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1
2
/11
剩余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河北省高一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和中华文明同时。学术界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青藏高原的青作农业和长江中下游的稻作农业、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被看作是古代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三大模式。在中国的地形图上,青藏高原属于第一阶梯,黄土高原属于第二阶梯,这两个阶梯之间平均海拔落差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稞是名副其实的高寒作物。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宜农地区只占0.9%左右,其余的地方是草原、森林、山峰、戈壁和沙漠,青稞很少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比较普遍出现在3000~4000米海拔区域内。青稞的寿命比较短,生长期在5~8月份。青稞的生长条件可谓十分苦寒,生长空间也十分有限,往往是青稞在地里生长,不远处的山上白雪覆盖,雪峰、草甸、森林、青稞地相互交织,是青稞生长时期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殊景观。或许是气候或地域的缘故,高粱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红的,所以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里有“高粱熟了红满天”的歌词;成熟的青稞则是黄颜色的,所以青稞成熟的时候,农民们有一句很质朴的表达一庄稼黄了。与头颅高昂的高粱、小麦不同,成熟的青稞总是低着头,沉甸甸的穗头拖着修长的麦芒,有点害羞的样子,在氧气稀薄、气候寒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长,即使风吹雨打,雪压霜杀也无所畏惧。青稞为荒凉贫瘠的青藏高原增添了几分生机,是青藏高原的一抹温暖的底色。青稞种植在青藏高原具有原生文化的意义,其不可替代性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过去是高原人民居家过日子的重要支撑,藏族人民将青稞做成糌粑,其他各族人民则做成各种面食。现在,一提起青稞,人们就想起荨麻口袋、搅团、甜醅等以青稞为原料的风味美食,其实,把青稞看作是餐桌上的点缀和稀罕物,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青稞一直是高原人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是吃青稞面长大的,青海“花儿”里唱的“哭下的眼泪(俩)和成的面,给阿哥烙下些盘缠”,这个“盘缠”就是青稞面干粮,它是高原人外出谋生的必要维系。根据检测,青稞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青稞养育了高原人民健康而又有点粗犷的体格。 青稞不仅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支撑,也是他们的精神酵母。青藏高原自古就有酿酒的历史,河湟地区的青稞酒更是驰名中外。据《青海通史》一书介绍,“著名的互助青稞酒酿造业起步于明代中后期,据口碑资料,约明末清初,在青海经商的山西商人延聘了家乡工匠,引进杏花村酿造工艺和配方,酿造出清澈透明、香气扑鼻的‘威远烧酒’。该地酿酒业至今盛而不衰”。除此之外,在青藏高原广大农牧区,普遍酿造酩馏酒,酩馏酒也以青稞为原料,这种土法酿造的青稞酒度数较低,适宜人群更多,比威远烧酒的历史更久,地域范围更广大。酩馏酒的酿造方法和《红高粱》里酒坊酿酒的方法颇为相似,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慕家村每年二月二举办酩馏酒文化系列活动,其场面和《红高梁》里酒坊的开坛仪式也很相似,这说明青藏高原也有根植于民间的对于酒文化的宗教式的崇拜。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普遍喜爱喝酒,他们不仅喝酒御寒,也以喝酒为乐,甚至将喝酒作为消解人生愁苦的一种方式。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上那些五人一组踏歌而舞的图案,莫不就是先民们喝了酩馏酒之后快乐心情的生动表达?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秉承了这种浪漫气质,在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节庆、祭祀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喝酒也很常见,他们遵守自己的喝酒礼仪,有敬酒曲,有特殊的喝酒方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在饮酒状态下,他们一改平日的沉默,精神高昂起来,唱“花儿”,唱曲子,吼秦腔,甚至大哭一场,暂时卸下负担,心胸敞亮了,胆气开阔了,把苦涩的岁月化解在氤氲的酒香里。青稞养育了高原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使高原人民除了内敛隐忍,仍有乐观奔放的一面。(摘编自赵元奎《青稞岁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稞这种作物原产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种植青稞的历史颇为悠久。B.成熟的青稞与成熟的高粱颜色不同,原因在于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不同。C.社会在发展,青稞的主食地位和人们对青稞的认知已有了明显的变化。D.“这种浪漫气质”中的“浪漫气质”指以喝酒为乐等生活方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熟的青稞总是低着头顽强生长,无所畏惧,为青藏高原增添了生机,成为其温暖的底色。B.青海“花儿”里唱到的青稞,曾经是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的主食,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元素。C.《青海通史》记载了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自古就有各种人员和技术交流的权威史实。D.“青稞酒文化”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化,它内涵丰富,气质独特,是当地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研究显示,现今青藏高原种植的青稞为原生本地植物,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南部地区。B.“望果节”藏语的意思是“围绕青稞田地的舞蹈”,节日里,人们赞美神灵,祈求丰收。C.西藏嘉绒藏族举行祭山活动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青稞面团、小柏枝、糖果等放到火种里焚化。D.每逢藏历新年,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在佛龛前供上一盆绿色的青稞苗,希望生活幸福、美满吉祥。