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格存在等级差异性,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祭祀权力分配方面的内容,无法推测出贵族垄断祭祀权力的结论,排除A项;据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的标志都城建筑、祭礼礼仪以及阶层分化等,材料中无此内容,无法得出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墓葬规模与陪葬品等级,不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B项。2.《诗经·商颂·殷武》中所言“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孔子也曾言:“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据此可知,此时()A国家统一趋势出现B.礼崩乐坏局面形成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与“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周边的少数民族,使得周边民族产生了与中原文明一样的认同,这就是“华夏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和战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无法得出国家统一趋势出现,排除A项;“礼崩乐坏局面形成”在春期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3.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000余条有关秦律的竹简,大部分都是秦的法律条文与相关解释。这表明()A.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不同史料对秦法记载有差异 C.出土文物可以补充传世文献D.不同立场影响对法律的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000余条有关秦律的竹简,大部分都是秦的法律条文与相关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法律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但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000余条有关秦律的竹简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C项正确;“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有绝对化趋势,排除A项;“不同史料对秦法记载有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不同立场影响对法律的解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是《汉志》中有关水道流经行政区域的相关记载,这证明了汉朝实行()水道名流经的行政区域狼汤渠河南郡、陈留郡、淮阳国颖水颍川郡、汝南郡、淮阳国、沛郡淮水南阳郡、江夏郡汝南郡、六安国、沛郡、九江郡、临淮郡、泗水国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推恩令”D.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河南郡、陈留郡、淮阳国”与“颍川郡、汝南郡、淮阳国、沛郡”在汉朝的行政区划中有“郡”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B项正确;材料中有的行政区划有“郡”和“国”,不只有“郡县”,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B项。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当时南方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 A.北民南迁B.政治清明C.民族交融D.交通便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大量北方人民南迁至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放,A项正确。“政治清明”是表象现象,不是本质原因,排除B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南方经济开发”,“交通便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敦煌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北壁说法图(如图)中,同时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的两种飞天。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汉服;西域式飞天,“小”字脸,裸露上身,双脚倒垂头上。壁画中出现两种飞天形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三教合一趋势加强B.绘画反映市民需求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壁说法图同时出现中原和西域式两种风格的壁画,这说明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三教合一出现在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不同风格的壁画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材料内容无法反映出壁画与市民需求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将中国壁画与世界上其他的壁画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华文化领先世界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7.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唐朝赋税制度内容 租庸调制(唐初)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为租,每年缴纳绢或布为调。此外,成年男子如不去服徭役,可纳绢成布代役,叫做庸。两税法(唐中期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向人丁B.征税对象扩大到所有官员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国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唐中期后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模式,变为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模式,所以在“两税法”影响下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C项正确;“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向人丁”与材料中的“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不符,应该是征税的主要标准成为资产,而不是人丁,排除A项;两税法扩大了征税的对象,但“征税对象扩大到所有官员”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国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租庸调时期也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8.唐朝后期,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大量屯田或营田的土地,而且自己还有大量的土地。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多买田伊阙、陆浑间,以舍山棚”,并利用“山棚”作乱。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后期()A.统治得以维系B.中央集权削弱C.朋党之争严重D.阶级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后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后期节度使的势力增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中央集权受到削弱,B项正确;节度使势力增强威胁到唐朝统治,排除A项;材料指节度使权力,未涉及朋党之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相对言之,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这反映了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B.藩镇割据严重C.改革选官制度D.党派斗争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与“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加强集权,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大力提高文官的地位与待遇。同时打压武将,压制武将的地位与权利,故宋朝的文臣没有杀身之祸,而武将则没有如此待遇,A项正确。“藩镇割据严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改革选官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崇文抑武”,“党派斗争激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图为北宋宰相和官员来源地域的构成,由此可知,北宋()A.土族势力衰落B.经济重心南移C.印刷技术发展D.儒家思想复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宰相中将近一半的人来做南方地区,北宋官员户籍中,来自南方的人占36%。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教育与文化迅速发展,南方的知识分子不断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宋朝政府,所以宋代政府的官员中南方人的比重不断扩大,B项正确;“士族势力衰落”开始于南北朝,在唐末时消亡,时间于材料不符,排除A项;“印刷技术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儒家思想复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唐朝,六礼是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制度,通行范围上至皇族下至各级官员。到了宋朝,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政府从法律角度扩大了六礼的适用范围,使其从皇族、官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这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盛行B.