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摘编自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材料二: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统一性不是单一性的无穷复制,而是差异性的多样和谐。约6000—8000年前,中国就呈现出六大文化区系,“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彼此影响。夏商周时期,周边林立的万千邦国,进一步向中原聚拢,形成华夏居中、四夷居边的天下格局。秦汉建立大一统国家制度,却并未打断多元文化的融入。周边族群不断进入中原,不但带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还深刻影响了华夏的制度与文化样态。许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统一度量衡与税收,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路网,将经济互补的各区域各族群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跨区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持续不断,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族群界限逐渐消泯。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多样性,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但无论如何多元,总追求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这一切不是基于族群文化可以解释的,而是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来决定的。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共同信念。“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中国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古代中国,大一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天下被当作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却无一例外地拥有“定于一”的政治共识。从秦汉至明清,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主动认同大一统,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汉朝人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即使分裂时期的政权,也没有放弃对统一的追求,如前秦苻坚志在“混六合为一家”,金朝声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等。与此同时,凡是削弱了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往往会被改造。如辽、金不断废除部落联盟制,推行中央集权的科层制,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正因为这种共同信念,尽管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屡遭战乱磨难、几经家国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国家一旦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统一?因为中国是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族群多元、宗教多元、区域差异极大的大国,只有国家统一、集中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人口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稳定秩序和统一市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聚合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担纲实现。之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大一统政治转化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一盘散沙的近代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依然是全国一盘棋,这之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质。 (摘编自邵磊《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且都基于相同的历史背景进行论述,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B.材料一认为,中华民族各民族从来不相互隔绝、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C.材料二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点明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命运所系的观点。D.材料二指出,我国制度优势是全国一盘棋,这与《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的观点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鸦片战争使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但各民族同仇敌忾,最终共同保卫了国家。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混六合为一家”之说,证明大一统自古即是政治共识。C.无论是辽金时的部落联盟制度,还是明清时的土司制度,都削弱了国家统一性。D.作为一个组成复杂的大国,中国只要国家统一、集中领导就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引用习总书记的原话,增强了文章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B.材料一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具体论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C.材料二第一段举夏商周、秦汉的例子,以证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句“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的内涵和作用。5.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对于当下青年学生实现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D3.C4.①“多元保证‘可大’”指中华大地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这些多样元素使得中华民族包罗万象,不断壮大;“一体保证‘可久’”指中华民族内部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既多样又和谐,这促使中华民族得以长久发展。②这句话用整句的形式,总结了中华民族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的原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5.