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铁人中学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对于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摘编自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材料二:中国学者程相占阐述了他称之为“生态审美”的观点,认为生态学知识对于充分欣赏自然环境必不可少。他承认自己与深受康德影响的西方美学传统大有分歧,因康德坚称审美欣赏与认知无关。程的观点来自于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认为利奥波德借助生态学知识来提升“感知能力”。然而,程偏离了利奥波德把认知与感知联系起来的做法,实际只是追随卡尔森为了论证他的“审美认知主义”而提出的观点:正如我们需要艺术史的背景知识来欣赏艺术,自然知识对于欣赏自然也至关重要。这一类比乍一看可能很有道理,实际上是谬误的。艺术史知识的确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但它的作用不是帮助我们的知觉体验增加认知内容,而是帮助我们提高对知觉特征和细节的敏感度,而这些特征和细节在之前可能会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比如,懂得立体主义会帮助我们从视觉上理解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是在同一画面上呈现多个观察视角,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觉体验。这里所要说的是,关于绘画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觉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生态学或者进化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的知觉不受无关问题的干扰。利奥波德称之为“头脑的眼睛”,但不可忽视,他通过把这种知识与知觉的相连,保持了与审美体验的纽带,这一联系使得生态审美具有效力。可惜的是,克利考特不懂利奥波德把生态学知识与知觉连在一起的苦心,而程相占借助克利考特对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的诠释来寻求对他的生态认知主义的理论支撑,这实在令人遗憾。就像程所引述的那样,克利考特认为“一片沼泽或泥塘的体验之所以令人‘审美满足’,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感觉,而是因为‘我们对于它的生态的了解’”,这使得程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些虽然是生态系统评价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它们与知觉毫不相干。(摘编自[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李素杰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鲍姆嘉滕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科学”,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B.卡尔森将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这样才能欣赏到“自然自身”。C.人们对利奥波德“感知能力”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导致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的观点被怀疑,从而引发学术争议。D.伯林特认为,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而它们本身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无论是欣赏自然,还是欣赏艺术,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B.材料一的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然后从传统美学理论切入,通过探讨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C.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之所以在对泥塘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满足,是因为克利考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D.材料二的作者在批驳程相占的美学观点时,从其观点的来源入手,分析其与利奥波德做法的偏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必须借助知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向日葵追逐阳光、热情奔放。梵高画出的《向日葵》闪烁着熊熊火焰,有着原始的冲动和生命体的热情。B.竹子四季常青、笔直坚韧。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赞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C.蜜蜂整日飞来飞去,采花酿蜜。杨朔在他的散文《荔枝蜜》中高度赞美蜜蜂是“多可爱的小生灵啊”。D.飞蛾啃食植物的叶子,危害农作物。齐白石《红烛飞蛾图》将飞蛾的绒毛画得让人感觉一碰就掉落。4.通过对月球的探测,人们获取了月球表面层峦叠嶂、山脉纵横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打破了对月亮的传统的审美体验。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这些科学知识对我们重新认识月亮有什么作用?(4分)5.有人用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来反驳“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说出反驳的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医德杨西京一一匹白马扬蹄甩鬃,“咴咴咴”,一声长嘶,驻立于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少校下马进院。二三十位患者有序候诊于诊桌两侧,中间一行,四五空位。先生正襟端坐于诊桌前,正为一位患者把脉。少校左手拍拍胸左短剑,右手拍拍胸右短枪,声含命令似的说:“清云寨军需官军务在身,请先生方便。”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先生左手捋一下银须,冷冷道:“诏亭祖训: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一团居高临下的傲气,杀气,腾上少校额端,正欲发作,忽见两只喜鹊从院空掠过,冲着少校数声欢叫。“吾观贵人青春英俊,神满气厚,且面黄如蒸粟,暗含紫气,有将军之相,还望贵人亦有将军之量。"“抬手不打笑脸人。”少校傲杀之气,顿消一半。欲以退后,放不下枪剑架子。“贵人入院,即有喜鹊报喜。还望后坐,以览今日家书。”那年代,豫西一带不少“朝为匪,暮为兵”的杂牌武装。清云寨刘部本为占山为王的一股悍匪,刚被上峰收编,刘部借机火并几座山头,扩为一旅。豫陕边界数支武装见此眼红,久有吞刘旅之意。正因寨内战云密布,少校数次告假来此看病,直拖至今晨,旅座才批。今晨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送他一封家书,他告诉同乡,今天来清易镇看病,如有军情,但望速告。遂将家书塞进怀内。因见通信兵面色惶惶,直奔旅司令部,故一路心神不宁,早忘家书之事……少校心中一惊,先生望其气色,借喜鹊报喜之俗,便知自己怀有家书。心中对先生便有了一分敬畏。遂退出院内,拆开家书……二少校再次入院,先生已诊完。唯有一对白发夫妇,带三位青壮,正为先生恭送一块“岐黄再世"的谢恩匾。其中一位青壮指着白发夫妇,问:“先生,他家孙子患积滞,先后吃俺仨几十服药,历近年把,险些丢命。仅吃你三服药,三天即愈?俺仨找到“同仁协”药坊,看了您开的药方,和俺仨开的一样,方同药同,疗效差天差地,何也?” 少校一听,也觉诧异。先生抚抚银须,呵呵笑道:“为医讲究君臣佐使。敢问三位老弟,用啥药引子?”三位青壮想着自己用的“药引子”,怯不开口。一位反问:“先生用何药引子?”“百年灶心土。"常用药引子多为大中、生姜、甘草……哪有百年灶心土?三位青壮张大了嘴。先生笑问:“三位老弟可知此儿因何而积滞?”三人哑言。“此儿当在一岁左右,夜偎娘怀,子时,其母暴病骤亡,此儿仍在吃奶,此奶入肚,结成阴滞,致孩子下元沉没,五脏不润……”“就是,就是。俺孙子今已三岁,儿媳已死了快两年了。”白发夫妇泪答。