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汉中市2023年普通高中联盟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0页。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3.做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B.《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C.《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D.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2.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B.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C.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D.《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A.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B.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C.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D.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答案】1.C2.D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过于绝对,原文为“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说的是多数的情况。且“放大分析”说法错误,原文为“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放大分析反而误入歧途,可见并不需要读者放大分析。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错,根据原文“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可知学界并未对此问题达成共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通过图画形式暗示巧姐为刘姥姥所救,在荒山之中靠纺织度日。B.通过灯谜暗示贾惜春后来出家为尼。C.通过诗词暗示贾探春将来远嫁海疆,和家人分别。D.借僧道二人之口直接点明《红楼梦》的结局。只有D项不是暗示性预叙,而是直接性预设。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暇、褒贬 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又何以迅速“突出重围”、收获广泛好评?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服中药饮方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饮方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群体的欢迎。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摘编自陈之珙《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材料二: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已”为例,这种防已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中”,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 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去日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日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中”,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药版酸梅汤的凭实力“出圈”,说明利用中医药饮方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成为一种可能。B.中药版酸梅汤的热卖,说明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相契合。C.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法案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漏洞。D.屠呦呦在阅读了两千多本中医古籍之后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折射出我国在发掘新药品的技术方面存在不足。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观点的一项是()A.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经建成中医馆达四万余家。B.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他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汉方药。C.“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超过50余万人。D.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体现。6.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屠呦呦的这段言论对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 宝库有何启示。【答案】4.C5.B6.①从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在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中寻求突破。②要对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进行验证研究,挖掘传统药物。③中医药研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具备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④发挥技术优势,勇于创新,积极保护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原创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强加关系。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主要反映出我国在中药药品药剂的开发上存在着技术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不能就此得出我国药品管理法案存在不小漏洞的结论。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该项内容支撑的是我国中医药复方成为国外一些企业的摇钱树,凸显出我国国内对中医药宝库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足,故不能支撑“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这一观点。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可知,从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在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中寻求突破。由原文“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可知,要对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进行验证研究,挖掘传统药物。由原文“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可知,中医药研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具备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由原文“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可知,发挥技术优势,勇于创新,积极保护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原创性。(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 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 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9.