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打制石器B.用火烹饪食物C.从事渔猎采集D.从事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器,即人们已经按自己的意识制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与题意不符;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取火,B不符题意;从事渔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C错误。故选D项。2.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戊而制。铸造此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当时A.青铜器已经成为礼制象征B.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D.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以司母戊大方鼎的制作过程为例,展示的是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D项正确;仅从一个鼎是无法推出青铜器已经成为礼制象征的结论,属于孤立不证,排除A项;当时的冶铜技术并未普及,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3.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君主专制权力B.导致诸侯国不断发展威胁王室C.推动国家走向统一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地方的文字文化上出现一致,地方文化也随着文字和铭文传播到其他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地方和中央存在相似性,排除A 项;材料体现不出对王室的威胁,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文化认同,并不是侧重强调走向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史籍记载,周王室曾自称为“夏”。周王室东迁后,《左传》载,狄人伐邢。管仲言于齐侯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暖(昵),不可弃也。”此后在《左传》的叙事里,“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民族矛盾渐趋尖锐B.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民族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挽救国家危亡斗争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诸夏亲暖(昵),不可弃也”“‘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说明的是当时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说明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民族矛盾尖锐化,排除A项;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民族的说法属于表象,而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材料与挽救国家危亡斗争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记载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策》记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这一变化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D.均田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体现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因此,这一变化反映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是在汉代,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排除C项;均田制度遭到破坏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6.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又说:“万物皆备于我……此心已备万物。自是丰足,不待外铄。人自有良知良能。”据此可知,孟子A.强调人的自身主体地位B.肯定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C.认为探寻真理需格物致知D.对前人典籍持批判的态度【答案】A【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心已备万物”“万物皆备于我”“人自有良知良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人要有主体意识,反对迷信典籍,强调了人的自身主体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社会教化的功能,排除B项;“此心已备万物”说明孟子把“本心”放在首位,而“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排除C项;孟子对待前人典籍的态度是批判性继承,并非一味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所示是两汉时期儒学名师和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在公卿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官吏政治素养明显提升B.儒学社会化进程加速C.儒学服务选官功能凸显D.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帝国的主流思想,因此官员的选拔也逐渐在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两汉时期儒学名师和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比例在逐渐提高,即儒学服务选官功能凸显,C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官员中的儒生比例提高,不能体现官吏政治素养明显提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大众受到儒学影响,因此不能体现儒学社会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8.《史记·伯夷列传》为正史列传之首。司马迁以来,从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成为表彰匹夫之志的“中国史的诗意”。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A.彰显了历史惩戒价值B.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C.批评了儒家伦理道德D.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性【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由材料“从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是为了表彰其坚守道义、忠于故朝气节,所以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具有道义传承的功能,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避世者和失败者的表彰,没有体现对他们的历史惩戒,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坚守道义的儒家伦理道德的颂扬,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修史的政治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9.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中央集权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盐铁由官府直接经营到政府只负责征税,说明东汉时期政府允许民营手工业进入盐铁行业,这种变化有利于民营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盐铁由官府直接经营到政府只负责征税,没有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盐铁政策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没有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这表明孝文帝改革()A.直接导致北魏的衰落B.违背历史潮流而失败C.过分汉化忽视其个性D.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赵翼认为孝文帝认为鲜卑族的习俗粗鄙,仰慕汉风,因此推行改革,但是正是因为彻底的改革,是国势衰颓的开始,即过分的汉化忽视了个性,C项正确;北魏衰落是政权腐败导致,而非改革导致,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孝文帝改革和隋唐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答案】C【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抄本说明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周边扩散,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唐代的官方字体说法,排除A项;于阗不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这一现象有利于A.消灭门阀特权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选拔制度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从材料可知,隋唐以前,主要官员可以自己选用属官,从而造成主要官员势力不断扩大,但是隋唐以后,九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门阀割据势力,B项正确,排除A项;本题核心内容是考察属官选拔权的变化,无法体现选拔制度本身的完善,排除C项;行政效率提高与否与官员素质,行政体制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学者统计,唐代官员科举出身的大约占15%,而北宋这一比例大概为40%。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官僚制度比唐代完备B.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C.科举考试始设进士科D.