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学情调研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8页;答题卷1至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审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 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材料三: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 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主要原因是《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与他的政治文化主张有密切关系并且是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底本但在术语上对日本现有译法有选择性地修改。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属于注释性解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C.材料二的主旨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产党宣言》先有日本版,侧面说明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的时间要早于中国。B.《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C.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答案】1.B2.C3.C4.材料二:说明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在中译本措辞上有“尖锐化”倾向。材料三:说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存在译词的随机性特点。5.①陈望道的生平思想;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③陈望道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故事;④译文语言风格特点;⑤首次出版发行的时间;⑥出版后的影响。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主要原因是《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错,“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可见,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C.“以日译本为底本”错,“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有所变化。D.“注释性解读”错。从材料二“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可知,陈望道的翻译属于翻译性解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C.“材料二的主旨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错误,材料二的主旨实际上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不能自创新术语”错误,原文有“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这说明可以自创新术语。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二中有“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在这段文字中,观点就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由此可知,材料二划线句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一观点。材料三中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 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句话是观点,后面是举例证明观点的,因此材料三划线句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需要对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进行介绍,列出解说词的提纲。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翻译者是谁,简要介绍陈望道生平思想等。材料一第二段有:“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二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接受邀请,也就是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材料一第四段有:“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三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他不把条件苦放在心上,并且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当中,母亲给他包了粽子,他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由此可知他是多么投入得投入到工作当中。四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的倾向等。材料二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译文偏向口语”“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五是首次发行的时间及当时公开发行的情况。材料一最后一段:“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六是出版后的影响。材料一最后一段:“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洞内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的物质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本文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一个“地洞”,一个“桃源”,但两部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都有着惊人的相似。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我”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我”的不幸虽与自身性格相关,但主要还是由于外界多重实在的威胁。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答案】6.A7.D8.①对已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9.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异化”的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错误。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主要还是由于外界多重实在的威胁”错误。根据文本,我的恐惧不安大多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如“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从“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可知,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藓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我”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从“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 下也有这样的敌人……”等处可知,“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可见,“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小说写作特点能力。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看,文本一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可见,“我”是这个物质空间的主宰。从心理空间的角度看,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护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我”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从社会空间的角度看,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交往;“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些体现了“敌对”的“异化”社会空间,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节选自《<论语>十二章》)材料二: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山。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错,同“措”。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氏A亦僭于公室B陪臣C执国政D是以E鲁自大夫以下F皆僭离于G正道H故孔子不仕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B.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C.“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B.孔子受弟子尊重。孔子死后,很多弟子都为孔子守丧三年,并且有些弟子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13.翻译划线句子。(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BDH11.C12.C13.(1)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14.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②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 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季氏亦僭于公室”,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要断开。“陪臣执国政”,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要断开。“是以”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要放在下一句的句首,与前文断开;“鲁自大夫以下”是主语,“皆僭离于正道”是谓语部分。“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要放在下一句的句首,与前文断开;“孔子不仕”,是主谓句,结构完整。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复”:恢复。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按照礼要求去做,就是仁。/“复”:补救。句意: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可见,两句中的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B.正确。C.“意思相同”错误。“事”:遵从。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事”:侍奉,赡养。句意: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赡养父母。可见,两句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力排众议”错误。原文是说“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力排众议”无中生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篑”,盛土的竹筐;“进,吾往也”,判断句。(2)“笔”,书写,记载;“削”,删除;“赞”,增删,改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政在选臣”,意为: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可见,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句意: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可见,要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句意: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见,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我也是在前进。”