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90分钟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城址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国”的记录,这就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B项正确;考古发掘不需要与文献记载的内容互证也有其价值,排除A项;仅根据龙山文化城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B项;“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仪礼·觐礼》日:“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周代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同姓、异形诸侯国国君的称呼有所不同,“伯父”与“伯舅”、“叔父”与“叔舅”的对应,体现了血缘的亲疏,以此来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政治联姻”一般是指分属不同集团,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法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学派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C项正确;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时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原有的工商食官制度,A项正确;“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应的城市,排除C项;“被打破”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5.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诸夏与少数民族的会盟属于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的政治交往,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进而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项正确;“同源共”主“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五德终始说”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政治学说。秦始皇采纳该学说,将秦朝作为“水德”以取代周朝的“火德”,并按照“水德”的有关细节设计王朝制度。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快国家统一步伐B.强化思想道德控制C.宣扬政权合法神圣D.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通过“五德终始说”,为秦朝取代周朝提供了理论依据,宣扬秦朝的合法神 圣,C项正确;秦始皇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排除B项;缓和民族阶级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让平民出身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即位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之后,汉武帝又让贤良之士“并在左右”与大臣辩论。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B.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趋势C.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打破贵族做宰相的惯例,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做宰相,又重用身边的贤良之士,并让其参与国家重要事务,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末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8.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体现了刺史权力的增大,说明东汉时期刺史制度明显异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刺史权力的变化,体现不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监察官员权力变大,没有提到品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但在国家和个体农民之间起着制衡两者利害冲突的作用,可以稳定地方,是社会的润滑剂和缓冲利。“它”指的是A.诸侯封地B.地主田庄C.繁重徭役D.郡国并行【答案】B【解析】【详解】两汉时期兴起的田庄经济酝酿了地主豪强,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但是田庄经济一定程度上收容了流亡农民,有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是社会的润滑剂和缓冲剂,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解决了诸侯王我问题,排除A项;繁重的徭役并不会危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和个体农民无关,排除D 项。故选B项。10.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物产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荽(香莱)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结果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通过丝绸之路引入外来物种,其中多为果蔬,这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交流”,材料只提及了引入作物,没有提到外传文化,无法体现出交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明朝时期,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是材汉武帝时期,当时已经不是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糜粥……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如图所示为四川成都市郊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局部),画中位老人手扶 鸠杖坐于树下,房内走出一人捧送食物。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A.社会保障体系完备B.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C.尊老敬老之风兴起D.休养生息政策持续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后汉书·礼仪志》记述了官府对高龄老人的优抚举措,画像石描绘了家庭赡养老人的情景,这些史料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对汉代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赡养老人,不能说明汉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状况,排除A项;受宗法观念影响,尊老敬老之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于西汉前期,排除D项。故选B项。12.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中原正统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化政策D.恢复朝贡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对洛阳城规划,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加以安抚,给南方人赐宅“归正里”,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通过各种措施来彰显其政权是中原正统,加强统治,故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原正统,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是为了彰显中原正统,不是为了淡化南北矛盾,排除B项;推进汉化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恢复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逐渐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且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这反映出当时()A.文学世俗化的趋势B.士族注重扩大家族影响力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门望族制度的兴起及社会政治的需要,在选官任职和名门婚姻等方面都要通过家谱识别个人身份。且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士族特别注重家传撰修。家传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重在扩大世家大族的影响力,B项正确;家传撰修与文学世俗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为有关两税法的记述。材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赠友》白居易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宣公集》陆贽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之不觉。《新唐书》欧阳修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之不觉”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此外,政府连年增税,也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和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B项;材料体现了两税法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5.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A.军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防B.民众已逐渐认识到军镇的弊端C.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威胁中央D.安史之乱后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临洮、西北地区”等可知,该诗歌流传于长城一线,唐玄宗天宝时期,河西节度使属于军镇长官,从诗歌可见,由于哥舒瀚的存在,保卫了此地的安定,这可以说明边疆军镇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是赞扬军镇镇守边疆,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藩镇割据局面威胁中央,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西北民歌,无法体现“外重内轻”,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依然重视家世,宋代科举程序公正,选拔相对公平,门第观念对于科举制的影响较小,这说明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官员政治才能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 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密度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较为相似,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在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密度,并不能证明人口大幅度增加,排除C项;图表信息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且此现象应该是在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后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C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中国古代阅读以隋唐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该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阶段阅读概况隋唐以前阅读是一种奢侈,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隋唐以后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的下移和扩展,阅读人数大大增加,出现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A.官僚士大夫的文化影响力增强B.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C.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力明显减弱D.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前后阅读行为主体、阅读目的性和阅读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官僚士大夫文化影响力的信息,排除A项;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中“阶级矛盾缓和”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0.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给皇帝讲学的经筵制度本质上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宋代经筵讲书制度化,并未提到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只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排除B项;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西汉时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1.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A.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B.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C.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D.