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l.5=60分)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己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3.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萄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交流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4.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5.汉武帝曾发布诏令“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敢犯令,没入田僮”,还在全国各地设置盐官和铁官,由大农部丞数十入主理各郡国盐铁事宜,通过均输方法统一调制盐铁。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交通发达便于物资调度C.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D.重农抑商政策正式确立6.西晋时期,晋武帝特别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B.社会阶层流动大大加快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7.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大量向南方迁移,甚至大量进入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此同时,南疆少数民族也存在向北推移现象,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种现象()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完成了民族融合8.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激化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C.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9.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1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11.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说明宋初措旌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12.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D.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13.《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14.“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A.AB.BC.CD.D15.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经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 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变相恢复16.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17.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态度的科技学者,如徐霞客蔑视科举功名,“以生命游”“直抉鸿蒙来未凿之窍”;宋应星专门从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和自然哲学的探讨,宣称“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亦不遑恤也”。这反映了()A.科技呈现出独立发展之势B.宋明理学开始走向了衰落C.自然科学理论得到了创新D.启蒙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18.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己久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19.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不仅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城下之盟,还要面对德国、比利时等国来华请订商约,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清政府逐渐深化条约认识,调整对外政策,呈现出从排斥“要盟”到严格信守,从“羁縻驭夷”到条约体制,从“惠及远人”到力挽利权的态势,商约观念亦随之萌生。这说明()A.华夷之辨观念已经消除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D.清廷朝贡体系完全瓦解20.1844年6月,美国公使顾盛致信美国驻广州领事,认为“按照欧美奉行的国际法,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该服从该国家的法律”,对于合众国在中国的公民,认为“受美国所派驻华官员的审判”。这反映了()A.国际法仅适用于欧美国家B.殖民者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C.美国获得治外法权的特权D.美国以广州为侵略中国的中心21.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同时,他又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据此可知,《海国图志》()A.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D.认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22.《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农民革命所固有的思想色彩,是太平天国运动自身发展的产物,而《资政新篇》却与农民革命本身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从基本思想内容来说它是当时西学东渐的思想结晶。这反映了()A.两者是当时国内经济的产物B.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后者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3.如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24.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25.洋务民用企业欲从社会上吸纳资本,采取了对投资者必须支付官利(固定利息)的做法。民办公司兴起后“官利必付”也是普遍的做法,连张謇也认为:“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可见,官利制度()A.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B.深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C.对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2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这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B.成本太高经营十分艰难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27.1862年8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1876-1877年,清政府又派遣人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留学。清政府的举措()A.顺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标志着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D.颠覆了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28.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29.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30.至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里程的93.1%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此外,外资还控制着 中国机器采煤的91.9%(1912年),生铁生产的10096,棉纺生产的76.6%(1908年),内外航运的84.4%(1907年)。这类现象()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B.标志着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国家C.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快速发展D.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31.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2.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33.1899年,梁启超撰文说:“此殷忧愤激者之言,此事虽屡行于欧美,而不切于我中国今日之事势也。……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时日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据此可看出粱启超()A.固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者C.舍弃了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D.找到了中国自强独立的新出路34.下表是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A.清廷已失去对地方的控制B.帝国主义对华威胁日益加深C.中国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D.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35.1900年6月26日,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准备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36.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37.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B.帝国主义转变了侵华策略C.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D.中国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38.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 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39.宋教仁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称:“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1912年3月,有同盟会成员指出:“政党内阁其主义在取强有力之政府,吾国采法国制,则总统立于内阁之外,不与内阁同肩其责。”这一说法得到革命派的广泛赞同。对材料解释合理的是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引发民众不满B.列强竭力干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C.革命党人意图调整政体维护共和制D.欧美宪政经验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40.有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事件作出如此评价:它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它破除旧权威是胜利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致使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该学者评价的这一事件()A.是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最早尝试B.助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D.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重大障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1100年,人口超过1亿。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材料二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皆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原因及影响。(10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晚清修律运动的开展,国内出现了学习西方法学的热潮,具体表现为大批青年分赴东西方学习法政,他们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法学传播的主体力量。纵观近代法科留学的历史,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874-1895年),法科留学处于初始的无意识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各省都没有有计划的派遣活动,但出现零星自费习法者,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赴欧留学生及在事人员中有少数接触西方法制或接受专门法律教育。第二阶段(1895-1911年),法科留学蓬勃发展,表现为中央提倡,地方响应,法政留学一时成为变法求才的首要途径。各种官费、公费、自费生分赴东西肆习法律、在职官吏出洋游历考察政治学术、亲责子弟建习政法以固国本。其中,留日生在数量 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三阶段(民国以后),法科留学整体步入平缓发展的轨道,再未出现清末习法的汹涌热潮,留学运动向欧美国家扩展,法科留学呈现出日、关、欧同步发展的趋势。