4.文章第二段中说“青稞是名副其实的高寒作物”,句中的“高寒”是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归纳。(4分)5.本文阐释观点时,都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结合文本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的墓穴(节选)石钟山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 通透深邃。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敌人。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他爬着把四个战友都找到了,前两天阻击战牺牲的士兵,最后都由他们活着的战友掩埋了,他现在是唯一活着的人,掩埋战友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卸下了张福来枪上的刺刀,借着一个炸弹坑,用刺刀挖土,太阳升起丈八高的时候,坑已经挖好了,他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旷野里只能听见他自己大口的气喘声。他伏在地上歇了一会儿,然后依次爬到战友的遗体旁,拖拽着把战友放到坑里。拖大个子张福来时,他费了好大劲儿,一截短短的路,他歇了几次,终于把张福来拖到挖好的坑里。他又转身从坑里爬上来,在高处看曾经熟悉的战友,他们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眼前,昨天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自己的眼前活蹦乱跳,和他一起阻击敌人,眼下他们只能躺在这里了。张福来半睁着眼睛,心有不甘的样子。他怔了一会儿,又待了片刻,开始为他们掩土,渐渐地,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一个排的人,加上他共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想找棵树给这四个战友留下个记号,可周围并没有树,原来的那几棵树早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只剩下树桩。最后他找到离战友最近的一块石头,用刺刀在上面划出一个“4”字。做完这一切,他有些迷瞪,竟不知自己在哪,仰面望着天空,太阳已升到了他的面前,火辣地烤在他的身上。他浑身无力,真想睡一会儿,他闭上了眼睛,时光似乎又回到了三天前,赵连长立在他们面前道:“你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撤出阵地去追赶大部队……”赵连长的命令犹在耳边,他一激灵清醒过来,茫然四顾,还是那个山头,身旁就是他刚掩埋的四个战友。他还有任务,就是追赶大部队,可大部队又在何处,他向山背面爬去,他知道,只要向前爬,总有一天,就会追赶上大部队,回到队伍里,重新见到赵连长和那些熟悉的战友们。他的军衣湿了一次又一次,不知是血水还是汗水。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一歪头,在半山坡一棵树下昏了过去。他再次醒来时,觉得是伏在一个人的背上,那人气喘着,摇晃着。他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山已经不见了,他不知自己在哪,他呻唤一声,便听见那气喘声止住了,叫了一声:“你醒了。”他发现是个女人的声音,他一惊,几乎从她背上跌下来,女子呵斥道:“别动。”然后又大喘着向前走去。他想挣扎着下来,可一转头,他又失去了知觉。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头上是屋顶,然后又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冲外面喊了一声:“娘,他醒了。”他循声望去,便看见了她,眼前立着的是个纤瘦的女子,年纪不大,穿着碎花对襟衣服。随声进来一个中年女人,手里端了一碗粥,走进来,见他睁开了眼睛,说了句:“老天爷保佑,你终于醒了。”后来他知道,这家人姓许,两年前,这家男人随过路的部队参了军,便再也没有回来。女孩叫盼儿,那天她去山上放家里仅有的两只羊,发现了他,后来她说,自己的父亲就是随着和他穿着一样服装的队伍走了。盼儿和她母亲,因为认定了他身上的这身军装,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照料,盼儿只要放羊回来,总是到他床前看一看,问一声好。有时她还会在山上采些野花放在他的床头,于是幽香便弥漫在他的屋内。有时,她怕他寂寞还给他唱歌,是当地的民歌,曲调干净明快,在他眼里盼儿就像她唱的一首首歌,淳朴,明媚。 当盼儿把几朵菊花放到他床前时,他知道秋天来了,那会儿他已经能起床了,那条被炸断的腿,似乎长在身体上了,但已经变了形,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再后来,他已经能拄着一根棍子到院里站一站了。后来某一天,他拄着棍子走出小院,虽然脚步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力铿锵,但还是能走了。终于有一天,他向盼儿和盼儿的母亲告别了,他要归队了。他要走的那一天,娘儿俩来到门前为他送行,他走了几步,突然听到盼儿又唱起了歌,那是一首当地送行的歌,他回过头,见娘儿俩立在他早已熟悉的家门前,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战友牺牲后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表现出他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B.“他”从高处看着已经牺牲的战友“怔了一会儿”,反映出“他”此时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战争的反思。C.在此次战斗中,战士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再去追上大部队。幸存的战士还会负责掩埋牺牲的战友。D.盼儿悉心照料“他”,给“他”采摘野花,唱歌解闷,把“他”当做亲人,和她父亲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又以插叙手法交代了此次战斗的前因和女孩父亲的参军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合理。B.文章开头以内视角进行叙述,交代了“他”在受伤昏迷苏醒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冷静地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C.文章中的盼儿被塑造为一个年纪不大的纤瘦女子,突出了她在救助战士时的困难,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沉重。D.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他”掩埋牺牲的战友和追赶大部队而被盼儿救助的故事,情节感人。8.文章中两次写到“太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9.