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契丹建国后,既有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也有从事农耕业的汉人和渤海人,辽朝统治者在考虑自身情况和借鉴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用不同的法律去治理,B项正确;蕃汉分治说明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仍然存在,排除A项;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与“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不符,排除C项;这一举措根本目的是巩固辽朝统治,而不是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22.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统一全国,战争具有统一性质的,D项正确;消除一词错误,民族差异不能消除,排除A项;战争的根源是对国土、资源、人口的争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各国之间战争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23.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权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内,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权,不是强调元代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官员素质大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24.《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佃农转化为国家固定税户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在租佃制之下,佃客交清地租之后,“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并且,如果地主强行“拦占”,佃客甚至还可以向县官进行“申诉”,据此可知,在此时期,地主已经不能够完全控制佃客,这反映出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在租佃制之下,地主与佃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租佃制下,佃客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才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租佃制下,佃客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佃客)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但是不论其地位如何,其仍然还是要租种地主的土地才能生存,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会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25.如图是宋代诗人分布图,据此判断影响宋代诗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宋代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②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③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④科举取士以诗赋为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从“宋代诗人分布图”可以看出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即此时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联系南宋定都杭州,可知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并且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也是影响词人分布的重要因素,②③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①错误;宋朝的科举考试经义和策论,④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6.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 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认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这表明宋代()A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B.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C.重商主义理念备受推崇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体现是对商业发展的重视,说明宋代农业为本的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是在清末,排除B项;重商主义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排除C项;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较低,排除D项。故选A项。27.“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鼓励商业发展重新树立义利观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答案】B【解析】【详解】承认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强调“循天理”才能不求利而获利,说明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与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朱熹主张鼓励商业发展,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8.法国历史学家布岁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他的理由可能是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海洋开发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是指未能赶上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南方,迁都后朝廷无法积极参与海洋开发,故C符合题意;材料认为迁都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早在南宋,我国已经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迁都导致都城直面北方边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30.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实行“南北更调”、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都是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A项正确;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且人才选拔标准与学历、才能等有关,排除B项;科举制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监察是指监察官员,谏议是指向皇帝谏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1.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C【解析】【详解】 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有利于强化二者的相互牵制监督,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明确地方行政区划、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无关,排除AD;材料主要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的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2.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急递铺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这是为了密切中央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急递铺的建设,不能体现邮驿体系日臻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33.王阳明认为,人们应当“致良知”,用反求内心的方法,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而黄宗羲提出,“致良知”的“致”是人的实际行为,而不是苦思冥想。黄宗羲的主张体现的精神是()A.重视考据B.反抗权威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通过实际行为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考据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黄宗羲经世致用的精神,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思想,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4.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法律,规定庶民衣服上不得有金绣、锦绮以及绫罗,庶民只能穿由绸、绢以及素纱制作的衣服;到了天启年间,庶民服饰的奢靡以及逾礼犯上已经非常严重,朝廷也无力管制。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C.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传统社会结构面临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希望摆脱封建束缚,B项正确;明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明朝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界限依然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35.1689年,法国传教士向中国皇帝进呈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亚洲地图,但这份地图缺少中国详情。自1708年始,皇帝谕传教士分赴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并谕部臣,选派干员,随往照料。当时运用了经纬制图法、三角测量法、投影技术等,实测全国640多地的数据,历时十年终告完成,即《皇舆全览图》。对这一超大规模的绘制地图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由顺治皇帝组织测绘②运用了欧洲测绘技术③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④触犯了中国领土主权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皇舆全览图》是康熙帝时期组织测绘的,①说法有误;根据“运用了经纬制图法、三角测量法、投影技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图测绘过程中使用了欧洲测绘技术,地图的绘制成功有助于了解各地情况,从而巩固国家统一,②③正确;地图的绘制是清政府组织的,触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说法有误,④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摘编自《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汉代太学考略》等材料二(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材料三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 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益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兴盛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教科书:以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教官: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朝廷高度重视;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影响: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趋势: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原因: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开明的文化政策(科举的发展);杰出人士的推动。影响:文化下移(保讲教育向平民转移);推动文化水平的帮体提高:涌现大批人才;推动理学的兴起与发展;避免政治动乱。【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教科书、教官、官办最高学府和地方教育系统等方面归纳出特点,再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可知,汉武帝主张设立太学,说明朝廷高度重视;根据材料“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等信息可得出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影响一问,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儒学地位、使儒学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即可。(2)趋势:根据材料一“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和材料二“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等信息,可得出趋势是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从证据上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思考;根据材料“故论学术,祁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可知,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有研究学术的经济基础,并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强大,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选调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数学(文)上学期二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试题(Word版带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调研考试(四)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0:30: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739.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