据有关学者估算,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的法科留学生大约有4500名,留学生归国后多任职于法律院校或司法行政部门,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自清末新政开始,近代中国立宪运动迭起,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迫在眉睫,独特的历史环境为,法学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们在工作实践、教学研究中必然地传播法学知识、促进学术生长。——裴艳《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1)根据材料,概况近代法科留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法科留学三个阶段变化的各自原因。(8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梁启超主张中国需要大的变革才能自存,同时又反对革命派把革命仅视为推翻中央政府。为了与革命派相区别,他才如此重视对“革命”意义的辨析。“改革”不同于改朝换代,它和“革命”的主要差异在于“改革”往往由当权者及社会精英自上而下推动。自清末至民初,由当权者(清廷或绅士)推动的改革有戊戌变法、新政、立宪。下图所示为1890-1926年梁启超著作中“革命”及“维新”(含“改革”“改良”)的使用次数。——摘编自《梁启超对中国革命模式探索及其失落》选取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或部分,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象观测”属于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尚未具备精耕细作的特征,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民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当时有了“历法”和“历法的准确程度提升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不是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周的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 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而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种宗法和政治制度结合的格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宗教的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而不是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墨家、儒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都有着推崇国家政令出一,提倡风俗统一的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追求统一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礼乐文明的质疑,且荀子崇尚“隆礼重法”,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诸子的观点,无法体现诸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交流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荀子提倡“性恶论”,用“礼”约束人的行为,韩非子强调“霸王”出现以治理大臣、人民,二人的观点并未明显体现出关心黎民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由“汉武帝曾发布诏令‘贾人有市籍者…敢犯令,没入田僮’,还在全国各地设置盐官和铁官……通过均输方法统一调制盐铁”可知,西汉针对商人以及盐铁经营,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这反映出西汉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的对比情况,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交通对物资调度的作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涉及时间是西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便于控制他们。同时也能分割门阀士族官员的权力,使得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庶族地主没有取代门阀士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且此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加快,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可知,魏晋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发展,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动乱状态,并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完成了民族融合”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至唐前期。据题干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数量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到隋唐,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政府重视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因此南方经济发展影响了地方行政区划,B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加强对南方的行政管理,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是地方行政体制,而不是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项;唐前期北方是政治统治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材料中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 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B项正确: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材料涉及的都是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民户可在现居住地交纳赋税,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这说明国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并非更加繁复,排除C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为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根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洵描述了宋代中央能有效统领地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央,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统兵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不可能把地方上所有事务都交给中书省打理,中书省就在地方上设置外派机构,代表中书省进行管理,即行省制,行省制在早期并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更像是临时派遣,以军事为主,等到形势稳定之后,行中书省的职能逐渐向民政转移,同时也包括管理军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云南等行省向固定的行政区和管理机构转化,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被解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书省节制,排除C项;行省职能包括管理军政,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相当多的人口进入市场谋生,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南迁人口在村落或市镇落脚后,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推动了市镇的建立与扩大。临安府的汤村、临平,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都因南渡人口的迁入而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近代经济形态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可见明朝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日‘制’,令日‘诏’,于是‘诏’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强调皇帝独尊,政令称之为“诏”,无法得出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排除A项;“(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 的大致意思为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是重要部门,诏敕如存在问题,可进行商量讨论,实行的时候交由尚书省,无法得出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排除B项;材料中“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强调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是为了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就是使大臣承担着丞相的责任,却没有丞相的权力,实质上加强皇帝专制独裁的权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是有体系的,有一定运行机制,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兼职丞相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是前朝宰相制度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由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可知,徐霞客、宋应星等人的科技研究摆脱了对儒学的依附,体现了科技独立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说明当时儒学仍占主流地位,并非走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科学理论得到创新,且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注重实用性,而非理论研究,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是启蒙思想激发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和“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知,该学者认为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中“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说明国人没有预料到禁烟会引起战争,排除A项;根据材料“更非两者所预谋”说明战争也不是英国预谋己久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与外国关系的认知己从朝贡关系向近代条约关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的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外交趋向近代化,B项正确:当时华夷之辨的观念仍然存在,排除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朝贡体系完全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20.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美国公使在致美国驻广州领事的信中“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该服从该国家的法律”和“对于合众国在中国的公民,认为‘受美国所派驻华官员的审判”体现了其认为美国人在中国可以不服从中国的法律,不符合国际法的规范,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B项正确;国际法并非仅适用于欧美国家,排除A项:美国通过1844年7月的《望厦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到美国的侵略中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魏源主张“势变道不变”,认为形势变了但封建制度和儒家道德不能改变,但同时又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可见,是对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A项正确;据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的军事技术,但不能体现是否侧重,排除B项;据材料,《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技术,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发展工业,不能得出《海国图志》认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22.D【详解】据材料“ 《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农民革命所固有的思想色彩,是太平天国运动自身发展的产物”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运动的产物;而《资政新篇》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西学东渐的产物,D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时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不是国内经济的产物,A项排除;《天朝田亩制度》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而《资政新篇》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并没有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B项排除;鸦片战争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项排除。