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 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必须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答案】1.D2.D3.C4.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析。③第五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乡村振兴,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选项强加因果。B项,“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项,“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D项,“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错误,这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而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C项,“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错误,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关注每一个自然段的内部思路,利用段落中的标点符号和关键词语把握段落的内容,看段落内部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内容与内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然后再看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论证思路。材料三共有五个段落,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1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第2、3、4段分说,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第5段总结上文,“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重申论点,照应开头。【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材料一结尾部分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二、材料三都有具体的体现。概括如下: 在材料二中,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在材料三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观念被打破。【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静静的产院茹志鹃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 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里。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荷妹,让我来学学吧!”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表明谭婶婶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谭婶婶的心 理变化。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与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的影响。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9.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B7.A8.①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矛盾、心理转变);②暗示(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紧张的氛围。9.①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②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③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错,这是谭婶婶的心理感受,不是真实的天气变化。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错,作者对谭婶婶没有批判。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这是在荷妹接通了自来水和谭婶婶说“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后谭婶婶心理活动后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突然阴沉,树枝在空中乱舞,根据“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第二处“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这是在彩弟生产时打呵欠要睡时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的情景,写出风的狂大。根据“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起到了渲染紧张氛围的作用,渲染了接生时紧张的气氛。 第三处“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这是在谭婶婶去给医院打电话的路上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风越来越大的场景,写出了谭婶婶内心的紧张,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谭婶婶请荷妹接生做铺垫。第四处“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这是在小说结尾,一切都按照理想中的样子发展时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综合以上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的作用可从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氛围角度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小说开头描绘了产院幽静整洁的环境,紧扣标题的“静”,所以“静静的产院”实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小说主要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谭婶婶一开始自豪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后来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不快,到后来看到荷妹改了自来水,内心发生了转变,到最后认可了荷妹的建议,谭婶婶的心理变化是在这个产院里发生的,所以“静静的产院”比喻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小说结尾写到“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这段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将向着美好、灿烂的结局发展。谭婶婶和荷妹之间的矛盾也将消失,新时代终将到来,所以“静静的产院”象征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 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答案】10.CEG11.D12.C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 尽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其徒持畚锸以出”中,“其徒”作兼语,后面不能断开;“以”是连词,表修饰,前面不能断开,在“其徒持畚锸以出”后C处断开;“东南长堤”作“筑”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E处断开;“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结构一致,两个独立的意思,在中间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词义不同。难道;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正确。C.正确。词义相同。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D.错误。用法不同。名词用作动词,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名词,简陋的房屋、破舍。句意:苏轼在那上面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等到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由原文“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可知,苏轼没有到韩琦那里报知遇之恩,而且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2)“诣”,到;“急”,紧迫;“且”,暂且。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 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依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河决堤快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野望杜甫西山①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海内风尘④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⑤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⑤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D.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15.诗人“野望”而“涕泪”,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答案】14.C15.①思念之苦:战乱频发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忧民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分析错误。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是写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意思是频仍的战乱让诗人与诸弟天各一方,引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这种思念是苦的,是至真至切的。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天涯涕泪一身遥”,写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此时诗人作客在西蜀成都,就如同身在天涯,孤身漂泊,更不由得让人们想到杜甫的颠沛流离之悲、之苦。此处表现了漂泊之悲。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时年五十,各种处境以及他的身体状况等表明杜甫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被诸多病魔缠绕的老弱身体,但回忆自己的一生直至目前没有为国家、社会做出一丝一毫的贡献,也未能为“圣朝”报效,杜甫深感惭愧。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此处体现了报国之愧。