“老弟,”先生看着三位青壮,娓娓而言:“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三位青壮频频点头。“咱百姓户家做饭的煤火灶膛,其灶心土,白天经煤柴烈焰爆烧,夜间封闭经温火炕烤,百岁日月,土含恒阳,以此恒阳克彼子夜阴滞,药引子引药力直插病灶,何滞不除?”三位青壮,击节叫好。少校心中,对先生又增三分敬畏。送走谢恩一行,先生边为少校品脉,边道:“贵人青春得志,手握重权,然随心纵欲,导致阴虚。虚火上攻,龈脓齿松;虚火下行,入厕有难言之隐……”少校拉住先生的手,连连点头。先生虽年过八旬,听力极神。忽然,西南方隐隐传来一阵枪鸣炮轰,先生抬首凝望,双眉紧皱。少校亦为之一震。瞬即,先生草成一笺,装入信封。递与少校,说:“你骑马到村口等我。我去药坊为你取药。此笺当遇到找你之人方拆。我半个时辰到,一为人送药,二为贵人贺喜!”少校再惊!心中对先生又多了三分敬畏。三先生提药赶到村口时,少校牵马立于清易镇村校门外一棵老槐树下。忽见一缕黄尘伴着一匹快马,看见立于树下的少校,通信兵越鞍而下马,三言两语,少校大惊失色。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一见先生,少校敬畏之心,再增三分。迎前一步,口气甚为谦和:“老人家,即知我今有此厄,何来贺喜?”先生先把药包递与少校。一退十步,说:“远处看,你人与马皆立于大树之下,此应《周易》第四十六卦‘升卦’之象。‘升卦’为地上生木,升德为吉。贵人天生半贵之相,且相由心生,德升相变,先天之相+后天升德之相=全贵之相。今日你正得升德机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少校三惊: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己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少校招呼通信兵上马。马上,怀着满满十分敬畏之情,对着战歌嘹亮的村校,对着先生,一个敬礼:“先生不愧医易一体的名医。以医,医我体肤之疾;以易,医我命势之疾。抗战胜利日,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两匹马荡开黄尘,向西南飞去……尾声日寇投降的当年冬天。拂晓,三匹快马龙卷风似的旋到先生墓前。“先生,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将军带两个卫兵下马,摆上供品,袅袅祭烟里,对着墓碑,深深三躬。“先生,如您在天之灵看到今日,还望显灵。”“喳喳喳,喳喳喳……”似乎还是当年那两只喜鹊,远远飞来,在先生坟墓上空,欢叫数声,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清云寨刘部的来历,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点出了少校的特殊身份。B.清易镇村校响起的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时代缩影。C.当年的少校在祭奠先生时已升为将军,所以他说“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D.文中五次写到少校对先生的敬畏,既写出了少校对先生态度的改变,也写出了少校的思想转变历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虽然没有矛盾冲突,但由于出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情节依然有波澜和起伏。B.少校“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这两个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少校傲慢、无礼的形象特点。C.少校早晨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这一情节,为后面通信兵在清云寨遭受“覆寨之厄”后前来报信埋下伏笔。D.小说结尾“那两只喜鹊,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既照应了前文,又暗示了中华民族赶走了侵略者,正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8.小说标题为“医德”。先生的医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主题为“小小说创作的‘以小见大’手法”。请就本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写一则发言提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一)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杅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二)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同。B.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C.受宫声数引,“引”即乐曲体裁之一,与《李凭箜篌引》中的的“引”意思相同。D.“宫、商、角、徵、羽、变宫、变羽”,是我国古代音调中七音的名称。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音乐相伴。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虚为实,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D.材料二中,欧阳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4分)(2)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4分)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黄庭坚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曾子指出,因为“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而“任重”是因为士把推行“仁”看作自己的责任,“道远”是因为士“死而后已”。(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__”的快意。(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梅岭的竹,既①、娇媚动人,又威武矫健、大气磅礴。登临狮子峰,便可见其雄奇。到达峰巅后,极目远眺,竹林铺就的层峦叠翠在云雾中②,奇崛险怪中,却不失一分灵动俊秀。而山间的神龙潭是用翠竹构筑出的人间最美梦境。薄薄的雾气,为这里的竹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竹影幽幽、泉水潺潺,空气中竹子的清香似酒若蜜,怎能让你逃掉一个醉字?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看到水流湍急、竹枝摇动、花香浓郁:水流急,穿石溅玉,清脆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心生悠然之意;();()。从古到今,多少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留题吟赋。你看,那镌刻在峭壁上的“洪崖”二字铁钩银画,字体是如此③,为游人平添了几分寻幽怀古的遐思。而在这竹林间流淌的溪水,则一路弹奏着灵动的音符,穿小桥、过水榭,给山城湾里送来别样的风情。梅岭是竹的家,孕育了竹海;竹是梅岭的魂,装点着梅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仿照文中画横线的示例语句,在括号中另写两个语句,并与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江南多梅雨。“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①,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②,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③,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霉”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B.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岂不冤枉!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名叫许凯的90后年轻人最近火了。他经常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视频里面,小伙子语言真诚,老人们笑容纯真。