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二(上)期十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于上述记载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史家立场决定其史料的价值B.历史记载混乱难以获知真相C.越接近当时的记述就越准确D.多种资料互证利于辨伪求真【答案】D【解析】【详解】历史记载混乱会增加史学研究的难度,但只要综合多方面史料,进行辨伪互证,依然可以接近甚至获得历史真相,故而B错误,D正确;史家的立场会影响历史记述的客观性进而影响其真实性,但是其史料价值并非由其立场决定,而是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察,排除A项;时代相近的记述相对而言真实性更强,但也要根据史家的史学素养、历史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研判,排除C项。故选D项。2.《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改善秦国不良社会风俗习惯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商鞅变法主要是通过军功爵制打击奴隶主旧贵族,促进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和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都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AB;题目设问的是推行这一规定的目的,而D项是这项规定推行的结果,排除。3.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赐车盖,特高一丈,……以彰有德”。据此可知,当时朝廷意在()A.开创监察制度强化专制皇权B.调整地方行政制度促进社会稳定C.整顿地方吏治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地方官员待遇抑制豪强势力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可知,君主十分重视刺史在地方的政绩。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刺史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督,君主对刺史的重视,反映了朝廷对地方吏治的重视,朝廷意在整顿地方吏治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刺史制度开创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对刺史监察的重视,未体现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对刺史的重视,不能说“提高地方官员待遇”,排除D项。故选C项。4.下面两图分别是公元627年唐朝所置“十道”分布图和公元733年唐朝所置“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C.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D.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所置“十五道”分布图相比于唐朝“十道”分布图而言,其更加细密,划分更加细致,而道本身带有监察职能,说明唐朝对于地方的监察力度上升,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道还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其中一个层级,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形成了藩镇割据,排除C项;通过道的划分无法看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5.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的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名”制成为了宋朝的国策,科举殿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宋朝的“特奏名”制度A.限制了贵族特权B.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C.提高了官员素质D.造成了国家冗官现象【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特奏贡士的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科举殿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或者拥有科举出身的人不断增加,间接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D项正确;“特奏名”的出现为更多的下层平民进入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归根究底依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特奏名”有利于促进官僚的选拔,但是很多都是落地的考生,排除B项;“特奏名”有利于社会形成中学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国家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促进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6.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A.标志明中央官制的完善B.带来中枢权力运行的异化C.导致内阁法定地位丧失D.有效防止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监权力较大,这是中枢权力运行的异化的表现,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成熟的表现,排除A项;内阁不是法定政府机构,排除C项;太监权力较大并不能有效防止中央决策的失误,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7.1905年,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特举办第一次运动会,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该运动会反映了()A.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B.近代学制的完善C.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D.革命道路的探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反映了该运动会受到西方国家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养成国民气节,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材料“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体现了通过运动会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由此可见,该运动会反映了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近代学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表(部分),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有() 1898年,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考工、经武之学取士。1901年,设立各级学堂。8月,诏自次年始科考内容改为: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三场试四书五经,并废八股程式。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毕业生都给予不同功名。1906年,诏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7年颁布《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毕业生,经学部考察合格,奉旨赏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①应对统治危机是变革的重要目的②官员的录用方法呈现多样化③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从此确立④科举取士制度退出历史舞台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表格可知,晚清官员的录用方式包括经济特科、学堂毕业生及外国高等以上学堂毕业生,可知官员的录用方法呈现多样化,②正确;根据材料“1906年,诏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取士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④正确;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进行选官制度变革主要是为了应对清政府统治危机,①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确立于北洋政府时期,③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9.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19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依法治国”方略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A.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改善与主要大国的关系C.谋求地区的和平与稳定D.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2016杭州G20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设方面进展迅速,成果显著;并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D项正确;20国集团(G20)、“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局限于是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在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未涉及与大国关系的改善,排除B项;20国集团(G20)、“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涉及面很广,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雅典的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是要害部门。这些重要职务不实行抽签产生,而由公民举手表决,获得多数票者当选,并且不设职务津贴。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A.军事将领避免失败B.平民扩大政治权益C.政府官员保持廉洁D.贵族操控国家实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雅典的军事和财政重要职位,不实行抽签,而由公民举手表决产生,这有利于名望高的贵族当选;不设津贴也有利于富裕的贵族,不利于平民,所以D项正确,B项错误;A项和C项表述片面,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C项正确;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17世纪初,伦敦(弗吉尼亚)公司颁发给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训令规定,凡系种植园的自由民均可选举代表,与总督以及指派的评议会共同批准为殖民地谋福利的法律。英王将封地给臣民的时候都在特许状里规定,北美殖民地的自由民应该对涉及他们的立法有发言权。这可用于说明()A.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B.英国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C.英国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D.美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7世纪初,伦敦(弗吉尼亚)公司颁发给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训令规定,凡系种植园的自由民均可选举代表,与总督以及指派的评议会共同批准为殖民地谋福利的法律。英王将封地给臣民的时候都在特许状里规定,北美殖民地的自由民应该对涉及他们的立法有发言权”信息可知,17世纪初,英国给予北美殖民地自由民选举代表、管理及立法发言的权利,这为后来美国代议制奠定了基础,可用于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D项正确;17世纪初启蒙运动在欧洲刚刚兴起,此时启蒙思想尚未在北美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北美的民主法制,由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控制的放松,不能说明英国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4.在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过程中,当宪法危机产生时,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这表明英国()A.内阁集体对君主负责B.君主立宪制有待于完善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D.