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相比,除了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两者之间还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有删改)材料二: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 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选自刘伯温《百战奇略·斥战》,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用战也A胜B久C则钝兵D挫锐E攻城F则力屈G久暴师H则国用不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出发,与“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的“举”意思不同。B.虞,欺骗,与成语“尔虞我诈”的“虞”意思相同。C.度,估计,与“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并序》)中的“度”意思不同。D.衔枚,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枚(像筷子的东西)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子认为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B.材料二中刘伯温认为平坦开阔的地方要使用骑兵侦察,而险要狭隘的地方则使用步兵侦察。C.侦察兵如果发现了敌情,就由近及远地传递消息,将情况报告给主将,再下令部队做好准备。D.后将军赵充国用兵谨慎持重,关心爱护士兵,每次都是事先制订好作战计划,再投入战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4分)(2)会明,遂以次尽渡。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4分)14.这两则材料关于兴兵作战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夏夜露坐(其二)杨万里山翠都成黑,天黄忽复青。月肥过半璧,云瘦不遮星。瓦鼓三四只,村酤一两瓶。人皆笑我醉,我独笑渠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细节描写,着眼于“夏夜”之景,从人的视觉感官写出了山与天空的色彩。B.颈联写诗人和几个朋友在夏夜露坐,饮酒消夏,一起喝酒谈笑,且喝的酒也非常简陋。C.尾联紧承其上,写朋友讥笑诗人喝醉了,但诗人不承认,于是反唇相讥朋友清醒。 D.本诗绘景真切,叙事简洁,其语言具有浅近明白、清新自然、饶有情趣的风格特点。16.颔联哪几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有许多大陆朋友,结缘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台湾有一定的熟悉度,尤其对台湾的文化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大陆年轻人对侯孝贤、杨德昌等电影人,对白先勇、朱家三姐妹、张大春等台湾作家,对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等演唱者,简直是①。然而,这几年到大陆,我发觉谈他们的人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当然是因为大陆自己的文化“站”了起来,例如这几年大陆极力提倡实现文化全面复兴,让两岸在这方面的差距缩小,有些领域已然超越了台湾。如今,由于大陆底盘大,领域拔高的可能性强,即便台湾原先占据优势者,情势也今非昔比。大陆之大本就让人②,但台湾许多人在比较两岸时,常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这在有识者眼里,虽不能说是井蛙窥天,但一定的自闭性的确存在。文化是可以超越概念及意识形态,并对生命产生本质影响的;而这也是两岸民间社会最好的润滑剂。台湾发展出来的一些文化特质,在两岸人文间具有它的标杆意义,原本既可发挥影响,又不费资源之事,可惜台湾过去③,没有善用这些资源,现在又以两岸隔绝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那台湾文化影响力的全然消失,也就为期不远了。怎能不令人慨叹!18.在标小序号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成语。(3分)19.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做出修改,写出表意正确的句子。(4分)20.下列概括最适合做此语段标题的一项是(3分)()A.台湾文化影响力在大陆正逐渐消失B.闭关自守不可取,台湾文化影响力堪忧C.文化可以超越概念及意识形态D.文化一家亲,台湾大陆本一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行走异常、肢体不协调、精神迟钝并且时而癫痫发作,一个城镇中大街小巷都游荡着这样的人群。①,而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水俣镇的真实景象。这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其罪魁祸首就是甲基汞。汞(水银)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它们在海底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的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人们长期食用海域中含汞的海产品,②,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造成脑损伤,进而威胁生命。据统计,有数十万人成了水俣湾中甲基汞的受害者。日本的工业发展③ ,但难以挽回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也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除了水银带来的“水俣病”,其他公害也时有发生。你认为造成这些灾难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并请拟写一条标语,表达你对此类公害事件的态度。(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间不乏好东西:美丽的物什,美好的情感;至善的道,最真的理……东野圭吾在《新参者》中说:“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但也有人说:“好东西是经不起糟蹋的。”你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见解。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高一选科调考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原因在于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不同”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或许是气候或地域的缘故,高粱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红的……成熟的青稞则是黄颜色的”可知。2.