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叙州区二中高2021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释名·释水》有:“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博物志》有:“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所指向的,是海的幽冥。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 貌。在秦汉人的心目中,海洋既是仙居,也是险地。直面未知的海洋,本就需要过人的勇气;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更伴随着重重危险。在面向海洋的文化表现中,秦汉人以其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无数秦汉人携手前行,前赴后继,共同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3日)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海”有昏暗晦黑之意,所以屈原在《天问》中将东南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B.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动机,这与历史上中华文明所面对的地理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C.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和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展示出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D.秦汉帝王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秦汉时期海洋事业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当时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经据典,阐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引出了下文对中国古代海洋史的论述。B.本文先论述中国史研究引入海洋史观必要性,然后分析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和积极的时代特色。C.文章举徐福和东方朔的例子,论证了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海洋的憧憬和向往。D.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秦汉人在昂扬的时代风貌中谱写面向海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洋史作为一门有长足发展的学科,它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海洋彼此连通的特性。B.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秦汉帝王探索海洋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虽看起来不合情理,却又有积极意义。C.从秦汉海洋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出,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D.中国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谱写面向海洋的历史,是继续弘扬优秀海洋文化的体现。【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根据第一段“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 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可见,“‘海’有昏暗晦黑之意”不是“屈原将大海视作虚无之处”的原因,原因是海洋当时无法为人认知。C.曲解文意,根据第四段“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可见,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的是方士描绘的海洋世界。D.错误,“高速发展”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错误,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无中生有,文中只强调秦汉时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没有与“世界格局”有关的论述。故选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传播,往往就成了“伤人利器”。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网民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将网络暴力当成“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学校通过直播平台、会议软件等开展教学活动。近来,网络上出现一批人,以所谓“网课爆破”为名,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一场“网课爆破”,往往有几位乃至十几位参与者,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他们通过群聊,组织、发起一场场“爆破”,甚至在群里分享“战况”。“爆破”人数多,具有随机性、匿名性特点,一旦侵入在线课堂,很难及时制止,往往不得不以提前结束的方式来终止这种过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身心也会遭到巨大伤害。针对师生开展的所谓“网课爆破”,因危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构成一种网络暴力。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对这种侵入信息系统、侵犯公共秩序、侵害人格权利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依法痛击。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整治网络暴力的决心。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一切的愤怒,都不是网络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谓追求正义,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让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向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说“不”!(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三: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形态多样、不断变化的网络暴力;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 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网民在数字时代的文明素养等。唯有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摘编自《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网络暴力作用下,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B.为了追逐流量;蹭炒热度,故意炒作“网暴事件”,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的机构,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因此很令人不齿。C.“网课爆破”,恶意入侵在线教学,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其中涉及的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还可能涉嫌违法,应依法惩处。D.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依法惩治的有效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止的化解之道,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除论述了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侵害方式和网络暴力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破坏毒化外,还对网络环境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B.材料二,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了这种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危害,条理清晰。C.材料三,着重论述了治理网暴、保护受害者的对策,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需要多方协作,常抓不懈。D.三则材料,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且都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的相应办法。6.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答案】4.C5.D6.