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流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仅仅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铁人中学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鲍姆嘉滕提出……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错误,“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是程相占的观点,“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是程相占对鲍姆嘉滕和康德两人观点的归纳。C.“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的观点”错误,“审美认知主义”是卡尔森的理论。D.“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错误,原文是“这些特征和细节在之前可能会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或然变必然。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克利考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错误,原文是“可惜的是,克利考特不懂利奥波德把生态学知识与知觉连在一起的苦心”,材料二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不懂知识与知觉的联系。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陈述的知识与审美的感受没有联系。故选D。4.①自然科学知识能重新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②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显示月亮的实际审美性质,使人们正确欣赏月亮的“自然自身”。(每点2分)【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可知,自然科学知识能重新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根据“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可知,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显示月亮的实际审美性质,使人们正确欣赏月亮的“自然自身”。5.①认知与感知紧密联系,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知觉敏感度,提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2分)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如果没有对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的掌握,就难以获得对莲高洁品格的审美体验;(3分)③所以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不正确。(1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借助生态学知识来提升‘感知能力’。然而,程偏离了利奥波德把认知与感知联系起来的做法”“关于绘画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觉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可知,认知与感知紧密联系,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知觉敏感度,提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周敦颐了解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所以才表达自己对莲花这一品格的喜爱之情,如果没有对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就难以获得对莲高洁品格的审美体验;所以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不正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将军说自己是“全贵之相”,是因为自己投身抗日,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有了先生所说的“后天升德之相”。故选C。7.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本文虽然没有矛盾冲突”错,本文有矛盾冲突,如开篇少校的倨傲与老人的不卑不亢之间的矛盾冲突。故选A。8.①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给危急老幼孕优先看病;②医术不保守,向同行无私分享自己独到的用药之道;③帮助青年成长,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走向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④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每点1分)【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可知,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给危急老幼孕优先看病;②结合“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可知,医术不保守,向同行无私分享自己独到的用药之道;③结合“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己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战胜利日,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可知,帮助青年成长,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走向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④结合“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可知,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 9.①人物形象方面,本文主要塑造了先生和少校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少,但先生和少校代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抗日力量,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②场景方面,故事围绕豫西清易镇庙坡这个小山村展开,场景集中,但这个小山村是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③情节方面,小说多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紧凑,但“留白”等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很有张力;④主题方面,“朝为匪,暮为兵”的青年少校在以先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感召之下,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侵略者并取得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也表现了“青春的价值”“青年成长”的青春主题。(每点2分,任意三点满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先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①人物形象方面,本文主要塑造了先生和少校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少,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先生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少校代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抗日力量,五次写到少校对先生的敬畏,既写出了少校对先生态度的改变,也写出了少校的思想转变历程。