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二历史期中检测一、选择题1.《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点睛】2.美国1865年1868年和1870年先后三次颁布宪法修正案,明确承诺保护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力,确认了以契约自由和个人意思自治为中心的土地自由转让制度。这些规定A.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体现了州政府自治权扩大C.为自由主义滥觞创造条件D.具有民法法系的基本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三次颁布宪法修正案以“明确承诺保护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力、确认了以契约自由和个人意思自治为中心的土地自由转让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力与自由,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A项正确;这些规定都与人民的权力有关,没有体现州政府自治权的扩大,排除B项;这些规定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力,而非为自由主义滥觞创造条件,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项。3.美国独立后,“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这些做法()A.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B.解决了南北双方的矛盾C.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美国独立后(美国)。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参众两院互相牵制,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牵制,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项正确;“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美国南北双方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未体现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4.“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A.商朝B.原始社会C.秦朝D.西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是指宗法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盛行于西周时期,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5.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偃武修文”政策。这一政策()A.体现对社会管理的放松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促进了文教科技的发展D.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偃武修文”即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削弱和抑制武将权力,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从而促进了文教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削弱武将权力,振兴文化教育事业,这是加强了社会管理,而非放松,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主流思想还未革新,材料也未涉及,故D项错误。6.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知,西晋的两位重臣都认为九品中正制度存在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说明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违背了选拔优秀人才的设计初衷,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维护魏晋门阀政治的工具,适应了魏晋的政治实际,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有官员反对九品中正制,不能得出这一制度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7.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对科举中的回避之法进行了较大改动,乡试从雍正元年、会试从二年开始,考试回避官员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员子弟考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另行考校”,二是“一体考试”,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A.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法定化程序B.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旨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代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官员子弟)另行考校”“‘一体考试’,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的做法旨在限制官员特权,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D项正确。雍正帝的做法只是对回避之法进行了改进,没有改变科举考试法定化程序,排除A项;改革回避之法缩小而非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排除B项;C项表述中,“摆脱”之说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两汉在官员考核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且对这一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与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A.保证了吏治绝对清明B.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C.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D.杜绝了营私舞弊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继承、完善秦朝的上计制度,将监察、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综合考核官员,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B项正确;仅用官员考核制度不能保证吏治的绝对清明,排除A项;将监察、选举考课结合在一起,考核官员的做法与“冗官冗费局面”形成无关,排除C项;杜绝了营私舞弊发生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可知,宋太祖不准及弟举人拜考官为恩师门,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权利益,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体现削弱相权,故B项排除;推进科举制度化不是宋太祖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所以选D。1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A.杜绝专制局面出现B.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C.消除官员腐败现象D.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当政府发生危机或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能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杜绝”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西方文官制度并不能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文官的素质,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等级尊卑关系B.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C.体现法律至上原则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属于法律属人原则,“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属于属地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不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2.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B.永生与永罚等权力都是教会所有的C.肯定人生目的是追求现世幸福D.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宗教改革家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反对灵魂得救必须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只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强调永生与永罚等不能由教会决定,排除B项;文艺复兴倡追求现世的幸福,排除C项。故选D项。13.战国时期儒法相争,形同水火;但是魏晋时期法术之学却转而与儒学联手并肩。这一变化意在()A.维护官僚政治的稳定性B.限制门阀士族的势力C.促进“依法治国”发展D.抵制道家思想的侵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魏晋时期法术之学却转而与儒学联手并肩”信息并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时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官僚政治,A项正确;魏晋时期正是门阀士族的势力大发展之时,不存在“限制”之说,“限制门阀士族的势力”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儒法关系的变化”,“促进‘依法治国’发展”与此不符合,排除C项;儒法联手的主要目的在于其间自身的吸引,而非“抵制道家思想的侵蚀”,况且此时应该说是“道教”思想更为贴切,排除D项。故选A项。1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体系C.改善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违旨”和“扰于民”信息显示,“民拿官制度”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的,所以《明律》中的规定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对君主权力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中央监察体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打击贪腐,而非对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5.《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儒家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期,不处罚杀死盗贼的人,严惩杀害尊长的人,禁止将有爵位的人、年长者和幼童卖为奴隶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维护权贵利益,保护私有财产,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注重公平正义与“杀王之亲者,辜(磔)之”等不符,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16.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的“蜜”字,这是中国历书首次出现“星期”概念。研究者认为,敦煌历书中表示星期中各天名称的汉字,都是粟特(中亚古国,首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语的音译。以上材料说明唐代敦煌地区()A.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B.以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游牧民族C.开始学习中原生产技术D.位于丝绸之路,出现中外生活习俗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可以看出敦煌地区出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状况,D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所属机构,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7.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等国家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材料最能说明A.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B.天主教会遭到沉重打击C.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D.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受宗教改革的影响,西欧各国相继出版用本国语言翻译的《圣经》,增强各国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排除A 项;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但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加强王权的信息,得不出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而代替许多地方方言;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A.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B.增进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C.集中力量抗击国内外敌人D.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政权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来代替地区方言,建立小学网教授法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举措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根据材料“各政权”都是这样要求来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这是主要目的,不能体现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目的是增进民族意识,不是抗击国内外敌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本就是统一国家,不存在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19.