政治趋向平等C.门第观念淡化D.城市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唐朝,六礼是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制度”与“到了宋朝,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政府从法律角度扩大了六礼的适用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由于社会流动加快,“门第观念”淡化,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使得原属于“士大夫阶层婚姻”的“六礼”的使用范围使其从皇族、官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门第观念淡化”,“程朱理学盛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政治趋向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城市经济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2.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辽人和金人都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修史围绕着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直至元朝末年,最终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这说明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文化C.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D.元朝否定宋朝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据本题材料“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辽人和金人都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修史……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可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金自称“中国”、“正统”,且和宋朝一样被承认具有正统地位,这说明了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本题材料仅仅反映了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并不能就此归纳出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文化,排除B项;本题材料虽然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辽、金的正统性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论,民族间的差异依然是存在的,排除C项;据本题材料“直至元朝末年,最终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元朝没有否认宋朝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3.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可追溯到唐代,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晚未纳卷,给烛三枝”。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完的强制交卷。科举考试用烛规定的变化说明科举制()A.日趋僵化B.提高了官员素养C.不断完善D.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晚未纳卷,给烛三枝’”与“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完的强制交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不断完善与细化,这说明科举制不断完善,C项正确;在明清时期,科举制由于实行“八股文”,走向僵化,排除A项;“科举考试用烛规定”要是为了防止考生乘机作弊,“提高了官员素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扩大了统治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以来(中国)。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可知,中西文化进行了双向交流,D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来,对外政策走向保守,日益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排除A项;“中学西渐”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东西差距逐渐拉大,排除C项。故选D项。15.清代奏折文书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证据史料之一。“雍正帝……籍奏折搜集情报……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所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材料表明清代()A君主专制强化B.思想控制严格C.宰相权力削弱D.监察制度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知,奏折是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便于监视和探听民情,通过奏折皇帝能够直接广泛获取信息,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奏折制度是各地官僚向皇帝呈送政治、经济等信息,不局限于思想控制,排除B项;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监察制度是上级对下级官员的监督制度,奏折是下级对皇帝的奏事,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6.【中国古代的兵马俑】材料一骑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骑兵的军事情况。如表为先秦至北朝出土的骑兵马俑研究内容墓葬名称出土骑兵马俑介绍研究结论殷墟遗址有马匹随葬,出土较为完整的战车遗迹——四马两轮式战车。在以车战为主的商闻时期,马仅作为驾车使用,军事作用不突出。战国晚期成阳塔尔坡秦墓两件骑兵俑是目前为止东周时期发现的仅有的骑兵俑。在中原诸国还处于车战时代时,秦国已经出现骑兵这一兵种。但骑兵主要担任迂回包抄、远射突袭的作战任务,配合车兵和步兵。秦始皇陵二号坑一百多件骑兵俑,主要配备弓弩和短兵器,未配备防具和长兵器。咸阳杨家湾汉墓等数量大幅增加,有防具,在军阵中成为独立的战斗单元。骑兵分甲骑兵和轻骑兵两种,骑兵成为战阵主力。北魏司马金龙墓等骑兵俑陪葬情况普遍。数量较多,制作精良,甲骑具装俑比例较大。轻骑兵的战术地位下降,防具、马具齐全的装甲骑兵占据主导。——摘编自王晨仰、杨雯《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材料二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陶俑逐渐兴起。从形象上讲,东周时期俑的造型从简单粗糙,突出身份到生动写实、形神具备,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僭越;从材质上讲,北方多用陶、铜,南方则以木质为主。秦兵马俑的彤制与战国秦俑雷同,多武士俑、骑马俑,与其他地区如楚国多乐舞、侍俑所不同,是受秦文化中“尚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东汉时期,大型的兵马俑军阵已经不见,但反映庄园经济的私人武装形象的戎装俑在四川等地有较多的发现。——摘编自王晨仰《东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戎装俑的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发展历程。 (2)兵马俑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可以折射出时代变迁、军事力量、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面貌,试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答案】(1)商周时期萌芽;作为骑兵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匹开始用于军事,虽然仅作驾战车使用。战国至秦期形成;骑兵兵种出现,但不是主力。汉朝至北朝发展成熟;成为独立战斗单元,是战阵主力;骑兵兵种完备。(如学生有其他阶段划分方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从俑的形象上看,东周时期俑的造型弱化身份反映了奴隶制的崩溃;从俑的材质上看,反映了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秦俑多兵马俑,是秦“尚武”文化的体现(反映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东汉戎装俑的发现,是庄园经济的反映;【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本题可以分时间阶段作答,根据材料一“在以车战为主的商闻时期,马仅作为驾车使用,军事作用不突出。”可知,商周时期萌芽;作为骑兵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匹开始用于军事,虽然仅作驾战车使用;根据材料一“在中原诸国还处于车战时代时,秦国已经出现骑兵这一兵种。但骑兵主要担任迂回包抄、远射突袭的作战任务,配合车兵和步兵。”可知战国至秦期形成;骑兵兵种出现,但不是主力;根据材料一“骑兵分甲骑兵和轻骑兵两种,骑兵成为战阵主力。”与“轻骑兵的战术地位下降,防具、马具齐全的装甲骑兵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至北朝发展成熟;成为独立战斗单元,是战阵主力;骑兵兵种完备。综合以上可知,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发展历程。【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中国。本题说明是要从时代变迁、军事力量、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面貌等角度展示兵马俑的特点。首先,根据材料二“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陶俑逐渐兴起。