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泸县五中高2021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D.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答案】1.B2.B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B项,“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曲解文意。原文“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
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分析错误,第三段论证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本题,A项,“就可以消除”错,只能说“有助于缓解”。B项,“就能创作出”错,根据原文应是“才可能创作出”。D项,“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错,原文是说“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并非说人类在创作形式层面是劣势。故选C。【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的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外,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微信等平台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摘编自2017年4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摘编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摘自光明网2017年4月26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在不同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能使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6.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答案】4.A5.B6.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里去读,来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解析】【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中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该句话即为原因分析,而选项中却错认为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虽然该内容在材料后文中涉及到,但并不与“《中国诗词大会》困难重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B项表述错误,材料一属于新闻通讯,其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干是“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要点,分条概括。该题干涉及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古诗词,当然古诗词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从文本中找答案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分析的视角应该宽广些。在答案表述时也不能仅仅论述古诗词,更应论述到传统文化。因此,答案中每点内容都有“传统文化”。但是,每点的分析角度各有不同。第一点答案从如何做好节目这个角度来论述,关键词是节目,答案来源主要是材料一,材料一主要谈论制作高质量节目的艰辛,当然它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材料一中有原文“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稍加整理就可以得出第一点答案。第二点答案从时代机遇这个角度来论述,关键词是文化时尚,答案来源主要是材料二,材料二主要谈论当代年轻人喜欢古诗词的文化时尚,答案可从对材料二的概括中得知。第三点和第四点答案均从材料三中来,“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冯骥才的观点中有关键性的信息:传统生活和体验,综合其他要素组合成一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点睛】1.强化对题干的审题能力。要引导学生读懂题干背后的信息,读懂题干是回答好问题的关键,不仅要知道题干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将题干的表述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系统,而且要明白题干暗示的信息,如这里题干说“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答案应从三则材料中来,而不是从某一则材料。2.阅读文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考生先了解问题,再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样的阅读效率更高。主观题的问题只有一个,这样便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分析概括文本,筛选信息,是常考点。因此,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梳理文本的思路,习惯性地概括文本的内容。3.
答案具有层次感。回答问题要有较强的分点意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解析问题,使答案更为丰满,更具有层次感,避免答案的重复性,也为阅卷老师减轻阅卷难度,让阅卷老师满意,也就是让自己开心。4.学会摘抄或转述相关词句。对能直接回答问题的词句,则可毫不手软地摘抄;对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词句,则需要自己智慧性地挖掘出来,并整合语言,精炼地表达。评分时是根据给分点来给分的,给分点也就是文本中对接问题的关键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
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相关链接①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②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B.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C.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D.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8.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9.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案】7.D8.①衣着朴素,像是一名普通工友;②生活简朴,生活用房设施简单;③敢讲真话,坚持为胡适说公道话;④看淡荣誉,曾撰文三次桂冠。9.①谦虚好学,晚年的他仍不时拜读读陈寅恪的诗文,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②坚持不懈,“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仍然翻译《罗摩衍那》③学识渊博。在语言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④学问精深。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解析】
【7题详解】A项从原文中“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可知,不是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而是陈寅恪的影响。B项中原文为“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并没有旋即推荐其到北大任教。C项中“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不正确,季羡林到北大后即受到优厚礼遇,并非是《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才受到优厚礼遇。【8题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要求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总结概括出要点。本题可从最后一段中总结得出答案。结合文章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衣着朴素;生活简朴;敢讲真话;淡泊名利。【9题详解】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本题解答时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来归纳和总结。点睛:本题的准确解答要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结合文中关于季羡林的情节来分析,尤其是一些评论性的语句。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节选自《金史•高桢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B.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C.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D.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就表示,天会六年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B.公,古代爵位的一种。古代的爵位通常有五等,按地位高低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戴国公”就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汉代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高桢身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桢为政清肃。