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主题群文练2文化自信信息类 散文(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主题群文练2 文化自信(信息类+散文)(限时40分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一、(2023福建福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藏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显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有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有更多震撼之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以另一方式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将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 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作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D.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B.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C.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  )(3分)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6分)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走在西湖边上周 朝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之于久负盛誉的西湖,这话不免有些唐突,且有伤尊严之嫌。我何敢如此冒昧?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俯拾即是的湖光山色,恰到好处的柳绿花红,浩渺、繁盛,西湖以其天堂般的存在,吸引古今游人在此形胜之地,留下了绵延跌宕的足迹和身影!二十年前我赴杭州参加会议的间隙,第一次领略了西湖魅力。彼时,正逢绵绵秋雨,相比于晴日,西湖应该是多了几分萧瑟。那几天,只要有空闲,我都会踏着秋色,一个人,静静地感悟这宽阔水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究竟从何年何月开始,就有了这一湖碧水,端的给人间缔造了绝无仅有的图景?甚至,让每一位漫步在杭州城里的游客,内心动辄涌起难舍难离的百般情愫——于我,何尝不是如此?潜藏在心底的羡慕,总是不由自主地默化成些许嫉妒。这样的悖乱、纠结,我知道,皆因我非杭州人的心理在作祟。这种狭隘和感性,是不是唯独我才根深蒂固呢?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会稽郡云:“钱塘,西部都尉治。”至隋朝,钱塘县城迁至湖东岸,方有西湖之名。历史何曾如云烟?原来,杭州人的幸福是有来历的,并且,源远流长!为着这浩渺烟波,我不止一次地走近西湖、聆听西湖、品读西湖,倾力追寻她与生俱来的“良渚文明”的因子,以及在她的文明的辐照下,那些似乎从未走远的人物和故事。新年刚过,从保俶路口开始,我沿西湖漫长的史迹,驻足、移步、流连。从保俶路走出,不远处就是白堤上的“断桥”。对于“断桥”,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从未来过西湖者,有几人不知道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呢?修炼成人形的蛇妖白素贞在西湖游玩时,与许仙在断桥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不为“卫道士”法海所容,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盂,置净慈寺前,令人于其上砌七级宝塔,名曰雷峰,将钵盂镇于塔中。站在断桥上,向南遥望,目光穷尽处,就能看到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文字: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你看,尽管鲁迅先生一向辛辣犀利,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斗士,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柔软的一隅。共情、悲悯、救世,才是一位好作家本该有的品格。这,也是我的向度!从白堤到苏堤,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公元822年7月,仕途多舛的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白居易甫一上任,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解决饮水难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在西湖演进的历史中,白居易予以其更加厚重的民生内涵。光阴荏苒,世异时移。今天,或许很多人认为脚下东起残雪断桥、西止平湖秋月的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其实不是。白堤原名白沙堤,应该是因为白居易任上加强修缮,后人为纪念政绩卓著的诗人,才将白沙堤唤作白堤。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返杭州任知州。这一次,苏东坡发现西湖已不像18年前那样碧波浩渺,而是杂草淤积、水流艰涩。于是,上任不久的苏东坡向朝廷递交《乞开杭州西湖状》,称:“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之后,便雇募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并修桥六座,桥下有孔,水流自如。《宋史》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为‘苏公堤’”。此即今日苏堤。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苏堤春晓”。因此,历来,游人来西湖览胜,“苏堤春晓”是绝不会错过的! 我从苏堤的最北端一直向南走,偶尔从人群中错步、盘桓,唯恐遗漏了苏堤的绝色美景。只是游人太多,以至于想留下一张背景纯粹的照片都很难。在望山桥处,我无意抓拍的一张照片中,两位老人正举目东望,远处,水波中央,是西湖的另一个胜景——三潭印月。…………凡来过西湖者,应该对这里的另一大文化记忆印象深刻——在西子湖畔,散落有不少的历史名人墓冢。这些墓冢为“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的柔媚杭州,平添了几分悲怆抑或刚烈的气质。沿西湖北岸的北山街往西走,栖霞岭南麓,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地所在。历经八百年,尽管物换星移,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岳飞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风侵雨蚀,寒暑相催,水光山色不胜悲,人间永流英雄血。公元1142年,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在金兵的蹂躏下气若游丝。这年腊月的一天,岳飞被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在临安的大理寺狱中。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其遗体背出杭州城,偷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二十年后,宋孝宗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将其遗骸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栖霞岭南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悲愤之下,我骤然想起正在热播的电影《满江红》。