重文抑武风气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科举出身的比例远大于唐代,甚至一些名臣都出自平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使更多中下阶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科举出身情况,没有对比唐宋两代的官僚制度,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而非北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阶层流动的作用,没有涉及抑制武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加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遏止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制,成年男子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进行赋役改革,规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以庸代役,使农民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以庸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A项;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排除B项;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会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不会直接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5.以下是某学者以《全唐诗》为样本统计的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图。据此可知,唐代()A.物理及医药学的水平较高B.科技向体系化理论化发展C.文人雅士重视科学技术D.科技发展丰富文学内容【答案】D【解析】【详解】唐代科技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并且具有实用性、经验性等特点,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唐代诗人多有游历经历,科技的发展自然渗透到诗歌之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唐诗中的科技内容正体现了这点,D项正确;诗歌具有的史料价值需要经过辨析,虽然诗歌中出现的物理和医药内容较多,但无法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能够反映出唐代科技发展较为系统完备,但难以体现出其理论化特点,且唐代科技偏向经验性,排除B项;诗歌中涉及科技内容并不能说明唐代诗人重视科技,且唐代文人更重视科举考试而非科技,排除C项。16.唐朝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这反映了唐代对外交往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B.以利抚远为特征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D.局限于周边国家【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体现了唐政府注重思想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以此宣扬国威,B项正确;A是表象,排除;C、D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项。17.唐代学者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该字体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可知该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即行书,C项正确;秦朝出现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排除A项;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排除B项;根据“非草非真”可知,并非草书,排除D项。故选C项。18.北宋人尹源曾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出现“弱唐”局面再次出现,采取了哪一措施A.设参知政事B.设诸路转运司C.设三司使D.设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司,分割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ACD均属于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故选B项。19.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反映了作者A.改革社会矛盾的雄心B.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C.期望国家强盛的心态D.发展小农经济的愿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指的是唐朝初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诗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的信息,排除B项;发展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重文轻武B.强干弱枝C.岁币政策D.守内虚外【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两宋政府对北方政权不断妥协退让,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这体现了宋代守内虚外的策略,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压制武将,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指强化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力量,排除B项;岁币政策是指给北方政权缴纳贡赋,不包括割让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21.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不是为了遵循传统的意识,也不是恢复三代秩序,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22.下表所示是宋元文献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认定的史实是记载文献(赵)普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责天下自安矣。”上(宋太祖)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于是召集石守信等饮酒,释其兵权。[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即位后,禁军将帅自恃功高,所以“多银赛(傲慢无礼)”,太祖收其兵权[宋]王巩《闻见近录》“艺祖(赵匡胤)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脱脱《宋史》A.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B.宋太祖以和平方式收回兵权C.北宋初期武将危及君主集权D.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三则材料信息均显示,宋太祖收回了统兵大将的兵权,这说明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故选A项;三则材料中只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是和平收回兵权,不能就此认定为史实,故排除B项;宋太祖收回统兵大将兵权是因为他担心统兵大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但不意味着统兵大将已经危及君主集权,故排除C项;宋太祖收回兵权不等于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故排除D项。故选A项。23.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因此C项正确;A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岳家军抵抗的金军,排除D项。故选C项。24.据《元史》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寨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A.推行民族交融政策B.边疆经济得到发展C.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对历来由少数民族自我管理的地方加强了管辖,在赋役征发方面实现了与内地整齐划一,D项正确;“民族交融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并非元朝政治制度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25.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可知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邮驿制度的发展与孔孟儒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邮驿制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6.《元史》卷87载:“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据此可知宣政院设立的原因是A.僧俗并用,军民通摄B.事务繁重,应有所尊C.因俗而制,因地制宜D.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可知元朝的总制院管理的事情过于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B项正确;“僧俗并用,军民通摄”是宣政院的管理特点,排除A项;“因俗而制,因地制宜”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总制院事务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而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排除D项。故选B项。27.“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答案】A【解析】【详解】分析题目,行营到处即为家是说契丹人四海为家,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卓穹庐数乘车是指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是说契丹人依靠打猎为生。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8.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额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A.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C.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铸钱额大大增加,同时还有大量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A项正确;唐代的铸钱额少于宋代并不能说明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排除B项;宋代的铸钱额多于唐代也不能说明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和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排除CD项。故选A项。29.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非常发达。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对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D.手工业生产成为经济支柱【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非常发达”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地区性产业分工明显,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的是瓷器出口,非全部,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展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支柱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30.