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C项,“就有各种人员和技术交流的权威史实”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据《青海通史》一书介绍,著名的互助青稞酒酿造业起步于明代中后期,据口碑资料,约明末清初,在青海经商的山西商人延聘了家乡工匠,引进杏花村酿造工艺和配方……该地酿酒业至今盛而不衰’”可知,“口碑资料”指的是群众中口头流传的资料,不具备“权威性”;另外材料中《青海通史》的记载也只展现了酿酒技术的人员交流,“自古就有各种人员和技术交流”以偏概全。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其强调的是“原生文化”和“不可替代性”,答题时应理解为青稞种植在青藏高原文化中的表现,A项强调“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原生本地植物”,没有强调文化。4.①青稞生长地海拔高且空间有限。②青稞生长地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青稞生长期短。(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青稞很少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比较普遍出现在3000~4000米海拔区域内”可知,普遍种植在3000米以上,说明青稞生长地的海拔高,3000~4000米,说明其生长空间有限。根据原文“在氧气稀薄、气候寒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长”可知,青稞的生长地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根据原文“青稞的寿命比较短,生长期在5~8月份”可知,青稞的生长期非常短。5.①列数字,如“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500~4000年”,强调了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悠久。②作比较,如将青稞成熟的姿态与高粱、小麦比较,强调青稞的姿态是适应环境的结果。③举例子,如“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的例子,说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以喝酒为乐,其酒文化源远流长。④引用,如引用《青海通史》中的内容,介绍说明青稞酒的酿酒历史之长。(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阐释观点方法的能力。文本为了阐释观点,运用的方法较多,首先是数字的运用,如“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500~4000年”“比较普遍出现在3000~4000米海拔区域内”等数字的运用是为了证明青稞种植历史悠久、生长地域海拔高等。其次是作比较,如“高粱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红的,所以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里有‘高粱熟了红满天’的歌词;成熟的青稞则是黄颜色的,所以青稞成熟的时候,农民们有一句很质朴的表达——庄稼黄了”和“与头颅高昂的高粱、小麦不同成熟的青稞总是低着头,沉甸甸的穗头拖着修长的麦芒,有点害羞的样子,在氧气稀薄、气候寒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长,即使风吹雨打,雪压霜杀也无所畏惧”,都是通过比较证明青稞成熟时的颜色特点、成熟时的姿态特点等。然后是举例子,如举“青海‘花儿’”中歌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青稞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举“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慕家村每年二月二举办酩馏酒文化系列活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青藏高原地区青稞酒文化的丰富多彩。最后是引用,如文中第一段“据资料介绍……”等。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对战争的反思”无中生有。 7.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沉重”错误,没有这方面的效果。8.①两处写到太阳,与文章中其他有关天色的描写形成时间上的延续,增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第一处指出太阳升起丈八高,照应前文“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同时反映出“他”用刺刀挖土的困难以及用时之长。③第二处是强调太阳的火辣,突出“他”在受伤后掩埋战友的异常辛苦,以致“闭上了眼睛”“昏了过去”,最后被盼儿救回家。(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特定意象的能力。可从情节、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要分点答题。9.人物形象基本相同。①都塑造了柔美而坚韧的农村女性形象:《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羞怯而美丽,在最后处理被子时体现出她的坚持和倔强;本文中的盼儿纤瘦,淳朴,在救助战士时却坚韧十足。(2分)②都塑造了战士的英勇无畏:《百合花》中牺牲的小战士、本文中牺牲的30个战士以及唯一的幸存者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2分)主题基本相同。都从侧面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战友情、军民相拥的鱼水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人情之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和课本所学同题材小说进行对比阅读,只要紧扣两篇小说内容,找出人物形象和主题两方面的相同点并进行阐述即可。10.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1.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虞”解释为准备,“尔虞我诈”的“虞”为欺骗,意思不同。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项分析有误,相对应的语段为“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应是“由远及近地传递消息”。13.(1)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大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关键点“老”“使”“将”每点1分,大意1分)(2)正巧天色已明,于是汉军按顺序全部渡过了黄河。几百名羌族骑兵出现在汉军附近。(关键点“会”“次”“傍”每点1分,大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落实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4.①材料一认为兴兵作战需要有充分的物资准备,所以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②材料二认为兴兵作战前要侦察敌情,了解清楚敌方情况。