他为官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虽遭小人嫉恨,却得到海灵王的信任。B.高桢不畏权贵。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因此遭到权贵的忌恨。C.高桢尽职尽责。即使病重之时,他想的还是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D.高桢方正严肃。他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在家面对妻子儿女也是端坐终日,不苟言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2)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答案】10.B11.B12.B13.(1)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人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在夜里喝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到快死的境地,权贵们都感到很震惊。(2)每次到朝廷汇报,一定把区别官阶、推荐好的官员作为进谏的主要内容,因此,掌权的人很忌恨他。【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降”和“告”是两个动作,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破”的对象是“永昌”,结合句意分析,排除C项。句意: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按地位高低应分为“公侯伯子男”。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因此遭权贵嫉恨”错,“遭权贵嫉恨”的原因是“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幸”译为得到宠爱,“干”译为冒犯、冲犯,“杖”译为用棍子打、拷打。(2)“以……为言”译为把……当作主要内容,“当路者”译为掌权的人,“忌”译为忌恨。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
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守。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任高桢做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事,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这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皇帝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对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高桢性情威严,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很炎热,也未曾解带脱衣。他和妻子儿子面对面坐一天,也不谈笑一句,他就是这样缄默无语。(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注释】①
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15.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答案】14.D15.“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首先指出颔联中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的两个字,再进行分析。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
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染”和“然”将红绿二色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另一个角度,颔联将静态景物,通过“染”和“然”写得具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点睛】解答炼字题“四看”:一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二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三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四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2)杜甫《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两句“_______,____”。(3)庄子《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的形象时极尽夸张,用“_____”一句描写鹏背,用“_____”一句描写鹏翼。【答案】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不知其几千里也⑥.其翼若垂天之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胥”“仓”“钟”“割”“其”“翼”。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唯美、雅致、清幽、舒缓,歌词中流淌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旋律中______
着清新的时代气息。近年来,从线上到线下,国风音乐渐渐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谓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新音乐类型。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古典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当音乐响起时,美妙的乐声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欣赏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代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______。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动听,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行云流水、______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微、羽五音阶为基础而谱就,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不管是歌词借用诗词文赋,还是旋律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国风音乐的底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和吟唱国风音乐,其实是一种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随着粉丝越来越多,使得国风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兼具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与古典文化底蕴的音乐,正在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散发身临其境千回百转聆听B.蕴含置身其中百折千回倾听C.蕴含身临其境千回百转倾听D.散发置身其中百折千回聆听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要求:可适当增减词语,保持句意连贯,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A18.【示例】所谓国风音乐是指一种新音乐类型,它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19.【示例一】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国风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兼具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与古典文化底蕴的音乐,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示例二】粉丝越来越多,使得国风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兼具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与古典文化底蕴的音乐,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散发,发出,分发。蕴含,包含。此处指国风音乐通过旋律传达出时代气息,应选“散发”。第二空,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置身其中,将自己投入于某事之中,并给予专注、关心。此处“被各种意象代入”强调置身其中感觉,应选“身临其境”。第三空,千回百转,形容事情、问题或歌声一直萦绕脑际,不能排遣。百折千回,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此处指音乐的婉转悠扬带给人的感受,应选“千回百转”。
