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厦门双十中学高三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选择题1.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周礼•司寇》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左传•哀公元年》吴之入楚也,使人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国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A.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B.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C.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D.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反映了周天子的统治受到民意的影响,体现了周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下贵族政治的浓厚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民主化的决策程度,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权力日渐衰落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B.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C.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B项正确;“大都无城墙”不等同于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排除A项;秦朝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排除C项;D项只符合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3.《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我合称)于“七十列传” 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出《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构成通史的一部分,说明其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不能得出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多元一体,未涉及家国同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的状况,涉及的是《史记》的文化观,排除C项。故选D项。4.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解析】【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5.司马光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即:中进士),请贡院逐路取人。”欧阳修却说:“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而取之。”二人所谈的现象根源于()A.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B.北方经济的日趋衰落C.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D.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司马光......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即:中进士),请贡院逐路取人;欧阳修...... 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而取之。”可知,司马光认为应该以路为单位分配录取人数,以改变地区之间录取人数不均的情况,这代表了北方士子的利益;而欧阳修代表南方士子利益,则认为南北科举取士是各取所长。反映了南北科举录取不均的情况,这根源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宋代虽然经济重心南移,但是北方经济并没有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是科举录取分布不均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C.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D.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为便利南北经济交流,维护统治秩序,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同时开通海运,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D项正确;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排除B项;元代的海运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7.明初法定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和宝钞,后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明中叶以后,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且流通日广。会票的产生和流通缘于A.一条鞭法政策的推行B.长途与大宗贸易发展C.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D.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答案】B 【解析】【详解】会票代替现金结算,对于商业活动而言,规避了携带大量货币不便,有助于长途与大宗贸易的发展,B正确;A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这一时期依然是封建式的经济形态,排除C;会票主要是在国内使用,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直接关联,而且世界市场形成时间晚于会票出现时间,排除D。8.王夫之在家训中提到:“能士者士,其次医,次则农工商贾,各惟其力其时”,要将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这些家训A.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B.强化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C.体现了经世致用理念D.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学者以治生为要”“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可得出他强调学的东西要与现实相联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体现了经世致用,C项正确;反映的是工商皆本,排除A项;其主张是对主流的批判,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个性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部分进口货物进口税率变动数据,这一变化()货物单位(1843年)前旧税率(1843年)新税率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数棉花担24.195.5677.02棉纱担13.3855658.45头等白洋布匹29.936.9576.78二等白洋布匹32.536.9578.64本色洋布匹20.745.5673.19斜纹布匹14.925.5662.72A.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B.刺激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销往中国的货物关税大幅度下降,这是不平等条约带给英国的好处,便利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正确;A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是甲午战后的影响,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此时还未出现民族资本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10.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持续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这反映出A.思想界出现分裂倾向B.强身健体受到国人关注C.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D.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可知,对于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引发了国人从强身健体、国难当头等角度对西式溜冰的讨论,说明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人对西式溜冰的态度,不能说明思想界出现分裂,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8年秋天,井冈山根据地粮食普遍获得大丰收,宁冈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27年增产20%,茶油生产更是十几年所没有过的丰收,永新、莲花、遂川等地也出现了空前的好收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农村生产力提高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军事斗争的胜利D.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井冈山根据地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土地后,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1927一1928年农村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事斗争的胜利”是根据地稳定的条件,但不是农业丰收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依然受到敌人的经济封锁,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B.革命力量的壮大C.政治认同的增强D.斗争形势的变化【答案】C 【解析】【详解】为了反“围剿”,农民积极购买中央苏区发行的公债、缴纳农业税,这说明当时根据地的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有高度的认可度,因此才会支持苏区反“围剿”,C项正确;国民党的“围剿”政策下,苏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困难,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革命力量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19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建国以后第二次建交高潮。195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23个,到1965年底增加了一倍多,达到49个。新建交的26国中,除了法国外,其他都是亚非拉国家。”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美关系的缓和B.中苏关系日益紧张C.外交政策的调整D.日内瓦会议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60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19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建国以后第二次建交高潮。……新建交的26国中,除了法国外,其他都是亚非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前后,面对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美国的敌视,中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把外交的重点放在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争取中间地带,因此带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C项正确;中美关系缓和在70年代,排除A项;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给中国外交工作带来的是消极的影响,与第二次建交高潮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主要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对于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直接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4.