时空的转换、百姓生灵遭到涂炭、社会凋敝、政局由于安史之乱以及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导致的日益衰败,这一切让饱含爱国爱民的杜甫深感郁闷与不安。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此处体现了忧国之痛。(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融入了诗人异客悲秋、病势缠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借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4)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⑤.羁鸟念旧林⑥.池鱼思故渊⑦.别有幽愁暗恨生⑧.此时无声胜有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哺、羁、渊、幽。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伴随着《本草纲目》的歌声,一股新的运动热潮正在兴起,全国各地的刘畊宏女孩在努力进行更高质量的运动。到底是早上运动效果好,还是晚上运动效果好呢?近期,一项在大鼠身上开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讨论角度。研究发现,当大鼠进行充分体力锻炼时,无论锻炼的时间段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它们体内的数百种物质都会同步发生含量变化。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的“刘畊宏女孩”,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资深木匠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工艺品,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B.连日来,口腔医院出现一群四处巡逻的朝阳大妈,有佩戴口罩不规范的,她们一个箭步上去,现场及时纠正。C.进入新时代,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风气不断变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人民的幸福感更强了。D.现实生活中,阿Q们的自嘲、自解、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表现让人大开眼界。(阿Q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不同用法的能力。 A.“阿木爷爷”具体指某一个人;B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刘畊宏女孩”均泛指某一类人。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话题。近期一项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还有媒体日前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这些信息的确令人。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所以有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后。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还要保持心情愉悦。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谈虎色变叹为观止盖棺定论对症下药B.岌岌可危唏嘘不已盖棺定论对号入座C.岌岌可危叹为观止木已成舟对号入座D.谈虎色变唏嘘不已木已成舟对症下药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趋势。B.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C.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D.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趋势。【答案】18.D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处,“谈虎色变”:比喻只要提到可怕的事情,紧张的连脸色都变了。“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结合语境谈论的是“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认为很可怕的现象,而不是有危险,故选“谈虎色变”。第二处,“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唏嘘不已”:伤心地哭泣难以自止。第二空前面的语境是“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说明这是令人比较伤心的事情,不能选“叹为观止”,应选“唏嘘不已”。第三处,“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 做出结论。语境中是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无法改变既成的定局,而不是对人的一生作评判,故选“木已成舟”。第四处,“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语境是说对于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从而才能正确治疗,故选“对症下药”。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作定语的修饰成分排序惯例是:领属+时间词+数量+怎样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性质类别(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性短语,“近期”是时间词,“一项”是数量词,“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是领属性词,应改为“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二是成分残缺,“呈现……认知低等”后缺宾语中心词,可改为“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只有B项修改最为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现代,从胡适先生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开始,我们这个诗的国度,①,坚守派和变革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旷日持久的纷争可能还要持续进行下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诗歌的辉煌成就更是傲视万方。我们这些人认识诗,都是从“床前明月光”“慈母手中线”入门的,都背过新编唐诗三百首。它们是中华文化的血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骄傲。就艺术本质和审美取向而言,②。它们都讲究意蕴含蓄、语言精当、联想丰富、启迪智慧。好的诗篇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生命力。二者的重大区别在于:在表达形式上,旧诗要求格律、对仗和平仄;③,获得了更大的开放度,在题材取舍上也更加宽泛和自由,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就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而言,新诗旧诗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它们都是社会生活、文化繁荣需要的艺术存在。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就有了新诗与旧诗的区别。(2)新诗与旧诗没有多大区别。 (3)新诗则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坚守派和变革派各执一词”“旷日持久的纷争可能还要持续进行下去”可知,前文交代了从胡适先生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开始,关于新诗旧诗区别的争执就开始了,据此可填“就有了新诗与旧诗的区别”。第二空,根据“它们都讲究意蕴合蓄、语言精当、联想丰富、启迪智慧”“二者的重大区别在于”可知,文中先论述新诗旧诗的相同之处,据此可填“新诗与旧诗没有多大区别”。第三空,根据“在表达形式上,旧诗要求格律、对仗和平仄”“获得了更大的开放度,在题材取舍上也更加宽泛和自由”可知,第三空是论述新诗与旧诗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再根据“旧诗要求格律、对仗和平仄”可知,新诗应该对格律、对仗和平仄要求不严格,据此可填“新诗则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意思是不懒惰是一切善行的老师。“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意思是民众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物质匮乏。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茅盾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 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 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请谨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三句名言,从中可提炼出关键词“勤劳”。勤劳就不会使物质匮乏,懒惰成性则其成就不会很大。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正确看待“勤劳”与“懒惰”关系,认识到勤劳的意义和懒惰的危害。第一句将“不懒惰”,也就是“勤劳”与“善行”联系起来,指出不懒惰,是一切善行的老师。说明了“勤劳”的价值巨大,意义非凡。第二句从“民生”角度思考,“勤劳”则不会物质匮乏,这对当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颇具启发,只有全民勤劳,才能让社会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句则从“勤劳”与个人发展的角度讨论,天赋再好,不努力发展也不会有所成就。三则材料从个人到社会、国家,都揭示了“勤劳”的意义,“懒惰”的危害。由此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勤奋进取,勤学苦练,以勤勉处世,实现人生价值。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勤勉的内涵,“勤劳”与“懒惰”的辩证关系,勤劳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勤劳勤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勤劳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王羲之笔成冢,池水尽墨,终成一代“书圣”的事例,论证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基石。也可以引用张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名言,以及《颜氏家训》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的古训,论证懒惰的危害和勤奋的重要性。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佛系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于勤中汲力,成济济人才。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3.勤奋造就成功,奋斗走向未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3:0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