荒芜,国家就会变得贫穷。C.晋文公看到咎季的西墙损坏,却不修整,只关心农耕,这使晋文公深受启发。D.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不准妨碍农事,这与《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思想基本是一致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14.对于粮食的重要性,两则材料都有深刻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其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陆游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毛瘴②。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③。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作此词。②黄毛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③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狂风骤雨,洗尽难熬的瘴气,自然引出词人对人生得失的感叹。B.“千岩高卧”三句用典,直接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鄙弃。C.友人驻守军帐,腰佩羽箭,出将入相的豪壮与词人老于渔樵形成鲜明的对比。D.结尾写词人希望友人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这种戏谑之言,别有深意。16.本词中“我老渔樵”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提到“老”,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短歌行》中,曹操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欢饮畅叙往日情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夸张笔法写周瑜从容自信,大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不愿意卑躬屈膝去侍奉达官贵族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钟扬尽管对于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的足迹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①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②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钟大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B.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C.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曾引起许多人情感的共鸣。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意志,即意之所志,是人的精神所要前往的方向。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牲也①。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此一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点挑战就②;反之,若能不断克己修身、改过向善,便能在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不过,“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的牺性。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暴虎冯河”一类莽夫之勇,孔子“不与也”,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向无前。故而孔子曾感慨:“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者之勇”赋予人百折不回、奋勇向前的坚强意志,推动着人日愈完善自身,最终实现“至善”之理想道德人格的圆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仁者之勇”是文段核心概念。请结合文段,简析“仁”与“勇”的关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同学们,你对“工匠精神”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此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一语文2023.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B.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B.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C.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B.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D.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答案】1.D2.C3.B4.①辛词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多表现家国愁情。②历代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之时常产生强烈共鸣。5.①意象应兼顾现实与理想。毛词的“斜阳”意象既来源于革命生活,又展现了革命豪情;②意象应接受传统又能翻出个性。毛词的“斜阳”意象在接受辛词家国之情的同时,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于辛词意象传统之外翻出了个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比辛词更优秀”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并未比较哪个更优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要……就”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可知,“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并非“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的充要条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触摸时代的痛点、泪点、兴奋点。B.强调传统意象的使用,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可知,辛词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多表现家国愁情。 由“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可知,历代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之时常产生强烈共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可见意象应兼顾现实与理想。而毛词的“雨后复斜阳”一句中“斜阳”的意象是写实,雨后又现出斜阳,同时这个意象又来源于革命生活,又展现了革命豪情,即经历过风雨之后,革命一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材料二后世词人对辛弃疾诗词意象的运用既有对其爱国情怀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可见意象应接受传统又能翻出个性。而毛词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描写的是红军转战之后的首次胜利,其中“斜阳”的意象代表胜利的曙光,洋溢着革命的乐观和豪情,毛主席在接受辛词家国之情的同时,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于辛词意象传统之外翻出了个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扎所“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可见战争环境下医疗条件的简陋。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主要是因为小通讯员不善言辞,不擅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C.“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小通讯员是为了保护他们,才被手榴弹炸伤的。D.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小通讯员的敢于牺牲使她产生敬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平和,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我”的所知有限,没有对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碰壁及牺牲情景进行正面描写。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D.《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8.“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9.《百合花》与传统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A8.①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腼腆、执拗、稚气、淳朴;②第二次表现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淳朴的精神风貌。9.①选材上,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②叙事上,没有采用宏大叙事,以小见大,用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品质,揭示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③情节上,不以情节取胜,采用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④主题更多元化,除战争主题外,还展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和普通人的人性之美。【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主要是因为小通讯员不善言辞,不擅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错误,主要原因是这条新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平和”错误。是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突出战争的残酷。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意象作用的能力。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通讯员借被子的时候。小通讯员见着“新媳妇”显得不好意思,同时又因为先前借被子不成有些赌气,他慌里慌张地想逃离尴尬的处境,却不小心刮破了衣服。