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一地理(必修)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讲述了宇航员约瑟夫·库珀穿过虫洞前往另一星球寻找新家园的过程中发生的探险故事。影片中虫洞距离土星较近,最终发现埃德蒙斯星适合人类居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电影中的虫洞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埃德蒙斯星适合人类生存,需要具备自身条件有()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液态的水③恒星光照稳定④质量和体积与地球一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虫洞位于土星附近,土星属于太阳系,同时属于银河系和总星系,不属于地月系,所以虫洞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埃德蒙斯星适合人类生存,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的水等自身条件,①②正确。恒星光照稳定属于外部条件,不是其自身的条件,③错误。质量和体积与地球相近即可,不一定一致,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位于贵州省黔南布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的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2023年3月,FAST已发现超过740余颗新脉冲星,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图为天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①火星上的考察车②月球③太空垃圾④流星⑤脉冲星⑥太空舱里的宇航员A.②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⑤4.最有可能干扰“超级天眼”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是()A.温度变化B.太阳辐射C.流星现象D.太阳活动5.“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①地质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较小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较小④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完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3.A4.D5.C【解析】【3题详解】太空垃圾、月球、脉冲星位于宇宙中,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②③⑤ 属于天体;火星上考察车依附火星运转,没有自己独立运行的轨道,不属于天体;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不属于天体;太空舱里的宇航员,因在太空舱内,不属于天体,①④⑥不属于天体,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爆发时,会干扰电离层和磁场,最有可能干扰超级天眼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D正确;天气变化,太阳辐射以及流星雨对宇宙无线信号的搜索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多暗河、溶洞,地质不稳定,地表水容易下渗,①错误;该地为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由于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较小,②正确;该地位于贵州省平塘县,该区域人口稀少,对电磁波干扰小,③正确;“中国天眼”属于射电望远镜,有别于传统的光学望远镜对环境要求少,该地基础设施不完善,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之外则是,而之内则不是;二是看它是不是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三是看它是不是有独立的运行轨道,有则是,没有则不是。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太阳能开发起步晚、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大。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下图示意印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分布④大气环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莫德赫拉通过向外输电赚取的利润有限,主要受制于()A.太阳能资源禀赋B.自身产能量C.自身电能需求量D.设施管理水平【答案】6.D7.B 【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印度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并没有呈现沿着纬度和海陆分布变化的格局。在德干高原(西南季风背风坡)太阳能资源充足,在印度西北部西南季风影响较弱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充足,因此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形分布和大气环流,③④正确,D正确,排除ABC。故选D。【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可知,莫德赫拉为村镇,太阳能发电起步晚,发电量有限,B正确;当地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排除A;自身为村镇,用电需求有限,排除C;太阳能发电有较好的政策支持,设施管理水平较高,排除D。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形(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天气(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较弱,大气透明度较高,太阳辐射越强)、昼长时间(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雪山B.湖泊C.深海D.沙漠9.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A鸟类化石B.野生水稻C.恐龙化石D.煤炭资源【答案】8.B9.D【解析】【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选项正确。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C、D选项错误。故选B。【9题详解】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选项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选项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选项错误。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6月16日在斐济群岛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下图为地震中心及其周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11.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附近的船只上的渔民会感觉到()A.上下颠簸B.左右摇晃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答案】10.B11.A【解析】【10题详解】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震源深度130千米,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地幔,属于上地幔,B 正确,ACD错误。D故选B。【11题详解】由于地震波的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在船上的渔民,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而不能感受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叩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地球圈层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3.图中包含的各圈层()A.有明确的界面B.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独立发展变化D.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答案】12.A13.B【解析】【12题详解】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因此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地球圈层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各圈层没有明确的界面,如生物圈位于岩石圈上部,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A错误;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各圈层是一个整体,不可能独立发 展变化的,C错误;物质运动的能量不是均来自太阳辐射,如岩石圈物质循环还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D错误。