①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的共同体,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起源和发展也体现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历经坎坷,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且国家混乱会导致人民遭受深重灾难,青年学生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将其作为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③有利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青年学生无法置身事外,唯有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才能帮助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错误,从原文“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可知,各民族是发展各自的文化传统,并非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中国只要国家统一、集中领导就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错误,从原文“只有国家统一、集中领导,才能……”可知,选项变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以证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举夏商周、秦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了一体;且“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也不准确,原文是说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许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涵义及作用的能力。结合“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多样性,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分析可知,“多元保证‘可大’”指中华大地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这些多样元素使得中华民族包罗万象,不断壮大;结合“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统一性不是单一性的无穷复制,而是差异性的多样和谐……总追求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分析可知,“一体保证‘可久’”指中华民族内部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既多样又和谐,这促使中华民族得以长久发展。 结合“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分析可知,这句话用整句的形式,总结了中华民族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的原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结合“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可知,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的共同体,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起源和发展也体现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结合“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屡遭战乱磨难、几经家国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国家一旦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共同信念……是中国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可知,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历经坎坷,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且国家混乱会导致人民遭受深重灾难,青年学生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将其作为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结合“只有聚合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有利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青年学生无法置身事外,唯有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才能帮助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暖心时刻白雪松夏日的凌晨,天亮得早,三时一刻就蒙蒙亮了,虽然启明星仍闪耀在天幕东南方,但其他星辰只是依稀可见了。坐在出租车里的司机小陈见天色还早,想再眯上一会儿,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一个苍老的女声传进耳廓:“师傅,我要到医院,但腿脚不好,下不了楼,想请你帮忙上楼接我,会高价付车费……”没等老人再说下去,小陈打断了女人的话茬儿:“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上楼接你就是。”小陈赶到老人居住的四楼,轻按了一下门铃,门被打开了,老人已经坐到轮椅上在门口等着,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是身有残疾的空巢老人,身边没人陪伴。”小陈那一刻心中有种被打碎的感觉,被触碰得酸疼。 小陈把老人从轮椅上扶下来,把轮椅折叠好,放到自己肩上。然后腾出另一只手搀扶老人,想背她下楼。老人却顺手拿过门旁的拐杖,对小陈说:“你只搀我一把就行,我还能走。”小陈搀着老人的手臂,一步一步地下楼梯,从四楼到一楼,一共有五十四个台阶,足足用了半个多钟头。坐上车以后,老人不停地感谢小陈。小陈忙说:“老人家,你不用客气,谁都有老的时候,啥时候生病也摸不透。”接着又问老人是否到市医院。老人点点头,却说:“我是到市医院,不过,我想从市中心穿过,再看一眼几个地方。”小陈说:“那会绕很远的路。”老人赶忙说:“我会给你多付车费的。”小陈笑着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怕路途远,时间长了,你坐车不舒服。”路上,老人一直趴在车窗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灰蒙蒙的外边,一再提醒小陈,把车速降一下,说她老眼昏花看不太清楚。车速降下来以后,小陈忍不住追问老人:“您老人家起这么早,又绕这么大个弯,究竟要去探望谁呀?”老人转头望了一眼小陈,凄苦地说:“在这个世上我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只剩下我一个孤老婆子,哪里还有亲人可探望呀!”这话头一起,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她不久前查出肺上有个核桃大的东西,确诊是肿瘤,需要做开胸手术摘除。她已经是八旬老人,做这样大的手术,怕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想在手术前再看一眼自己曾经历过的老场景、老物件。