第四空,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聆听,听。此处指认真地听音乐,没有上对下,应选“聆听”。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抽出长句中的主干成分,单独成句:所谓国风音乐是指一种新音乐类型。然后把修饰语抽出来,“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添加主语,独立成句;“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独立成句。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淹没主语,“随着”与“使”删掉其中一个;二是谓语动词残缺,“正在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应在“正在”后添加与“桥梁”搭配的动词“成为”。(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到秋冬养生,喝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都开始熬粥喝了,白粥、百合粥、八宝粥……各种粥都是大家的最爱。不过,___①__?很多人都认为喝粥能养胃,因为粥很稀很软,给人一种很好消化的感觉。粥的含水量通常在80%以上,而且煮得比较烂,胃不舒服时,喝粥可能会有一定好处。但正常人,胃没有什么问题时,还是不要长期喝粥了。众多的粥里,白粥要属最常见的一种,毕竟最方便,只需要一点白米加水就可以,不用去准备很多复杂的食材。但是,___②______。现在的白米都是精制大米,在精制过程中,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已经寥寥无几,本身营养价值就很低。煮成粥之后,只会更差。从营养来看,粥里面水分很多,尤其是煮得稀的粥,其他的主要就是糊化的淀粉(碳水化合物)。它的营养构成非常单一,基本只能给人体提供能量和水,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成分,都非常少。而且,煮成了粥后,白米被熬得烂,白粥的消化速度比白米饭还快,对血糖控制很不好,饿得也快,非常不利于能量控制。就算作为主食,也不是一种好的主食。所以,就算喝粥,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碳水化合物)”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B.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7人。C.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加的最重要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之一。D.信纸上用稚嫩字体写着:“阿夷(姨),您好!”【答案】20.①喝粥能养胃吗②白粥其实是最不健康的③也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白粥21.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后文“很多人都认为喝粥能养胃,因为粥很稀很软,给人一种很好消化的感觉”可知,填入句子是关于“喝粥能否养胃”这一问题,因为是问句,可以填入“喝粥能养胃吗”。第二空,从后文“现在的白米都是精制大米,……本身营养价值就很低。煮成粥之后,只会更差”可知,是说白粥是营养价值很低的食品。再联系前文“众多的粥里,白粥要属最常见的一种的,毕竟最方便”可知,这里特别提到白粥,是想说明白粥在众多粥中最不健康。故可以填入“白粥其实是最不健康的”。第三空,从前文“白粥的消化速度比白米饭还快,对血糖控制很不好,饿得也快,非常不利于能量控制。就算作为主食,也不是一种好的主食”可知,作者认为白粥不是一种好的主食,所以填入句子应是建议少吃或不吃白粥。故可以填入“也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白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碳水化合物)”括号作用为解释说明。A.括号作用为标明引文的出处。B.括号作用为补充说明。C.括号作用为解释说明。D.括号作用为标示行文中的补缺或订误。故选C。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为此,有的人欢呼新科技时代的来临,有的人则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导致大批人员失业而忧心忡忡,甚至恐惧ChatGPT将威胁人类的生存。这类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信仰科技者从chatGOT中看到希望,热烈欢呼科技春天的到来,怀疑科技者从chatGPT中失掉信心,为科技冰冷而忧心忡忡,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洪流裹挟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善假于人工智能,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全盘否定,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教育、安全、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并且应用场景也愈来愈丰富。跌宕起伏的证券市场中,以千分之一秒计算的盈亏,正是取代投资人的机器所为;就在春节时微信的“抢红包”,也时常见到机器发、机器收的情景,给人一种久违的温馨。在智慧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汇总的巨大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需将人工智能为洪水猛兽,欣然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题中之义。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不盲目狂欢,做机器的主人。在发挥机器之所长造福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与工具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训”,使用工具的人,自身也会被工具所绑定。当我们足不出户,只通过电子产品上的敲打来交友,朋友的意义已经悄然变化;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问计于云端,师长的传承也会迅速缩水;当我们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浪潮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的冲击……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而人类创造工具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退步。当代,面对来自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质问,我们应当反求诸己,把握机械的工具性,坚守独属于人类的批判性、创造性、共情力等。正如多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再精妙的智能系统,也不能替代拥有复杂且细腻的人类感情;再高效的运作机制,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自发自主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精进个人能力,彰显“人之为人”的智慧、温度和力量。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与人类交流、相处的伙伴,但此刻,我们不应该狂欢它给我们带来的彻底不同,更无需恐惧它会取代人类的地位,只要我们永葆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曾遗失“人之特性”,人类这艘巨轮仍会在科技海洋中行稳致远。【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人工智能技术”,关键句是“这类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作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ChatGPT对于人类来说,可谓利弊共存,ChatGPT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ChatGPT看到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必然会提高效率,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生产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段短暂的停滞期后迎来巨大飞跃。人类会借助人工智能,到达一个更崭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CHatGTP给人类所带来的潜在危害。究竟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还是人类控制人工智能。“后人类”时代下,人工智能的野蛮生长,若没有一致的立法监管,则将面临诸多挑战。当下,已有人运用ChatGpt生成攻击程序对抗国家网络。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会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不小的冲击,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李开复曾说,“虽然AI很强大,但仍有无法克服的短板与弱点。”因为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没有情感,自然就没有同情心,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优势。CHatGTP虽然能瞬间给用户提供答案,但依靠的毕竟是现有的人类数据库。基于数据整合的产品只是汇编,而非真正的创造。正如再多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一样,数据的整合汇编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独创。写作时应当展开思辨,不一味肯定而盲目狂欢,也不要全盘否定而走向悲观的反科技主义道路,而要基于正反分析后得出理性而中允的结论,比如“不断激发创造,让ChatGPT永远为人类服务”、“让ChatGPT遵从人类纲常”、“让时代跟上ChatGPT的脚步”、“莫让ChatGPT成为人类的终结者”……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辩证视角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工智能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二、但其存在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淀。三、只有以辩证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立意:1.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时代变化。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3.筑梦中国,以变应变。 4.新科技时代,理应学会独立思考。5.“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辨识和利用科技的能力。6.不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