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物资分配一部分是计划调拨,执行计划价格;一部分是市场调配,执行市场价格。在物资比较紧张的80年代,两者价格往往差别很大。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B.经济体制改革尚待完善C.物资生产供应相当充足D.政府管理职能趋于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两种价格,即政府决定的计划价格和市场机制决定的市场价格。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开始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国营企业在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后的超产部分,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实行价格双轨制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过渡性措施,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起到了应有的稳定和推动作用, 但该制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价格制度,与经济所有制结构关系不大,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物资生产供应尚不充足,排除C项;改革开发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政府简政放权,而非强化干预和管控,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包括经济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这利于改善受援国经济建设环境,提升受援国自主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并非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排除B。【点睛】16.公元前501年,雅典人为刺杀僭主的两贵族阿里斯托格和哈莫迪俄斯塑造雕像,并树立在市政广场上。文献记载说,这是雅典最早为凡人树立雕像,之前的雕像都是为神和传说中的英雄塑造的。这一举措()A.利于激发民众的参政热情B.加速了雅典城邦政治的衰落C.意在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D.实践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古 代希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僭主是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古代雅典人为刺杀僭主的两贵族塑造雕像,视之为维护民主政治的英雄,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推崇,C项正确;为刺杀僭主的两贵族塑造雕像体现维护民主政治,而非激励公民参政,排除A项;雅典城邦政治的衰落是在公元前4世纪,排除B项;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公元前469—前3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时间数量项目1861—18941895—1898教案分类房产、地产纠纷193文化、习俗冲突133口角细故70干涉词讼20团会对教民的打击011其他52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要求:表述明确,逻辑清晰)【答案】所谓教案,即中国民众与外来教会势力之间爆发冲突而引发的案件。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中外交流逐步扩大,为数众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中,或因“房产、地产纠纷”,或因“文化、习俗冲突”,“教案”偶有发生。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民间反洋教斗争盛行,“教案”事由主要集中为“团会对教民的打击”——中国民间的团会与西方教会庇护下的教民,两者冲突加剧,不惟经济纠纷或文化冲突,更是民间自发挽救民族危机的努力,但也具有盲目排外的因素。中国近代的教案,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抗争。【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61-1898年中国。教案,即中国民众与外来教会势力之间爆发冲突而引发的案件。据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分甲午战争以前和甲午战争以后两个时期论述教案在数量、分类等方面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因“房产、地产纠纷”,或因“文化、习俗冲突”,“教案”偶有发生。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国民间的团会与西方教会庇护下的教民两者冲突加剧,教案频发,不惟经济纠纷或文化冲突,也与民间的反帝、反洋教斗争有关,但也具有盲目排外的因素。最后总结:中国近代的教案,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抗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图3三春秋形势图图四战国形势图——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材料二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 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一方面,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通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与亚历山大帝国在疆域形成方面的不同。【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3)不同:清朝主要是疆域的维护与巩固,亚历山大帝国是对外的扩张与占领。清朝主要采取外交等和平手段,亚历山大帝国主要运用武力手段。清朝与周边地区形成了朝贡体系,亚历山大帝国推广了希腊文化。清朝遭遇了俄国等强劲对手,亚历山大帝国征服了波斯等众多地区。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解体。【解析】【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远古和先秦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得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根据材料一“与华夏对称夷,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和原有的华夏部落地区相互融合了”得出“夷狄” 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根据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分封制的影响下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根据图三图四春秋战国形势图,得出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根据所学,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加强了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推动了族群间的交流。(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举措:根据材料二“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得出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二“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得出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材料二“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得出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出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结合所学,设立郡县,移民实边,使得国家对边疆地区管理和控制加强,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根据材料二“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民族关系的处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民族关系的处理,为后世封建王朝提供了历史借鉴。(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从目的、方式、文化、外交和作用等方面对比作答。目的上清朝主要是疆域的维护与巩固,亚历山大帝国是对外的扩张与占领。方式上,清朝主要采取外交等和平手段,亚历山大帝国主要运用武力手段。文化上,清朝与周边地区形成了朝贡体系,亚历山大帝国推广了希腊文化。外交上,清朝遭遇了俄国等强劲对手,亚历山大帝国征服了波斯等众多地区。作用上,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解体。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第一首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区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满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第二首风云突变,军阈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第三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10【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根据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答题第一步,结合每首诗词的时间和内容提取包含的历史信息,如: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军阀混战、长征等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历史信息,写历史短文,包含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和评价。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 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最后作总结,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司马光修史材料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内,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纂《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能_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司马光修史”这一行为的认识。【答案】(1)理由: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朝传统秩序完全被破坏的开端;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做到恪守礼制、遵从天命,司马光固守传统,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以此告诫统治者,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君臣易位。(2)史料价值: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但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认识: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理由:根据材料“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可归纳出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 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三家分晋是周朝传统秩序完全被破坏的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司马光固守传统,反对王安石变法等角度进行补充。【小问2详解】史料价值:从史料编写权威来看,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从史书编写的目的性来看,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6:40: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4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