从形象上讲,东周时期俑的造型从简单粗糙,突出身份到生动写实、形神具备,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僭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俑的形象上看,东周时期俑的造型弱化身份反映了奴隶制的崩溃以及旧制度的瓦解;根据材料二“从材质上讲,北方多用陶、铜,南方则以木质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俑的材质上看,反映了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根据材料二“秦兵马俑的彤制与战国秦俑雷同,多武士俑、骑马俑,与其他地区如楚国多乐舞、侍俑所不同,是受秦文化中‘尚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俑多兵马俑,是秦“尚武”文化的体现;根据材料二“东汉时期,大型的兵马俑军阵已经不见,但反映庄园经济的私人武装形象的戎装俑在四川等地有较多的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戎装俑的发现,是庄园经济的反映。17.【中国古代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材料一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摘编自张伟保《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淮成为全国的财政重心)经济重心和军事政治重心分离(军事政治中心仍旧留在北方)。(2)不同之处:河道截弯取直;成为商贸和南北交通的主干;物资毕达京师(大都、北京)(或洛阳不再是大运河的枢纽和中心)。历史价值: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沿河城市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有利于国计民生;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 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后后,大运河的作用变大;根据材料二“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和军事政治重心分离,军事政治中心仍旧留在北方。综合以上可知,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小问2详解】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图片可知,元朝大运河的河道截弯取直;根据材料二“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为商贸和南北交通的主干;根据材料二“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资毕达京师。综合以上可知,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二“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沿河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二“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并且有利于国计民生;根据材料二“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18.【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明清时期江南市镶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材料一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位于太湖东南,由湖州一平望运河穿越而过.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此地生产优质丝绸一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拟的。材料二如表为明末清初湖州市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吴江县志》记载,“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逯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清朝《黄渡镇续志》记载“道光之际,里中所产土布,衣被七闽者……本镇商人孙时杰创议“自牧自运”,“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浔镇的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丝织业发达;经济地位高。(2)新现象:农业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出现(雇佣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贸易发展。影响:经济方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文化方面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思想领域出现新变化。(经济文化一个方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可知,其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位于太湖东南,由湖州一平望运河穿越而过,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可知,丝织业发达;根据材料一“此地生产优质丝绸一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可知,丝织业发达;根据材料一“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拟的。”可知,其经济地位高。综合以上可知,南浔镇的特点。【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二“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可知,其土地上用于水稻等粮食种植、桑蚕种植与家畜养殖等,这说明农业多种经营;根据材料二“200个用于贩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二“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逯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出现--雇佣关系产生并且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二“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长途贸易发展。综合以上可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第二小问影响,本题可以从经济角度,文化角度,思想角度并且结合“明清经济”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经济方面,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方面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思想领域出现新变化。19.【“中国”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请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交叉影响,推动‘中国’发展”这个主题,任选一个历史阶段,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两个方面,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示例主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答案】示例l论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宋代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宋代科举制的限制逐渐取消。取士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推动宋代教育的繁荣,也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宋代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复兴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强化社会伦理,树立基本价值观,提出的“为天地立心,问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以及“天理”和“格物致知”的理念,形成中华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宋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影响了辽夏金元的文化发展。迁夏金元采用汉制,棋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这一共同体不断发展。宋代在政治制度上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丰富了的“中国”的内涵。受其影响,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中国”这个共同体的认识,题干要求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发展”这个主题,任选一个历史阶段加以论述,这里不妨选定宋元时段,可以拟定论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影响,据所学可知,宋朝的祖宗之法是崇文抑武,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宋朝大力提倡文治,重视选拔文官队伍,与唐朝相比,宋代科举制的阶级限制逐渐取消,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上的平民社会,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第二是经济方面,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三,思想文化方面,理学兴起,理学主张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理学家主张“为天地立心,问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思想强调责任、气节,形成中华文化新的精神内涵。此外,在大中国思想的影响下,中华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宋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影响了辽夏金元的文化发展。迁夏金元采用汉制,棋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这一共同体不断发展。总之,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丰富了的“中国”的内涵。宋元时期,中华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06:4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450.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