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C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①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B.“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D.“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根据“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根据“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可知,礼帽吸引着作者,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根据“竹棚上,在礼帽盒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用扁担为例教育过作者,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根据“‘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 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礼帽“阔绰而又帅气”“属于魁梧,属于伟岸”,戴礼帽的父亲的外在形象通过“礼帽”展现出来;“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亲形象,借助扁担这个事物刻画出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出“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原文“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结合原文“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结合原文“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安君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 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龀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闲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王若不察A臣B愚计C必欲快D心于赵E以致F臣罪G此亦H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指赵胜,他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战国四公子”。B.“必未可拔”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C.顿首,古代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文中指前者。D.“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览”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安君认为,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却没有趁着赵国震惊恐惧的时候一举灭掉它,已是失了时机,现在再出兵灭赵必定不会成功。B.武安君认为,如今赵国君主礼待大臣,大臣礼待士卒,臣民一心,上下协力,这种状况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励精图治一样。C.秦王不认同武安君的局势分析,他增派军队,让王龄代替王陵攻打赵国,却并未攻下邯郸,且被赵国轻装精锐的部队袭击了后方。D.面对秦王的逼迫,武安君认为既然自己出征或者不出征都会获罪,那么他宁愿遭受极刑而死,也不愿意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2)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答案】10.CEG11.B12.D13.(1)抚养年幼的孤儿来增加人口,整理修补兵器甲胄来增强战斗力,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来使城邑更加坚固。(2)应侯(范雎)惭愧地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如果不明察我的不高明的计策,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来致使我获罪,这也就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的做法。“大王若不察臣愚计”,“臣愚计”作“察”的宾语,其后停顿,即C处断开;“必欲快心于赵”,“于赵”作“快心”的后置状语,其后停顿,即E处断开;“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此……也”判断句,其前停顿,即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攻取;选拔。句意:一定不能攻取。/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留给陛下(使用)。C.正确。D.正确。采纳;观赏。句意:然而我只希望大王能采纳我的不高明的计策。/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武安君认为既然自己出征或者不出征都会获罪”错误,从原文“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可知,只要武安君出征,即使没有战功,也可免于获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动词,抚养;“益”,增加;“缮”,整理;“浚”,疏通;(2)“惭”,惭愧地;“以言于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之)于王言”; “微”,没有。参考译文:武安君(白起)说:“在伊阙之战中,韩国势力孤单考虑(求援)魏国,不想首先动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赖韩军精锐,想推韩军作为先锋部队。韩、魏两军争利,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才能设置迷惑敌人的部队,来对付韩国的军队,并集中精锐,组织劲旅,出其不意冲击魏军。魏国军队已经战败,韩国军队自然溃散,乘胜追剿败军,因为这些缘故我才能建立战功。如今秦军在长平击败赵军,不抓紧时机前进趁赵国震惊恐惧而灭掉它,(反而)有所疑虑而放弃灭赵,使(赵国)能够耕种庄稼来增加储备,抚养年幼的孤儿来增加人口,整理修补兵器甲胄来增强战斗力,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来使城邑更加坚固。国君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谦恭对待大臣,大臣推行礼制来谦恭对待效死的士兵。至于平原君(赵胜)这类人,都让自己的妻妾到军队中(为将士们)缝补衣服。臣民一心,上下共同努力,如同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的时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样。现在去联合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固守城邑;向赵军挑战,赵军一定不肯出城;包围赵国国都,一定不能攻下;攻打赵国其他的城邑,一定不能攻取;掠夺赵国的郊野,一定会一无所获。出兵不能获得战功,诸侯就会产生异心,赵国的救兵一定会来到。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攻打赵国的好处。我现在又有病,不能前往(出征)。”应侯(范雎)惭愧地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又增派军队,另派王龁代替王陵攻打赵国。(秦军)包围邯郸八九个月,死伤的人数很多,却没有攻下(邯郸)。赵王派出轻装精锐的部队来袭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多次出战不利。武安君说:“不接受我的计策,现在结果怎么样呢?”秦王听说武安君的话后大怒,于是去见武安君,强迫他起床,说:“您虽然生病,也要勉强自己卧着为我带兵。有了战功,这是我的愿望,将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我就会怨恨您。”武安君叩头说:“我知道出征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于获罪。不出征即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我只希望大王能采纳我的不高明的计策,放弃(攻打)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对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安抚担惊受怕的,攻打骄傲轻慢的,诛杀昏庸无道的,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的做法。