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10月)(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3.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注意答题规范:字迹工整,分点分行,序号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3.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4.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5.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 时()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6.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时间出处记载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元朝脱脱《宋史·食货志》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B.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D.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7.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8.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末清初() 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B.海上走私活动猖獗C.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上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9.如表所示为1894—1933年我国近代工业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动,这一变动主要源于()年份轻工业重工业工人数比重资本额(万元)比重工人数比重资本额(万元)比重18944559653,9%208342.0%38975461%287158.0%1911一191317085063.1%1508452.1%9986736.9%1384847.9%192040126071.9%3354559.4%15636228.1%2293940.6%193341220564.0%103651.572.7%23202436.0%38926.227.3%A.轻工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C.民族工业技术依赖帝国主义D.中国经济体系和结构殖民化10.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这反映出()国民党共产党日军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次各地军队以所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第二次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第三次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12.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农村远景图》,该作品A.再现了农村发展的真实面貌B.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C.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13.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B.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4.下图是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A.国民经济比例已渐趋平衡B.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C.国家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D.内地工业成为工业化主导15.吴晓波在《激荡一十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4月20日,《当代思潮》杂忐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衬”姓“资”吗?》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出此看来A.市场经济是判断姓“社”姓“资”的依据B.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C.谈话促逃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16.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还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货币选择。中国这一系列举措()A.利于推动中拉合作共赢良好局面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C.表明了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决心D.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主要是使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秦汉以来,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孝”和“涕”成为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无不从此入手编篡,众多孩童在私墊教师训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鞭批和戒尺惩戒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岗对教育孩童提出四戒:一戒曼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成为古代教子规则之集中体现。 —摘编自颜星《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材料二近代教育学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尊崇儿童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以教育家的“民主精神”,去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实施系列教育。1904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育婴堂”,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机构之一。此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设施相继涌现,它们开设文化知识、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很多小学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陈嘉康提出“以游戏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思想等。在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下,整个近代中国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摘编自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不同于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投碟自应”,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誊录”等防弊之法。——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北京政府颁布新官制,构成了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运行之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公布《考试院组织法》。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任命人员之正式经过考试者,亦千万人难觅一二。”国文试题内容大都出典于四书五经,许多文题古旧呆板。——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的不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 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张海迪以高昂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英、日、德、世界语,以及针灸医疗、广播器材修理等技术。她忍着病痛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翻译外文资料16万多字,还热情帮助、教育了许多青少年。团中央号召全国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向张海迪同志学习。——《人民日报》报道(1983年3月8日)材料二综合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3.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注意答题规范:字迹工整,分点分行,序号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象观测”属于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尚未具备精耕细作的特征,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民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当时有了“历法”和“历法的准确程度提升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不是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 宜”“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可知,西周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强调遵守天道礼法,教化百姓,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神权政治,排除A项;西周封建依靠宗法分封制而建立,并不是源于自然风土民情,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宗法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3.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推动了秦的发展,说明这些有着实用和功利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秦朝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功利思想,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人的价值理念,不属于国家组织能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秦统一的原因,而专制集权属于秦统一后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4.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是为了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故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对比,无法得出其依然强势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非借鉴具体的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和民族矛盾的缓和,D项表述夸大了材料所述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5.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 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胪寺官员和东罗马使节、东北靺鞨族使者在一起,体现了唐朝与罗马帝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交往和交流,反映了大唐文明的影响力较强,A项正确;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关系属于国家关系,并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唐朝与罗马帝国、东北地少数民族的交往,不能反映中原王朝的疆域,排除C项;据据材料中中国与罗马之间的交流,不能判断朝贡贸易“开始”兴起,且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并非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时间出处记载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元朝脱脱《宋史·食货志》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B.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D.