这个细节把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次出现是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把自己对战士的深情厚谊都倾注到缝补“同志弟”衣肩上的破洞上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个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纯朴的精神风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选材上,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叙事上,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通过对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的精心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以小见大,用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品质,揭示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情节上,没有一般的小说那么注重跌宕起伏的情节,采用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追求整体诗意上的一种富有美感的气质。主题更多元化,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除战争主题外,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展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和普通人的人性之美,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务A本B本立C而道生D夫本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11.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治国之道”中的“道”指方法,与《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中的“道”词义不同。B.《短歌行》中“天下归心”与《静女》中“自牧归荑”,两个“归”的词义不同。 C.《琵琶行》小序中的“左迁”“出官”“迁谪”,这些词语都有贬官、降职的意思。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两个“信”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认为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称王的原因,是国家富裕,粮食充实。B.管仲认为如果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土地就会荒芜,国家就会变得贫穷。C.晋文公看到咎季的西墙损坏,却不修整,只关心农耕,这使晋文公深受启发。D.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不准妨碍农事,这与《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思想基本是一致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14.对于粮食的重要性,两则材料都有深刻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其观点。【答案】10.BDF11.D12.C13.(1)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做国君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2)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14.材料一认为,粮食是发展人口的途径,是国家财富的来源,是成就王业的根本。材料二认为,粮食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施行,使人心安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第一个“本”作“务”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本不正者末必倚”与“始不盛者终必衰”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夫”为句首发语词,所以DF处断句。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方法;地方。句意:治国的方法。/自己所念的所思的情人不在身边,而是在遥远的地方。B.正确。归顺;通“馈”,馈赠,赠送。句意: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远自郊野赠柔荑。 C.正确。D.错误。词义不同。确实、实在;随意。句意: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晋文公看到咎季的西墙损坏,却不修整”错误。由原文“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可知,是咎季隔壁的老臣墙坏不修,不是咎季。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苍苍莽莽”,广阔无边;“以……为”,把……当作。(2)“因为”,于是创作;“凡”,总共;“言”,字;“命”,命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一认为,根据“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知,粮食是发展人口的途径,是国家财富的来源,是成就王业的根本。材料二认为,根据“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可知,粮食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施行,使人心安定。参考译文:材料一: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 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河间献王说:“管子说当仓库充实时,人民会明白什么是礼节;当衣食丰裕时,人民会认识到光荣和耻辱。”谷物,是用来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实行,使人心安定的。《尚书》五福当中把富裕作为开端,子贡问为政之法,孔子说:“使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治国的根本。”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做国君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幸福。”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陆游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毛瘴②。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③。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作此词。②黄毛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③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狂风骤雨,洗尽难熬的瘴气,自然引出词人对人生得失的感叹。B.“千岩高卧”三句用典,直接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鄙弃。C.友人驻守军帐,腰佩羽箭,出将入相的豪壮与词人老于渔樵形成鲜明的对比。D.结尾写词人希望友人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这种戏谑之言,别有深意。16.本词中“我老渔樵”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提到“老”,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陆游词中的“老”表面上是选择归隐山林,终老一生,其实是仕途失意的无奈之举,暗含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老”是以廉颇自比,含蓄地表达老当益壮之志,也暗含年老无成的苦闷,更有对奸佞当道的愤懑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直接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鄙弃”错误。用典的效果是含蓄蕴藉,且由注释可知,主和派当政,诗人壮志难酬,才产生归隐之意,对功名利禄也并非鄙弃,是愤懑不平之语。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陆游写这首词时35岁,正值壮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是他却历尽人间磨难,屡遭打击,早早地生出白发,经历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的内心也就超然平淡了。“我老渔樵君将相”这句诗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将要渔樵而老去,你却可以成为将领,你千万要记着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结合背景“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可知,是设想两人的未来,陆游是主战派,现在朝廷是主和派当权,自己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表面上是选择归隐山林,其实是仕途失意的无奈之举,暗含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含蓄地表达老当益壮之志,也暗含年老无成的苦闷,更有对奸佞当道的愤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短歌行》中,曹操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欢饮畅叙往日情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夸张笔法写周瑜从容自信,大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不愿意卑躬屈膝去侍奉达官贵族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答案】①.契阔谈讌②.心念旧恩③.谈笑间④.樯橹灰飞烟灭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契”“讌”“樯”“橹”“摧”“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钟扬尽管对于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的足迹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①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②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钟大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B.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C.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曾引起许多人情感的共鸣。