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约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约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约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A.市场时空限制取消B.北方农业严重衰退C.政府税率不断提高D.财政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可知,从宋太宗至宋神宗时期,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税不断减少,商业税不断增加,商业税超过农业税,可见财政收入出现结构性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市场状况的信息,排除 A项;此时经济重心正在南移,但是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南北农业状况,排除B项;宋太宗至宋神宗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是税率不一定在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31.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单曲,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导致吴歌表现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异端思潮的影响B.散曲等艺术形式冲击C.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D.程朱理学形成与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魏晋以来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时人)喜欢劲歌狂舞;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形成,受到理学的影响,使吴歌从劲歌狂舞转向浅吟低唱,这是压抑人个性的表现,D项正确;吴歌表现形式的变化是理学影响下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而非社会一段思潮的影响、散曲的冲击和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ABC项。故选D项。32.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C.表现社会现实生活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相比于诗歌散文,元杂剧融合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故C项正确;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显然A、B项不符合要求;元杂剧虽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文学范畴,D项说法绝对。故C项正确。33.话本是宋元时代特别发达的一种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意刻画往往只是生活在市井巷陌的没有什么地位的小人物。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等。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C.“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D.市民阶层壮大及世俗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注意刻画往往只是生活在市井巷陌的没有什么地位的小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话本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及世俗文化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与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的社会教育并未得到普及,排除B 项;当时“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并未被打破,排除C项。故选D项。34.下表所示为朱熹的部分活动。这些活动时间活动隆兴元年(1163年)编《论语训蒙口义》淳照元年(1174年)编《弟子职》《女诫》,印封于建安绍熙元年(1190年)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献寿仪》于临漳学官A.体现了儒学的应时革新B.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C.实现了儒学教育普及化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朱熹编著的这些著作都与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有关,说明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仅能体现朱熹在儒学世俗化方面的贡献,不能据此体现儒学的革新,更不能说明儒学教育的普及化,排除AC项;朱熹的行为实际上是巩固了社会道德秩序,排除B项。故选D项。35.《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使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中刘玄德象征着王朝的正统,曹操属于权臣,因此出现“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现象,说明的是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B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而苏轼是北宋人,排除A项;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属于材料的表现,排除C项;宋朝时期主要文学载体是话本,非小说,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 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做法”,依据材料一信息“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得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郡国并行制。 【小问2详解】“关系”,据材料二信息“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较高级演化形态”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依据材料信息“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开创省制(设立行省)。【小问3详解】“理解”,依据材料三信息“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等角度分析。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可喜的水平。英国人李约瑟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经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在宋朝完善成熟并逐渐走向世界的。——摘编自伍丽慈《中国宋朝时期科技文化史研究》材料二宋代的科技文化不仅格外富于创造性,而且异常绚丽多彩,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当时的中国大踏步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不仅使国民受益,给社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使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人大多都享受到了某些有益成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引领世界科技文化走向巅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摘编自谢东良、徐创新《浅析宋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文化繁荣的意义。【答案】(1)特点:世界领先;实用性强;具有创新性;涉及领域广;影响深远。(2)意义: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更具有生机;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由材料“ 英国人李约瑟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经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得出,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是世界领先;由材料“宋朝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可喜的水平”得出,涉及领域广,实用性强;由材料“宋代的科技文化不仅格外富于创造性,而且异常绚丽多彩,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当时的中国大踏步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得出,宋代科技成就具有创新性;由材料“随着科技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使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人大多都享受到了某些有益成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引领世界科技文化走向巅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得出,宋代科技成就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不仅使国民受益,给社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得出,宋代科技文化繁荣丰富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更具有生机;由材料“随着科技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使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人大多都享受到了某些有益成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引领世界科技文化走向巅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得出,宋代科技文化繁荣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101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选调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调研考试(四)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物理下学期竞赛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09:10:01
页数:17
价格:¥2
大小:789.7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