大王如果不明察我的不高明的计策,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来致使我获罪,这也就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的做法。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怎么比得上战胜天下人的威严大呢?我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他的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他的名誉。已灭亡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已死去的人不可能重获生命。我宁愿遭受极刑而死,不愿意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明察这些情况。”秦王没有回答就离开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兰亭陆游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了兰亭的地理位置与地位,以及得以游览的原因。B.颔联写流觞曲水古迹还在,山上桂花芬芳,与首联“绝境”照应。C.“酒酣起舞”和月下归舟的场景,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D.诗人秋游兰亭陈迹,看曲水小山,怀想江左诸贤,表达了深沉感慨。15.本诗与《兰亭集序》“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相同原因:由良辰美景而兴尽悲来;由怀想古人产生感慨(世殊事异)。不同内容:王羲之感慨生死,关注当下;陆游则自嘲“身闲”,感慨不得重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错误,“酒酣”是酒喝得尽兴、畅快,此时舞起衣袖,兴尽乘月划船归来。这是诗人喝酒高兴的情状。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能力。相同内容。陆诗中“酒酣起舞”,月下归舟,本是良辰美景,欢乐至及,而后生悲;王羲之由良辰美景的“信可乐也”,而生“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兴尽悲来之情。二者都是由良辰美景而兴尽悲来。陆诗“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王羲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二人都是由怀想古人产生感慨。不同内容。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知,王羲之感慨生死,关注当下;由“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可知,陆游以江左诸贤自比,但却“身闲”至极,感慨不得重用,因此愁绪万千。(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歌中常通过脸色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变化,如《蜀道难》中人们听闻蜀道之难的反应“______”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叙身世时“______”。(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锦衣玉食,宋濂却能“______,______”,如同陋巷中不改其乐的颜回,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3)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它的荣枯容易引发人们的感慨,诗人往往借其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使人听此凋朱颜②.整顿衣裳起敛容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④.略无慕艳意⑤.惟草木之零落兮⑥.恐美人之迟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凋、颜、敛、缊、敝、慕、惟、衰、凝。三、语盲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停了,云缝中透出几缕光柱,阳光所照处,树的轮廓,花的颜色,全都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远处群山朦胧,由于云的飘动,光柱不断变化,群山不断被化整为零,变成了电影中的蒙太奇,一帧帧画面展示在大家面前,转眼间,这些画面又被精巧地拼接到了一起,组成的巨幅山水画。这画中有溪流,有鸟鸣,有幽香,真真实实,虚虚幻幻,将青山绿水的精气神演绎得如歌如诗。任何手段高明的画家,也一定会被这大自然的绝美景色所折服。这番美景,在祖先留下的这块富饶土地上,本应随处可见,这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福报,可现在却变得珍稀起来。正是由于这里的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精心呵护,才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人间仙境。想到此,我对脚下这块土地,对生长在这里的人民_____________。这个彝族村落,已经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在芙蓉村,所有的进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整片村落干净整洁,游客络绎不绝,烤洋芋、清蒸玉术团、山羊汤锅等传统美食摆上了餐桌,篝火晚会从不间断,还能欣赏到精彩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到处都是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17.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和文中画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B.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这真是“人间仙境”。C.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文明”的面具。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画中真实、虚幻的溪流、鸟鸣、幽香,将青山绿水的精气神演绎得如歌如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7.动人心魄肃然起敬欢声笑语18.C19.①原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调了山中的景致,而改句节奏感不强,原句相对改句更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②原句运用了叠词,语言整齐回环,具有音韵美,生动形象地凸显了山景如画,改句则较为直白。【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前文,群山化整为零,变成光影中的蒙太奇,视觉的冲击让眼前的自然风光便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魅力。故填“动人心魄”。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第二处,联系前后文语境,这番美景,变得稀有,可是生长在这里的村民精心呵护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守住了绿水青山,可知作者表达的是敬佩之情,故填“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第三处,联系前文,芙蓉村作为旅游重点村,游客到来,美食呈现,所以人们应该是一种和谐美好的景象,此处表达人们的欢乐幸福的气氛,故填“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欢笑的声音和话语,又说又笑,表示气氛欢快热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都是特定称谓。A.特殊含义。B.强调。C.特定称谓。D.反语讽刺。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语义表达效果主要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原句三个“有……”结构一致的句式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有气势,强调了山中的优美清幽的景象,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原句运用两大组叠词,“真真实实”和“虚虚幻幻”,写出了山中景象的虚幻缥缈的特点,具有音韵美,读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网上一直流传着“空调开到26摄氏度最省电”的说法,这个节电“偏方”,很多人都尝试过。不过,专家表示,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空调耗电量①。首先,耗电量和空调设定的温度有关。据测算,空调制冷温度如果由26摄氏度降至25摄氏度,耗电量会上升47.89%;如果空调设定的温度从27摄氏度降到25摄氏度,那么耗电量将暴增134.35%。