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二(上)十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D.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3.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B.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C.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D.《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5.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答案】1.C2.D3.C4.(1)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2)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3)语言风格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5.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诗经》……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错误。根据材料二“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 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不是《诗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可知,不是“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张冠李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诗歌,与两则材料谈论的中国传统诗词、孔子的诗学观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可知,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从第二、三段“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可知,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从第四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可知,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从第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可知,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从第二、三、四段““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从第五段“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可知,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可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从材料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读词背 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从材料二“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可见,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从材料一“《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和材料二“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可知,语言风格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可知,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从“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从“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可知,答案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八小时童村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 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 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审讯最终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B.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C.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D.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8.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作者是怎样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对刻画“他”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东北严寒的冬天;②反映抗日环境的险恶;③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 ④衬托“他”坚定的意志。9.第一问:①通过“他”的回忆,写出“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②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③描写“他”的幻觉,表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以及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通过对“他”心理描写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错误。“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因为后面的语句对“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错误。身材矮小不能直接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应是以其矮小的个子衬托他意志的坚强。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作用的能力。“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这是文中对大雪的第一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在东北严寒的冬天。“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赵尚志被叛徒所骗,受伤被俘,此处的关于雪的描写,反映了抗日环境的险恶。“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赵尚志受伤被俘,在雪夜审讯,此时的雪夜“无边”“冰冷”“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利用环境描写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 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以“疯乱”的雪,衬托“他”坚定的意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以及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第一问:通过回忆表现。由“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可知,通过回忆,介绍了“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由“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可知,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描写“他”的幻觉。由“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可知,在敌人的审讯中,赵尚志产生了幻觉,“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以及《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的歌声,展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由“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可知,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他的回忆、他的幻觉,在短短的八小时里,展现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一生,“他”为抗日奔波,为抗日献计献策,为抗日奉献一腔热血乃至生命,这最后的八个小时,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 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D.一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C11.D12.B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2)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故”意思是“因此”“所以”,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才性”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且“六骥”是“足”的修饰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错误,应该是成书于汉代。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趣”通“取”,取用;“谓”,叫;“至贼”,大贼。(2)“为不善”,做坏事;“无所不至”,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厌然”,遮掩躲闪;“掩”,藏匿;“著”,表面上装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被外物所役使。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 提。参考译文:文本一: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并且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不贤能却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特别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作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作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晁说之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故知庾信①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前日家人带楸叶②,求身强健更何求。【注】①庾信:南北朝时诗人,作品中不乏对悲秋这一主题的书写。②楸叶:中药名。具有消肿拔毒,排脓生肌之功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年”是从时间角度突出悲秋之久,次句的“复”字则突出了忧愁之多。B.老槐寂寂,无人看管,归雁悠悠,未捎书信,“空、自”暗含诗人幽怨之意。C.首联是以“悲秋”直接点题,颔联是以秋天的典型意象“归雁”间接点题。D.诗人卧病后深恐难以归乡,就捎信请家人捎来楸叶,以便好好将养身体。16.作者在诗中是怎样抒写自己的悲秋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②借景抒情。