(每点1分,两点都对即可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参考译文】材料一:孙子说:要兴兵作战,往往要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得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 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材料二:凡是行军作战的法则,以侦察敌情为先务。平坦开阔的地方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的地方使用步兵侦察。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如果发现了敌情,就由远及近地传递消息,将情况报告给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诚如兵法所说:“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西汉宣帝时期,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进犯边塞,攻打城镇,杀害官吏。此时的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大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我的人。”宣帝所遣使者又问:“将军估计一下羌兵现在的情况怎样,我们应当派多少兵去?”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亲眼一见。战争的态势是很难在远离前线的地方预估的,我愿意立即赶赴金城前线,据实地以绘制军事地图,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报陛下。但是先零羌是个小部族,它违背天意而发动叛乱,离灭亡之日不远了,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务交给我,不要再为此事担忧了。”宣帝听后笑着说:“好。”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集结了万名骑兵以后,便打算渡过黄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击。因此就于夜间派遣三校部队先悄悄渡过黄河,渡河之后立即安营布阵。正巧天色已明,于是汉军按顺序全部渡过了黄河。几百名羌族骑兵出现在汉军附近。赵充国对将士说:“我们的人马刚到,因疲乏不能出击驱赶羌兵。这些羌兵都是一下难以战胜的骁勇骑兵,且又怕他们是引人上钩的诱兵。打击敌人以全歼有生力量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贪图的。”于是,他下令汉军不得随意出击。其后,赵充国派遣骑兵到四望峡进行侦察,没有发现敌兵。于是乘夜率军进至落都谷,召集众属官,说:“现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会用兵的。假使他们派出数千兵扼守四望峡,我们的部队还怎么能进得来呢!”赵充国用兵打仗的特点是,往往把派人员到远处侦察敌情作为重要任务,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必定构筑坚固营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用兵谨慎持重,关心爱护士卒,每次都是先制订作战计划,再投入战斗,所以他把先零人的叛乱很快平定了。15.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写朋友讥笑诗人喝醉了,但诗人不承认,于是反唇相讥朋友清醒”理解错误,这里的两个“笑”都是戏笑之意,具有调侃的意味,不是讥笑、嘲笑之意。16.①肥、瘦。月亮不圆,但又不是月牙,故而用“肥”;云丝丝缕缕,不浓重,故而用“瘦”。②本句写月亮不圆不小,超过半轮;天空云块不多,没有遮住星光。③真切地表达出夏夜中月亮和云块共悬天空、浑然一体的特点,呈现出优美的意境。这种联想和新颖的用字,可谓是“化俗为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具体考查的是炼字,要结合诗句进行说明。17.(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内容分别出自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荐背诵篇目。18.①如数家珍(津津乐道)②不可小觑③沾沾自喜(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依次填写。 19.我有许多大陆朋友,结缘的共同原因都是他们对台湾有一定的熟悉度,尤其对台湾的文化圈。(4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句式杂糅,“……的原因”与“因为”不能同时使用。②介词残缺,在第一个“台湾”的前面加上介词“对”。20.A【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语段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台湾文化对大陆的影响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思。C、D两项明显偏移话题,B项过于强调闭关自守这一个原因,无视大陆文化的复兴,所以排除。21.①这不是小说(或电影)里的情节②甲基汞得以进入人体③虽然使经济获利不菲(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注意前后连贯和字数要求。22.本质原因是人性的贪婪(在利益追求上的不择手段/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失衡等)。(2分)示例:①开发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②金钱是一时的利益,人性是永恒的资本;③环境人人护,子孙代代福;④污染环境,害人害己;等等。(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注意该题有两个小题,要分开作答。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此则材料指向对“好东西”的存亡的辩证思考。东野圭吾的“不会消亡”论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长远角度来看的,世间的好东西经得起时间的洗涤,有其恒常性,一如苏轼所说,水与月“未尝往也”。只是有时人们被蒙蔽了双眼,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而“经不起糟蹋”的观点更多的是着眼于当下,好东西不会主动现身和长存,一个人若不懂得主动求取,并倍加珍惜,那你自然与好东西无缘,甚至你眼前的好东西也会离你而去。这样一来,看似矛盾的两方论点其实也是可以统一的,好东西一直都在,如果我们精心呵护,它也可以常伴左右;若不珍惜,并不是说它不在了,只是不属于你了。所以好东西属不属于某个人,在于某个人对它的态度。考生可以赞同某一方观点并进行论述,强调好东西不会消亡或者经不起糟蹋;也可以从辩证角度去看待。参考立意:①因为“好”,所以“存”;②美在人间需珍惜;③立足长远,珍惜当下;等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8:20: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40.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