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佥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颖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子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浮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 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轮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住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己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俭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俭期的《龙池篇》致敬。B.《题风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第二个太阳(节选)刘白羽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站了一小会。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你认识我是谁?”“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 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咳,都是执行任务嘛!”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你说吧!”“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你?”“一九二七年。”是的,二十二年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材料二:刘白羽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散文大家,而散文家对于自然环境的精细观察,对人生况味的感觉领悟,以及由自然到人生的联想思索,这些特长和优势显然也被作家带入他的这部小说创作中。【注】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了秦震等解放军官兵的革命历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描写天气的阴凄沉闷,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反衬出解放军战士的伟大。B.解放军战士们秉持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队伍组织纪律严明,这一切成为秦震倍感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C.面对生存条件艰苦的战士们,秦震思考着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展现出他作为将领的格局与胸怀。D.结尾写道秦震有“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他羞愧于自己不像战士们一样心中揣着希望的太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秦震在经历了白天的热闹后夜晚独自出门,只交代他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话,短句居多,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他耿直豪爽的性格特点,与后文他积极请求让他所在的连队出征作战的形象一脉相承。C.小说结尾写秦震回忆起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经历,在悲慨之余更燃起了革命的希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纵深感。D.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8.文中关于“风”的自然环境描写出现了两次,但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效果。(4分)9.在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介”的语文周活动上,你负责向大家推介小说《第二个太阳》(2008年获奖小说)。但有同学提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是一部典型的旧有“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人物、老观念、老方法)模式小说,缺乏推介价值。请你结合文本,列出对其观点进行反驳的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畜积,筑域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节选自《韩非子·存韩》)材料二: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秦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节选自李斯《议存韩》)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或国家政权,文中指后者。B.罢,指停止、结束,与《琵琶行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意思相同。 C.质,射箭的靶子,这里比喻攻击的目标,与“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同。D.崤塞,指崤山,这里发生过“晋秦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崤山之战”。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多年,能帮秦国阻挡他国的进攻,也能像草席和垫子一般供秦国使用,存韩对秦有利,而秦国的敌人应是赵国。B.韩非认为,韩国虽小,但因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练就了强大的生存防御能力,进攻韩国不可能速战速决,如此,秦国的兵力会被天下轻视。C.李斯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韩国服从的不是秦国的道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秦国应除去韩国。D.李斯强调,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他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秦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2)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1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斯是如何驳斥韩非“存韩”之论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风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16.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7.(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暑假期间,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到影院观看3D电影。但是,看完3D电影之后,()这是为什么呢?3D电影是模仿人眼视角,用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完成的。大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叠加而成的,观众戴上3D眼镜就会看到三维立体图像。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但(),成年人用的3D 眼镜规格是一样的,对部分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合适,这就成为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对未成年人来说,①只有戴着和成年人规格相同的3D眼镜,视疲劳才会更加严重。②有实验证明:3D画面造盛的视疲劳超过普通画面的3倍以上。③除了大量实焦画面,3D电影还有丰富元素的虚焦画面,④这会使眼球重新聚焦,⑤让人产生眩晕感。观看3D电影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心理会随着剧情产生变化,加上感官带来的刺激,眨眼频率变低,观众更容易感到劳累甚至头痛。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篮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菽说。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的表现力。(4分)22.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2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多一笔为“止”,“止”多一笔“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2.D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3.A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A项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A.“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分析错误,此处描写主要用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艰苦。B.“一切成为秦震倍感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理解错误,这并非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他愧疚于物质条件无法保障,并由衷敬仰解放军的伟大精神。D.“他没有揣着希望”说法错误,此处是指他对战士们与革命的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选C。7.BB.“与后文他积极请求让他所在的连队出征作战的形象一脉相承”分析错误。前者表现的是牟春光的直爽豪放,后者表现的是他战斗的决心与勇毅。故选B。8.①小说第四段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结尾段再次吹起江风,浓雾被吹散,一切豁然开朗。(2分)②以环境的变化映衬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1分)③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篇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分)(在本篇小说选文中,两处写到了“风”。第一次是在第四段中,“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此处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而在结尾作者再次写到“风”,“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此处的封吹散浓雾,让一切豁然开朗。两处对“风”的描写,是以环境的变化映衬主要人物秦震的心情变化,在小说的开头,秦震心中挂念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心中怀着沉重忧虑,此时所描写的大风吹拂的浓雾正是他阴郁心情的写照。