也就是说,②,耗电量越大。其次,不同匹数和能效的空调,耗电量也有所不同。一级能效的空调比三级能效空调更省电;匹数越高的空调,制冷越快,但耗电量也越大。最后的一点是,空调耗电量大小还和室外温度有关。若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过大,也会使空调增加一定的耗电量。通常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在大约4摄氏度左右时,空调比较省电。③。把空调叶片调至向上吹风,由于冷空气重,会下沉,因此比直接往地面吹冷风,更容易将凉意扩散至房间内。此外,我们在开空调的同时,还可以搭配使用电扇,借助电扇将冷风扩散到房间各个角落。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快速将室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减少空调运转,从而节省电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②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③空调省电还有两个小窍门21.最后,耗电量还和室外温度有关。若室内外温差过大,也会增加一定的耗电量。通常室内外温差在4摄氏度左右时,空调比较省电。【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从后文“首先,耗电量和空调设定的温度有关”“其次,不同匹数和能效的空调,耗电量也有所不同”等内容可以推知,空调的耗电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可以填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②空,从前文“据测算,空调制冷温度如果由26摄氏度降至25摄氏度,耗电量会上升47.89%;如果空调设定的温度从27摄氏度降到25摄氏度,那么耗电量将暴增134.35%”可以推断出,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其耗电量越大。故可以填入“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第③空,从后文“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快速将室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减少空调运转,从而节省电量”可知,这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而又根据对这两种办法的具体介绍部分推断,前面需要一个总括性的句子来引出这两种省电办法,故可以填入“空调省电还有两个小窍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第一处,前文在分条陈述时运用了“首先”“其次”等简洁的连接词,此处“最后的一点是”可改为与之统一的“最后”。第二处,材料陈述的对象为“空调耗电量”,前文均简称“耗电量”,此处可以沿用,把“空调耗电量大小”改为“耗电量”。第三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表述啰嗦,改为“室内外温差”。第四处,“也会使空调增加一定的耗电量”,“使空调”啰嗦,删去,改为“也会增加一定的耗电量”。第五处,“通常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温差”表述啰嗦,改为“通常室内外温差”。第六处,“大约”“左右”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显眼包”,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同类中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又有点丢人现眼的人和事物。“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逐渐褒义化,“显眼包”的行为既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解压方式,也是人们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然而,这种状态往往是非常态的,它更多的是对当下个人处境与时代语境的反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结合你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为“显眼包”赋能言及“显眼包”,人们惯常性的思维会不自觉地与“丢人现眼”联系起来。不过,在多元文化快节奏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评判人、事、物的价值标准呈现多样化和包容性,“显眼包”也走出不受待见的受尽歧视的困境,日渐被赋予积极向上的意义。在开放与包容的时代,过滤掉“显眼包”消极颓废的成分,赋予它正能量,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助力社会的发展。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当一部分人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始终以它为标准身体力行时,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不知天高地厚的另类。之所以这样视他们为异类,源于他们的言行举止背离了传统的认知标准,有点离经叛道。其实,从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每一次时代的变革、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一些特立独行的不合时宜者的对传统的挑战与突破。从文明提升和时代进步的角度审视,如果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可能有旧貌换新颜的出现。按照世俗的眼光判定,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可能是“显眼包”,但是没有他们的勇毅前行,就很难有高速的发展与进步。试想,如果没有哥白尼的提出“日心说”,人们对宇宙天体的运动的认识也许还停留在“地心说”的高度。从社会制度的更迭和思想文明的解放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每一次变革少不了一批批不安于现状的“显眼包”们跳出狭隘小我而勇毅前行;人类文明的演进从农耕文明到工商业文明再到科技文明、生态文明,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一批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对传统的反叛,对进步矢志不渝的追求。诚然,反叛和对抗传统,不是无原则的无理取闹,也不是逢传统就抵制,而是“抗拒”糟粕的和严重制约与阻碍时代和文明发展的陈旧东西。就是说,做“不合时宜”的“显眼包”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弘扬时代的正气。如果为了一味地博人眼球而特立独行,就真的“丢人现眼”了。这样,轻者会被人鄙视,重者有可能会落得“千夫所指”的下场。为了缓解“内卷”带来的不适感和负重感,适度的“显眼”未尝不可,但切不可“恣意妄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它选择寻常生活中“显眼包”作为探讨的话题。首先从该词原有的意思和感情色彩角度分析,指出在传统思维和评价事物标准的框定下,该词不是传递正能量的;接着聚焦“内卷高压”时代,随着社会认知的多样化发展,该词不论是在语义方面,还是在情感色彩方面都被赋予新时代的特点。——解压和释放人生天性。当然,这种被赋予的新意义是带有即时性和特定的话语情境性,不能不加节制地表现。由此可见,对于“显眼包”,我们应该戒除其不好的、消极的一面,赋予它正能量,更好地为生活、为社会注入朝气与活力。基于此,由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涌现的“显眼包”;怎样给“显眼包”赋能以更积极地服务社会;这个时代需要不需要“显眼包”。 厘清了材料的语义关系,清楚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写作时按照要求,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核心观点——赋予“显眼包”以正能量,更好地为生活、为社会服务;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赋予正能量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从不同角度精选典型材料,摆事实,讲道理,阐述赋予“显眼包”以正能量的重要性;最后,对接当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理性有度地审视和处理“显眼包”现象。立意:1.理性对待“显眼包”,合理疏导以服务社会。2.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扬时代正气。3.新时代离不开新时代的“显眼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01:0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0.9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