(《子罕》)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节选自《<论语>十二章》)材料二: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薛逢①笙歌惨惨咽离筵,槐柳阴阴五月天。未学苏秦荣佩印,却思平子②赋归田。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自笑无成今老大,送君垂泪郭门前。【注】①薛逢:唐朝诗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②平子: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顺,曾写下《归田赋》表达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咽”状音乐与歌声低哑,侧面写出了离别之时与会者心情的伤感、低沉。B.次句指出分别时间,诗人在槐树柳树幽暗深邃、生长茂盛的季节送别友人。C.芙蓉正要开放,杨柳渡口烟雾迷茫,这眼前景色交代了送友上船时的环境。D.末尾二句通过描写人的动作神情抒发情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有自伤之情。16.诗的颔联提到了战国时苏秦因合纵成功而佩带六国相印以及张衡创作《归田赋》两件事。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作者的意图。【答案】15.C16.①颔联运用了关于苏秦和张衡的两个典故,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只能学张衡归隐田园了。②作者意在以苏秦和张衡自比,高度肯定自己的才能,同时以“未学”“却思”表达仕途不顺、未能腾达的伤感。③作者向萧使君倾诉自己的遭遇,暗含请对方予以提携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眼前景色”错误,“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送别友人时的情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运用了关于苏秦和张衡的两个典故。“未学苏秦荣佩印”可知运用了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作者表达的意思是没有能够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从“却思平子赋归田”可知运用了张衡归隐田园的典故,作者表达的是想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即像张衡那样表达国隐之思。由注释①“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可知,作者抱负远大,却有这样的表达,显然是在发牢骚,表达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同时,作者向萧使君说这样的话,也含有请对方对其予以帮助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答案】①.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古来圣贤皆寂寞④.惟有饮者留其名⑤.致知在格物⑥.物格而后知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宛、甸、霰、寞、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0.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8.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19.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20.①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②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 代气息,也使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成分残缺,“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其后添加“立世准则”。修改后的句子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下文说“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分析,“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②“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也都是现代化的口语,作者用此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 乐观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午轮到汪老讲课。他抽着烟,很随意地走上讲台,然后又很随意地从裤兜里摸出一本杂志,摊开来,翻到他的文章,站在那边,很随意地讲,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多年的风雨冲淡了记忆,但他所讲的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潆洄:小说写的是回忆。他的讲课很像他的散文随笔,向听众展现一个精神的花园,静而悠,悠而闲,让人流连忘返,来一回“文化的休息”。汪老很怀旧,有两个明显的兴趣点,即各地的风味吃食和风俗民情,这些都有醇厚的文化味,他总在其中寄寓人事的兴衰慨叹和对淳朴人性的执着追求。这犹如平静的水面,总深藏惊涛骇浪。讲课时他还有一处“神来之笔”。大概当时他患有轻微的感冒,鼻孔下汪着两点晶亮的涕水,他抬起身,很随意地用袖管一蹭,然后继续侃侃而谈。一切都显得那样了无痕迹,浑然天成,仿佛窗外初夏的风,草地上的阳光。以后我又读了他的许多文章,印象最深的有《牙疼》。文章写到他牙痛时,虽疼起来要人命似的,但他都会“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我把这段文字看作他所有文章的“旁白”。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旁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拿来主义》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C.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D.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大战中的插曲》22.请根据文中的内容,用三个偏正短语概括汪曾祺先生上课的特点。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答案】21.D22.示例:①洒脱随性的风格②醇厚自然的追求③泰然通达的境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旁白”有特殊含义,旁白特指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的人生态度。A.反语,表讽刺。B.表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特殊含义。故选D。【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注意用偏正短语的形式概括表述。①根据“他抽着烟,很随意地走上讲台,然后又很随意地从裤兜里摸出一本杂志,摊开来,翻到他的文章,站在那边,很随意地讲,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概括出:洒脱随性的风格。②根据“这些都有醇厚的文化味,他总在其中寄寓人事的兴衰慨叹和对淳朴人性的执着追求”概括出:醇厚自然的追求。③根据“他牙痛时,虽疼起来要人命似的,但他都会‘泰然置之……’”“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概括出:泰然通达的境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罗振宇说:“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旧唐书·元行冲传》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安妮宝贝说:“若能置身事外,才不会画地为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内外相谐显“真容”身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需要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千头万绪的关系,有的是面对面的直接对话,有的是站在较远距离,间接地勾连。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要很好的处理好各种关系、较为全面真实地认识和了解事物,我们既要“入乎其中”,也要“出乎其外”,只有进得去,出得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语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要有效高效地认识和了解事物,必须与事物进行面对面地接触。只有听到彼此的“呼吸”,才能获得真实的感知。如果只凭借外在的条件,很难顺利达成所愿。唯有“躬行”,才能避开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过,强调置身其中,我们不能只在其中打转,也要适当地从里面抽身,站在外面思考和分析。“井底之蛙”如果不跳出井外,不可能知道外面世界的广阔。只有跳出“枯井”,才能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一千种具体的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要真切感受一朵花的娇艳美丽,如果单从文字或他人的描绘中去了解,是很难得其相中、识得真味的。只有置身花海,氤氲花香,才能切身体验到花的神韵。但是,对花的全貌的感知,如果只盯住花的本身,忽视其他外在因素的作用,获得的体验也会出现片面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不论是欣赏鲜花,还是识得“ 庐山真面目”,只有既要入得“花”中、“山”里,也要出得“花”外、“山”外,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认识一个事物,解决一个问题,除了关注事物与问题的本身,即内在因素,还要适当地参考与事物和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即外在因素。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影响和决定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如果只专注内因——置身局内,忽视了外因——站在“局外”,亦或是只在意“外因”,而不重视“内因”,极容易出现因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不全面而造成麻烦,影响对事情和问题的判断。只有内外相谐,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引述了四句名言。其中,前两句分别引用曾国藩和罗振宇的话,它们都强调躬身入局的重要性,前者强调“躬身入局”的重要意义之一是有成事的希望,后者强调“躬身入局”的人才是做事的人;后两句则引用《旧唐书》和安妮宝贝的语言。它们都强调置身事外的重要性。《旧唐书》说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这是指看问题的方法。安妮宝贝的观点是置身事外,不去纠缠,才能让自己不被拘束,侧重于指处事的方式。从语义关系上看,它们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它们都聚焦怎么样有效高效地解决问题,能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事物,只是侧重点不同。这样在构思写作时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而应该以辩证性的思维进行分析。基于此,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怎样处理“局内”与“局外”的关系;置身事外有什么样的价值;“躬身入局”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理性对待“局外”与“局内”。由材料提出的任务指令有两条:写一篇议论文,规定了文体,写作时要文体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采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你的看法,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谈谈看法。写作时可以分开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最好是将两者辩证视之,“躬身入局”与“置身事外”的关系,需辩证看待,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该入局时入局,该置身事外时置身事外”,主体主要体现自己的辩证思考。这样,文章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可拨云见月;继之,结合材料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入局”和“出局”和谐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从不同的角度精选材料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和谐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最后,观照当下,现实生活中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进得去,出得来的价值。立意:1.躬身入局,担当作为。2.置身事外,岂非逍遥。3.入外之间,因事而异。 4.躬身入局是态度,置身事外是方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暑期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8:00:03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