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至元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宋时期“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元朝时期“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本史书对交子产生的背景表述不一,两本史书所处的时代不同,导致记述不一,说明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史料甄别”问题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食货志》都属于正统史书,“无法得出历史真相”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一手史料是判断历史真实性的第一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食货志》都属于二手史料,两则二手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7.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受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百姓四时土俗、年中行事几乎都与桑蚕事业有关,说明桑蚕业与当地民生休戚相关。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当地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桑蚕业甚至已由家庭副业逐渐成为主业,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不能说明农耕技术衰退,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但材料均未能体现,C项排除;当人们把民间信仰与日常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当宗教活动与生计活动融为一体的时候,信仰的色彩逐渐淡去,演化为代代相传的习俗,所以不能说明迷信色彩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8.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末清初()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B.海上走私活动猖獗C.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上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据材料可知,清代对外贸易仍被限制在朝贡贸易范围内,仍需要遵守贡期、贡道、人员安排、贸易内容等朝贡贸易体制的规定,A项正确;“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并不等于海上走私活动猖獗,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清初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外,排除C项;材料中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是海禁政策的表现,这说明当时海禁政策并未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所示为1894—1933年我国近代工业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动,这一变动主要源于()年份轻工业重工业工人数比重资本额(万元)比重工人数比重资本额(万元)比重18944559653,9%208342.0%3897546.1%287158.0%1911一191317085063.1%1508452.1%9986736.9%1384847.9%192040126071.9%33545594%15636228.1%2293940.6%1933412205640%103651.572.7%23202436.0%38926.227.3%A.轻工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C.民族工业技术依赖帝国主义D.中国经济体系和结构的殖民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193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近代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其原因是重工业部门投资额较大,周期长,且重要矿产和铁路干线被列强控制,加上内战不断,民族资本家不堪重负,只能在轻工业领域谋求发展,近代中国经济殖民地化是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重工业也能解决就业问题,排除A项;近代民族工业一直是畸形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重工业部门投资额较大,周期 长,民族资本家不堪重负有关,实际上不仅是轻工业,重工业同样在技术上受制于帝国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这反映出()国民党共产党日军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中“捷电”“把侵略军击退”“没有给予重庆军以应有的打击”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胜利,并且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推断是长沙会战,在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D项正确;淞沪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汉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占领了武汉三镇,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所述战争发生在正面战场,百团大战发生在敌后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第二次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第三次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历史任务转变为解放全中国,以战略地区为中心的野战军编制已经过时,故第三次提出"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由此可知,三次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敌我双方军事较量,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的良好态势,A项正确。解放战争爆发前,面对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中共就作出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军事部署,排除B项;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与人民军队的编制变化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2.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农村远景图》,该作品A.再现了农村发展的真实面貌B.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C.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D.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村远景图》中,描绘了中国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农村通了电话。结合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宣传画,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项正确;当时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也没有电话,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破坏了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排除D项。故选C项。13.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 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B.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国在中苏结盟的同时又注重改善中英关系,并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兼顾灵活的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而非普惠性,排除A项;改善与英国关系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A.国民经济比例已渐趋平衡B.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C.国家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D.内地工业成为工业化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197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965年-1975年,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沿海,其在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大幅上升,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我国正在开展三线建设,大批工业内迁,内地的工业产值大幅上升,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内地的工业产值变化,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状况,并且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依然偏重于工业,经济比例并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吴晓波在《激荡一十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4月20日,《当代思潮》杂忐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衬”姓“资”吗?》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姓‘资’还是姓 “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出此看来A.市场经济是判断姓“社”姓“资”的依据B.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C.谈话促逃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了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B项正确;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三个有利于,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排除C项;“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推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还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货币选择。中国这一系列举措()A.利于推动中拉合作共赢良好局面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C.表明了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决心D.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以来的中国。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与拉美国家在经济往来中有广泛的合作成果,经济合作的深化有利于推动中拉合作共赢良好局面的形成,因此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中国与拉美国家经贸往来,并不能得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也与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无关,排除BC项;中国与拉美并非大国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主要是使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秦汉以来,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孝”和“涕”成为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无不从此入手编篡,众多孩童在私墊教师训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鞭批和戒尺惩戒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思想支配下,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岗对教育孩童提出四戒:一戒曼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成为古代教子规则之集中体现。