23.D【详解】材料体现晚清时期的关税和厘金比重增加,田赋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较快,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解体,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的半殖民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不体现政府对关税的控制,且材料还有厘金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时期,汉族官僚私人武装力量日益壮大,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这反映出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B项正确;A项的“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排除C项;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兴起,还未呈现颓势,排除D项。故选B项。2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洋务运动启发,19世纪后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纷纷效仿洋务民用企业采用官利制度,吸纳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行为的做法,反映出官利制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条件,又有压力的双重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排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观念是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26.C【详解】根据材料“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可知,轮船招商局成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体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而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反映成本太高经营十分艰难,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27.A【详解】根据材料“1862年8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清政府分四批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时间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因此洋务运动开始后需要大量懂得西方科技的翻译人才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就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举措顺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主要是在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排除C项;颠覆儒家经典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28.C【详解】根据“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可得出,日本把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看成是所谓的帮助中国文明进步的战争,这明显是在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C项正确:日本不会白揭露清政府的反动,排除A项;日本是为其侵略找借口,并不是想推动中国进步,排除B项;日本不希望中国开展民主革命,也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9.A【详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到清政府对于北洋水师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由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在决策层并未有十分强烈的改革意识,晚清的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的困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腐朽的制度不能保证军队的武器更新,不能体现重振国威的关键是改革,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日均装备情况,无法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30.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被列强把持,外资在中国多个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是殖民地国家,排除B项;中国处于被侵略境地,“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1.A【详解】材料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后,国人“国”的概念和意识增强,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促进了国人的普遍觉醒,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甲午战败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并非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D项。故选A项。3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主张废除陈规陋习,增强女性体力,进而发挥女性的作用,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他是将女性解放和国家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女性参与政治,排除B项;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解放妇女的主张不会有力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清末新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3.A【详解】梁启超强调“忧愤激者之言”不切于“中国今日之事势”,反对反清革命,固守改良之路,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革命,排除B项;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源于西方,排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方案无法实现中国自强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34.D【详解】依据表格中的战争和事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三元里人民掀起抗英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阿古柏侵占新疆,使得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引起了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使得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由此可知,由于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掀起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帝国主义对华威胁日益加深,排除AB项;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35.C【详解】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对列强各国的作战准备,但是东南地区却实行东南互保,抗拒中央命令,这说明当时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地方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的现象,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排除D项。故选C项。36.B【详解】根据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进一步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与材料中的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7.B【详解】《辛丑条约》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是因为列强改变了侵华政策,由通商、瓜分中国到控制清政府作为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B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遇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排除A项;《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渐与列强勾结,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排除D项。故选B项。38.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清末新政期间推行的“禁止国民缠足”“禁烟”“禁毒和剪辫易服”等改革有利于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D项正确;发展女学、禁止缠足有利于女性解放,但“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说法有误,排除A项:社会风俗的改革无法使清政府摆脱政治困境,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白银外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故选D项。39.C【详解】根据材料“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吾国采法国制,则总统立于内阁之外,不与内阁同肩其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革命党人在学习探索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B项:D项错在广泛传播,欧美宪政经验只是在革命党人这里得到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40.D【详解】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致使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重大障碍,D项正确;A项指的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辛亥革命还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41.(14分)(1)增长相对缓慢;大起大落(或起伏性大);呈现阶段性;受时局影响明显;清代中期增长迅猛等。(任意4点4分)(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或农业的进步):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赋税制度改革(或“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等。(任意3点6分)影响:一方面,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或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到来);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必须从两个角度分析,每个角度2分,共4分)42.(14分)(1)特点:留学从零星个体现象发展为规模化,出现留学生群体;留学方向从偏重日本,到东西并重;受政府鼓励作用明显;投身政府和司法部门较多,直接用于实际。(任意3点6分)(2)原因:第一阶段:受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但不以法学为重点;(2分)第二阶段:救亡图存,寻找救国之道;清政府的鼓励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点4分)第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深化,对西方认知的扩大。(2分)43.(12分)示例一看法: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有高度同一性。阐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过程中,维新派和革命派虽然相互对峙,但它们是在资产阶级这个统一体中就如何建立资本主义国家而产生的分歧,其主张具有较大的同一性。首先,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是代表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他们主张的具体内容虽有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要求掌握政治权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其次,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以救亡图存为目标,都试图将中华民族从专制主义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并实现民族独立,因此在爱国民主方面具有高度同一性;再次,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上都受到了西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在改良或者革命理论渊源方面亦具有高度同一性。总之,改良派与革命派虽然变革方式不同,但在社会基础、理论渊源和反封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总体目标上都是相互联结的,具有高度同一性。示例二看法: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得以实现。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3 03:30: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960.5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