故选B。【点睛】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点位于平流层B.③点空气压强最小C.①点与④点气温相同D.④点水汽最丰富15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A.①到②点,大气均呈电离状态B.②点大气主要成分为臭氧C.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减小D.④点以后即进入了对流层【答案】14.B15.C【解析】【14题详解】②点距离地面高度为60千米,超过平流层顶平均高度50——55km的范围,且根据图中大气垂直分层界线可知,②点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图中③点距离地面高度最高,气压最低,B正确。①点与④点距离地面高度相等,但是海拔高度未必相等,且受下垫面性质影响,二者气温不一定相同,C错误。图中四点均位于高层大气,空气中的水汽集中分布在对流层,四点的水汽都不丰富,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电离层分布在80——500km高度的电离层,②点距离地面高度为60km,可能不在电离层,A错误。臭氧分布在平流层,②点位于高层大气,B错误。②点到③点,海拔越来越高,大气密度越来越小,C正确。④点以后嫦娥五号仍然位于高层大气,之后进入平流层,最后落入对流层,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左图为某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10日星期六12月11日星期日12月12日星期一1-3℃0-5℃-1-6℃16.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D.④17.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A.①增强④减弱B.①增强③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D.②增强④增强【答案】16C17.A【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晴朗的天气云层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①增强,使得白天的温度较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即④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夜晚的温度较低,导致昼夜温差较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大气的两大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太阳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18.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该市温度还将持续降低,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覆盖地膜,提高地温B.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C.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D.架设黑色尼龙网,增强吸热【答案】D【解析】【详解】架设黑色尼龙网,可减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效果,不利于防冻,D符合题意;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可采取下列措施,如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温度减少冻害,A、B、C不符题意。故选D。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图8为某次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8,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A.b→c→d→a→bB.c→d→b→a→cC.b→a-c→d→bD.c→a→b→d-c20.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A.使大气污染物增多B.使污染物沉降至地面C.加剧污染物危害程度D.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答案】19.B20.D【解析】【19题详解】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c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逆温现象尚未出现。夜间,随着地面附近降温快,在近地面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这种现象在黎明前最强(即逆温层的厚度最大),依次对应d、b。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逆温层 自下而上消失,依次对应a、c。所以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c→d→b→a→c,故选B。【20题详解】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近地面污染物也就无法稀释(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容易导致雾霾出现,D正确。逆温层本身并不会使大气污染物增多,A错误。逆温层通常位于较低的大气层中,它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但并不直接导致污染物沉降至地面,B错误。逆温层的存在可能会加剧污染物在地面层的浓度,但并不会直接增加污染物的毒性或危害程度。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和浓度,而不是逆温层的存在,C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这种大气层结构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层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该层空气上下层流动减弱,从而空气污染加重。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A.①比②气温高B.②比③气温低C.③比④气压低D.④比①气压高22.图中()A.海陆间气压的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B.③地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多雨C.气流流向为:②→①→④→③→②D.等压面分布的状况一般出现在夜晚【答案】21.D22.D【解析】【21题详解】 根据气温空间变化规律可知,同一地点的①比②海拔高,则①比②气温低,A错误。②处等压面向气压较高的近地面凸出,说明近地面气压低,则气温高;③处等压面向气压较低的高空凸出,说明近地面气压高,则气温低,故②比③气温高,B错误。同一地点,③海拔比④低,故③比④气压高,C错误。同一等压面气压差相等,根据等压面分布可知,②④两点气压相等,②处气压大于①处,所以④处气压比①处高,D正确。故选D。【22题详解】气温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从而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A错误;③地气压高,受下沉气流影响,且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的③吹向低压区的②,是离岸风,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因②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气流垂直方向是②→①,③处近地面气压高,说明④→③,近地面是由高压区的③向低压区的②,高空是由高压区的④向低压区的①,C错误;图中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温较低,说明是降温快导致的,故等压面分布状况可以出现在夜晚,D正确。故选D。【点睛】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A.B.C.D.24.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棚内升温效果B.降低设施建设成本C.降低棚内昼夜温差D.减小棚内地面风速【答案】23.B24.A【解析】【23题详解】除霾塔利用热力环流热升冷降原理,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可在白天收集热量,使集热棚内空气升温增温,热空气上升运动,中间导流塔应为上升气流,根据环流特点,集热棚中心气流上升,故其两侧气流应流入集热棚,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的作用是白天收集热量,使集热棚内空气升温更快,A项正确;铺设鹅卵石增加了建设成本,B项错误;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使白天温度更高,白天温度更高,并不会降低集热棚内的昼夜温差,C项错误;鹅卵石会增强白天棚内温度,使得上升气流增强,环流增强,棚内风速可能增加,D错误。故选A。【点睛】集热棚其主要作用是聚集空气并通过镀膜玻璃对空气进行加热,促使热气流上升,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被污染的空气在通过过滤网墙时,可以滤除掉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杂质。