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高2023级10月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图。这反映了当时()A.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B.手工业生产技术较为发达C社会阶级分化日趋明显D.二里头文化有较强辐射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图”可知,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核心,周围分布的其他文化遗址的陶酒器颇具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陶酒器风格,表明二里头文化有较强辐射力,D项正确;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不能反映区域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但材料只提到陶酒器分布的位置,不能说明其手工业生产的水平,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但仅凭陶酒器分布的位置,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2.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都以精美的玉器著称③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④是中华文明多源性的重要例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都以精美 的玉器著称,而且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的ABD项。故选C项。3.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在新疆阿尔泰地区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和碳化青稞,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青稞。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是最早种植小麦、青稞的国家B.中国原始农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D.农作物的出现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青稞”及所学可知,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青稞传入我国,并扎根种植,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中国并不是最早种植小麦、青稞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方种植水稻的信息,无法得出古代中国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农作物种植与人类定居生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 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统治,B项正确;确保分封制的实施、保障王室内部团结、消弭内部不稳定因素,都属于实行宗法制的具体目的,都可归入到“维护西周统治”的根本目的中,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A.削弱相权B.提出重农抑商C.强化专制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引文出自《韩非子》,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中央,也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专制、削弱相权直接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故选D项。7.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A项。 8.鲁隐公元年至九年(前722一前714年),周王三次派使臣聘问(表达遣使互通之意)鲁,而鲁却一次也未参加天子朝聘;鲁桓公时期(前711一前694年),周王又三次聘鲁,而鲁君仍一次也未去洛邑朝聘。这表明当时()A.宗法原则被抛弃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分封制土崩瓦解D.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春秋初年,周天子意图与鲁君交好却遭受冷遇,鲁君的行为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权力继承关系,无法判断宗法原则是否被抛弃,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发生于周平王东迁数十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排除B项;“土崩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古人称周秦之间“天下一大变局”。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A.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B.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C.秦承周制但有所损益变化D.秦朝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周秦之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带来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A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改变而非继承西周的制度,排除C项;疆域的扩展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举措的生产力基础是()A.个体劳作方式普及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D.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的秦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商鞅变法的分户令基于这一生产力基础,故B项正确;当时秦国个体劳作方式尚未普及,排除A项;这一个改革属于户籍改革,也能增加国家的赋税,与重农抑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户籍改革内容,因此D项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1.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因为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反秦起义大爆发,而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基层势力的支持,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乡里亭基层管理制度,排除A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困苦,民心希望统一,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三老、豪杰与父老”基层势力的支持,因为秦朝统治严苛,所以失去基层支持,不是说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秦朝,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A.中枢权力体系趋完备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权威D.注重地方权力相互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而且郡级机关机构设置较为完整,这有利于郡级机构更有效的执行中央政令,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枢机构,排除A;郡县制机构完备,并未威胁到中央权威,排除C;地方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D。13.“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这说明A.始皇自认功德显著B.秦朝皇权至高无上C.秦朝皇位世袭传承D.秦朝皇帝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体现的是皇位世袭制,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14.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目关键信息是“思想上”,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思想上”,排除。15.古代监察体制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握军事,故B正确,AC错误;郡守是郡的行政长官,不是监察官员,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联系所学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析解答。16.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4)综合以上变化,你认为作为统治者最需要注重什么?【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沿河沿江分布。(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3)关系:因果关系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4)注重民生,为百姓谋福祉,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析】【详解】(1)特点:从范围角度分析,得出分布广泛;从遗址的多样以及各具特色分析,得出多元一体;从分布的地点分析,得出沿河沿江分布。(2)新现象:依据材料“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得出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铁犁牛耕);依据材料“私田出现”,得出出现土地私有制。(3)关系:从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得出因果关系。内容:从儒家思想分析,得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从墨家思想分析,得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4)注重:从民心的角度分析,得出注重民生,为百姓谋福祉,得民心者得天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详解】(1)由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见: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结合所学,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2)根据材料“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得出刑法严酷;根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得出赋税沉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1:30: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1.3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