②场景方面,“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少校下马进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故事围绕豫西清易镇庙坡这个小山村展开,场景集中,清易镇村校响起的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时代缩影。③情节方面,小说写了少校看诊与先生的对话,三位青年送匾谢恩时与先生的对话,先生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时的对话,由于出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情节有波澜和起伏。但“留白”等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很有张力,如少校离开后如何抗战、先生去世等情节略过不写,直接呈现结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④主题方面,小说写一个少校的转变,“朝为匪,暮为兵”,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借助看诊完成,在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了我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侵略者并取得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也表现了“青春的价值”“青年成长”的青春主题。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D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噫”是感叹词,一般单独断开,A处断开;“然”字表转折,一般在其前断开,D处断开;“此”作“能”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故选ADF。11.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错误。“度”: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节制。/“度”:标准,限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可见,两处的“度”意思相同。C.“引”:乐曲体裁之一。句意: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引”:是古代乐府诗体裁的名称。可见,两处的“引”意思不同。D.古代音乐分为七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和变徵。故选A12.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错误。文中所指是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B.“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音乐相伴”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C.“作者化虚为实,着眼于义理之阐述”错误。由听琴而上升到义理,此为“化实为虚”。故选D。13.(1)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盖”,因为;“所以”,用来……;“化”,得到教化。(每点1分,句意1分)(2)“既而”,不久;“学琴于友人”,状语后置句,“于友人学琴”;“乐”,以……为乐。(每点1分,句意1分)14.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②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③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每点1分,也可酌情把握采分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可知,强调古代求学之人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提出“礼”的重要性;第二段也提到,求学之人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所以,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可见,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而欧阳修则讲到了听琴疗病,他认为“喜怒哀乐,动人必深”;文末提到的“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更是强调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感动人心的影响。因此,同样是谈论音乐对人的影响,欧阳修侧重从实际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参考译文:(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术能够精通弓箭(武功)之事,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御术能够胜任车马之事,还应当懂得驱驰(策马快跑)的分寸。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应该辨明字体并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数术并非仅仅是布列算筹罢了,还要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吉、凶、军、宾、嘉五种庄重礼仪的规定多至三千余种,六乐的礼节仪式真可说是微细繁多啊。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但在礼节中学习射箭御马之术,在乐曲中学习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长大后在朝廷参政时,对于各项军事技能本来就已修习好了。他们在家有私塾,在乡里有学校,在京都有国子学,学问上有老师的教导,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衣食住行上有节制,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文。乘车时有和谐的鸾铃之声,行走路时有悦耳的佩玉之声,闲居时则有《雅》《颂》之乐相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原因,琴瑟不会离开身边。他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他的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呀。孔子说:“人的修养,从《诗》中兴发情感,在《礼》中建立规范,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过去舜命夔主管音乐之事,以教育贵族子弟,说:“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周密),性情刚正而不残暴,态度随意而不傲慢。”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所以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可片刻离身,难道它们是虚设无用的吗?(二)我曾经得了过度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能医治好。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弹琴(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达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凄伤而急切;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而和谐。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而大风雨又在夜晚来到。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和睦地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的心弦。它能够用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奏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则感动人心,是极为深切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鉴赏能力。