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1级高三期中考试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2.周成王年幼继位,“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摄行政事。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后,周公、召公“共和行政”。这些事例佐证了西周()A.氏族遗风尚存B.舆论影响朝政C.君臣平等共治D.推广分封制度3.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A.推行仁政理念B.重建社会秩序C.完成思想统一D.发展理论体系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5.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6.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潜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州名元和二年秋税数(贯)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平均税率(贯)24606198512.21 陵州合州346228921.57绵州3809371486.2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7.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8.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入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C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D.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9.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10.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取得了该地位,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材料现象反映了清朝A.专制统治发展至新的高度B.皇权已经不受任何因素制约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D.军机处成为法定的行政部门11.1793年,英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对礼单的解读正确的是A.礼单包括天文仪器,是为了迎合中国重视历法的传统 B.为了麻痹中国,礼物隐藏了英国最新科学技术C.枪炮、军舰模型等,展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实力D.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12.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书》中提出:“余尝谓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与这一主张的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A.“以忠信甲胄,礼义为干橹”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13.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一面着手复建绿营,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词臣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藩),抑湘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A.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B.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C.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D.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14.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李鸿章建议主要意图是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实现富国与强兵C.改变洋务企业经营方式D.与洋人商战争利15.1893年,日本大量的从军记者、政治家认为∶清朝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心封建性的军制、中国人无近代国家思想、吏治腐败、文弱的民族性情,可以轻易被日本征服。这些观点A.加速了清王朝的战败B.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C.推动清朝向西方学习D.引发中国反日情绪高涨16.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B.代理人统治的实现C.义和团运动的影响D.清末“新政”的实施17.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A.宣传科学知识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18.下图为创作于1919年的新闻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作者意在() A.描绘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B.揭露日本侵占山东的野心C.控诉军阀混战割据的罪行D.推动工商学界的联合斗争19.上海《星期评论》周刊曾发表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这里的“新潮”应是指()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实业救国20.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D.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21.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抗战》创刊词中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可见,《抗战》的创办()A.旨动员民众进行战略反攻B.意在争取国际舆论以支持抗战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D.适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需要22.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会谈期间共产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主要是指()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23.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外国兵营被逐渐收回或征用,中共政府逐步接管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并重新确定关税政策,外国船只被禁止在内河自由航行。这体现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24.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这表明()A.农业实现了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C.农业生产现代化已经初步实现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5.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全国共有二百一十所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二所研究机构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一万零七十八人。此次考试在当时()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6.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等等。据此可知()A.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国企改革注重价值规律D.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转移27.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C.以和平方式应对世界各种挑战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28.每个阶段的社会面貌在《人民日报》标题词汇中均有所体现。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包括()A.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融资B.氢弹爆炸、中美联合公报、经济实体、股份制 C.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中国梦D.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二、论述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街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8年12月,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国营晋林机械厂工作,开始了长达29年的三线生涯。重庆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以车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共有26个项目并扩展到周围的14个区县共46个企业和8个科研、学校等单位,累计投资15.23 亿元。我所在的工厂即是第一阶段率先启动的“三炮一光”计划中的一个火炮厂,由山西太原老厂包建。……三线建设修通了川黔、襄渝两条铁路干线,使重庆成为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的枢纽;重点建设了西南铝加工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34个大中型项目。1983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1984年1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第一次成员会议。会议指出,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专业化协作。——摘编自陈宏逵《我所知道的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结合材料及所学,对作者的“三线生涯”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1级高三期中考试测试题一、单选题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出现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周成王年幼继位,“召公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摄行政事。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后,周公、召公“共和行政”。这些事例佐证了西周()A.氏族遗风尚存B.舆论影响朝政C.君臣平等共治D.推广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据题干可知,周公摄政和“共和行政”反映了王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原始氏族民主遗风还存在,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周公摄政和“共和行政”,而不是舆论,排除B项;“平等”说法错误,西周是严格等级社会,不存在君臣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对王权的限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3.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A.推行仁政理念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D.发展理论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提高,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5.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受黄老学说影响,所以薄葬习俗盛行。汉武帝时期一方面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受董仲舒新儒学影响,强化了孝道和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所以厚葬习俗盛行,B项正确;经济持续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潜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州名元和二年秋税数(贯)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平均税率(贯)陵州24606198512.21合州346228921.57绵州3809371486.2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该表数据看,剑南东川治下的各州府之间税负轻重不均,差别很大,会发生大量的纳税户逃亡现象,不利于统治,这反映两税法在制度设计上没有颁布同一的税额标准,存在明显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纳税农民负担的加重,排除A项;材料与简化纳税程序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7.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制武将的地位,为了避免武将面对地位变化而产生心理落差,太祖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武将阶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抑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矛盾,A项正确;B项太过绝对,排除B项;笼络武将正确,但笼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实行抑武政策,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8.