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练习周周清第一周练习43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练习43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这个世界上谁最了解你?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答案是自己的手机。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手机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的手机……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抓取精准信息,帮助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不过,也有人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    )。同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疑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1.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几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50字左右)答:                                                                                                            2.根据你对原文的理解,给“信息茧房”下个定义。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不管对一个时代,还是对一个地区而言,良好的文学生态都非常重要,它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文学生态指标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从文学的正态分布来讲,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包括权威性的文学刊物与出版机构,他们高居在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是以塔身、塔基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塔尖。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不管是从写作还是从阅读上来讲,文学内刊都在不断地培植我们的文学人口,而文学人口的多少,应该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与文学素养的重要标志。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改写,最能突出强调“文学内刊”作用大的一项是(  )A.文学人口的增加,离不开文学内刊的培植,不管从写作上讲,还是从阅读上讲。B.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高低,跟文学内刊的关系难道不大吗? C.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靠什么?靠文学内刊。D.文学内刊,是文学人口增殖的摇篮,是文学繁荣的基础,是文明素质提升的保障。5.根据材料内容填空,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每空不多于15个字。答:①                →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文本一 三张字条(节选)王愿坚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威,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送萧家小儿子进城,因路程中的一些矛盾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的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她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 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角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有删改)文本二 红军旅伴(节选)[美]斯诺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描写“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人公回忆往事做了铺垫。B.文本一插入程元吉打官司失败的相关回忆,与后文红军买瓜留钱的事形成对比,揭示出红军深得民心的根本原因。C.文本二写四川的农村少年参加红军时父母“很高兴”,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这也说明红军是人民的队伍。D.文中写程元吉和四川农村少年参加革命队伍的事迹,意在表现红军对穷苦人民的关心,以及红军队伍壮大的原因。7.程元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答:                                                                        8.两则文本均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红军的影响力,但不同的文体下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请比较并简要分析。答:                                                                                                             练习43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案: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得偏食,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解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的要求,内容上要“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所以需要说明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危害。根据后文,可知危害是我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2.答案: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被自己的兴趣引导,过滤不同观点,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解析:根据文中有关这个概念的语句“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疑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先来确定句子主干,即“信息茧房”是一种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3.答案: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应将“精准”移至“抓取”之前,充当状语;②成分残缺,“帮助”后应补充“人们”;③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提高”。4.D A项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项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项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面,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项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故选D项。5.答案: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 ②形成名家名作解析:题目要求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已经给了中间环节“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则①应该是其途径,结合“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可知,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是“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的途径;而当“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后就为“良好的文学生态”打下了基础,则会形成②。结合“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可知,最后是“形成名家名作”。6.C C项“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曲解文意。由文本二第一段“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可知,他的父母是贫苦的农民,因为受红军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行为和土地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参军时感到高兴,但不能说明他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7.答案:①顽强不屈。程元吉为父打官司失败失去土地,但他积极面对,开荒种南瓜维持生计。②处事小心谨慎。他看到有人奔去瓜棚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等人走后才进屋了解情况。③思想觉悟高。他被红军的做法感动,率先加入贫农团并参加土地革命斗争。 解析:分析程元吉的形象特点,需抓住与其有关的事件,再结合其中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由文本一第三段“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可知,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见识到了现实黑暗的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垦荒地艰难生活,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第三段“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第四段“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和第五段“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快步赶到房子跟前”可知,世道的动荡让程元吉在不知来者何意时,选择隐藏自己进行观察,表现出他小心谨慎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最后两段“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可知,纸条上的内容让程元吉受到感化与感召,后来他积极主动参与革命斗争,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8.答案:①文本一为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映射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暴风雨”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红军“摘南瓜”“放银圆”这一小事的描写,侧重表现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以及对人民的尊重。②文本二为纪实文体,通过公正客观地陈述所见所闻来传达事实。对农村少年参军原因的记录以及对红军遵守纪律这一小事的叙述,均真实地展现了红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拥护的事实。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效果。文本一为小说,需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其表达效果。从环境角度看,“风借雨势……涌下山来”“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等环境描写,暗示“街面上实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人物角度看,“有事商量”“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别把瓜地踩烂了”“请你收下”等对红军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其严明的军纪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关爱与尊重。从情节角度看,程元吉从起初不相信有人摘瓜会给钱,到发现红军留下的字条和钱而深受感动的情节转换,进一步体现出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文本二为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农村少年对斯诺“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一提问的回答内容,如“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见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民做主的军队,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红军真心实意地拥护。通过对红军在野杏林与私人果园中的不同行为的对比,以及在村子里照价付钱的具体行为,体现了红军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严明的军纪。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23 11:10:02 页数:5
价格:¥2 大小:37.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