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泸定中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A.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B.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C.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红山文化的祭坛”可知,各个史前文明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D项正确;宗法观念主要强调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而“文明起源地分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各个区域文明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很难实行同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如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繁荣C.礼乐逐步崩坏D.百姓日用品丰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包含了容器、乐器、兵器等,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这是百姓用品,排除D项。故选B项。4.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A.与宗法制度结合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C.具有严格的程序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周代分封旁姓时,须按规定选择分封对象、明确诸侯国号、规范分封内容,有着严格的程序,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对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周代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主要对象,排除B项;据所学,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格伯以三十亩土地交换佣生的四匹马,双方剖木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佣生遂作此簋以记录田产。该铭文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中晚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周中晚期格伯簋记述了格伯用土地交换马匹的事情,而西周时期井田制是土地国有,不能买卖,因此这一时期井田制度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变化,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没有体现青铜铸造技术和文字的发展状况,排除BD项。故选C项。6.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7.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0.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秦朝时期,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小家庭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但两汉时期,民间慢慢建立起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B.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C.西汉恢复分封制的影响D.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 两汉时期,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逐渐深入,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更符合儒家伦理规范,A项正确;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排除B项;西汉并没有恢复分封制,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汉承秦制,汉朝在赋税制度方面与秦朝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答案】A【解析】【详解】“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3.《汉书》记载,颍川太守黄霸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记载了东海郡19个长吏的升迁情况,其中有70人升迁与黄霸、本忠相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察举制逐渐被时代淘汰B.官吏选拔程序日趋规范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材料中两汉政府对官吏的提拔主要依据官员治理的经济成就,可知两汉政府重视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察举制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考核提拔,并未显示官吏选拔程序的规范,排除B项;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表述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这反映出东汉末年()A.理学思想出现B.君主专制削弱C.官僚政治形成D.儒家思想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末期。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及所学可知,题干体现的是东汉末年人们对君臣关系的新思考,对纲常思想有所突破,其实是东汉末年君主专制削弱的反映,B项正确;理学思想是宋代形成的,排除A项;官僚政治秦代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受到质疑,排除D项。故选B项。15.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时期,大宛国的特产在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并未体现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宛国特产在汉朝的生根发芽,而非大宛学习汉朝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与题干所述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自汉代始,皇帝年幼,太后临朝渐成常规;北朝时更是出现了“威福兼作,震动中外”的少数民族女主。进入隋唐时期,宫廷妇女参政呈现扩大化趋势,不仅后妃干政,公主、女官等等也纷纷插手政事,蔚成一代风气。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外戚势力的膨胀B.民族交融的加强C.专制皇权的强化D.社会风气的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至隋唐(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自汉代至隋唐宫廷妇女参政的趋势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宫廷妇女参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因素是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宫廷妇女代表皇帝或者在皇帝的支持下参与政事,其实质是皇权的延伸,C项正确;外戚势力的发展是宫廷妇女插手政事带来的影响,不是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排除A项;民族交融与材料结论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社会风气开放会减少宫廷妇女参政的阻力,但不是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A.贵族世袭特权B.士族逐渐崛起C.门阀势力显赫D.统治根基不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东晋初年”“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所学,自三国、西晋以来,一此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材料能说明东晋初年门阀势力显赫,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东晋初年门阀势力显赫,不是贵族世袭特权,也不是东晋初年统治根基不稳,排除AD项;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B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故选C项。18.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19.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20.“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21.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2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23.晋室东渡后的一段时期,江南地区就没有铸过货币,沿用东吴通用的各种大钱。东晋末年安帝时,桓玄曾主张废止货币,使用谷、帛;南北朝刘宋中期孝武帝时,周朗亦曾上疏,“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A.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B.货币的铸造工艺落后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D.手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东晋初期和刘宋中期,统治阶层强调要废除货币而使用谷、帛”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政局动荡,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故人们偏好用实物做等价物,C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排除A项;不铸造货币并不能说明江南地区货币铸造工艺落后,排除B项;使用谷、帛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程度高,排除D项。故选C项。2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25.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 【答案】(1)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③知识分子的创造(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均可)。(2)主要思想: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②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③法家: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3)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可得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由材料“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可得出知识分子的创造(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均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老子《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可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由材料“《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得出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由材料“《韩非子》”“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得出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及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及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下令)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璩,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重量单位)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公元前209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苦农民900人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陈胜、吴广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制造舆论,同时利用秦尉酒后行凶的时机,除掉了两个秦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他要士人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儒学和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情况,将其写成论文十二篇。其主要观点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很赞赏陆贾的意见。后来惠帝、文帝、景帝都遵循了刘邦时初步形成的统治思想。——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说明促进汉初统治思想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治思想对汉朝的影响。【答案】(1)措施: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大量销毁兵器;统一全国法令(颁行《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宽度;统一文字;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源于秦朝暴政;具有突发性;借助迷信发动戍卒;抓住了有利时机;利用楚人的反秦心理;规模较大;装备简陋。(答出两点即可)(3)原因:汲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凋敝的社会经济状况;陆贾等士人融通儒学和黄老之学。(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有助于农民安心生产,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理政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可分析出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根据材料“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璩”可分析出大量销毁兵器;根据材料“一法度”可分析出统一全国法令(颁行《秦律》);根据材料“衡石(重量单位)丈尺”可分析出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车同轨”可分析出统一车辆宽度;根据材料“书同文字”可分析出统一文字;根据材料“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分析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答出三点即可) 【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苦农民900人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可分析出源于秦朝暴政;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具有突发性;根据材料“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可分析出借助迷信发动戍卒;根据材料“同时利用秦尉酒后行凶的时机”可分析出抓住了有利时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利用楚人的反秦心理;根据材料“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可分析出规模较大;根据材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分析出装备简陋。(答出两点即可)【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对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可分析出汲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情况”可分析出凋敝的社会经济状况;根据材料“”陆贾根据儒学和黄老学说可分析出陆贾等士人融通儒学和黄老之学。(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事逾烦,天下逾乱”可分析出有助于农民安心生产,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结合文景之治可分析出为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理政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27.相同点: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以法治国。28.原因: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相同点:结合诸侯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大多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各项改革措施广泛涉及政治、经济、选官制度、法律建设和习俗变革等多项内容,其中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诉求,由此可知,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结合改革内容在政治上对选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军功授爵或者客卿制的方式选贤任能,打击血缘贵族的特权;结合在地方制度方面的变革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对地方管理,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可知,在法治方面,颁行成文法,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重视以法治国。【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二“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魏初风俗至陋”可知,北魏风俗至陋;据材料二“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可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据材料二“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可知,北魏政权存在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两种经济模式,二者之间差异巨大,存在激烈的斗争,亟需通过改革调和二者的关系;据材料二“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可知,鲜卑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这成为孝文帝改革最迫切的任务。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的扩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围绕鲜卑民族的封建化问题展开可知,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从而维护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从四大基本制度中选出两个,结合秦汉治乱兴衰的历史,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的两个基本制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说明: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度,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而汉初奉行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封国的存在导致了七国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秦朝建立后,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结果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很快灭亡。而汉朝建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了汉朝的盛世局面。【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思维构建。首先,写出所选的两个基本制度,如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然后,结合郡县制度和尊儒制度的历史说明秦汉治乱兴衰。如郡县制度方面,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度,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而汉初奉行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封国的存在导致了七国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尊儒制度方面,秦朝建立后,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结果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很快灭亡。而汉朝建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了汉朝的盛世局面。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11:45: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2.1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