老人长叹一声,悲怆地说:“经历过的那些老场景始终在眼前晃来荡去,让我有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弄得我彻夜难眠,就想抹掉,可是越抹越清晰,睁眼闭眼都能看得到。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让人淡忘,但有些事物,只要得到一点触动,就会从心底最隐匿的深处悄悄抬起头来,像根坚韧的绳索捆绑着自己,深深勒进脑海和肉体。”小陈随声附和:“回忆也不见得是坏事,它能带来忧伤,但也能创造喜悦,虽然有伤感,但更多更深的还是趣味盎然,火星四溅。”最后小陈出语惊叹地说:“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上,总会遇到命运的跌宕,生死的别离,情爱的聚散,关键要保持心灵的激情和生命的智慧,这样才会恰如其分地咀嚼惆怅,反刍不幸。”听了小陈这番话,老人苦涩的脸泛上一层喜悦,她动情地说:“我原本对这台手术不抱太大的希望,或许从此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总留恋世上的一切,总想多看一眼,特别想看看自己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满足了我老婆子的愿望,还这般开导鼓舞我战胜这场疾病,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你。”“感谢倒不必了。”小陈意味深长地说,“我只希望你看过那些旧场景后,能从过往的情景中得到快乐,得到熨贴。”老人像个孩子似的贴在车窗上看,车路过一个小区时,老人高兴地说:“我结婚时就住在那座平房里,住在最东头那座房,现在已改造成六层大楼,没有了过去的一点痕迹。”当车开到一个超市门前,老人又说早先这里是个评书场,自己还在这里听过评书;当车开到一栋楼的拐弯处,老人不再说一句话,只出神地凝视着楼前的花圃,她看着看着就哭了,嗓音有些嘶哑地说:“ 这里原来是糕点厂,我在烘烤车间整整工作了十年。”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出一种自豪的神态。这时曙光已经透出地平线,那条红带慢慢地扩大,形成了一片红云,刹那间那深红的光圈突然发出夺目的光亮,附近的云也染上了光彩。老人抬头看天已经大亮了,对小陈说:“咱们去医院吧。”车开到医院门口,小陈看手表,他们在路上整整转了三个小时。只见有两个医护人员已等在那里。小陈赶忙把老人搀扶下来,又从后备厢搬下轮椅,扶她坐上去。老人坐正了身子,又昂起头,脸上盈满了红霞。这时老人从贴身衣袋里掏出钱包,轻声问小陈:“我该付你多少钱?”小陈说:“不必了!”老人惊愕地说:“那怎么成呀,你还得谋生计呢!”小陈说:“祝愿你战胜疾病。”说到这里,小陈又高声说道,“老人家,你看,朝阳已经照射到你身上,你会像那新阳一样,活得更加年轻!”小陈和老人道别的时候,老人示意小陈走近一些,小陈刚一靠前,老人突然抱住他,布满皱纹的老脸紧贴在他脸上,小陈觉得有颗滚烫的泪水落了下来。老人扶住小陈的肩头,带着哭腔说:“谢谢你,孩子,你给了我生命中最暖心的时刻,有这个底气在心中,我还惧怕病魔吗?”小陈再没有说什么,紧紧握住老人干枯的手,在她手背上轻拍了一下,然后才走进万道霞光里。小陈坚定地相信,老人一定能闯过这道鬼门关,因为朝霞已经照到她的心中……(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2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暖心时刻”就是指小陈为了满足老人再看一眼熟悉的地方的愿望而开车绕道市中心所花费的三个小时。B.“不好意思地说”“凄苦地说”“悲怆地说”“动情地说”“高兴地说”等状态,反映了老人一路情感变化的过程。C.小陈与老人分别时在她的手背上“轻拍了一下”,他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向老人传递安慰、信任、鼓励和期待。D.“朝霞已经照到她的心中”意蕴深刻,指此时的老人心中已燃起了生的希望,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塑造小陈的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使得小陈的形象丰满立体。B.小说没有强烈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平实叙述中蕴含着人物复杂的情感,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C.小说插叙老人曾住过的平房、去过的评书场、工作过的糕点厂等内容,与前文她想绕道市中心相照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出租车司机小陈和老人之间的故事,给读者以真实、客观、有序的阅读体验。8.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你·我·他”,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A7.C8.①第一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凌晨时分,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文小陈上楼接老人的情节做了铺垫,衬托了小陈的善良。②第二处环境描写: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同时衬托出老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她勇敢直面病魔,对未来充满希望。9.示例:①小说主要写了出租车司机小陈帮助空巢老人的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关爱的温情。②而“你·我·他”三个人称代词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指大家,指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是关心者,也可以是被关心者。③如果大家都能像小陈和老人那样互相理解,互相关爱,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你、我、他组成的一个和谐的、充满温情的大家庭。【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就是指小陈为了满足老人再看一眼熟悉的地方的愿望而开车绕道市中心所花费的三个小时”错误,选项对“暖心时刻”的理解过于单一,“暖心时刻”不能简单理解为“小陈为了满足老人再看一眼熟悉的地方的愿望而开车绕道市中心所花费的三个小时”,而更应强调“暖心”。结合原文“小陈和老人道别的时候,老人示意小陈走近一些,小陈刚一靠前……我还惧怕病魔吗”可知,“暖心时刻”也是指小陈帮助老人走出孤独和悲观的全过程;此外,结合原文“小陈搀着老人的手臂,一步一步地下楼梯,从四楼到一楼,一共有五十四个台阶,足足用了半个多钟头”可知,小陈接老人下楼的半个多钟头也尽显了小陈对老人的“暖心”。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插叙”错误,老人曾住过的平房、去过的评书场、工作过的糕点厂等内容是经由老人之口说出的,小说是按顺叙进行叙述,并非插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 夏日的凌晨,天亮得早,三时一刻就蒙蒙亮了,虽然启明星仍闪耀在天幕东南方,但其他星辰只是依稀可见了”可知,“凌晨”“天亮得早”“三时一刻就蒙蒙亮了”“其他星辰只是依稀可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凌晨时分,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结合原文“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一个苍老的女声传进耳廓……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上楼接你就是”可知,为下文小陈上楼接老人的情节做了铺垫,衬托了小陈的善良。