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可知,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关系,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欧洲没有形成均势局面,排除A项;C选项中“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C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0.“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这一规定应出自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答案】C【解析】【详解】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权是在《共同纲领》,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1.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B.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上海市同意少数民族节日也放假,并且保障节日相关物资的供应,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少数民族习俗,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上海是否最早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排除B项;“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C项;改革开放与民族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 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答案】(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受限于道德”可分析出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根据材料“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分析出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根据材料“言论自由”可分析出“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根据材料“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可分析出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根据材料“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可分析出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原因: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兴起、对外扩张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根据材料“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可分析出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根据材料“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可分析出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 代化进程。【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所学,可从民众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平衡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于形式。——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2)变化: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 历史意义: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知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根据材料“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可知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根据材料“‘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可知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可知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根据材料“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可知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可知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可知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根据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邻国对新中国存在忧虑。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打破封锁,积极探索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摘编自汪伟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材料二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据材料二,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措施。【答案】(1)原因:美国的遏制政策;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关系。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条件:政治安定团结;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科教事业等。措施: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邻国对新中国存在忧虑”可知,美国的遏制政策;根据材料“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打破封锁,积极探索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关系。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条件:根据材料“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可知,政治安定团结;根据材料“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可知,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可知,立足实际;根据材料“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可知,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可知,发展科教事业等。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措施包括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25.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较早建立民族国家的英法美等国,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强者。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古代中国从来不曾出现过民族主义的观念,仅有的是对一家一姓王朝或华夏文化的认同。……“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见(现)出其完全不像国家。”——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材料二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伏尔泰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三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国家第一次与领土、民族、主权等现代的概念牢牢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特有的主权意识的争取来唤醒整个国家和民族,争取的是在民族国家之林的生存权利。……这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力量。——摘编自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5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国家观”?(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法国人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西方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答案】(1)国家观:西欧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只有一家一姓的王朝。(2)变化:15世纪,法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路易十四时期王权达到顶峰,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象征;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否认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近代民族民主国家。(3)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构建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国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意识,对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4)观点: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是基于各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演进的结果,并对其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中世纪西欧,民众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在英法百年战争、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推动下,英法等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近代民族(民主)国家,成为时代脱颖而出的强者。古代中国民众缺乏国家观念,只有一家一姓的王朝观。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开始构建,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国家观:由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可知,中世纪时,西欧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由材料“古代中国从来不曾出现过民族主义的观念,仅有的是对一家一姓王朝或华夏文化的认同”可知,古代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只有一家一姓的王朝。【小问2详解】变化:由材料“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可知,15世纪时,法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路易十四时期王权达到顶峰,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由材料“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可知,18世纪时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否认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由材料“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及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小问3详解】理解:由材料“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国家第一次与领土、民族、主权等现代的概念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构建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材料“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特有的主权意识的争取来唤醒整个国家和民族,争取的是在民族国家之林的生存权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意识,对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小问4详解】 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原因及影响”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观点”,依据材料说明与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是基于各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演进的结果,并对其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可结合古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状况、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论证。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陕西省学林高中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陕西省学林高中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2 08:4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112.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