颔联写老槐寂寂、归雁悠悠,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衬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卧病后深恐难以归乡,就捎信请家人捎来楸叶”错。“卧病”和“请家人捎”,这两个意思于诗无据。诗歌尾联只是说“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希望通过楸树叶的力量,延续自己生命的活力,期待自己能够健康长寿。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长年”是从时间角度突出悲秋之久,次句的“复”字则突出了忧愁之多。②借景抒情。颔联“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写老槐寂寂,无人看管,归雁悠悠,未捎书信,“空、自”暗含诗人幽怨之意,以秋天的典型意象“老槐”“归雁”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衬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意思是所以知道庾信悲秋流泪,陶潜白头的原因,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应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载体,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修我甲兵④.与子偕行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⑦.谁家今夜扁舟子⑧.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焉、偕、匏樽、属、鉴、琼、叶。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但就“情”而论,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③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20.语言表达有“婉言”与“直言”之分。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直言”,不超过30字。【答案】18.①入木三分②兼而有之③苦口婆心19.①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②句式整齐,音韵和谐。20.(这样救世)方法不当,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助长世态的恶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庄子思想对社会现实很深刻的批判,所以应该用成语“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同时具备,所以应该用成语“兼而有之”。“兼而有之”,指同时具备、占有几个方面、几种事物。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善意的耐心地规劝君王,所以应该用成语“苦口婆心”。“苦口婆心”,善意的耐心地劝导某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特色的能力。 句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运用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婉言”是委婉的说,“直言”就是直接表达意思。“以火救火,以水救水”的意思是用火来救火灾,用水来救水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可见“直言”就是说这样救世方法不当,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助长世态的恶化。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阳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次大的太阳风暴。作为太阳系的中心,①。而这场停电,更加坚定了科学家们的决心——摸清太阳的“脾气”。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担负着这一使命。“羲和号”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太阳进行扫描“拍照”。作为一名“摄影师”,要想拍得更清晰,②。要想在相距1.5亿公里的地方给太阳“拍照”,一次微小的振动,都会让成像效果大打折扣。但是,“羲和号”采用了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就像给相机装上了稳定器,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通常在太阳活动高年,太阳爆发活动较多,太阳风暴发生频次较高。相反,在太阳活动低年,太阳爆发活动少,太阳风暴发生频次低。在太阳风暴发生时,大量高能粒子的袭击不仅会毁坏人造卫星,③,因为此时航天器受到的阻力陡增,定位、姿态都会被改变。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C.将来等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风丫头呢?D.严于律己、坚强乐观——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了他身上。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A22.①太阳对地球(人类)的影响很大②相机必须拿稳③还会影响航天器的运行【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述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语境“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发生大规模停电”可知,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应该是对人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家们才决心摸清太阳的“脾气”。所以这里可填:太阳对地球(人类)的影响很大。第二空,依据后文“一次微小的振动,都会让成像效果大打折扣”可知,要想拍得更清晰,相机必须要稳当。所以可填:相机必须拿稳。第三空,依据前文的“不仅会”可知,所填句子应以“还会”开头;还结合“因为此时航天器……”可知,这里可填:还会影响航天器的运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鸿蒙”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华为取名“鸿蒙”,表明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华为研发的芯片叫“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华为取名“麒麟”,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断和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中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而火星探索器被命名为“天问”,“天问”一词出自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黑格尔曾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尽管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大国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走向历史的未来。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天问”“嫦娥”等航天领域的命名是对古代先民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纪念,尽管古人只是在文学和神话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无法看到火箭和飞船已经将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要小看我们的先民,正是他们的可爱和执着,让我们今天的成就找到前行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难道我们不是继承了古人的想象甚至困惑,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前行吗?现代文明高歌猛进,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如饥似渴的发展现代文明,建设美丽而富强的国家,从科技到文化,无不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高楼大厦、高铁飞机、互联网+……一切都在改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忘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仍在传唱,传统节日我们仍然为了团圆奔忙在路上,西餐厅开得再多,仍然随处可见传统的早点铺子,西洋文化我们不排斥,但古典艺术依然在传承。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华民族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如此,文明在走向一致,但文化一定要存异。因此,美国有“挑战者”号、“奋进号”、“好奇号”,我们敬佩他们的开创精神和科技实力。而我们有“天问”“嫦娥”“鹊桥”“鸿蒙”“麒麟”,这就是民族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何以既拥抱世界又显示自我,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回答了我们。诚然,古老农耕文明不会孕育出现代科技,漫长的中国历史也不乏黑暗和贫穷。这就需要我们甄别和思考,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上,放下历史的羁绊,保存民族的精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认识自己、也不断塑造自己。带着更多的期待和梦想,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在世界历史上走出自己的辉煌。让传统和现代在碰撞中交融,和谐,共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述了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鸿蒙”的名字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表明了华为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芯片“麒麟”的名字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高品质产品的追求。材料第二段讲述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火星探索器被命名为“天问”,这些命名都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无论是华为对自主系统和芯片的命名,还是中国航天设备的命名,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因素,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与自豪感。材料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在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写作时首先应肯定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其次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对当下国家发展的助力,论述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后分析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辩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动中华巨轮行稳致远。立意: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与时俱进。2.在推进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数学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3:20: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5.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