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3级10月月考题历史学科完成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B.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C.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D.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都城、铜矿和锡矿的分布情况,由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夏朝的都城在阳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西周都城是镐京,东周是洛邑,排除A项;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是在秦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都的分布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商代可能出现牛耕B《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C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毛公鼎是目前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 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史实,可以得出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历史结论,故A正确;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刀耕火种,B错误;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C错误;从毛公鼎一件青铜器不能得出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历史结论,D错误。3.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即使神权的掌握者,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治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即使神权的掌握者,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权位显赫”体现的是下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借助神权来强化王权,也就是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配政治权利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排除A项;才来没有涉及内外政治制度的关系及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战国末期,荀子游历秦国,感慨“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同“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反映了两者A.阶级立场的不同B.文化趋向的迥异C.政治理念的不同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畏有司而顺”可以看出荀子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认为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习俗,推动了社会进步。从材料中“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以看出,贾谊对变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商鞅变法冲击了伦理道德,导致秦俗日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统治者要“礼法并重”,贾谊作为儒家学者,推崇礼治,两者的治国思想不同,C项正确;荀子与贾谊都代表地主阶级,排除A项;两者不属于同一时代,无法对文化趋向进行对比,排除B项;生活态度不是两者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墨子主张“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这说明了两人()A.道德人格的差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治国理念的迥异D.人生态度的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天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政治兴衰没有关系。墨子认为,天有意志,天意主张兼爱非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对天与政治关系的态度和认识均受到其政治立场的影响。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观点符合其对社会变革的要求。墨子是平民阶级的代表,其观点服务于兼爱非攻的主张,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两人的道德人格和人生态度,排除AD项;荀子所言并非治国理念,排除C项。故选B项。6.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可得出,这反映出贵族的势力及特权削弱,官僚队伍逐步形成,体现了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权的趋势,C项正确;A项并不是趋势的体现,排除A项;当时没有法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7.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以泰山封禅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其受命于天的至高地位,但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传位诏书;陈涉则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起义口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楚、赵、魏、齐等旧国在秦末战乱中复立。这反映了A.天命观念遭到抛弃B.对秦缺乏国家认同C.暴政激化阶级矛盾D.皇帝制度缺乏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材料体现了对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以及秦的官僚体制的不认同;“旧国复立”体现了没有形成“秦朝人”的整体观念,缺乏对秦 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调天命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政对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B.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D.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是史前文明的特征,A排除;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清朝时期的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D排除。故选C。9.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经济繁荣,“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B项正确;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旨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不是仅仅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显然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商业发展,不能说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C项;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显然有别于郡国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民族之间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排除A项;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交流发展并没有停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答案】C【解析】 【详解】屯田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电田及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1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B.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C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D.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关于“如何治国”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可知,材料就“如何治国”提出了儒家、墨家、法家的观点,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D正确;材料体现了关于“如何治国”各家观点不同,但相互诘难没有体现,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关于“如何治国”的讨论,没有体现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C错误。15.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B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青铜农具在夏朝已经得到普及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解决了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B项正确;仅根据元谋人的门齿化石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可以说明当时可能出现牛耕,但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普及,排除C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解决的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6.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点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 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详解】(1)由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见: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结合所学,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③唐太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请回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种观点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答案】选择:①观点:秦始皇是暴君。论据: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酷,滥施刑罚。选择②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论据: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选择③观点:辩证的看待秦始皇。论据: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拓疆土,采取多种措施(如筑长城、修直道、设郡县等)以巩固边疆;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导致秦短命而亡。【解析】【详解】根据题意选择①,根据材料“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得出其观点是“秦始皇是暴君”。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始皇采取措施的消极方面,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实进行评价。根据题意选择②,根据材料“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可得出其观点是“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结合所学知识,以秦始皇的功绩为史实进行评价。根据题意选择③,根据材料“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可得出其观点是“辩证的看待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客观辩证地评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多元一体性;具有传承性。成因: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2)影响:拓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了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可归纳出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根据材料“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可归纳出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材料“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可归纳出多元一体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传承性。成因:根据材料“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拓展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0:30: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67.9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