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2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6.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A.向南B.向北C.向东D.向西【答案】25.D26.A【解析】【分析】本组选择题以燃放孔明灯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风向和风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2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由图可知,丁地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速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因此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26题详解】由图可知,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根据所学知识,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东南,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再结合摩擦力的作用下,丙地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受北风的影响有可能向南飞行,因此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根据联合国2016年发布的数据,到2025年,全球约有18亿人口面临绝财缺水问题,约三分之二人可能在用水紧张的条件下生活。淡水资源如此紧缺,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研究性小组设计了一个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方案(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A.数量有限B.非可再生C.浪费严重D.分布均匀28.图示方案利用的主要地理原理是()A.大气运动B.水循环C.热力环流D.温室效应29.海水淡化的意义是()A.维持水的动态平衡B.解决淡水资源短缺C.缓解淡水危机现象D.促进海洋资源再生【答案】27.A28.B29.C【解析】【分析】【27题详解】淡水资源主要是指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淡水资源主要占水资源总量的0.3%,数量有限,A正确。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B错误。浪费不是自然原因,C错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图中利用太阳提高室内温度,促使海水蒸发,水汽在玻璃内壁形成水滴流下来,类似水循环过程,B正确。大气环流、热力环流、温室效应主要体现大气的运动,无法获得水资源,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淡水资源,并未补充海水,无法维持水的动态平衡,A错误。海水淡化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B错误,C正确。海水淡化无法促进海洋资源再生,D错误。故选C。【点睛】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海水淡化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下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30.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A.密度、温度、盐度B.温度、密度、盐度C.温度、盐度、密度D.密度、盐度、温度31.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A.密度高——海水温度高,盐度低B.密度低——海水温度低,盐度高C.密度高——海水温度低,盐度低D.密度低——海水温度高,盐度低【答案】30.C31.D【解析】【30题详解】表层海水温度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①是表层海水温度 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海域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盐度最高,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②为盐度分布曲线;表层海水密度主要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密度越低,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增,可知③为密度分布曲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31题详解】读图可知,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较低,由于该海域附近的海水温度较高,且该区域的降水较多,其海水盐度较低,因此可知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较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水密度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②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最大。③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特殊性: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⑤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震荡水柱式发电主要利用波浪的水平和垂直运动驱动涡轮机转动发出电力,是目前利用最为广泛的波浪能发电技术,国内建有多个试验电站。下图为我国近海波浪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根据震荡水柱式海浪发电原理推测,我国南方海域同样装机容量下,震荡水柱式发电量最多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3.造成图示海域波浪能密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域面积B.洋流强度C.海水深度D.海水温度【答案】32.B33.C 【解析】32题详解】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更大,波浪能更大,震荡水柱式海浪发电更多,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我国南方地区波浪能较小,震荡水柱式海浪发电较少,ACD错误。所以选B。【3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南方海域等深线更靠近陆地,海水更深,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更紧密,北方海域等深线距离陆地较远,海水较浅,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更稀疏,波浪能较少,所以海水深度是影响波浪能密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C正确;海域面积南北差异较小,A错误;没有反应洋流强度的相关信息,B错误;海水的温度对波浪能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C。【点睛】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宽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有关。波浪可以用波高、波长和波周期等特征来描述。下图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关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叙述正确的是()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寒流为上升补偿流C.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D.大陆西岸从低纬向高纬流3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C.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D.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答案】34.A35.C【解析】 【34题详解】读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区域的洋流是呈顺时针运动的,A正确,寒流是垂直补偿流和水平补偿流的混合型,B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C错误;读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大陆西岸为寒流,从高纬向低纬流,D错误。故选A。【3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该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读图可知洋流②为秘鲁寒流,该洋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读图可知P处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是由于附近的寒流与暖流相交汇而形成的,C正确;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会随着北大西洋暖流而扩散至欧洲西海岸,D错误。