B.“诗人一边……一边……”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故选B。16.(1)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2)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每点2分)【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同时,“风月清”也有称赞友人之意。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同时,凤凰的意象中仍包涵对友人的称赞,与上联中的“风月清”共同表现出友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友人品格的高洁。(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1)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2)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符合题干信息的其他答案亦可)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18.①婀娜多姿;②若隐若现;③苍劲有力(遒劲有力、丰筋多力)(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9.示例:竹枝摇,婀娜多姿,曼妙的舞姿轻盈飘逸,让人滋生恬淡之情;花香浓,馥郁芬芳,馨香的味道连绵不绝,让人生发闲适之感。(或:竹枝摇,招岚拂雾,优雅的风姿频现于眼,教人顿感飘飘欲仙;花香浓,弥漫山林,醉人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陡觉心醉神迷。)(每句2分。对象明确、句式合理、表达流畅即可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①适逢梅子成熟②转眼下起雨来③“梅雨”也有可爱之处(每点2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处阐述“梅雨”得名的由来,结合“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分析可知,“梅雨”的得名与梅子的成熟相关,故可填写“适逢梅子成熟”之类的句子。第②空,结合“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可知,梅雨期间天气变化不定,故“片刻之前烈日当空”,片刻之后也可能雨水缠绵,故可填写“转眼下起雨来”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由句前的“但是”可知,此处与前文“令人心生抵触”构成转折,即梅雨也有令人喜爱之处,故可填写“‘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之类的句子。21.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例句中引号表示强调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引用。D.表示特定称谓。22.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1分)②后面四个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2分)③量词和数量词的灵活使用,使语言表达灵动,富有变化。(1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这三个句子没有使用数词,只用了量词“片”“座”“条”,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四个句子,数量词连用,使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且语气更加舒缓,符合江南温婉的意境。画波浪线的句子,量词与数量词在使用上比较灵活,避免了僵化固定的表达方式,语言灵动,富有变化。五、写作(60分)23.【审题指导】本题是一道材料+情景任务的作文题目。材料的关键词是“流量”。流量指在网络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或手机移动数据,此题所指一定是前者。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流量为王本身无可厚非,流量也只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但是在追逐流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流量背后的社会问题,警惕一味追名逐利影响下的社会风气导向。本材料中的90后年轻人许凯,让我们看到了流量最好的“打开方式”,这样的流量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参考立意】①让流量释放出正能量②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③流量向善,方能长流【参考文本】(资料提供,非范文)流量无情,人应有情浮华张扬的流量时代,许凯并没有被裹挟着挤进“流量至上”的洪流,他抱着坚持自我的态度,远离了那片尘嚣,把所有的热血和坚持都浇注进作品里,就像义无反顾地潜进一片蔚蓝深海,海面之下,万籁俱寂,唯见初心。抛去部分市井看客的肤浅庸俗,洗去某些拜金媒体的浮夸喧闹,在这场关于“流量”的世纪大战中,我更想秉持着自己“流量无情,人应有情”的坚定信念,去拨开云雾,看到“盲目狂欢”背后所剩不多的那一缕理性之光。同是在网络媒体上一夜走红,同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吸引了百万+的追捧关注,同是站在流量的顶峰有乘势而上之机。为何有人被官媒点名批评甚至有需承担法律责任之隐患,而有人却被贴上“正能量”的标签登上新闻联播?究其原因,也许正在于二者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前者审丑,后者审美。的确,人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马保国的那一句“年轻人不讲武德”,单独看来似乎并无大碍,全然可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无脑闲聊。但是,当他打着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旗号在全网胡作非为坑蒙拐骗时,他所践踏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人格尊严,更是传承千年的武术之魂。倘若,一个满嘴谎言的江湖骗子也能被尊奉到中国武术的神坛,那么所谓武德,所谓人德又怎能不落到荡然无存的境地呢?惨不忍睹的还有那为虎作伥的“审丑文化”,前有如野兽般疯狂进食的网红吃播点燃全网,后有马保国这类人愚蠢低俗的无脑视频一夜爆红,在这“流量为王”的时代,“审丑文化”正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互联网中的“法外之地”肆意驰骋。与其说,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好奇心在作祟,我更愿意相信是背后滚滚而来的金钱流在不遗余力地兴风作浪。反观丁真,这个康巴汉子的清澈眼眸里映出的除了雪山草原的纯净无暇,也倒映着物欲世界中的丑陋嘴脸。暂且不说那些高呼着“颜值即正义”的“女友粉”们是否足够理智,单是各地文旅局对丁真的激烈争抢,便已足够展现出人们对这份纯真美的向往与热爱。正如海霞所言,澄澈的丁真配得上“顶流”的宝座,绝美的自然风光也配得上“顶流”的称号,健康的审美文化更配得上“顶流”的宣扬,因为这背后是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尽管流量仍是冷冰冰的数字,但这一次更多人选择用温情去呵护与欣赏。也许,在B站里为马保国“三连”站队的网友们,和在抖音上疯狂转发丁真特写的网友们,会是同样的一群人,一群在流量之海中被滔天巨浪卷起又扔下的无脑粉丝;也许,互联网真的没有记忆也不会刻意为谁存档,上网冲浪就难免流于随大流的“无厘头”狂欢。但是,在短暂的喧嚷过后,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分析,不是不可以寻求热闹,而是要学会及时刹车。流量固然无情,其背后的利益也的确诱人,但这些泡沫总有一天会被毫不留情地戳破,直至消亡。唯一永恒的只有人世间那真实可感的纯粹与真诚,只有那份对真善美的不变追求。要流量,更要学会通过脚踏实地地奋斗去创造流量、留住流量,这是马保国的失败给我们的警示,也是许凯、丁真的成功教给我们的经验。毕竟,流量无情,人应有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22:00:02 页数:9
价格:¥3 大小:48.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