①依法治网,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遏制网络乱象,维护网络生态;②网民要提升素养,网络发声要守住道德法律边界,守护公序良俗的底线,文明用网;③网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④寻求网络技术化解,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减少网络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⑤注重治理手段的综合协调,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⑥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机制,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渠道等,尽力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当事人自己也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不可能成为“伤人利器”。B.“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错误,原文为“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可知“最大”于文无据,而且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既要有依法惩治的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上的化解之道”错误,选项内容为递进关系,原文为“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可知“法治”和“技术”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错误。材料一概括论述,没有具体的事例,材料二是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危害,材料三论述的是对待网络暴力的策略。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可知,依法治网,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遏制网络乱象,维护网络生态;结合“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可知,网民要提升素养,网络发声要守住道德法律边界,守护公序良俗的底线,文明用网;结合“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可知,网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结合“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 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可知,寻求网络技术化解,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减少网络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结合“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可知,注重治理手段的综合协调,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结合“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可知,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机制,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渠道等,尽力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己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8.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9.“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小说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 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等分析,这是他问子女“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子女没有回答,他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语可以有效避免再次询问的尴尬。“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再不修修抹抹,就没有家的样子了,说明自己的修修抹抹是有价值的,希望子女们可以理解。“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他找不到黄泥,询问子女,希望子女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结合“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等分析,“家”还可以理解为大范围的街道周边等,街道周边脏乱差,也迫切需要修修抹抹,改良一下生活的环境,以这句话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分析,退休后,他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结合“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 他……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分析,他修理道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人,他所说的话表现出他的担当,期待小街环境会越来越好。这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结合“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分析,黄泥稀缺了,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避免自取其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结合“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等分析,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抹平,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结合“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分析,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子女装聋作哑,但是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乱,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初,真宗不豫,寇准议皇太子总军国事,迪赞其策,丁谓以为不便,曰:“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迪曰:“太子监国,非古制邪?”力争不已。于是皇太子于资善堂听常事,他皆听旨。准既贬,谓浸擅权用事,至除吏不以闻。迪愤然语同列曰:“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报国,死犹不恨,安能附权幸为自安计邪!”自此不协。仁宗即位,章献 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后以尚书左丞知河阳,迁工部尚书。太后崩,召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B.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C.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D.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B.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C.归沐,指回家沐浴,与“归宁”同义,后用以指官吏休假。官吏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的规定都有所不同。D.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颇有学识。他的先祖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战乱,搬家来到濮地。后来他通过文章结识柳开,柳开认为他有辅佐之才。B.李迪体恤百姓。百姓连年遭遇蝗灾旱灾,李迪请求用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劝说皇帝下诏把财物赐给三司以示恩德,皇帝听后很高兴。C.李迪敢于直谏。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要责罚太子。只有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最终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李迪刚正不阿。对于太子监国一事,李迪据理力争;后来丁谓独断专权,以至于任用官吏也不上报朝廷,李迪对此特别愤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2)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答案】10.B11.C12.C13.(1)李迪到了之后,让先前搜捕逃兵的士兵都停止行动,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兵,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巡行示众。(2)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没有资格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方仁宗初立”是时间状语,用在句首,与下文断开,排除AD;“章献临朝”是主谓句,“颇挟其才”省略主语“章献”,故两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与‘归宁’同义”错,“归沐”指回家洗发,“归宁”指回娘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畏众怒”有误,根据原文“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可知,怒的只有皇帝,群臣只是不敢言。