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高2023级10月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图。这反映了当时(  )图1A.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B.手工业生产技术较为发达C.社会阶级分化日趋明显D.二里头文化有较强辐射力2.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都以精美的玉器著称③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④是中华文明多源性的重要例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4.下图是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和碳化青稞,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青稞。这可以用来说明(  )碳化小麦          碳化青稞A.中国是最早种植小麦、青稞的国家B.中国原始农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D.农作物的出现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5第9页 .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A.削弱相权B.提出重农抑商C.强化专制D.加强中央集权7.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8.鲁隐公元年至九年(前722前—714年),周王三次派使臣聘问(表达遣使互通之意)鲁,而鲁却一次也未参加天子朝聘;鲁桓公时期(前711—前694年),周王又三次聘鲁,而鲁君仍一次也未去洛邑朝聘。这表明当时(  )A.宗法原则被抛弃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分封制土崩瓦解D.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9.古人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  )A.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B.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C.秦承周制但有所损益变化D.秦朝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展10.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举措的生产力基础是(  )A.个体劳作方式普及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D.国家户籍制度改革11.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12.在秦朝,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权威D.注重地方权力相互制约13.“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这说明(  )A.始皇自认功德显著B.秦朝皇权至高无上C.秦朝皇位世袭传承D.秦朝皇帝独尊地位14.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15.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16第9页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6分)(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8第9页 分)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12分)19.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所以)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第9页 历史评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BBBDADA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BCCBB1.【答案】D【解析】据图示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广泛,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故选D项;材料体现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并不能得出“相互交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与手工业生产技术情况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并无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C项。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都以精美的玉器著称,而且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故①②④正确,故③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据材料“今辽宁省……周初分封的诸侯”可知,辽宁朝阳市(属于辽西地区)出土了周初诸侯国燕国的青铜器,反映了西周礼乐文明通过分封制传播到了辽西地区,故选B项;“普遍”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一批青铜器中的一件,而不是强调数量多,排除A项;材料强调燕国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可以体现燕国疆域大体范围,但不能说分封制“日趋完善”,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文字,没有断定其功能为祭祀用具,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青稞传人我国,并扎根种植,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南稻北麦”和“定居生活”,排除C.D两项。5.【答案】B【解析】据所学(宗法制)可知,为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故选B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能够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但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实行宗法制能够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但它也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实行宗法制能够消弭王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但它也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可知,事务发生在四面八方,而决定权在中央,说明中央权力的强化,故选D项;据材料“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没有涉及相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和君权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圣明君主执掌中央集权,并非强化专制,排除C项。7.【答案】A【解析】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未参加天子朝聘......鲁君仍一次也未去洛邑朝聘”可知,春秋初年,周天子意图与鲁国交好,却先后遭到鲁国两任国君的冷遇,鲁君的行为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故选D项;周王和鲁国国君的关系是通过分封制而形成的臣属关系而非第9页 宗法制度下的权力继承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前722前—714年......前711—前694年”可知,此时属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反映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号令天下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因此分封制土崩瓦解应该是在战国时期,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9.【答案】A【解析】由材料“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可知周秦之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带来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故选A项;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创立了新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疆域的扩展是秦朝变局的体现,而非周秦之间春秋战国时期变局的体现,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商鞅变法的分户令基于这一生产力基础,故B正确。当时秦国个体劳作方式尚未普及,这一个改革属于户籍改革,也能增加国家的赋税,与重农抑商没有直接关系,不是生产力角度的基础分析,故ACD均错误。11.【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大都是出身基层的管理人员(如“屯长”、“亭长”),并且都得到基层势力(如“三老”、“豪杰”、“父老”等)的大力支持,这反映出正是由于秦朝统治者的严苛暴政使得阶级矛盾得到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故选C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如在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排除A项;据所学,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渴望得到统一,也就是说,秦朝统一六国有较强的民意基础,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述及陈胜、吴广、刘邦等是楚地的贵族,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主要体现了对郡的监管,属于对地方机构的控制,故选B项;“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可见郡不属于中枢体系,排除A项;“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里有不断加强对地方机构监察的史实,却没有地方机构权力泛滥的证据,排除C项;“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意图,而不是地方之间的相互牵制,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皇位世代传承,故选C项;据所学始皇自认功德显著故而创立皇帝称呼,而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皇位世袭没有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皇位的传承不能说明秦朝皇帝独尊地位,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思想上”,符合条件的只有C项。15.【答案】B【解析】略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材料“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涉及秦灭六国、南征百越、筑长城、北击匈奴,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无法得出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第9页 位,排除A项;材料“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涉及秦灭六国、南征百越、筑长城、北击匈奴,未涉及对地方官员的管理的信息,无法得出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排除C项;秦朝短命而亡,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沿河流分布。(6分)(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出现土地私有制。(6分)(3)关系:因果关系。(2分)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得6分,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解析】(1)据材料一的地图可知,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泛,南北方都有;其次,主要是沿着黄河和长江等河流分布。(2)据材料二的图一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牛耕;据材料二的图二可知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据材料二的图三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存在私田,出现了土地私有制。(3)第一小问关系,由于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导致材料三中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因果关系。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民本思想包括孔子的以德治民,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以及墨子的“兼爱”“非攻”等。18.【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6分)(2)分封制的影响:形成了贵族等级制度,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周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6分)郡县制的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解析】(1)据材料一“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据材料一“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实施井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2)第一小问分封制的历史影响,据材料二“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得出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看待,西周形成了贵族等级制度,巩固了统治。第二小问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据材料“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据材料二“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9.【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4分,任意两点即可)(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4分)第9页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一“平斗桶权衡丈尺”可知统一度量衡。(2)根据材料三“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可知刑法严酷,根据材料四“用商鞅之法……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赋税沉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的时代形势、措施内容、性质、影响及外部支持等角度分析,可得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地理答案选择题:ADDBB.DCCBDDDADCC17(1)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温度过高(2分);缺乏适度的大气层的保护,昼夜温差太大(2分);缺乏孕育生命所需的液态水(2分)。(2)是该行星所在天体系统的唯一中心天体(2分);体积和质量适中(2分);能够产生稳定的光热(2分)。(3)A、B(1分);理由:均位于地球轨道与太阳之间,当太阳、地球以及A或B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则可能会出现凌日现象(1分)。18(1)④③②①(2分)(2)②(2分);爬行(2分);鸟类(2分);小型哺乳(2分)(3)裸子(2分);蕨类(2分)(4)人类(2分)19(1)地震波(2分)第9页 (2)莫霍(2分);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2分);地壳(2分);地幔(2分)(3)消失(2分);下降(2分);固(2分);古登堡(2分)(4)A(2分);B(12分)第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26 05:15:01 页数:9
价格:¥2 大小:838.0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