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入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C.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D.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常产的税户,客户是无常产的侨居者,也称佃户。该诏令改变了过去地主对佃农离开的诸多限制,允许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个改变说明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B项正确;政府颁布诏令以协调地主与佃农关系,不能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带来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9.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10.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取得了该地位,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材料现象反映了清朝 A.专制统治发展至新的高度B.皇权已经不受任何因素制约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D.军机处成为法定的行政部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是正式公文,也没有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清代以后皇帝秘密信件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并且能迅速传达下去,这说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的发展,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行政部门,排除D项。故选A项。11.1793年,英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对礼单的解读正确的是A.礼单包括天文仪器,是为了迎合中国重视历法的传统B.为了麻痹中国,礼物隐藏了英国最新科学技术C.枪炮、军舰模型等,展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实力D.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中有天体仪、地球仪,与迎合中国重视历法有一定关系,A项正确;礼单中包括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代表西方的最新科技,排除B项;1793年英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排除C项;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书》中提出:“余尝谓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与这一主张的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可知,林则徐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以达到“剿夷”的目的。“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出自于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主张学习西方“有用之物”,进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林则徐的核心观点最接近,C项正确;“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出自于《礼记》,主张维护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魏源在《默觚》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排除B项;“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主张,即世界一直都在进步,未来一定胜过今天,排除D项。故选C项。13.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一面着手复建绿营,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词臣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藩),抑湘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A.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B.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C.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D.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晚清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主要依靠汉族地主武装尤其曾国藩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导致了清末中央权力的下移,所以材料中清政府复建绿营及打压曾国藩及其湘军,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中央权力下移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已经结束,排除C项;淮军也是汉族地主武装,所以选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李鸿章建议的主要意图是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实现富国与强兵C.改变洋务企业经营方式D.与洋人商战争利【答案】B【解析】【详解】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不准洋人在中国兴办相关企业,说明是要自己赚取相关利润,因此是要实现中国的富国强兵,B项正确;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并且李鸿章意在发展民用工业,并非顾及民办企业,排除A项;材料一定程度上涉及企业性质,没有涉及企业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商战思想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洋务派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15.1893年,日本大量的从军记者、政治家认为∶清朝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心封建性的军制、中国人无近代国家思想、吏治腐败、文弱的民族性情,可以轻易被日本征服。这些观点A.加速了清王朝的战败B.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C.推动清朝向西方学习D.引发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答案】B【解析】【详解】1893年日本的从军记者、政治家对于中国的评价结论是中国可以被日本轻易征服,这一论调必然助长日本侵华的野心,B正确;清王朝的战败不是日本一方论调导致的,排除A;清王朝向西方学习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排除C;1893年民族意识尚未觉醒,部分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并不能引发中国的反日情绪高涨,而且当时中国人对日本持有轻视态度,排除D。16.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B.代理人统治的实现C.义和团运动的影响D.清末“新政”的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庚子、辛丑以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由此开始采用柔和的方法进行统治,故选C;《辛丑条约》的签订、代理人统治的实现都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不是导致列强改变统治手段的原因,排除AB;清末新政的实施是在“庚子、辛丑”以后,排除D。17.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A.宣传科学知识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梁启超主张通过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文化普及的门槛,促进文化的普及,从而起到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作用,D项正确;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而非宣传科学知识,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B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图为创作于1919年的新闻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作者意在() A.描绘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B.揭露日本侵占山东的野心C.控诉军阀混战割据的罪行D.推动工商学界的联合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日本国旗以枷锁的形式困住了山东,结合时间可知,这是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侵占中国山东的野心,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底层民众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军阀割据,排除C项;漫画中并未反映出其意图是推动工商学界的联合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19.上海《星期评论》周刊曾发表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这里的“新潮”应是指()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可知,材料中的“新潮”应是指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成为主流,激励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旧世界,所以材料中的“新潮”应是指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D.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根据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是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A项正确;“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排除B项;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就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排除C项;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抗战》创刊词中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可见,《抗战》的创办()A.旨在动员民众进行战略反攻B.意在争取国际舆论以支持抗战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D.适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重大事件,“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说明报刊的创刊适应了全民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当时的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尚未进入战略反攻;排除A项;该刊物要求对国际形势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并未涉及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22.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会谈期间共产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主要是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人的重庆之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和平、团结的诚意,在重庆谈判中获得的主要成就是达成了《双十协定》,作出了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的决定,B项正确;重庆谈判并未解决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排除A项;达成建立联合政府协议的是政治协商会议,不是重庆谈判,排除C项;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并未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3.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外国兵营被逐渐收回或征用,中共政府逐步接管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并重新确定关税政策,外国船只被禁止在内河自由航行。这体现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中国)。结合所学,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思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外国兵营驻扎在中国境内,外国控制中国海关,外国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取得的特权。