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阴,暗中;部勒,部署;晓,晓谕;徇,巡行示众。(2)关键词:起,出身;母,动词,母仪,作母亲的仪范;衔,怨恨。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学识深厚有器量,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认为他很特别,说:“您有宰相之才呀。”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先前搜捕逃兵的士兵都停止行动,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兵,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巡行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那里后,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没有资格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关于周怀政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做这样的打算。”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起初,真宗身体不适,寇准议奏皇太子总管军国之事,李迪赞同此策,丁谓认为不妥,说:“等到以后陛下身体康复,朝廷又将怎样处理此事呢?”李迪说:“太子监督国事,难道不是古已有之的制度吗?”据理力争。于是皇太子在资善堂听取日常国事,其他事情都听从皇上旨意。寇准被贬以后,丁谓逐渐独断专权,以至于给官吏授职、任命官员都不上报朝廷。李迪愤怒地对同僚们说:“我是从布衣出身而官至宰相的,只要能报答国家,即使一死也毫无遗憾,又怎么能依附权贵奸佞来为自己考虑呢?”从此与丁谓不和。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认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管理河南府。后以尚书左丞身份管理河阳,升任工部尚书。太后去世,奉召任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万里桥①江上习射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⑤。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南锦江上。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梦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⑤齐国高士鲁仲连一箭射入聊城,使燕将自杀,助齐将收复聊城。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B.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C.颈联将天上的“檐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D.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15.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4.C15.①运用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表达了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便可有所作为的信心,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运用夸张手法,“一笴”“下百城”,表达了作者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③用典,引用了齐国高士一箭下聊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像鲁仲连一样一箭下百城的豪情壮志。【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颈联的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意思是“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它百座坚城!”此联运用设问手法,出句为问,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断定他无作为呢?对句为答,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一问一答是诗人在抒怀咏志,表达了自己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便可有所作为的信心。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一笴他年下百城”,运用夸张手法,说自己他年有遇能用一箭攻下它百座城池。那么现在打败如今侵犯的金兵,收复失地更是不在话下。表达了诗人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结合注释⑤可知对句“一笴他年下百城”运用了齐国高士一箭下聊城的典故,说自己他年有遇,能超过鲁仲连,一箭下百城,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对自己将来会有所作为的自信。 (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学和思要结合起来,缺一不可。(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谪居浔阳所听山歌的特点及感受,又用“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所听琵琶曲的赞赏。(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刘禅能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达到“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答案】①.学而不思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呕哑嘲哳难为听④.如听仙乐耳暂明⑤.以光先帝遗德⑥.恢弘志士之气【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呕哑嘲哳”“恢弘”。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历史文化学者最新研究发现,曾侯乙编钟横梁上密布的类似“二维码图”的纹饰,可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乐谱。此前,一般认为这些纹饰不过是一种豪华的装饰——无论是那黑红相间的色彩,还是那流畅细致的花纹,与金光闪闪的青铜编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然而,仔细分析这些初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其构成元素有着惊人的一致性:“x”字形、“+”字形、“山”字形、“骨棒”形等反复出现。研究者指出,这些符号着大量古代音乐信息,如同汉字中的甲骨文一样,它们是音乐中的“化石”,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需要不断破解的艺术之谜,也是一份无比的文化遗产。目前,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有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要想按照“二维码图”演奏出正宗的先秦时期的乐曲,还需要研究者们发挥才智,。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得益彰蕴含优厚穷形尽相B.交相辉映蕴含丰厚穷理尽微C.交相辉映饱含丰厚穷形尽相D.相得益彰饱含优厚穷理尽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析,有些符号尚未辨识出来。B.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有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C.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尚未辨识出来,有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析。D.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有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19.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如同汉字中的甲骨文一样,它们是音乐中的“化石”。A.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B.被人揭露真面目后,这些所谓的西方绅士就撕掉“文明”的面具,大肆抢杀掳掠,无耻地占有我国的瑰宝。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D.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答案】17.B18.C19.A【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此处形容的是色彩、花纹与编钟相互映照,而不是“补充”,故选“交相辉映”。第二空,蕴含:里面含有,蓄藏。饱含:满含、充满。根据后文“大量古代音乐信息”可知,“饱含”与“大量”意思重复,故选“蕴含”。第三空,优厚:待遇的优渥。丰厚:数量多,价值高。“文化遗产”不能用“待遇优渥”来形容,故选“丰厚”。第四空,穷形尽相:形容事物描写得极为细致生动或形容人丑态毕露。穷理尽微:深入地研究,以达精深奥妙的境地。此处需要研究者们深入研究,故选“穷理尽微”。 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为主语残缺,“由于……致使”滥用介词“由于”导致句子缺主语,排除A;一为语序不当,“有些符号尚未辨识出来”与“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析”应该调换位置,先说未辨识的,再进一步说即使辨识出来的组合也需要进一步辨析,排除B。D.