结合原文“这时曙光已经透出地平线,那条红带慢慢地扩大,形成了一片红云,刹那间那深红的光圈突然发出夺目的光亮,附近的云也染上了光彩”可知,“曙光已经透出地平线”“光圈突然发出夺目的光亮”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结合原文“老人坐正了身子,又昂起头,脸上盈满了红霞”可知,同时衬托出老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她勇敢直面病魔,对未来充满希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原文“坐在出租车里的司机小陈见天色还早,想再眯上一会儿……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上楼接你就是”“路上,老人一直趴在车窗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灰蒙蒙的外边,一再提醒小陈……在手术前再看一眼自己曾经历过的老场景、老物件”“小陈和老人道别的时候,老人示意小陈走近一些,小陈刚一靠前……孩子,你给了我生命中最暖心的时刻,有这个底气在心中,我还惧怕病魔吗”可知,小说主要写了出租车司机小陈帮助空巢老人的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关爱的温情。结合原文“这时老人从贴身衣袋里掏出钱包,轻声问小陈:‘’我该付你多少钱?’小陈说:‘不必了!’老人惊愕地说:‘那怎么成呀,你还得谋生计呢!’小陈说:‘祝愿你战胜疾病。’说到这里,小陈又高声说道,‘老人家,你看,朝阳已经照射到你身上,你会像那新阳一样,活得更加年轻!’”“谢谢你,孩子,你给了我生命中最暖心的时刻,有这个底气在心中,我还惧怕病魔吗”可知,“你·我·他”三个人称代词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指大家,指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是关心者,也可以是被关心者,如果大家都能像小陈和老人那样互相理解,互相关爱,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你、我、他组成的一个和谐的、充满温情的大家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夫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士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节选自诸葛亮《将苑》)材料二: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李靖曰:“武侯有所激云尔。臣案《孙子》曰:‘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太宗曰:“教阅之法,信不可忽。”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臣所以区区古制皆纂以图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太宗曰:“卿为我择古陈法,悉图以上。”(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朝督A暮责B无益于事矣C臣所以区区D古制E皆纂F以图者G庶乎H成有制之兵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指尚且,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不同。B.威,指震慑,与《陈涉世家》中“此教我先威众耳”的“威”意思相同。C.《孙子》,即《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作者为齐人孙膑。D.纵横,指杂乱交错的样子,与“纵横捭阖”的“纵横”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戒备,在这个问题上稍有偏差,就可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三军将士出征之前,不可以没有准备。B.孔子的观点是,不教育、训练百姓就让他们去参加战斗,这等于是抛弃他们。经过贤德的人教育、训练七年之后,百姓就有能力参加战斗了。C.诸葛亮赞同孔子的观点,认为参加战斗的士兵不可以不经过教育、训练,教育、训练好之后,一人能当百人用,最终自然也能战胜敌人了。D.唐太宗和李靖都认为千万不能忽视军队训练的方法,只要教育得法,士卒就会乐于为国家所用。于是他们一起研究古代阵法并绘制成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2)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14.面对唐太宗的怀疑,李靖是如何答复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0.BCG11.C12.D13.(1)敌人来了还不知道害怕,这就是燕子在帐篷上筑巢,鱼儿在锅中游动,等不到晚上就灭亡了。(2)士兵训练有素,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如果士兵自己溃乱,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会有危险。14.①李靖先直接点明诸葛亮是有感而发;②接着引用并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内容,说明己方军队混乱会导致敌方取胜;③最后再以诸葛亮的话语作结,表明无可怀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早晚督促责备,也无济于事。我之所以专心研究古制并把它编纂成图,是希望能差不多练成训练有素的军队。“朝督暮责”,两个偏正短语合在一起,句意紧密,一起作谓语,单独成句,B处断开;“矣”为句末语气词,C处断开;“……者,……也”,判断句,中间者后G处断开。故BC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尚且。/崇尚,爱好。句意:蜜蜂、蝎子一类的小昆虫尚且有毒刺(作为防御工具)。/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B.正确。句意:用“赏罚”来震慑百姓。/这是让我先用威力震慑众人罢了。C.“作者为齐人孙膑”错误,作者为齐人孙武,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D.正确。杂乱交错的样子。/用游说来联合。句意: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于他们一起研究古代阵法并绘制成图”错误,从原文“卿为我择古陈法,悉图以上”可知,唐太宗要李靖为他选择古代阵法,全部绘制成图送上来。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巢”,筑巢;“幕”,帐篷;“俟”,等到(2)“有制”,训练有素;“虽”,即使;“危”,有危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武侯有所激云尔”可概括出,李靖先直接点明诸葛亮是有感而发;结合“臣案《孙子》曰:‘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可概括出,接着引用并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内容,说明己方军队混乱会导致敌方取胜;结合“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可概括出,最后再以诸葛亮的话语作结,表明无可怀疑。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家最重要的事务,莫过于警戒防备(敌人的侵犯)。很小的失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全军覆没,将帅被杀,形势无可挽回,能不令人害怕吗?因此一旦出现忧患灾难,国君与臣子顾不上吃饭而谋划对策,挑选任用贤良之人。如果安于现状而不考虑危险,敌人来了还不知道害怕,这就是燕子在帐篷上筑巢,鱼儿在锅中游动,等不到晚上就灭亡了。《传》说:“不预备意外,没有准备计划,不能出兵。”又说:“预先准备,妥善安排,确保没有忧患,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又说:“蜜蜂、蝎子一类的小昆虫尚且有毒刺(作为防御工具),更何况一个国家呢?”