—摘编自颜星《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材料二近代教育学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尊崇儿童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以教育家的“民主精神”,去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实施系列教育。1904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育婴堂”,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机构之一。此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设施相继涌现,它们开设文化知识、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很多小学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陈嘉康提出“以游戏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思想等。在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下,整个近代中国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摘编自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不同于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主张严慈结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方法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以家庭及私塾教育为主。影响:传承发展了古代文化;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伦理;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平民化;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性。(2)不同:更加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发展公共教育;教育内容多元化;注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救亡色彩;先进人物和成果集中涌现。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政治变革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可知,起源早,源远流长;据材料一“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成为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可知,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据材料一“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可知,以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可知,主张严慈结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据材料一“众多孩童在私墊教师训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可知,教学方法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以家庭及私塾教育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无不从此入手编篡,众多孩童在私墊教师训 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儿童教育传承发展了古代文化;据材料可知,儿童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儒家思想,这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进而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儿童教育中作用有利于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平民化;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儿童教育中的强制性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儿童教育首先要尊崇儿童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可知,更加尊重儿童天性;据材料二“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设施相继涌现”可知,注重发展公共教育;据材料二“们开设文化知识、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很多小学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可知,教育内容多元化,注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据材料二“在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下,整个近代中国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可知,具有一定的救亡色彩;先进人物和成果集中涌现。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在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下”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儿童教育思想受到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变革的推动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加之如“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有识之士的倡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投碟自应”,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誊录”等防弊之法。——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北京政府颁布新官制,构成了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运行之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公布《考试院组织法》。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任命人员之正式经过考试者,亦千万人难觅一二。”国文试题内容大都出典于四书五经,许多文题古旧呆板。——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的不同。【答案】(1)笼络人才,维护统治;开放性原则;考试内容单一(知识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逐级筛选; 分类考试;程序严格;公平性原则。(2)不同:考试的法制化(有法律保障);考试权的独立(由专门机构负责);平等性和开放性增强;考试内容的现代化,重视实用能力;借鉴西方教育、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评述: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带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脱节。【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可知,中国科举制笼络人才,维护统治;根据材料“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可知中国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原则;根据材料“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可知,中国科举制考试内容单一(知识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根据材料“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可知中国科举制逐级筛选;分类考试;根据材料“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誊录”等防弊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科举制程序严格;公平性。【小问2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可知,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相比考试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可知,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相比考试权是独立的;根据材料“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可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相比等性和开放性增强;根据材料二“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的现代化,重视实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借鉴西方教育、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带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脱节。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 样,安得不落伍。——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答案】(1)政治衰败,社会动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开展。(2)材料一:观点: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评析: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物质基础。当时的中国,工业极端落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大机器生产,才能促进其它方面(特别是农业)的现代化。材料二:观点: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评析:这一观点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协调统一的有机体,不单单着重社会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危机、苏联建设成就、日本侵华、国内经济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可知,材料一认为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关于认识可从当时中国工业的现状、发展工业对农业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可知,材料二认为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关于认识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张海迪以高昂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英、日、德、世界语,以及针灸医疗、广播器材修理等技术。她忍着病痛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翻译外文资料16万多字,还热情帮助、教育了许多青少年。团中央号召全国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向张海迪同 志学习。——《人民日报》报道(1983年3月8日)材料二综合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案】答案示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等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响亮口号。报道和海报展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起到宣传、倡导的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从材料一的时间和材料二的内容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得出短文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央的精神文明建设角度表述为中共中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等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响亮的口号。从张海迪起到的宣传角度表述为报道和海报展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起到宣传、倡导的作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8:25: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1.2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