搭配不当,“尚未”应该搭配“辨识”,“进一步”应该搭配“辨析”,只有先认识了,才能分析,排除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例句为特殊含义,此处的“化石”并非真正的化石,而是指它如同化石一样承载着古老的信息。A.特殊含义,此处的“机器”并非真正的机器,而是指包身工。B.反语讽刺,此处讽刺西方人们烧杀抢掠的行为竟然还自称“文明”,用反语显得讽刺意味更浓。C.引用原文,此处引用诗句“莲花过人头”中三个字,直接引用。D.特定称谓,“神舟”是飞船的名称,是一个特定称谓。故选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食品安全备受瞩目的今天,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高学历”食品由于其高学历背景的加持,往往给人以“健康、安全”的印象,与当今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观念的追求不谋而合。同时,“高学历”食品也价值不菲。那么,①?答案是肯定的,在投入市场之前,“高学历”食品往往已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历过长时间的科学研究。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对燕麦的课题研究始于1988年,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品种选育、栽培、育种、高产等课题,才进入到最后的品质加工的阶段。新疆农科院院长于明说,“经过临床试验,②。”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这款有助于降低血糖的麦片。于是,这一研究成果得以开展市场化经营。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些研发成功的“高学历”食品虽然已走向市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益,③:一方面,运营团队要提防不良商家对品牌的觊觎,以防衍生出“蹭牌”行为;另一方面,原有的科研团队要在保证“学历品牌”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市场期待的营销策略。20.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高学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的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B21.①这类食品真的物有所值吗②燕麦的降糖功效已经得到验证③但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高学历”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高学历”不是指食品的学历高,而是食品所蕴含的科技含量高。A.表示突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B.“厚壁障”也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此处引号也表示特殊含义,与“高学历”的引号作用相同。C.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D.表示讽刺与否定。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食品也价值不菲”“答案是肯定的”推断疑问是这类食品是否物有所值,故可填写“这类食品真的物有所值吗”之类的句子。第二空:依据“消费者希望能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这款有助于降低血糖的麦片”推断试验的结果是燕麦具有降糖的功效,故可填写“燕麦的降糖功效已经得到验证”。第三空:依据“虽然已走向市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一方面……另一方面”推断还有需要注意的两方面内容,故可填写“但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花板”是2022年年度十大热词之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这个词语,如“社交天花板”“学习天花板”“篮球天花板”……天花板代表着“最高”“最不可替代”同时也意味着“瓶 颈”“限制”。以上材料能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天花板上勇向前,突破瓶颈未阑珊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学海无涯,人生坦舛,执着追求挥戈向前,找到属于你的天花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若已睥睨群雄登峰造极,切记突破瓶颈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唯勇毅向上不断求索。正所谓,突破瓶颈勇向前,天花板上未阑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花板?我辈青年当善于发现,认知自我,青衿之志,志存高远。正是发现自己对建筑学的兴致,梁思成才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才有了《中国建筑史》这开创领域的天花板;正是对古代服装研究的浓厚兴致,沈从文才穷尽心血做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才有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块属于他的天花板。其实,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如果你做不了“社交天花板”,也许你能成为“篮球天花板”,发现自己,努力需找自己所擅长的一面,并为之不断奋进,你注定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最独特的那块天花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花板拥有“最高”“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与人无限的力量,让人超脱平凡,成就不凡。徐淙祥泯于众人,但是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他就是“天花板”,也正是这块天花板,才让他“心系天下仓”,感动中国;吴易昺少年意气,但是男子网球方面他就是中国的“天花板”,也正是专业方面的这块天花板,才让他笃定坚守,创造中国男子网球的突破。当你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境界注定会促进你更加努力,争朝夕,笃志躬行,奋发有为。你将以全面过硬的素质能力展现新作为,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争创新业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拥有了天花板,也坑意味着你无法突破,难以逾越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此时打破平静,突破限制则是你必须面对的。不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从零开始,寻找下一块天花板就成为你人生的关键。苏轼一生才艺绝伦,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每个领域都达到了天花板的程度,但他虚心谦恭,问汝平生,惠州黄州儋州。跨界者钟扬,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把论文写满高原,他一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当在一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后向新的领域进军,把热爱和探索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打破天花,奋勇向前才能书写更大的辉煌。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运筹谋。驰隙流年星斗转,未来昭昭更向前。人生天花板,突破无极限。我辈青年莫等闲,寻到自己天花板。擘画蓝图襄盛世,不惧瓶颈更突破。赓续使命担重任,时代大潮扬帆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指出“天花板”是2022年年度十大热词之一,然后介绍各类“天花板”及“天花板”的内涵。“天花板”是网络上的一种常见说法,也是2022年由某权威杂志评出的十大流行语之一。这个词将抽象事物具象化,给予了新时代的人们积极向前的动力,它是一个新的昵称,代表着向上与希望,与新时代中国人的面貌相契合。也就是说,我们每个新时代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力争“天花板”的精神,我们的精神面貌会更加昂扬向上,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会更加进步。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天花板”,看似至高无上,令人望尘莫及。但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天花板”不可逾越,那便是在给自己设限,在固步自封中葬送了自己,唯有昂扬向上,发掘自己的无限可能,一次次是突破自我,才能问鼎成功之巅。当然,“天花板”也不是最高,我们需要突破“天花板”,不要受这个“瓶颈”的限制,以致于固步自封。看到这个材料,应该首先明确“天花板”指什么,然后要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成为“天花板”。如果可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不可以,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成议论文。这个材料是可以写成记叙文的,比如你可以写某一方面突出的同学,也可以写自己成为某方面突出人物的过程。但一定要记住,必须扣住“天花板”来写。也可以反向立意,不做“天花板”,追求一种诗意人生,也可以让人生有意义。这个是从反面立意,也就是说不要总是去追求“天花板”,可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立意:1.创造自己独有的“天花板”。2.没有不可超越的“天花板”。3.不做“天花板”也可以让人生有意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04:1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3.1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