故选C。【点睛】秘鲁寒流是垂直补偿流和水平补偿流的混合型。当东南信风将大陆西岸的海水吹走之后,空缺处的海水将会被中层海水垂直向上补偿。同时也会夹杂着水平方向上的海水补偿,方向主要是由南向北的,因为西风漂流来的海水会因为地转偏向力向北偏转,加上遇到大陆的原因,海水会由南向北进行水平补偿。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远古时代各种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无脊椎、古脊椎动物化石群。据了解,生活在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下图为和政县局部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1)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2)推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填“海洋”或“陆地”)(3)根据材料及图示,推测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的演变过程是____;根据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填“抬升”或“下降”)运动。【答案】(1)早古生##古生 (2)海洋(3)①.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演变②.抬升【解析】【分析】本题以和政县局部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影响土地球的历史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的化石中,恐龙主要生长在中生代,三叶虫主要生长在古生代(早古生代),哺乳类动物主要生长在新生代。因此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早古生代)。【小问2详解】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因此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小问3详解】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而恐龙和哺乳类动物生猪生活在陆地上,因此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的演变过程是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演变;海洋环境形成的三叶虫化石现在所处的海拔较高,说明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某地高空的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2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图1中点A、B、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A.B>A>⑤>④B.A>B>⑤>④C.B>A>④>⑤D.A>B>④>⑤(2)若图1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3)结合图2及材料,若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下列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单项选择题)。 A.B.C.D.(4)在下图中绘出夜晚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空气环流方向。(5)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对“穿堂风”的影响。【答案】(1)A(2)A(3)D(4)(5)石质地面增温快,林木增温慢,(前石质后林木)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增强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解析】【分析】本题以穿堂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中A、B位于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的④、⑤;根据等压面可知,B处气流下沉,气压较高;A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⑤处气压大于④处,故图1中点A、B、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B>A>⑤>④。故选A。【小问2详解】若图1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气温较高的A代表城区,气温较低的B代表郊区。【小问3详解】石质地面的比热容比山林的比热容小,因此昼夜温差更大,AB错误;晴朗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更大,C错误,D正确。故选D。【小问4详解】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为冷源,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山林气流相对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在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在高空,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绘图如下:【小问5详解】石质地面和林地的比热容不同,石质地面比热容较林地小,石质地面增温快,林木增温慢,(前石质后林木)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房屋前地面气压降低,屋后气压升高,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后向屋前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图2为“黄河下游景观图”。材料二近年来,扬州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今年6月以来,“海绵”改造小区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87%,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著(1)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1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循环。(2)图2河流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名称),该环节的地理意义有____(填字母)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B.塑造陆地地表形态C.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物质D.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3)针对图1中④环节,提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4)建设“海绵城市”会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是____。 (5)请你为扬州市建设“海绵城市”提出可行性措施。【答案】38.海陆间39.①.地表径流②.BC40.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41.增加下渗42.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建设人工湿地等【解析】【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和黄河下游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左图可知,图示发生领域为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为海陆间循环。【小问2详解】右图为“黄河下游景观图”,河流为地表径流环节;地表径流的意义主要有塑造陆地地表形态,塑造多样的河流地貌,B正确;河流携带的泥沙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物质,C正确;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是整个水循环的意义,不是地表径流这一单一环节所带来的意义,D错误;海陆间循环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能量交换,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地表径流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A错误。故选BC。【小问3详解】人类改变左图中的④地表径流,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增加水量的供给,从而缓解华北水资源不足。【小问4详解】由材料可知,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的生态宜居家园,建设“海绵城市”,说明植被覆盖增加,会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小问5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4-01-11 21:0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2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