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C项正确;“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新中国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排除A项;“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所述不能体现“另起炉灶”,排除B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材料所述不能体现“求同存异”,排除D项。故选C项。24.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这表明() A.农业实现了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C.农业生产现代化已经初步实现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题意可知这是指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个体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或全体土地所有制,A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排除B项;21世纪2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已经初步实现,排除C项;改革开放推动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25.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全国共有二百一十所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二所研究机构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一万零七十八人。此次考试在当时()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7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及所学所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诈战略”,排除B项;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26.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等等。据此可知()A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国企改革注重价值规律D.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5年中国。1985年工资改革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体现了对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激发企业活力,C项正确;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27.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C.以和平方式应对世界各种挑战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2004年、2005年、2007年我国连续就和平与发展问题表明态度,这说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多边外交,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我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并没有体现受到世界的各种挑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道路,它涉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并非倾向与周边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28.每个阶段的社会面貌在《人民日报》标题词汇中均有所体现。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包括()A.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融资B.氢弹爆炸、中美联合公报、经济实体、股份制C.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中国梦D.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国企改革、非国有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D 项正确;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A项;氢弹、星炸、中美联合公报,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B项;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二、论述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街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一本书遭遇《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的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对日本有传统的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把日本视为倭寇、蛮夷;中国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整体实力增强;轻视日本,统治者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志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很强的洞察力,因此,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会风行一时。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解析】【详解】论述:首先,阅读两则材料及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步骤,确定短文题目为既定的内容,即“一本书的遭遇”;然后分析材料层次,综合材料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1887-1889年间(《日本国志》)被‘久束高阁’”“(1895年秋)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等信息,定位文中描述的书籍,了解该书在中国近代史上“遭遇”进程,指出《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的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接下来结合材料中“(黄遵宪)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等信息,整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思想,包括国际形势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分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具体分析《日本国志》在中国从遭受冷落到倍受重视的原因,即中国传统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整体实力增强,满汉统治阶层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等原因,导致《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在甲午战争之前,一直未能出版;至于甲午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志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并且《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洞察力很强等诸多原因,使得其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风行一时;在分析完《日本国志》在中国的具体遭遇后,整合材料,梳理材料主旨,升华认识,说明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解题过程中,注意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8年12月,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国营晋林机械厂工作,开始了长达29年的三线生涯。重庆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以车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共有26个项目并扩展到周围的14个区县共46个企业和8个科研、学校等单位,累计投资15.23亿元。我所在的工厂即是第一阶段率先启动的“三炮一光”计划中的一个火炮厂,由山西太原老厂包建。……三线建设修通了川黔、襄渝两条铁路干线,使重庆成为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的枢纽;重点建设了西南铝加工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34个大中型项目。1983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1984年1月22 日至26日,我参加了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第一次成员会议。会议指出,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专业化协作。——摘编自陈宏逵《我所知道的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结合材料及所学,对作者的“三线生涯”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作者的“三线生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壮大。论述: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苏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或国际形势的严峻)与国民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国家号召进行大后方战略建设,作者毅然投身于三线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体现了政府主导、规模巨大、动员广泛、行动快速、职工积极性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举等特点。作者所参与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格局分布不合理的现象。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国际形势也有了好转,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发展并解决三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又投身到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之中,这一调整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深层次发展贡献了力量。综上所述,作者的“三线生涯”虽成历史,但他们为巩固祖国安全和实现人民幸福所表现出的三线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将永远传承于世。(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详解】本题为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西部。思路方面,可以根据材料及所学总结出观点,即时代发展与作者“三线生涯”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依次分析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等,如60年代的背景方面,可以结合“1968年12月,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及所学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特点方面,根据“被分配到重庆市国营晋林机械厂工作"及所学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共有26个项目并扩展到周围的14个区县共46个企业和8个科研、学校等单位,累计投资15.23亿元”及所学可得出规模巨大、动员广泛、行动快速、职工积极性高等;根据“所在的工厂即是第一阶段率先启动的‘三炮一光’计划中的一个火炮厂,由山西太原老厂包建。……三线建设修通了川黔、襄渝两条铁路干线”及所学可得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举的特点,以及增强国防能力、改变不合理的经济格局等影响。80年代,根据“1983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生产力”及所学从国内改革开放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好转的背景及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对包括作者在内的三线工作者所展现出的三线精神进行升华。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 示例:“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提炼出观点。“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可从肯定,也可以否定,或综合起来全面认识。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可以从内因、外因等多个视角展开,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评分标准: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说明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说明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说明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21:15:02 页数:24
价格:¥3 大小:397.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