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答案】18.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19.①第一处“扎根”运用拟物,将钟扬物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钟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②第二处“沉睡”“等待”运用拟人,将种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搜集来的种子等待被使用的情态,从侧面表现钟扬的远见卓识,关注着人类未来的命运。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钟扬,“尽管”应放在主语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为了……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去掉“使”;三是搭配不当,“足迹挺进”搭配不当,“挺进”改为“延伸”或者删去“的足迹”。修改为: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或者: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扎根”运用拟物,“他扎根西藏”,将钟扬物化,说明钟扬深入到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生动形象地写出钟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第二处“沉睡”“等待”运用拟人,将种子人格化,“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搜集来的种子等待被使用的情态,“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从侧面表现钟扬的远见卓识,关注着人类未来的命运,改变人类的命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引号的用法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突出强调;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意志,即意之所志,是人的精神所要前往的方向。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牲也①。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此一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点挑战就②;反之,若能不断克己修身、改过向善,便能在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不过,“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的牺性。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暴虎冯河”一类莽夫之勇,孔子“不与也”,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向无前。故而孔子曾感慨:“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者之勇”赋予人百折不回、奋勇向前的坚强意志,推动着人日愈完善自身,最终实现“至善”之理想道德人格的圆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仁者之勇”是文段的核心概念。请结合文段,简析“仁”与“勇”的关系。【答案】21.①在所不辞②畏葸不前③日复一日22.①“仁”是“勇”的内在原因,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质,即“勇”。②“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原文“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可知,语境是指没有怨恨,决不推辞,所以可填“在所不辞”。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②处,根据原文“如果没有此一意志力量支撑”可知,语境是指遇到点困难就畏惧退缩不敢前进,所以可填“畏葸不前”。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③处,根据原文的“点滴积累”可知,语境是指时间长,日子久,所以可填“日复一日”。日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时间长、日子久或时光流逝。【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概括主要内容能力。根据原文“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可知,生发出的这种意志品质即是“勇”,所以“仁”是“勇”的内在原因,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质,即“勇”。根据原文“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向无前”可知,“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同学们,你对“工匠精神”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此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匠心不老又到国庆长假。只要是假期,妈妈就带我回村。因为外公还住在村里,一个人。而每次回村,必定上演的节目是:妈妈舅舅跟外公吵架。为什么吵?劝他进城。而外公之所以不进城,理由很简单:他要是进了城,村里,包括附近几个村里的人就吃不上他做的豆腐了——乡亲们离不开他。妈妈和舅舅气得直发笑:“离开你的豆腐人家还不活了?你一天辛苦,挣那二三十块钱,图啥?”外公看都不看他们,边挑豆子,边中气十足地说:“不是钱事儿!”说起来,外公做豆腐,那是一绝:软硬适中,滑嫩爽口。另外,豆腐质量绝对杠杠的,用乡邻的话说,那“全是用好豆子做的”。乡亲的认可,也让他充满责任感,偶尔进次城,从来没住过完整的一天——不能耽误回家豆腐。用他的话说,一天不做,乡亲就抱怨。确实,偶尔晚回村一回,他的那个老年机就响个不停:“老张,干啥去了,怎么还没来卖豆腐?”这次,旧戏又上演了。妈妈在重复着说了无数遍的台词。外公在抱怨声里,已经开始了最后一道工序。把熬制好的散发着暖暖的香味的豆花,舀在了铺着干净纱布的压制豆腐的模具里边,把纱布裹好,放上木板。这时,他要去搬旁边的一块青石板。 那青石板,被时光淘洗得干净、光滑。我看它挺重,抢先一步,去搬。还没搬起,只听外公大声喊:“放下!”听到这么大嗓门,我一愣。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有点高,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一笑:“你们不懂,不会放。这压石板,有讲究。”我妈撇了撇嘴,笑着对我说:“你可乱动,这豆腐可是你爷爷的宝贝,要是帮了倒忙,那可塌天了!”外公不理她,给我解释,这放石板,得轻轻放,放得要平,用力要均匀。我说:“您年纪大了,天天搬这大石头,身体受得了吗?为什么不买个压力机?”他慢慢解释:这块青石板用了快三十年了,重38斤。他试了无数次,这个重量压出的豆腐最好吃,软硬正好。再重一些,压出的豆腐就硬;再轻一些,压出的豆腐太就软。放的时候,也要注意,放得重就把豆腐压死了,放得偏就出水不均匀。他边解释,边慢慢地抱起石头,又平平稳稳、小心翼翼地放在豆腐上边的盖板上。不疾不徐,一丝不苟。妈妈的唠叨声,对他没形成任何干扰。等把石头放好,他说:“我做豆腐几十年了,做得用心;乡亲们也吃了几十年了,吃得放心。我在村里做豆腐不是图挣钱,图的是一个安心。”看着他老人家专注的身影,听着他朴素的话语,我心里渐渐升起一股感动之情:虽然外公已经年老,但是,骨子里的匠人精神并未老去。做豆腐,于别人,仅仅是谋生的技艺;于他,是让心灵安顿的途径。匠人已老,匠心不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指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这个层次中,指出工匠精神中包含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但同时指出,除了技艺,工匠精神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人生信念,也就是说,工匠精神里面,还有“进乎技矣”的“道”。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借助对技艺的研习,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涵养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来修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则指出了我们从赞叹工匠发展到推崇工匠精神这一过程的意义之所在。赞美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为了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急功近利心理;是为了鼓励、呼唤大家主动追求美好器物,主动培养超凡品质;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益求精、淡泊宁静的精神。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叙写,来展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思考。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小切口,借身边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来反映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所写人物不一定是享誉全国的“大国工匠”,但一定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其实,周围的很多普通劳动者,比如给我们精心批改作文的语文老师、学校印刷师的认真工作的印刷师傅、精心维护绿化带的园艺工人、认真细心的理发师等等,在他们身上都可以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正心诚意的工匠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个体、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选择类似这样的人物来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写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怎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怎样忘我投入、专注纯粹地提升技艺,从而展现他们那种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在叙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对自己新路历程的描写,写在他们的工匠精神的影响下自己受到了怎样触动,从而让自己对学习和工作有了怎样的新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叙议结合,适时画龙点睛地指出他们的工匠精神对疗救浮躁的社会所具有的意义。立意:1.保洁阿姨唱着歌把楼道打扫得一尘不染,这是一种让环境和精神都洁净的工匠精神。2.理发师一丝不苟地理发,让我立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精益求精、追力求完美。3.蛋糕店师傅制作糕点时专心致志、力求完美,让我看到用心一处的宁静超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3:55:01 页数:28
价格:¥2 大小:57.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