电影里,哪怕是一介马夫、小卒,都个个不惜肝脑涂地,在生死场中赓续了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品质和精神。镜头是历史的再现,人心的不屈,人心的归向,从未在时间的流逝中有过些许褶皱。我想,这大概就是《满江红》的意义所在。沿历史顺流而下,至近代,至西泠桥畔、孤山路一侧,有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巾帼英雄”的鉴湖女侠秋瑾的墓地。墓座上秋瑾全身塑像,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因为正值初春,不像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西湖,那一次,站在秋瑾墓前,我真切地感悟到了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长叹与悲郁。苏小小、武松、林和靖、魏源、章太炎、张苍水、徐锡麟、陶成章、史量才、苏曼殊……青山有幸,绿水有念,无数俊杰赤子、墨客骚人长眠在西湖边上,予以西湖另一种厚重与沧桑,这种集观景、凭吊、追思、励志于一身的大地景观,是西湖的另一种质地。这种质地,有时候,比景色更能摄人心魄。绕湖一周,回到最初的出发地时,晚霞在湖面上荡漾出万紫千红。偌大西湖,水天一色。不忍转身的我,久久地站在湖边,以似显单薄的身影给西湖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倘若哪一天,当你来到这里,是不是也会“一半勾留是此湖”呢?2023年1月29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融西湖的自然景观与西湖的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光形胜与深厚的文化内涵。B.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强化了文章的诗意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对于“卫道士”法海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作者与鲁迅有着相同的感受与看法,都希望雷峰塔早早倒掉。 D.文章既有对白居易、岳飞等人的详写,也有对林和靖、章太炎等人的略写,为后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7.文中关于对“白堤”与“苏堤”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写白居易修缮白沙堤,突出了白居易关心民生的情怀;而写苏轼修建苏堤,则更为突出苏轼在美化环境上的贡献。B.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将白沙堤唤作白堤,表达了人们对白居易的感激,而人们称苏堤为“苏公堤”则缺少这份感情。C.作为西湖的两颗明珠,白堤、苏堤既具有自然景观上的意义,也具有人文景观上的意义,它们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D.文章以较多的笔墨叙写白堤、苏堤的来龙去脉,既反映了它们在西湖中的重要地位,也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息息相关。8.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文章尾段“倘若哪一天……‘一半勾留是此湖’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9.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主题群文练2 文化自信(信息类+散文)1.D 解析D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分析可知,具有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的是单体建筑,而不是“院落式布局”。2.B 解析A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可知,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的原因有很多,文中没有提到中西哲学观念的不同起决定作用;C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可知,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绘画”价值,而不是建筑价值;D项,“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错误,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而实际上是以另一方式对自身的肯定。3.A 解析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指的是精神的宁静与平和,含蓄温文,更为内在,融于自然。A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直接抒情,不符合“含蓄温文”的特点;这几句也突出了自然与人的对立,不符合“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B、C、D三项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性格”中的“含蓄温文”的特点。4.①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②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5.①衡芜苑入门“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隐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建筑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征。②衡芜苑四面都环绕着石块,把里面的房屋都遮住了,且许多异草穿石隙,垂檐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审美。6.C 解析C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可知,文章只是说作者与鲁迅有着相同的感受与看法,即对白娘子被镇于雷峰塔下感到悲悯、同情。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同的,而不是说作者也希望雷峰塔早早倒掉。7.B 解析B项,“缺少这份感情”错误,依据“便雇募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并修桥六座,桥下有孔,水流自如。《宋史》载,……此即今日苏堤”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人们缺少对苏轼的感激之情。8.①因为西湖不仅有天堂般的自然美,还有集观景、凭吊、追思、励志于一身的另一种大地景观,有时它比景色更能摄人心魄,故作者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②文章尾段表达了作者对西湖依恋、不舍、赞美和期望人们真切地感受西湖的自然美、人文美,思考人生价值的感情。9.①知识性:无论是对西湖、白堤、苏堤等来历的介绍,还是对古典诗词的引用,都给人以知识性的教益。②趣味性:如通过白娘子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被镇于雷峰塔下的传说的叙述,使文章富有趣味性。③思想性:如作者对自己漫步杭州城时既羡慕又嫉妒的心理的反思以及有感于西湖的自然、人文景观时生发的感慨,均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28 23:50:07 页数:8
价格:¥1 大小:42.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