没有戒备,即便人数众多也不能依靠。所以说: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所以三军将士出征之前,不可以没有准备。如果军队不训练、演习,一百个人也不能当一个人用。经过训练、演习之后,一个人可以当一百个人用。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过教育(训练)就去作战,这等于是抛弃他们。”又说:“贤德的人教育(训练)百姓七年,百姓就可以作战了。”既然这样,那么要去参加战斗的士兵不能不经过教育(训练),必须用“礼义”来教育百姓,用“忠信”来教导百姓,用“典刑”来告诫百姓,用“赏罚”来震慑百姓。因此人人都知道努力,然后再加以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与起立,行进与立定,前进与后退,分开与聚拢,分散与集合。像这样一人可以训练十人,十人可以训练百人,百人可以训练千人,千人可以训练万人,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经过这样训练的军队就可以战胜敌人了。材料二: 唐太宗说:“诸葛亮说:‘训练有素的士兵,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没有训练的士兵,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不会战胜敌人。’我怀疑这种说法不是十分正确的论断。”李靖说:“诸葛亮这种说法是有感而发的。我考查《孙子兵法》中说:‘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理军队没有章法,官吏兵卒关系混乱,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就叫作乱。’自古以来,由于自己混乱而造成敌人胜利的,不可胜数。所谓教道不明,是指军队训练没有遵照古法;所谓吏卒无常,是指将吏士卒的权力职责经常变动;所谓乱军引胜,是指敌人取得胜利是我们自己的混乱造成的,而不是敌人打胜的。所以诸葛亮说:‘士兵训练有素,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如果士兵自己溃乱,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会有危险。’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唐太宗说:“训练的方法,实在不能忽视。”李靖说:“教育得法,士卒就乐于为国家所用;教育不得法,即使早晚督促责备,也无济于事。我之所以专心研究古制并把它编纂成图,是希望能差不多练成训练有素的军队。”唐太宗说:“你为我选择古代阵法,全部绘制成图送上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下作①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②动晓烟烹紫蕨③,露和香蒂摘黄柑④。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②爨:烧火做饭。③紫蕨:采摘期在仲春时节。④黄柑:采摘期在秋冬之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描写西塞山前的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B.首联对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澄澈江水之上满满倒映着云絮的美妙情景。C.颔联直写行舟过程中眼前所见,“渐映”“斜生”暗示诗人行踪旅迹之变化。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表达对将来能回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的期待。16.这首诗的颈联构思精巧,历来为评论家所称赞,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颈联运用虚笔,想象与当时的“片月”时分并不相符的拂晓炊烟、清晨白露之景,与颔联的眼前之景形成呼应;②同时合写本应分别采食于仲春时节、秋冬之际的紫蕨、黄柑,概括性地展现出西塞山一带的丰富物产;③表达出诗人对西塞山一带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尾联有朝一日归来定居的期待作铺垫。【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够独驾扁舟而来,最终依傍芦花结庵而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意思是:清晨的炊烟飘散着烹煮蕨菜的清香味,带着霜露连着枝叶采摘黄熟了的香柑。诗句内容并不是“片月”时分的景象,而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些景象和颔联孤峰、片月的眼前之景相呼应,丰富了诗歌内容。烹煮蕨菜是仲春时节的活动,连着枝叶采摘黄熟了的香柑是秋冬之际的事情,但蕨菜和香柑都是产于西塞上一带,诗句概括性地展现出西塞山一带的丰富物产。尾联诗人说他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畅游春光。此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西塞山一带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尾联的情思作了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写的情境,与王维“人来鸟不惊”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极其恢宏的气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汪站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两鬓已生华发,他突生感慨,吟咏起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鸟时来啄食②.人至不去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啄、坼、乾坤、暮、衰鬓、已、斑、晓、鬓、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辽阔的黄土高原,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大片堆砌的石头。这些坚硬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与坚硬的石头相比,再粗壮的陕北汉子也显得太柔弱了。石头经历无数次的①也依然完好无缺,而他们若不幸染恙,就有可能需要休息好几天。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打凿石头。四近的草木,一滴露水也没有,全都②。天上呢,无风,无云。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咣咣咣”的声音震响在山谷,他们在打石头。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那是劳动之歌、旷野之歌。他们以歌声调节呼吸,调节情绪,消解疲劳,互相鼓舞。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他们都很自信,但性格却有张扬、低调、幽默、不苟言笑的差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风吹雨打②昏昏欲睡(无精打采)19.①原句中“有的”出现四次,更有利于突出“他们”性格的差异,且构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②原句都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与此段的语言风格更为相符。③原句将“他们都很自信”放在转折之后,有突出强调之意,改句则相反,转折后的语句强调了他们性格的差异,从全文来看,原句的表达更契合文章的中心内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石头经受多次的摧残也依然完好无缺,可填“风吹雨打”。