宪政改革扩大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宪法危机产生时”“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首相任选,而不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出任,B项正确; 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A项;《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英国的宪政改革在不断缩小君主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这三次议会改革()A.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使英国国王的权力完全丧失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中,获得选举权的阶级、阶层越来越多,这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演变的状况是相适应的,C项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涉及实现公民普选权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英国直到1969年才最终实现公民的普选权,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国王的权力只是越来越受到限制,“使英国国王的权力完全丧失”的表述过于绝对,属于错误选项,排除B项;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不同阶级以选举权,这与议会权力中心地位巩固与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高层政区郡郡、王国州道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州州府、州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县州、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多有变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往往特别大,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出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划。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开始都只是监察派出机构,中央并不想将其作为一级政区。但在发生叛乱时,为了发挥地方镇压叛乱的积极性,它们往往又变成行政区。同时地方一级政区兵强马壮时又往往滋生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不满足于虚设的头衔,进而与中央抗衡。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一级政区不断变动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实质。【答案】(1)特点:既有沿袭性,又有变革性(在继承中发展);行政区划以两级制或三级制为主;县级政区较为稳定。(2)原因:一级政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易产生割据力量;中央派出机构职能和性质的调整;王朝更替,加强国家治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质: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州、县”可分析出既有沿袭性,又有变革性(在继承中发展);根据材料“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可分析出行政区划以两级制或三级制为主;根据材料“秦朝的县、清朝的县”可分析出县级政区较为稳定。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往往特别大,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可分析出一级政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易产生割据力量;根据材料“中央王朝总是想出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划。”可分析出中央派出机构职能和性质的调整;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王朝更替,加强国家治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质:结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可分析出强化中央集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人物看法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英国人麦杜思极力主张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自1700年须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之后又领发枢密令规定:“考试分级并且定期举行;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对考试进行主持管理,使考试制化。”随着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导致文官随政党更替和内阁变迁而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基于此,英国文官制度还实行“两官分途”即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总之,英国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摘编自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承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录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科举制”形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答案】(1)官队伍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通过考试选拔;选拔人才方式单一,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法制化;异:政治立场:英国:不受“政党分赃”影响(或政党轮流执政影响);中国: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一致,坚决捍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式:英国:两官分途,中国:不搞“两官分途”;宗旨:英国为政府利益服务,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得出官队伍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根据“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根据“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得出通过考试选拔;根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得出选拔人才方式单一,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得出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根据“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得出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根据所学可得出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根据所学可从科举制影响的角度概括,得出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小问3详解】同:根据“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录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轨道”并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得出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法制化;异:政治立场:英国:根据“导致文官随政党更替和内阁变迁而大换班”得出不受“政党分赃”影响(或政党轮流执政影响);中国:根据“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得出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一致,坚决捍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式:英国:根据“两官分途”得出两官分途,中国:根据“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得出不搞“两官分途”;宗旨:根据“英国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得出英国为政府利益服务;根据“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得出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点睛】18.政党政治见证了近代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沁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摘编自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新中国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望见,“参议会”将为……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统战协商功能将主分离出去,因而更加凸显“人民民主”的实质内涵。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析材料二、三,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探索的意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如何延伸为“中国道路”的表现?【答案】(1)解读:辛亥革命后,专制王权的土崩瓦解;各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尝试。(2)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借鉴。(3)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解析】【分析】 【小问1详解】解读:根据材料“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辛亥革命后,专制王权的土崩瓦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激烈竞争及开始政党政治尝试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借鉴。【小问3详解】表现: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制度建设进行分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点睛】1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论述: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举荐、军功爵制的选官制度;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并巩固后,举荐及军功爵制这种官员选拔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运而生。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晋时期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等级。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宋元明清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完善。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 其他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例如: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中国历代极为重视官员的选拔,选官制度的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时代。【解析】【详解】结合题目“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可知论题的拟定要贴合材料和题目问法,可将论题设置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在进行论述时,要结合材料考虑,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写总结上,要使用唯物史观来来看待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3 00:5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467.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