而在结尾,秦震看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严守纪律,在通过与牟春光的谈话中,他感觉到战士们心中所怀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感到释怀和高兴,所以,结尾大风吹散浓雾正是这一心理的表现。两次对风的描写体现了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最后,两次对风的描写,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头通过对风和大雾的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 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由此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而在结尾,秦震回忆了自己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苦历程,再联系如今革命取得的成功,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乐观,所以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9.①立体的人物:秦震作为一名革命将领,身上具有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成长型的小说人物。②创新的方法:本文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哉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③深刻的观念:小说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审慎反思,又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④特定历史时期: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悟。(对于这篇小说是“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人物、老观念、老方法)的说法,可以联系小说内容分别从这五方面来进行反驳。比如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篇小说不同于过去那些战争小说对人物塑造的扁平化模式,而是塑造了立体的人物。以小说的主人公秦震为例,秦震作为一名革命将领,身上具有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丰富的个性,他并非~个高大全的人物,而是通过革命的历程不断成长的革命军队指挥员,是一个成长型的小说人物。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本文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的习惯。在观念方面,小说具有深刻的观念。小说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审慎反思,又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这样就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性,从而不同于原来战争小说所具有的浓厚的说教意味。最后,题材和故事方面,这篇小说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解放战争中从将军到士兵的描写,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历程,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悟。)10.BDF(“韩”指韩国,“臣于秦”指臣服于秦国,B处需要断开。“秦病”作“不为”的宾语,D处需要断开。“今若有卒报之事”是完整语意,中间不可断开,F处需要断开。“信”作“不可”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11.BB项,文中的“罢”通“疲”,指劳乏;“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指结束。C项,“文质彬彬”中的“质”指实质。)12.DD项,“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错,原文是’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韩非是期望得到韩国的重用。)13.(1)现在放下赵国这祸害不管,却去排除如同国内臣子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了。(“释”、“攘”、”明”各1分,句意1分)(2)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的言辞所迷惑而顺从了他的盗贼之心,于是不详细考察事物的真相。(“淫”、“听”、“因”各1分,句意1分)14.①开门见山,“甚不以为然”直接表明对“存韩”之论的否定态度。②揭露韩国真实面目,韩国做小伏低可能是烟雾弹,不能被表象迷惑。③针对韩非驳斥,韩非擅长蛊惑人心,这套说辞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一中,韩非从两个角度阐述“存韩”的建议:一是向秦国示弱,韩国是秦国的附庸国;二是陈述韩国的实力,表明秦国攻打韩国不能速战速决。材料二中,李斯的反驳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开门见山直接否定,二是点明韩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三是点明韩非不过是为了自己得到重用。)参考译文: 材料一:韩国侍奉泰国三十多年,在秦国的外事方面,它便是泰国的屏障,帮泰国阻挡他国的进攻:在泰国的内政方面,它便是泰国的草席和垫子,屈居在下供泰国使用。泰国只要一派出精锐的部队去夺取别国的土地,韩国便跟随在秦国后面作为后援,因而韩国与天下各国结下了怨仇,而功劳却属于强大的秦国。而且韩国向泰国进贡供职,与泰国的郡、县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我私下里听说权贵大臣的计谋,要起兵攻打韩国。(可是大王是否知道,)赵国聚集士兵,收养鼓吹合纵联盟的徒党,打算联合各国的军队,到处宣扬秦国如果不被削弱,那么各诸侯一定会亡国,他们想向西实现削弱泰国的意图,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现在放下赵国这祸害不管,却去排除如同国内臣子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了。韩国,是一个小国家,却要用来应付天下各国四面八方的攻击,(所以)君主受辱,臣下劳苦,君臣上下共同忧患的日子已经很长了。(因此)修筑防御工事,防备强大的敌人,储备了物资,修筑了城墙、开挖了护城河以便坚守。现在去攻打韩国,不可能一年就把它灭掉,如果攻下了一座城池便退兵,那么泰国的力量就会被天下各国所轻视,天下各国就会来摧毁我们泰国的军队了。韩国如果背叛了泰国,那么魏国就会响应韩国,赵国背靠齐国而把齐国作为后援,像这样的话,那么就是拿韩国、魏国去资助赵国而赵国又凭借齐国来巩固他的合纵联盟,从而来和泰国决一胜负,这是赵国的福气,却是泰国的祸害啊。向前推进去攻打赵国不能取胜,退回来攻打韩国不能攻下,那么深入敌阵去攻坚的士兵在野外的战斗中就劳苦万分,而背负着军用物资的运输队伍在内部的供给工作中也疲劳不堪,这就是在纠合一群劳苦疲弱的人去对抗那联合起来的赵、齐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这不是用来灭掉赵国的主意啊。如果真是按照权贵大臣的计谋去做,那么泰国就一定会成为天下各国用兵的目标了。陛下即使寿命长得可与金石同时衰亡,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材料二:陛下下诏命令将韩非的上书,以及上书中所说的韩国不可攻取的事,下达给我李斯。我李斯对韩非的说法表示不同意。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受,如同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总觉得身上粘滞不快,一旦要快跑赶路,病就发了。韩国虽然向泰国称臣,但不一定不是泰国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国是不可信任的。泰国和赵国敌对,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依我看来,齐国、赵国之间的联盟未必因为荆苏的出使就会断绝:如果齐、赵联盟不断绝,这就是要秦国尽全力来应付两个万乘之国。韩国不会服从于泰国的道义而只会屈服于强权。现在如果秦国专注于齐国和赵国,那么韩国就一定会成为秦国的心腹之病而发作。韩国与楚国有合谋,诸侯国响应它们,那么泰国就会再现诸侯追兵逼近函谷关那样的祸事。韩非到秦国来,未必不是因为他能保存韩国而求得韩国的重用。韩非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以便在泰国捞取好处,而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陛下。如果泰国和韩国的交往亲密,那么韩非就重要了,这是他利于自己的打算。我考察韩非的言辞,他用华丽的言辞修饰惑乱人心,很有才华。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的言辞所迷惑而顺从了他的盗贼之心,于是不详细考察事物的真相。15.D词中无“心理”描写。16.①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②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③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④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任答三点得6分,结合词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17.(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8.有人会觉得眼睛疲劳、头晕甚至头痛(会出现视疲劳或头晕甚至头痛的现象)这个平均值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每个2分)19.①删掉“只有”“才”或改成“如果”“就”②删去“以上”⑧“丰富”与“元素”互换(每个2分)20.①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要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②而“一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的特点。21.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领起下文四句,引起读者关注;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③读来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④停顿加长,增强现场感。22.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23.立意分析:文字材料中简要对这三个字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然后指出概括的是人生历程,包含着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一“知止”“守正”,而不是选择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作为当年青年,要上进、知止和守正。接着采用并列式分别阐述三个字的内涵,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明确当代青年的姿态,并发出呼吁。立意: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0:30:0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81.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