风吹雨打: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②语境指烈日如火的天气草木缺水的状态,可填“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有的”出现四次,分别举例表述不同类型的性格,更有利于突出“他们”性格的差异;句式上,四个“有的……” 句式构成排比句式,一气呵成,增强了语势。原句都为短句,是结构简单的主谓句,简洁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与此段的语言风格更为相符。原句将“他们都很自信”放在句末,突出强调其共同点,和后文“他们的心里都有……”“他们都在……”意思一致,更契合文章的中心内容。改句则相反,转折后的语句强调了他们性格的差异,不符合语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天上云卷云舒,是露营追求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可以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可以是①,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②。“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和近年来流行的围炉饮茶意趣有相近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古人诉诸文字,而我们往往③。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简单的商品消费更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商业都在寻找新的“风口”。通过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作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风口”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有其他世界的鱼冷嘲热讽。B.水退之后,那个村里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C.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火炬传递以“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为主题。D.“千金难买心头好”,你只要喜欢咱们就买,不用在乎它贵不贵。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21.①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②处处可感美好意境③用相机定格美好瞬间 22.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风口”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突出。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原文“氛围感既可以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可以是……”可知,此处填的是和“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相反的句子,即具体可感的事物,故可填“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结合前文“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和后文“抱琴开野室……相近之处”可知,此处是说古人的文选和诗集给人美的享受,故可填“处处可感美好意境”。结合原文“古人诉诸文字,而我们往往……”可知,此处是说我们营造氛围感的方式和古人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可填“用相机定格美好瞬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结合“通过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可知,“通过”和“使”一起使用,使句子缺少主语,二者应删除其一;二是搭配不当,结合“在身心愉悦中创作出新的需求”可知,“创作”与“需求”搭配不当,可改为“创造出新的需求”。故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好的氛围感,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出创新的路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氛围感” ,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它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但与此同时,如果脱离自身实际,过度追求“氛围感”,就可能走向不切实际的享乐主义。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试题材料首先关联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氛围感”,指出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氛围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但材料并不仅限于此,在“但与此同时”之后,指出过度追求“氛围感”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辩证地看待“氛围感”,同时不要忽视“你的联想和思考”,不可脱离这一要求泛泛而谈。其实,综合看来,生活中能够适当营造一些“氛围感”,能够让我们有意识地感受某些特殊时刻,真切地感知生命,切切实实拥有掌握生活的实感。氛围感,让生活的每一天变得趣味横生。我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来源于仪式与氛围而得到升华,生活因氛围感而衍生出更深刻的意义。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无用的,给它贴上“矫情”“浪费时间”的标签,这种观点也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因为生活中有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内蕴和实质,导致走向过度追求形式的享乐主义。而如果氛围感让你的生活充满了焦虑和压力,那说明这一外在形式不是过于频繁就是过于隆重,这种超出承受能力的氛围就要不得。日常生活虽然平凡又琐碎,但也应该有诗意和远方,只要你有了用心的氛围安排,生活就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行文思路上,首先针对材料表明对“氛围感”的看法。然后从“为什么”(重要性)和“怎样做”(方法论)两个方面确定分论点。联系实际,对“氛围感”可能有的正面意义和可能流于形式、导致过度追求享乐主义的问题进行辩证论述。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一分为二看待“氛围”问题,如“氛围的取与合”;也可以选择一方,如“别让氛围感成为形式”“勿过度追求氛围感走向享乐主义”等,但在论述中,要适当涉及另一方,使观点不至于以偏概全、走向片面。立意:1.人生需要氛围感。2.追求内在实质,抛弃过度享乐。 3.生活的意义在氛围感中升华。4.用氛围装点华美的人生。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9:50: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2.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